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业余横板双反的入门打法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小水爱乒乓    时间: 2013-4-8 13:49
标题: 业余横板双反的入门打法思考

前段时间,在论坛上发了个“业余横板的出路在反手”的帖子,有不少球友都回帖关注了。最近,兄弟我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技战术的调整。结果,很多以前我打不了的球友,现在能打打了,虽然还是输,但比分已经很接近,不少都是决胜局输的;很多以前赢不了的,现在也能赢了。球友普遍反应我涨球了,而且涨的挺明显的,心中不免小开心了一把。但说实话,技术水平在1个月内能有很大提高,那是假话,明显是战术思路调整使我受益了。我还是那么认为,业余乒乓直板、横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专业的那套理论搁咱业余这块不合适,也不好使。很多业余直板的打球场面并不好看,但人家能赢球,因为人家打出了业余直板的特点;那为何我们业余横板就不能摒弃我们天天在电视上看到的马龙、张继科那一套让人赏心悦目、羡慕不已的打法(练球的时候,或者跟明显水平比自己低的球友打着玩的时候,爽一把是可以,但真正遇上水平相当或者比自己高的,这么打必输无疑),而脚踏实地的熟化真正适合我们业余横板的那一套技战术打法呢?在这里我需要补充的是(接着“业余横板的出路在反手”的帖子继续谈),业余横板的防守和被动相持是我们重点要熟化的地方。这里要重点谈一谈对于水平相当或者比我们略高一点的直板选手(水平明显比我们高或者明显比我们低的暂不谈,因为怎么改变技战术打法都不会影响结果),我们的反手大多数时候起作用是在防守和被动相持,能做到中性相持那就相当不错了,毕竟人家直板是靠上手快吃饭的,这时候只有我们的反手能顶住人家的三板斧,我们才有机会赢!在这里我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自己发球的时候,发球抢攻无疑是我们得分的第一法宝,这个不会因为我们是横板而例外,因为这是业余乒乓最大的特色;其次,正手弧圈依然是我们必须依赖的得分利器,有了一板稳定且具备一定杀伤力和连续性的正手弧圈,我们横板才有了赢球的资本。以上两点是业余横板打法的基础,没有这两条,技战术打法都要打很大的折扣。因此,努力练好发球和发抢,把正手弧圈练的更加纯熟,这是我们不断提高水平的基石。但业余横板毕竟不是直板,我们还有自己的特点。横板最大的弱点在正反手转换和中路球的处理,专业选手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素质训练、多球训练和步法练习来克服,但我们业余的受客观条件限制没办法很好解决这两点。因此,我们的想法是:对于入门级别的业余横板,尽量通过控制反手动作的幅度来为正反手转换减少难度;第二,中路球在没办法通过步法用正手侧身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反手中等力量的球打落点来过渡。在整个打法设计当中,反手最主要的作用是防御,中性或被动相持,为正手创造得分。反手有机会发力得分,当然不要犹豫,不管是反手拉冲,或者弹击,亦或台内发力拨打,但对手的水平决定了我们不会得到很多这样的机会,这不是我们反手的主要任务。在这里我自己体会比较深的是,跟直板打,很多时候就是反手多搓了那么一板,球被直板拉起来,造成后面被动的局面。因此,到我们反手的球,能挂起来的球要尽量挂起来,即使质量不会很高,但注意落点,也要比简单的搓一板来的效果好。下面,我谈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业余横板入门的具体打法:A是业余横板双反,基本的技战术能力是,发球较好,正手的发球抢攻有一定威胁;正手有一板具备一定能力的弧圈,对于不是太转的下旋能拉球来,第一板正手加转弧圈后能接一板质量尚可的前冲弧圈;反手拨球稳定性较好,能实用不太规范的拨弹、拨撕,虽质量一般,但失误较少,并能打一定落点;反手对于不是太转的下旋能挂,命中率尚可;正反手在近台能平挡或贴防对方质量一般的弧圈球,对于较转和质量较高的弧圈球防守成功率不高;B是业余直板单反,发球好,抢攻凶,台内控制较好;对于质量不是太高的弧圈球防守手感较好,失误较少;正手弧圈能力比较强,拉球威胁较大;反手推挡以稳为主,很少使用加力推或侧挤等高难度技术,较为平淡。A面对B这样一个对手,该如何赢他?下面谈谈各种情况。1、A发球,通过转不转和侧上侧下让B吃球,利用抢攻得分;2、A发下旋,B接的较好,球到A反手且出台或半出台,A用反手挂起与B相持,伺机正手得分;3、A发下旋,B接的较好,球到A正手且出台或半出台,A正手加转拉起,接正手前冲或反手发力;4、A发上旋或不转,B轻推或轻挑,A进入相持,利用反手控制落点,为正手创造机会;5、B发球,A吃发球,失分;6、B发出台长球,A搓球,回球质量一般,B拉冲,A失分;7、B发台内短下旋,A搓球弧线不高但出台,B加转拉起,A防守出界或能防回但弧线高,B冲死;8、B发台内短不转或侧上,A轻拨,进入相持,A反手相持,伺机正手得分。以上8中情况,是A与B交手中常见的情况,基本充分发挥了A、B各自的打法特点。问题的关键,A若想赢B,“5”和“7”两种情况A是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的,重点是要做好“2”和“6”两种情况的处理,反手要看准来球,能挂就坚决挂,尽量少搓,对于业余直板来说,对手挂起来的球远比搓过来的球要难处理的多,因此,特别是反手接发球,能挂起来或拉起来的,就尽量不要搓;机会不好,尽量减少正手侧身拉加转,因为这不是横板的特点,从概率上来说不合算,同时容易暴露正手空当;反手挂起来打相持业余横板是最上算的,能充分发挥我们的特点,弥补我们步法较弱、连续性不强的弱点。很实用的一点,横板的防守范围相对要大一点,有些球即使很被动,被对手攻到中远台,也不要轻易放弃,能搞上台,就有机会,这也是业余横板很实用的一个特点,千万不能轻言放弃。我想,咱业余横板,如果能掌握上述几项基本技能,再结合能充分发挥我们“业余”横板的反手特点,那么我们基本可以说是入门了。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熟化各项基本技能,不断加入新技术,提高球技,则有希望加入业余横板高手的行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8 14:03:18编辑过]

作者: 城市小男孩    时间: 2013-4-8 14:29
楼主介绍得很具体,学习了,谢谢!
作者: Ioly    时间: 2013-4-8 14:58
思路不错
作者: renyz    时间: 2013-4-9 13:05
学习了,谢谢!能否推荐一位反手的模仿对象?我觉得我这样年级大的又刚刚学球的人,反手学女国手好像更合适一点
作者: 小水爱乒乓    时间: 2013-4-9 23:49
马龙的反手动作还是很规范的,可以参考一下!网上能查到他的教学视屏,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一些基本的动作学习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 hotecho    时间: 2013-4-10 12:17
反手如果能够稳定上手,那就优势明显,横板还是比反手。

作者: fhjgfjfghkfg    时间: 2013-4-11 15:21
 学习了,谢谢!
作者: 小攻乒    时间: 2013-4-24 15:49

d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小攻乒    时间: 2013-4-24 15:51

正在强化反手,不求一日长一技,但求技涨一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24 15:53:45编辑过]

作者: fengxinghui    时间: 2014-4-3 10:56
xiexxiex谢谢分享
作者: miracle9    时间: 2014-4-3 22:13
正在加强反手弧圈练习,争取出台都能拉冲,正手弧圈很满意,台内拧拉已放弃,咱业余的真心拧不来质量
作者: rupeijun74    时间: 2014-4-4 01:42
因此,到我们反手的球,能挂起来的球要尽量挂起来,即使质量不会很高,但注意落点,也要比简单的搓一板来的效果好。

这句话很实际!横板先上手才更有可能打到相持,横板的实力才能更好展现。
我觉得虽然是业余爱好者,横板想要成为业余高手的话拧台内球、反拉、快带弧圈球这种技术都要学的。有很多球友会说业余的对拉?省省吧!但如果省了,那么就没有反拉的意识了,所以有些球友交叉步扑出去都是救球的,而我大部分交叉步扑出去是反拉的。意识是先决条件。


作者: 小水爱乒乓    时间: 2019-8-24 12:39
6年后再来看当时的这个帖子,又有了新的认识。先谈一个事情,2015年以后马龙大幅减少了反手拧拉的使用,战绩也突飞猛进,完成全满贯伟业。从这个事情我体会到,横板的打法,不可能正反手都强势,必须要有所取舍。实际上,对于业余选手来说,适当限制反手的发力,突出正手,利大于弊。举个例子,相比于反手的拧拉,正手的挑打和反拉加转弧圈更有威力。与其花时间练反手拧拉,最后导致正手衔接出问题,还不如反手做好防守和过度,正手练好挑打和反拉加转弧圈。6年来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当你坚持一种打法一直练习下去的时候,涨成绩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手上去了,反过来也促进了反手的使用,这是我没想到的。为什么要用拧拉?无非是想把球先变成上旋,防止搓过去的球被对方抢攻嘛。正手了有了近台快带,反拉加转的能力,我搓过去又何妨?反手拼命大幅度发力,无非是想弥补正手衔接的短板。正手能力上去了,反手完全可以中等力度打落点,大家对正手就是喽,谁怕谁?反手的压力小的,失误也就少了。反手的定位明确了,使用也合理了,与正手的配合也越来越好了。反手确实是横板的优势,但这不等于一定要每一板都靠反手直接得分。当你正手摆速上去了,反手用中等力量与直板相持,你会发现推挡的速度还真是不够快,只要落点在正手的2/3台,直板反手弱的缺点就会被放大。现在我才体会到,直板无论怎么练,反手的力量始终是上不去的,直板横打也很难解决反手力量差的问题。力量差速度就慢,速度一旦慢下来,那就麻烦了。而力量大速度快这就是横板优势!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bbs.cnpingp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