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板叟 楼主 2017-3-31 19:43:08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7-3-31 19:45 编辑

       辨宝路线图203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21

       两个方法的对比回顾

       1977年骆正显先生“怎样提高打乒乓球的击球爆发力”一文,对增大击球力量问题作了非常细致的科学分析与精彩的阐述。
       1982年,《研究》团队特别注明择重摘用了骆正显文中的精妙观点,将增大发力的技术动作与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紧密结合,并竭力使之条理化、语言化,最终构建成了这样一个简洁扼要、便于传播的“增大击球力量(爆发力)的一般方法”。使得中国乒乓业界在增大击球力量发力理论研究方面,实实在在地从个人经验、坊间说法,自此走上了科学之路。


       现将“研究—方法”全文再次复制如下:
       1   击球前,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2   击球前,必须把球拍后引,使手臂和腰等各个部分的肌肉得到拉长,以利击球过程中进行快速收缩。
       3   击球时,选择正确的击球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击球点,有利于手臂的充分发力,使挥拍速度增加得快。正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右侧前方;反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侧前方(以右手握拍为例)。
       4   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是进行猛烈攻球所采用的方法。如进行一般攻球或拉球,则应以手臂发力为主,腰、腿只起辅助作用),使身体重心的移动不致过大。
       5   球击出后,必须把参与工作的各部分肌肉尽快放松,使身体迅速恢复准备状态,以免减弱或影响下一次击球的速度或力量。
       6   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


       来到2005年,历史搞事情了。署名国家体育总局编著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乒乓球》一书,也推出了一个“提高击球力量的一般方法”。该“教材方法”总体思路、框架结构,明显全都是照搬“研究—方法”。但出人意外的是,它在照搬“研究—方法”框架的同时,却把其中
       “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
       “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
       “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这样三个要点完全给删改掉了。


       现将“教材方法”全文再次复制如下:
       1、要提高击球的力量。击球前,必须快速移动步法,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以及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
       2、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因此,击球前,要充分引拍。主要有两个作用:取得足够的加速距离;使手臂、腰各部分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以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
       3、 击球时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除注意保持有足够的加速距离外,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4、 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 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并使重心前移。  要使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等动作在挥拍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
       5、 击球后,必须使身体各部分肌肉充分放松,迅速恢复回击下一板球的准备状态,以利下次击球。
       6、 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主要是速度力量,即身体各部位的爆发力。要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增强肌肉的爆发力,提高用力的协调性。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两个方法一对比,明显可以看到二者虽然在总体框架上基本一样,但在实质上二者差距不仅天壤之别。“教材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技术含量、以及职业操守等诸多方面,均与一般正常意义上的《教材》宗旨、一般正常意义上的“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诉求,完完全全都背道而驰。说白了,“教材方法”不是在教给人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而是打着教人发力方法的旗号,悄没声儿的在教给人不可能发得出大力、不可能实现理想大力击球的伪发力方法。

       (待续)

                                                                                                                              2017/3/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7-4-11 13:14:59
      辨宝路线图204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22

      “教材方法”应该遭受谴责的几个问题点 1

      署名国家体育总局,专为全国基层乒乓教练员、专为培养乒乓后人编著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乒乓球》推出的“提高击球力量的一般方法”,把先前“研究—方法”提出来的、增大乒乓球击球力量发力方法的----
      “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
      “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
      “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这样三个要点,一个不剩全给删改得干干净净。


      《教材》团队徐寅生、李富荣、蔡振华等约二十几位,都是从小打球的业内顶级权威、专家。你们会认为
      这样三个方法要点,只适合存在于上个世纪的发力技术方法。到本世纪已经OT了,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这样三个方法要点,根本就不是增大乒乓球击球力量的方法要点?“研究—方法”把这三点写进发力方法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这样三个方法要点,扰乱、阻碍了乒乓球运动员学习、掌握发力技术。所以,坚决不能允许它们在发力方法中继续存在、继续坑人?
      要编《教材》了,终于有这么一天了!所以,便将“研究—方法”提出的这样三个方法要点悉数清除。
      是这样吗?


      事实上,
      “研究—方法”提出的这样三个方法要点,尽管在某些方面讲的还并非十全十美十分到位。但无论你怎样挑刺儿,也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最终我们都必须还得承认,这是任何乒乓时代,任何一个你想称之为增大乒乓球击球力量发力方法都绝不可以无视、也绝对都绕不过去的三大核心要点。
      “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这讲的是依发力大小需要,来决定你的发力动作。这是每一个专业乒乓球运动员都必须要切实认知的、极其重要的力道要点。
      “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这讲得非常明白,无论你“在拍与球接触”之前是怎样一个加速度情况,到了“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你一定要让你的“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这讲的,实际上就是乒乓球运动击球爆发力的基本形态;也可以说这就是乒乓球运动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的不二至尊宝典。
      “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讲解了一个实现理想发力的总体动作框架----要想利用全身整体发力来增大击球力量,你就必须要让人体各相关部位依照这样一个次序协调运作,这样才可能充分发挥各关节支点的加速作用,才可能让你做好这一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动作,才可能发出大力。
       这三个要点,是整个发力方法中最直接关联运动员发力动作的三个实质性方法要点。
       对于运动员希望增大乒乓球击球力量的发力诉求来说,这样三个方法要点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
       拿掉这样三个要点,就等于掏空了增大乒乓球击球力量发力方法的精髓实质。
       没有这样三个要点,无论你再大名头、再大光环的什么这方那法,都绝对没资格称之为“提高乒乓球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
       这样三个方法要点方向正确,法眼经典,技术含量满满,正能量满满。应该让每一个乒乓后人、让每一个想拥有强杀伤力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都切实认知、扎实掌握。
       尤其进入21世纪,乒乓球运动竞技的胜负天平上,杀伤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力量要素的被重视度越来越高。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编著的乒乓球运动技术权威教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将这样三个方法要点从发力方法中删改掉呢?


       徐寅生、李富荣、蔡振华诸位领衔的乒乓球《教材》专业团队,你们这应该是一个懂球杠杠的、极端专业的豪华团队。极端专业,却又对方向正确、法眼经典、技术含量满满、正能量满满,应该让每一个乒乓后人、让每一个想拥有强杀伤力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都切实认知、扎实掌握的这样三个方法要点痛下杀手……是不是太打脸了?
       徐寅生、李富荣、蔡振华你们等二十几位,都可以说是荣耀等身、万民景仰,为乒乓而生、凭乒乓而贵的中国乒乓大家。这样子明面儿上说教人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实际上却把最实质性的发力方法要点从发力方法中去除。这不是纯粹坑人吗?无论你们这是因为真不懂球,还是真没良心,但,
       你们不觉得自己这是在开历史倒车、是在从根基上弱化中国乒乓吗?
       你们不觉得自己这就是一种犯罪吗?
       你们不认为自己这应该遭到谴责吗?


       当然,欢迎你们驳斥我。你们只须要拿出删改掉这样三个方法要点的正能量理由。

       (待续)
  
                                                                                                                   2017/4/11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7-5-6 12:02:29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7-5-6 12:04 编辑

       辨宝路线图205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23

       “教材方法”应该遭受谴责的几个问题点 2
       科学层面 1


       上期聊的“教材方法”应该遭受谴责的问题点,主要相关纯技术方面。本期我们接着看它的相关科学层面。

       如果“教材方法”仅出于什么某某教练,我们不会去纠结科不科学。因为他们从小打球,没学到什么文化,科学意识相对淡薄。但如《教材》前言所说,《教材》“组织了全国著名乒乓球教练员和学者参加编写”。学者是什么?专业科学文化人士。要不,徐寅生、李富荣、蔡振华带一拨教练弄弄就完事儿了,还请学者干嘛?把学者弄来,正常情况就为两个字----科学,因为教科书必须要讲科学。可比较“研究~方法”,这些“学者”被组织来之后的“教材方法”,却是一个劲儿的地驱逐科学,呈现出一副与科学不共戴天的决绝姿态。

       乒乓球运动,是建立在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上的一项竞技体育运动。
       乒乓球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技术理论,无疑应该是以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为唯一科学依据的发力技术理论。但“教材方法”对“研究~方法”所作的重大删改,恰恰精准针对“研究~方法”所依据、所弘扬的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
       人体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和舒张,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
       “研究~方法”第4条提出“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正是对人体躯干、上臂、前臂等各部位肌肉收缩,“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以产生加速度这一相关科学原理的本真阐述。
       “研究~方法”在这里特别提示“应按照……发力次序进行加速”,这是在强调要依序。运动员在这一全身整体发力过程中,躯干、上臂、前臂、手各具体部位,一定要这样一个一个环节先后依序协调运作加速。
       同一整体多部位异时运作,最终聚力于一个部位端作用目标,这多部位间必须要协调;
       无论多少个部位参与协调,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各环节要先后有序依序运作。
       无序、失序就不可能协调,就不可能实现这一多部位参与努力的整体目标诉求;
       有序、依序才能达成协调,才有可能理想实现这一多部位共同努力的整体目标诉求。
       可以很靠谱的说:有序是协调的前提,依序才有协调。这是事物的正能量普遍规律,这是最靠谱的科学方法。
       可是,对于“研究~方法”将这一人体运动系统科学理论,与乒乓球运动员增大击球力量发力动作实际相结合的,这样一个至重至要的发力方法科学观点,《教材》却屠刀相向施以极刑。另外推出来自己这么一个“教材方法”第4条:
       “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 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并使重心前移。要使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等动作在挥拍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
       《教材》学者你们自己看看,在自己开口就强调协调的第4条,在应该教人必须依序运作的地方,
       是“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这样一个排序科学协调?
       还是“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这样一个排序科学协调?
       你《教材》学者分不清吗?


       “研究~方法”明确指出:“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这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你“教材方法”却在这里将“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删去不让提,只强调“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
       乒乓球运动员的这一全身整体发力动作
       是强调“发挥各部分支点的加速作用”符合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
       还是只强调“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符合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
       你《教材》学者分不清吗?


       尤其令人瞠目的是
       一面讲着“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同时又特别强调“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
       既然认同肌肉收缩原理,干嘛还扯“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
       运动员的躯干加双腿,拥有小腿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臀大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胸大肌、背阔肌、三角肌,这么多大肌肉群加一块儿,都比不过你腰上那点儿肉?
       人体大肌肉群都是豆腐渣,只有腰上那点儿肉才是原子能巨无霸,所以运动员躯干加双腿都转不好自己,最后还非得依靠什么“腰力”,还非“要使用腰力”来“配合转体”?
       公然把“躯干”这一人体科学专义名词从应该存在的段落去除,并肆无忌惮地以“腰力”取代躯干。
       腰与躯干都是人体科学专义名词,并不是同义词。
       躯干含腰,腰是躯干的构成之一;腰不含躯干,腰只是躯干的一个构成部分。
       这你《教材》学者也都分不清吗?


       (待续)

                                                                                                                      2017/5/6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7-5-17 18:11:32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7-5-17 18:12 编辑

      辨宝路线图206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24

      “教材方法”应该遭受谴责的几个问题点 3
      科学层面 2


      是“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这样一个排序科学协调?
      还是“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这样一个排序科学协调?
      是“发挥各部分支点的加速作用”符合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
      还是“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符合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
      腰与躯干都是人体科学专义名词,并不是同义词。
      人体躯干由胸、背、腹、腰构成。躯干含腰,腰不含躯干,腰只是躯干的一个构成部分。
      躯干的任何运动,与胸肌、背肌、腹肌一起,自然都有腰肌在参与共同作用。像从不会有人去说什么配合转体要使用“胸力”、“背力”、“腹力”一样,这里也当然不存在单独所谓“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一说。
      腰在运动员增大击球力量这一转体动作中特别被利用到的是:因为下肢与躯干有依序异时运作----下肢转动在先,再无隙衔接躯干转动----的需要,这里利用、发挥了腰部位灵活转向的作用。
      所谓用腰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躯干全部肌肉(胸、背、腹,也自然含腰)都在“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原理的真实演绎。
      对这样几个简单问题,作为学者来说,不可能分不清吧?


      如果分不清,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连这样子几乎常识层面的问题都分不清,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和乒羽管理中心怎么会将你们当学者组织过来参加编写《教材》?你们自己还又怎么敢堂而皇之以学者身份参加编写《教材》?
      这情况,是不是就必然会让人产生这样两个猜想----
      1、 《教材》编写委员会根本就没有真请学者,所说组织了“学者参加编写”纯系谎言?
      2、 你们这些“学者”原本就不真是学者,只是混蹭中国乒乓辉煌大宴的新南郭?
      当然,这样两个猜想几近妄议。但是,让人还怎么想呢?


      而如果分得清,那就更不可思议了!
      你们真是学者,你们分得清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你们被组织过来后,却立即将已然存在的正确科学观点予以清除;另用错误的、含混模糊的观点冒充科学。
      你们本应是无条件敬畏科学,追求、弘扬科学的学者,却实实在在地在这里清剿科学。
      你们与“研究~方法”有仇?与科学有仇?与中国乒乓基业有……
      让人没法儿往下想了!


      徐增祺先生,大概是位先生吧?能任国部级乒乓球《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大概也是一位既有相当文化、又有相当地位的不是一般人吧?
      你领着一帮“学者”,推翻业内已有的、人体运动系统科学与专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建立起来的“研究~方法”。又利用“研究~方法”框架,推出这样一个完全无视科学,完全无视可操作性专业实际需要内容的“教材方法”。
      你,为什么要做这种事?

      整个“教材方法”表现出重视科学的唯一“亮点”,就是特别强调了“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
      但是,“人体的理论来源”,这应该属于生物学当中人类的生殖繁衍科学范畴;与发力方法相关的肌肉收缩,这应该属于生物学当中人体运动系统科学范畴。虽然你“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说得很形象,两性孕作、婴儿出生,都有赖肌肉收缩作用,可这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专业学科。乒乓球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应该只相关人体运动系统科学,与人类两性生殖繁衍学科决没有丝毫必然的直接关系。你把“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编入培养乒乓后人的专业《教材》。这教义聚焦点,也忒不专注了!
      你,为什么要做这种事?


      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先生----吴焕群。
      1982出版的《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吴焕群先生是10位编著者之一,排名第6,位列李富荣、徐寅生之前。
      2005年出版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乒乓球》,吴焕群先生大名又赫然在列,是该《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之一。
      你吴焕群先生,是中国乒坛罕有的一位不是从小打球,而是走出大学就一直端着乒乓饭碗的专业科研文化人。先参与搞“研究~方法”,后又参与搞与之对立、并取而代之的“教材方法”。你干的这个事叫不叫“反水”?算不算始乱终弃?
      如果“教材方法”确实更科学、更先进、更有利于中国乒乓,那你这叫弃暗投明;
      但“教材方法”明明在反科学、开倒车,专业方面也明显远劣于“研究~方法”。你干这事,你这是不是“弃明投暗”?是不是在端着乒乓科学的饭碗逆袭乒乓科学?
      你,为什么要做这种事?


      (待续)

                                                                                                                           2017/5/17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0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