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OC与水晶加强的横板PKffice:office" />
去年秋天,买了纳米OC;之前好友送一支水晶加强,一直也感觉不错。
纳米OC正手配置:普狂Ⅱ,39度,2.2mm(黑色);反手Sriver-EL MAX厚度(红色)。
水晶加强正手配置:普狂Ⅱ,39度,2.2mm(黑色);反手Palio两面弧圈型(红色)。
总体感觉:
水晶加强的强悍与纳米OC的柔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手基本功:
水晶速度明显快于纳米OC,纳米OC的正手仿佛有一个平衡点,你打基本功的时候,轻拉、快撕、加力、加转和加速都有不一样的效果。但是每一样都可以控制得很到位。而水晶加强则是在加力和半发力(借力)上有明显的吞吐感觉。
反手基本功:
水晶加强的反手声音和摆速都要明显高于纳米OC。也许是纳米OC反手的套胶很久不灌胶的原因吧。不过我自己还是非常适应的。纳米OC只有在借力弹击或者发力大一点的时候才出来铿锵的声音。从弧线上感觉,纳米OC相对更低一点、更短一点。但是水晶加强的速度威胁相对也是很大的优势了。
正手弧圈:
纳米OC比较强势的地方所在,落点几乎全在底线上,长得让习惯于近台的对手比较别扭;对拉出现大角度的时候也可以有很准确的小三角落点的球上台,让对手难以应对。
水晶加强主要也是长弧线,但是相对纳米OC来说不是那么“贼”,正常拉,速度旋转五五开,加力和变线都比较有质量;加转的时候速度旋转四六开,多回合相持比较喜欢大路球。相持的弧圈球对方感觉很“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压制对方的标准动作的作用。
反手弧圈:
纳米OC从接发球的“撕”开始,进入相持,连续加力、变线都有不错的表现,能有明显的EL对球的吞吐感觉。其中结合弹打也有不虚的感觉,对弧圈的相持比较有信心。
水晶加强的球从快撕开始,相持中不自觉退到半中台的位置加力。发力愈大感觉底板咬球的效果愈明显,中间结合弹打经常可以打乱对方的节奏。
台内短球:
纳米OC的弧线偏低、长一些。在接发球变直线上有一些让对手始料不及的好球出现;水晶加强的球中规中矩。在挑打上更上风一些。
黑水晶与TUBE-CARBO的横板PK
黑水晶(Master柄)与TUBE-CARBO(Master柄)均系朋友相赠,这一段时间内常打,现在结合以前的感受谈一下这二支经典的底板。
黑水晶(Master柄)配置:正手配置:普狂Ⅱ,39度,2.2mm(黑色);反手:STIGA超轻一诺王(协同科技版本)套胶2.2mm(红色)
TUBE-CARBO(Master柄)配置:正手配置:普狂Ⅱ,39度,2.2mm(红色);反手:STIGA的BOOST-TC套胶2.2mm(黑色)
总体感觉:
黑水晶的相对控制与TUBE-CARBO的速度加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手基本功:
TUBE-CARBO速度上明显快于黑水晶,黑水晶的正手有通透、扎实的底劲,小幅度动作即可达到专业队比赛前的练习效果。TUBE-CARBO更好的速度优势可以逐渐地体现在快撕、快带、快拉这样的细节上。
反手基本功:
TUBE-CARBO的反手声音要略高于黑水晶。黑水晶反手的STIGA超轻一诺王(协同科技版本)套胶非常好用,不仅重量轻,而且摆速比原来好得多了。我自己打球的节奏也突然间快了许多,对面的相持一下子从主动变成了被动,节奏几乎全部被我控制。TUBE-CARBO的BOOST-TC套胶在借力弹击时和稍加大力拉球的时候就会发出金属般的声音。从弧线上感觉,两支底板差不太多。但是黑水晶的轻松变线与TUBE-CARBO的速度威胁是各有所长。
正手弧圈:
黑水晶比较强势的地方所在,旋转为主的特点成了比较好的优势,顶得让对手比较别扭,大路球的相持中不乏小角度的准确回击;
TUBE-CARBO的快攻弧圈效果也是非常突出,感觉比黑水晶“贼”一些,正常拉,速度旋转五五开,加力和变线都有一定的质量;加力的时候速度旋转六四开,无需过多回合相持基本就可以用它的“贼”加上“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对方的标准动作和打乱对方的节奏。
反手弧圈:
黑水晶从接发球的“撕”与“拧”开始,进入相持,连续加力一、二板后转为侧身正手位进攻也有不错的表现,能有感觉到套胶明显的“咬球感”。其中结合弹打也能打出发力的速度感,对弧圈的相持与攻防转换比较心里有数。
TUBE-CARBO的球从快撕开始,相持中站在近台的的位置加力。发力愈大感觉底板咬球的效果与“喷”球的效果愈明显,中间结合借力与弹打经常可以直接得分。
台内短球:
黑水晶的弧线相对好控制一些。在接发球变直线上有一定的效果;TUBE-CARBO的球相对偏凶狠一些。在挑打上更容易找到搏杀的感觉(注:STIGA超轻一诺王协同科技版和BOOST-TC套胶在动作合理的情况下搓球并不冒高)。
SUPER-CARBON-WRB(白钻) 与OFFENSIVE-CLASSIC-WRB的横板PK
SUPER-CARBON(Master柄)与OFFENSIVE-CLASSIC-WRB(Master柄)均购于2004年,二支底板跟随我多年,不离不弃。当然,STIGA1944至今的良好的工艺传承令它们至今依然经典于世。
SUPER-CARBON(Master柄)
正手配置:运海22#海绵(42度,2.2mm)+普狂Ⅱ胶皮(黑色);
反手配置:NITTAKU的NR-8528套胶
OFFENSIVE-CLASSIC-WRB(Master柄)
正手配置:普狂Ⅱ套胶(黑色),39度,2.2mm;
反手配置:运海20#海绵(40度,2.2mm)+729-2000胶皮(红色)
总体感觉:
SUPER-CARBON-WRB的强悍、硬朗与OFFENSIVE-CLASSIC-WRB的细腻、温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手基本功:
SUPER-CARBON-WRB速度上明显快于OFFENSIVE-CLASSIC-WRB一倍以上,(当然这其中运海22#42度海绵的作用功不可没);而OFFENSIVE-CLASSIC-WRB的正手有扎实的底劲,略显单薄的板身将一部分衰减不了的震幅清晰地传递到手指,多一点的主动发力才能够将球用一道漂亮的、下沉的弧线送到对面的球台上。SUPER-CARBON-WRB的正手球显得有些势大力沉,练习中一板加力时常让对方感到震手。
反手基本功:
SUPER-CARBON-WRB的反手速度是特别的快,弹打基本一板很难回来,借力效果相当于一般底板进攻的效果。OFFENSIVE-CLASSIC-WRB反手的运海20#海绵+729-2000胶皮的组合非常好用,不仅咬球,而且弹打和快拉、快带的效果都还可以。我自己打球的时候,一发力就感觉到板身向后仰的形变,对面的旋转一下子被我的侧弧圈的落点与质量变化所牵制住,用旋转能压住对方速度的感觉真好。从弧线上感觉,两支底板风格各有不同:SUPER-CARBON-WRB的弧线正而爆,打出角度后更是令对手防不胜防;而OFFENSIVE-CLASSIC-WRB的轻松借力变线与加转的弧圈相持更是相持中反拉的特有手段。
正手弧圈:
OFFENSIVE-CLASSIC-WRB最强势的地方所在,旋转为主的特点形成了比较好的优势:前冲下扎得厉害;侧拐得让对手找不太准反拉的击球点;高吊的旋转与落点让对方不好加力还击;而半出台的加力爆冲则是另一道美丽的风景。SUPER-CARBON-WRB的快攻弧圈效果非常明显,感觉比OFFENSIVE-CLASSIC-WRB的弧线略高,但是特别的“拱”,加转拉的时候,也没有明显减少速度的感觉;无需过多的纠缠,基本就可以用它的“爆拉”结合上“快攻”就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得分。
反手弧圈:
OFFENSIVE-CLASSIC-WRB从接发球的“拧”与“撕”开始,进入相持,连续加转一、二板后迅速变线配合正手位的爆冲弧圈球进攻有着上佳的表现,能感觉到底板明显的形变后的“弹弓效应”。其中反手结合弹打稍欠犀利,但是快撕、快带直线后结合正手进攻还是有一定的威胁与把握。SUPER-CARBON-WRB的球从快撕开始,相持中站在近偏中台的位置加力可以拉出高质量的爆冲弧圈球;中间结合快撕与弹打通常可以直接得分。
台内短球:
OFFENSIVE-CLASSIC-WRB的弧线相对好控制一些,摆短可以摆得比想像得再短一点。在接发球变直线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要有后续的进攻做为支持;SUPER-CARBON-WRB的球相对凶狠得多,在挑打上容易找到搏杀的感觉,对球的控制更偏向依赖于正手套胶的粘性作用。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2010年6月18日0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