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梦晰 2014-7-20 07:39:00
有道理
主板: 蝴蝶王 VISCARIA 30041 i码铁牌 95克 正手:蝴蝶T05 2.1 反手:蝴蝶T64 2.1 副板: 挺拔三碳皇 大锤FL 95克 正手:蝴蝶T80FX 反手:挺拔GENIUS+ 天才+ ■■■感谢一直以来,点击下方,给我送花的朋友,你们是我的源动 力,有你们我很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4-7-23 22:56:00

      辨宝路线图141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59----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4

 

      骆正显“一般方法”与《教材》“一般方法”比较 1

 

      《研究》引骆正显“一般方法”(以下简称骆正显方法),与《教材》“一般方法”在文字上稍有不同。但总体上看,“教材方法“紧贴骆正显方法如影随形,两个“6条”强调的认知点都是一样的:

 

      1. 调整步法、击球位置、加速距离、加快挥拍等,发力要点总体脉络。
      2. 引拍、加速距离,肌肉做功原理。
      3. 击球点、击球时机,挥拍加速度。
      4. 全身协调用力,击球瞬间发力。
      5. 快速放松还原,准备下板衔接。
      6. 加强肌肉锻炼,提高力量素质。

 

      从两个“方法”所强调的这些发力认知点来看,我完全同意,毫无疑问这基本上都是乒乓球运动技术提高击球力量、发好力的精髓至要。这可能就有人要说了:既然你曹红宇也认同,这两个“办法”所强调的都是发力至要,那你还在这扯什么里格龙!别着急,虽然我同意这里面说的都是发力至要,但这些至要中的关键原理是不是都说清楚了呢?或者说,《教材》编写者对自己所说的这些,是不是切切实实都很清楚了呢?这里面还客观存在一个粗细、深浅,甚至是真伪、对错的问题。所以,不是我非要在这扯什么里格龙,而是它这里面本身就存在着N多的、现代乒乓球运动技术要发展就不能不扯的里格龙。

 

      怎么扯呢?我考虑采用这样一个两步走的办法:

 

      1. 第一步,先一条一条的对比着聊;
      2. 第二步,就着重点纵深聊。当然,这个纵深,还只是我认为的纵深。

 

      第一步,我们先来对比《研究》+骆正显“增大击球力量(爆发力)的一般方法”,与《教材》“提高击球力量的一般方法”的第一条:

 

      1. 骆正显方法第一条---- 击球前,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2. “教材方法”第一条---- 要提高击球的力量。击球前,必须快速移动步法,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以及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

 

      从两个第一条情况看:“教材方法”与骆正显方法基本一样。仅有的不同在于,“教材方法”去掉了骆正显方法中“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这句话。但我们也看到,“教材方法”并不是要完全删去这句话。而只是认为这句话放这儿不合适。“教材方法”把这句话改动后,将它整合放进了第二条。

 

      我对两个第一条对比的看法:这一条总体上讲得很好。唯有显现的小纰漏,是一个用词问题。请看这句话:“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这句话里的“保持”一词就是问题。这里面,首先是一个用词问题,还有一个是用词的原因问题。

 

     我们知道,“保持”是什么意思?是对已有的、已然存在的东西或状况给予保留,以维护、以利于让它继续下去。如果都确认这一含义,那我们再想想:

 

      1  运动员击球的时候,他的身体与击球点之间,都已经有了需要“保持”的“一定的加速距离”吗?实际情况是----有时有,有时就没有。对吧?
      2  从“方法”本身在这里特别强调“必须快速移动步法,调整击球位置”来看,就是指这时这里还没有加速距离,所以才要“快速移动步法,调整击球位置”,以创造加速距离,以获得加速距离。对吧?
      3  这时这里原本就没有加速距离、你保什么持呀!如果你这时还一定要保持原状,就意味着你这时不让制造加速距离。《教材》是这个原意吗?应该不是对吧?事实上,这时这里与“保持”一词,没有半毛钱关系。
      4  再说回来,如果你本来就已经有了一个需要“保持”的“一定的加速距离“,那你干嘛还要“必须快速移动步法,调整击球位置”的瞎忙活?撑的!
      5  “必须快速移动步法,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以及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这里应该是“拉开”,它应该就是一个创造、或制造的意思。你只有“拉开”,去创造、制造,你才可能获得你需要的那个“一定的加速距离”。是这样吧?

 

      所以,这里应该用“拉开”。拉开,就是创造、或制造加速距离。这里用“保持”一词,明显属于用词不当。由此,也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用词不当,什么原因?

     (待续)

 

                                                                                   2014/7/23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4-8-11 18:19:00

辨宝路线图142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60----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5

 

骆正显“一般方法”与《教材》“一般方法”比较 2

为什么会不当使用“保持”一词?

 

这个“保持”用词不当,可能会是什么原因?


 

1. 一个是偶尔疏忽。
      2. 第二个是对“保持”词义的认知模糊,因而遣词失当。
      3. 第三是对所叙述事物缺乏正确了解,所以不可能作正确表述。
      4. 第四就是:既有词义认知原因,也有对所述事物的了解原因,以致必然措词不当。

 

两个“一般方法”,都同样错误使用了“保持”一词,但错误的情况可能并不一样。骆正显是个人作者,在完成“方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一个人操作。因而,由于精力原因而在精细方面偶有一疏,这种情况大概是很有可能。而《教材》,有主笔、有编写委员会、编审委员会,具有严谨的责任编写、及责任编审环节,是一个既庞大、又规范的制作阵容。由这样一个工作程序产生出来的“方法”,会可能“偶尔疏忽”吗?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在这同一个问题上齐刷刷抱团“偶尔疏忽”?这实在难以想象!虽然,我们这个世界有“百密一疏”的说法,还有个“一切皆有可能”的说法。“教材方法”的这个“保持”,恰巧就是由这个小概率爸妈“偶尔疏忽”生出来的?

 

同时还有这样一个情况,骆正显方法第一条原本还有一句话,可“教材方法”第一条把这句话给拿掉了。我们先完整地看看骆正显方法这个第一条:

“击球前,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句话

 

1. “击球前”,这指时间节点。

2. “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这指这时必须要做的事,为挥拍加速制造加速距离。

3. “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这是对为增大击球力量而引拍制造加速距离的具体要点提示:想增大击球力量,不仅一定要有加速距离。而且,这个加速半径越大一些越好。

4. “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是在解答----为什么“加速距离越长、动作半径越大,击球的力量就会越强”?因为,制造更长一些的加速距离,就创造了一个更为理想的加速条件,就获得了一个更为优越的加速行动时间与空间,就更有利于运动员身体、四肢的动作发挥,就能相对获得一个更大的、更为理想的加速度。

 

我们可以看到,骆正显方法第一条,是一个有机的、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方法单元。它清清楚楚的告诉你:在什么时间,该怎么做,要想做得更好的话你又该怎么做。并且还特别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就可能得到更好效果的道理。尤其“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这句话,它表明,骆正显一直在强调指出此时的关键要务,就是要“制造更大的加速距离、创造更好的加速条件”。所以,这句话也可以是一个佐证,证明骆正显在前面“保持”一词的失当,极可能就是一个偶然疏忽,而决不是强调要在这里保持原状。当然,“教材方法”中沿用“保持”的错误,我们也愿意看到它只是一个“偶然疏忽”。可是非常遗憾,我们不仅看不到它这个“保持”可能与“偶然疏忽”联系得上的任何蛛丝马迹。并且,这个“教材方法”一方面在沿用骆正显不当用词“保持”的同时,还又恰恰拿掉了骆正显深入强调制造加速距离越大越好的、这句极为重要的话。这是不是就必然让人思考----

 

1. “教材方法”第一条,沿用骆正显方法中的 “保持”,还可能是“偶然疏忽”吗?
      2. “教材方法”第一条,去掉骆正显方法里的那句话,主要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3. “教材方法”去掉骆正显方法里那句话之后,是不是让它这个第一条比原骆正显方法第一条更好了?

 

当然,“教材方法”在第一条去掉那句话,并没有把它完全销毁,而是把它整合搁进了“教材方法”第二条。这个第二条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本《辨宝路线图》下期接着聊。

 

(待续)

                                                                                                 2014/8/11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ffice:office"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8-11 18:22:2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4-8-20 09:21:00

      辨宝路线图143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61----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6

 

      骆正显“一般方法”与《教材》“一般方法”比较 3
      “教材方法”第二条“生物学的观点”? 1

 

      骆正显“一般方法”与《教材》“一般方法”第二条全文:

 

      1. 骆正显方法第二条----击球前,必须把球拍后引,使手臂和腰等各个部分的肌肉得到拉长,以利击球过程中进行快速收缩。
      2. “教材方法”第二条----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因此,击球前,要充分引拍。主要有两个作用:取得足够的加速距离;使手臂、腰各部分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以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

 

      两个“一般方法”第二条主要内容,都是讲肌肉做功的原理----肌肉收缩。骆正显方法的第二条主题明确,讲肌肉收缩就讲肌肉收缩。我们再来细看“教材方法”第二条----

 

      1.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开宗明义,确告本主题是讲肌肉收缩。
      2. “因此,击球前,要充分引拍”。首先明确搞好肌肉收缩的前提----充分引拍。
      3. “主要有两个作用:”,讲解充分引拍有些什么利好作用。
      4. “取得足够的加速距离;”,这是在阐述充分引拍的第一个利好作用。
      5 “使手臂、腰各部分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以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这是在阐述充分引拍的第二个利好作用。

 

      “教材方法”第二条,开宗明义也是主题明确要讲肌肉收缩。可说着说着,却又另外岔出来一个“充分引拍有些什么作用”的主题。就这样,一个原本是讲肌肉收缩的主题,最后竟变成探讨“充分引拍有些什么利好”了?

 

      当然,要说一个主题单元里绝不可以涉及其它问题,这肯定不对。只要能帮助把你的主题讲清楚,别说再涉及一个主题,你就是再涉及八个也可以。关键是,那些都只是绿叶,都只是“其它”,都只能是为你的主题服务而出现在这里,而决不能反客为主。是的,引拍、充分引拍有些什么利好?也确实是一个大有探讨价值的课题。但是,在一个讲肌肉收缩的有限空间,怎么能节外生枝又另加一个主题,给自个儿添乱呢?这样一来,你是能把肌肉收缩问题讲清楚了,还是能把引拍利好都说到位呢?结果,哪个都浮皮潦草,难尽其详。

 

      就凭“教材方法”前1、2条的这些表现

 

      28年前骆正显方法中的不当错误用词,28年后的“教材方法”却仍然原封不动予以“保持”。
      28年前骆正显关于加大创造加速条件的关键点深入讲述,骆正显已经讲得很好的东西,“教材方法”不仅不予以保持,反而是大刀一挥把它砍掉。
      28年前骆正显方法讲肌肉收缩,说明他在那个年代研究发力问题时,就已经把视线聚焦到了发力的科学原理上,已经在走向科学之路了。四分之一多世纪后,“教材方法”再讲同一个肌肉收缩问题,是不是该在这同一课题研究上添加有几圈年轮,体现出一点时代印记呢?
      详述肌肉收缩时,不一而贯之详述肌肉做功科学原理。却横出题外探讨起“充分引拍有些什么利好”?

 

      当然,就这里聊的几个情况,再怎样上纲上线再怎么分析,至多不过也就“吹毛求疵”像是在扯什么文化水平表达能力等大可以费尔泼赖的一些个鸡毛蒜皮问题。那太没劲了,犯不上!我们把这些个情况都略过,再回过头,仔细瞅瞅“教材方法”的这个第二条----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因此,击球前,要充分引拍。主要有两个作用:取得足够的加速距离;使手臂、腰各部分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以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

 

      “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
      “击球前,要充分引拍……使手臂、腰各部分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以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

 

      我们想想,《教材》这所讲的,是“生物学的观点”吗?

 

      (待续)
 

 

                                                                                                2014/8/20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iff_2003 2014-8-20 11:35:00
楼主是乒乓专业人士吗? 这么执着地讨论同一个问题。老在这里探讨:生物理论、肌肉群、教材等等,你的目的是想干什么?是想你的理论水平高?适可而止吧!有句老话叫条条道路通罗马,走哪条路要看你的需求。所有的理论都是对过去的一般性总结,都是有条件的,局限性的。事物是发展的,今天看来正确的,明天就会有新的观点。前提是要看实际效果,你得拿出依据说明你的理论是更好的才行。不能空口雌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4-8-28 10:18:00
      辨宝路线图144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62----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7

      骆正显“一般方法”与《教材》“一般方法”比较 4
      “教材方法”第二条“生物学的观点”? 2
   
      1. “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
      2. “击球前,要充分引拍……使手臂、腰各部分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以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

      我们先聊《教材》“生物学的观点”第一点:“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

      1. 人体的理论是“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吗? 
      2. 或者说“人体的理论来源”,是因为“肌肉的收缩”吗?

      单论人体与肌肉收缩,确实,母亲生孩子,这确实和肌肉收缩有关,她得用力才能把孩子生出来。她这一用力,从理论上讲就是肌肉收缩。从这一意义上说“人体来源于肌肉的收缩”,这多少还沾点边儿。但即使这样,也不好说人体就是“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因为,母亲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分娩,是因为之前已经孕育了这样一个必然要分娩的胎儿,是已经存在有了一个人体。肚子里本来没怀孕,女人一使劲儿,肌肉一收缩,于是就有了、就挤压出一个“人体”来?这也太没边儿了,对吧?按一般常识:人体的来源,是由于男女两性的交配,卵子精子的结合。怎么可能会是“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呢?我肯定相信,《教材》的编写者不可能没这点儿常识,不可能会说出“人体的来源”是因为“肌肉的收缩”这样离谱的话。而就只是讲“人体的理论”方面,并不是要讲“人体的来源”,是这样吧?

      这样一强调,似乎这句话就通顺了。可是,“人体的理论”与“肌肉的收缩”,就有直接的来源关系吗?是因为肌肉一收缩,就有了、就产生了“人体的理论”吗?

      都知道,无论何种理论,都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都来源于对该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所以,所有相关人体的理论,都应该是来源于人类对自身的认知欲,来源于人类对自身承前启后坚持不懈的生物科学研究。怎么可能如“教材方法”所说----“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呢?

      如果要谈人体的理论来源,哪怕你干脆就八卦,就直接溯侃上古:为了人类繁衍大义,伏羲哥怎么怎么追逐女娲妹,追呀追呀怎么怎么就捉住女娲妹了。然后,亚当夏娃怎么怎么就偷嘴了。再然后,女娲怎么怎么就在黄河边上捏了一堆的小泥人儿。由此,无论是母亲生出来的,夏娃吃出来的,或者是女娲用手捏出来的,反正肯定这“人体”都一定出自“肌肉的收缩”。虽说伏羲女娲亚当夏娃的本体也存在来源问题。但我们可以不把他们当人看,就当他们是神。神嘛。神神叨叨玄玄幻幻的本来就无从究根刨底。这样的话,你这个“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多多少少也可以算有鼻子有眼有根有据了。可是,你连八卦都不不卦,一上来就硬要说“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这八竿子能打着吗?十竿子也难够着!对吧?是的,肌肉收缩会产生能量。但是,无论你“肌肉的收缩”能产生多大能量,可能量就是能量,决不可能变成“人体”,这是两码事!说实在的,真要讲人体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根本就什么弯都不用拐,直接说白了----人体的理论来源就是人体。所有一切相关于人体的理论,都一定、也只能是围绕人体的一切而诞生。非常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先有物质,而后才可能有物质的运动。必须先有人体,尔后才可能有人体的“肌肉的收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没有本身人体的情况下,哪来的“肌肉”?哪可能还有“肌肉的收缩”?真不知道《教材》“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的观点,是来源于哪个纪年、哪个地方的“生物学的观点”!

      话又说回来,我们大家无疑都明白,《教材》这里的本意,绝不可能是要带领大家探讨什么“人体的理论来源”,而一定是要在这里讲力量问题。可是,讲力量就讲力量,你干嘛要扯“人体的理论来源”?这不是自己找自己的碴,自己八自己的卦吗?

      虽然,《教材》“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这一“生物学的观点”明显错误,但这可以淡化、还可以避重就轻把它归咎为一个逻辑混乱的造句问题。所以,这虽然反映出《教材》发力认知方面的紊乱情况。但仅凭这一点,还远不足以确认《教材》的发力认知一定存在错误。不着急,我们再看看“教材方法”第二条“生物学的观点”的第二点----
      “击球前,要充分引拍……使手臂、腰各部分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以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

      这言词凿凿的表达,应该是《教材》的真实发力认知吧?我们下期接着聊。

      (待续)

                                                                                                  2014/8/28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8-28 10:19:1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4-10-7 10:33:00
      辨宝路线图145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63----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8

      骆正显“一般方法”与《教材》“一般方法”比较 5

      “教材方法”第二条“生物学的观点”? 3

      “击球前,要充分引拍……使手臂、腰各部分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以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说实在的,刚开始看到“教材方法”这一生物学的观点”时,我脑子里立即联想起儿时的一种小玩具----弹弓。

      打弹弓就是这样,在橡皮筋柔韧范围内,把橡皮筋拉得越长,放松后的收缩还原速度就越快,弹弓产生的弹力就越大。我们人体肌肉做功虽然也是收缩放松,说过去好像与橡皮筋一样,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人体肌肉做功是在放松的状态下收缩发力。而橡皮筋是在经过紧张拉拽后,放松还原时发力。二者的收缩放松,在程序上是完全相反的。更主要的,人体肌肉的收缩放松,是在人体的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收缩放松。弹弓橡皮筋本体不具有自身掌控支配条件。它的收缩放松,只是因为它本体具备拉伸收缩形变还原条件,但它必须还要在外力的干预、在人的拉拽下才能够得以进行。所以,弹弓橡皮筋的收缩放松,只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收缩放松。与人体肌肉的收缩放松,根本就是两回事。

      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些相关肌肉收缩的基本知识----

      人体肌肉分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三种。狭义的肌肉就是指骨胳肌。骨骼肌的功能,是支持、并供给人体运动需要的作用力。骨胳肌由神经系统支配,按人的意志收缩放松,以移动躯干、肢体,并控制人体运动的姿态及行为。

      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纤维。 肌纤维上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结构单位是肌小节。 每根肌纤维都含有数百乃至上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所组成。每一根粗肌丝都被六根细肌丝包围;粗肌丝上又有伸向细肌丝的横桥结构。 肌肉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量。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就是骨骼肌被拉长时,细肌丝从粗肌丝中滑出,因而肌小节被拉长。肌肉收缩,就是被拉长滑出的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间回滑,肌小节缩短。这一整个肌肉收缩进行过程自始至终,全部粗、细肌丝本身的长度均未变化。

      一个人肌力的大小,由这样六点条件因素决定:1、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2、肌肉中的肌纤维的数量;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4、中枢神经系统的肌能状态;5、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6、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教材方法”所说“肌肉的初长度”,就是这六点因素中所说的第三点,“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肌肉的初长度,就是指肌肉在不作为,不收缩也不拉长,一种完全放松状态下的长度。

      基本原理,肌肉收缩是要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但是,肌肉收缩还会受到前负荷因素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随前负荷增大而增加,在达到最适前负荷时,肌肉收缩的效果也就会最佳。所以,击球前充分引拍,使相关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能够有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

      依据上述知识,我觉得可以基本认定,骆正显“一般方法”第二条,与《教材》“一般方法”第二条第二点,从本质到内容都基本一样,都符合生物学的观点。
      
      骆正显方法第二条----击球前,必须把球拍后引,使手臂和腰等各个部分的肌肉得到拉长,以利击球过程中进行快速收缩。
      “教材方法”第二条----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因此,击球前,要充分引拍。主要有两个作用:取得足够的加速距离;使手臂、腰各部分肌肉的初长度得到拉长,以利于击球时进行快速收缩。

      我这样想,既然两个“方法”的第二条从本质到内容都基本一样,都符合生物学观点。你大大方方基本照抄过来不就行了,多省心!干嘛还要生拽“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这么一出幺蛾子示人以短呢?当然。如果你《教材》这里确有真知灼见,确实比骆正显更进一步。没得说,这当然是一个新贡献,当然能更让人受益。可事实情况呢?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看“教材方法”第三、第四条,看看《教材》这里所特别强调的一些具体发力要点,能合得上他们自己所特别标榜的“生物学的观点”吗?能谈得上比四分之一多世纪前的骆正显更进步吗?看过后,我就怕大家脑子里可能会蹦出这样一个感觉:
      好像是活抽抽了,倒退回去了吧?

      (待续)

                                                                                          2014/10/7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niexiaoer 2014-10-7 16:50:00
一口气读完,觉得楼主说的很有道理!!。。。。我是个野路子,半路出家打直拍,看技术文章和视频教学都说转腰神马的,似懂非懂,练习起来又总感觉别扭(后来发现应该是刻意转腰,腿脚却不会动了,结果就是打球很差)。我觉得对于业余球友来说,一半多的水平体现在腿脚上,剩下三分之一在手上,还有一些体现在身体协调和技战术思想上。也看过一些文章说不光要转腰,也要蹬地神马的。但是都没有楼主说得清楚明白 。收藏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4-10-10 11:03:00
      辨宝路线图146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64----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9

      骆正显方法第三、第四条与“教材方法”第三、第四条比较 1

      先看骆正显方法第三、第四条全文

      骆正显方法第三条----击球时,选择正确的击球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击球点,有利于手臂的充分发力,使挥拍速度增加得快。正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右侧前方;反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侧前方(以右手握拍为例)。
      骆正显方法第四条----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是进行猛烈攻球所采用的方法。如进行一般攻球或拉球,则应以手臂发力为主,腰、腿只起辅助作用),使身体重心的移动不致过大。

      骆正显方法第三条,主要讲击球点的选择。第四条主要讲发力时机,以及增大击球力量动作,与一般击球力量动作,这两种不同用力动作的各自要点。

      再看“教材方法”第三、第四条全文

      “教材方法”第三条----击球时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除注意保持有足够的加速距离外,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教材方法”第四条----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 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并使重心前移。  要使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等动作在挥拍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

      “教材方法”第三条,主要讲要掌握好发力时机。还又强调“注意保持有足够的加速距离”,同时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加速度。“教材方法”第四条,主要讲全身协调用力,如何如何,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

      两个“方法”比较,“教材方法”拿掉了骆正显方法第三条选择发力击球点的内容。将骆正显方法第四条的内容一分为二,把掌握发力时机内容编成第三条,把增大击球力量动作各项要点的内容,用全身协调用力的框子,编成了第四条。

      在这里,骆正显方法第三条选择发力击球点的观点是否多余?《教材》拿掉选择发力击球点观点内容的做法是否正确?这属于另外一个技术观点问题,与“生物学的观点”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这里不作跟进探讨。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骆正显方法第四条中关于增大击球力量动作要点;与“教材方法”第三、第四两条关于如何如何全身协调用力,如何如何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的具体表述----

     骆正显的表述: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是进行猛烈攻球所采用的方法。)
    “教材方法”的表述: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并使重心前移。  要使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等动作在挥拍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

      我们先看骆正显的表述:

      1. “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首先,给你明确指出这一加大击球力量动作的诉求要点:要在击球瞬间达到最快加速度。
      2. “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紧接着就告诉能帮助你达到实现这一诉求的具体步骤方法。
      3. “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里进一步告诉你,按照上述具体步骤方法做,就是充分利用、并发挥骨与关节(骨连接)的作用。因为,关于骨骼肌,肌肉收缩问题,已经在前面第二条讲过了。所以,他在这里只是重点强调“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4. “(这是进行猛烈攻球所采用的方法。)”确凿告诉你:这就是加大击球力量的方法。

      骆正显的这一表述,把这一加大发力击球动作的关键要点,具体步骤,其中道理,方法属性等等怎么回事?该怎么做?,他是不是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的了?一、二、三、四,非常清楚,对吧!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教材方法”的表述。

      (待续)

                                                                                2014/10/10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4-11-7 08:58:00
     辨宝路线图147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65----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10

     骆正显方法第三、第四条与“教材方法”第三、第四条比较  2
 
     什么叫“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

     我们再看看“教材方法”第四条关于如何如何增大击球力量,如何如何要全身肌肉协调用力,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的具体表述----

     1. “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这里表达的,是《教材》相关全身肌肉协调用力的观点。
     2. “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并使重心前移”。《教材》认为,这是做到全身“协调用力” 的关键要素。
     3. “要使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等动作在挥拍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教材》认为,这些是全身“协调用力”,于最后集中用力击球作用这一增大击球力量方法的各具体环节要点。

     《教材》这一增大击球力量方法的具体表述,我们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乒乓业界上下内外,几乎所有的教练员、运动员,包括各形各色各个层次的专家、准专家们,无一例外差不多全都会这么说。是不是这样?大家都自我感觉忒明白,可实际上大都云山雾罩。谁也说不清这里面怎么回事!为什么这般怪诞?我认为,源头就在这个“教材方法”。

     首先,我们都明白,要想增大击球力量时,我们让肌肉干什么?一定是让我们的肌肉收缩做功发力。这时我们肌肉要做的事,就是发力。对不对?

     我们再跟进理解一下,《教材》这里的主题本意,应该就是讲增大击球力量,就是讲调动人体全身相关发力的各个部位协同运作发力。是这样吧?但是,请看《教材》的阐述:“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看看,这是在讲“发力”吗?黑纸白字,它是在讲“用力”!对吧?要讲“发力”,实际上却在讲“用力”,是不是跑题了?

     发力是什么?是制造动力能量。用力是什么?是利用由发力制造的能量对标的实施作用。“发力”与“用力”,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吧?把“发力”与“用力”混为一谈,这是不是概念错置?老百姓、教练口语这没问题。《教材》、教科书能概念乱置吗?

     对于肌肉,无论你充分发挥,还是充分调动,那都一定是利用肌肉收缩做功制造量能。在这里,肌肉类似生产者,它主事制造、供应量能。而“用力”,是人体躯干、肢体在利用肌肉做功所提供的量能对它物实施作用。虽然,肌肉在这里提供了牵引骨的动能,是让人体得以运动的源动因素,但它这毕竟只是提供量能驱动因素。而用力,尤其是如何依行为目的特定需要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恰当用力?这一定是大脑神经支配下的人体躯干或肢体才能干得了的活儿。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肌肉做功,就好像电力设备产出电能。人体躯干、肢体的运动行为,就好像机器利用电能干活儿。在这里,没有电能,机器当然转不了。但获得电能的机器如何加工产品工件?满负荷干活儿还是小功率运转?这是电力设备干的事吗?绝对不是,电力设备干不了机械加工的活儿。加工产品工件,一定是机器的事,是机器如何使用电能、如何按照需要与设定来操作运转的事了,对吧?对于这样一个明明白白的事,《教材》却把它诠释为“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这是不是搞错了节目?是不是把“用力”与“发力”两个不同概念,把电力动能设备与加工机械设备搅和在了一起,直接把肌肉与人体躯干、肢体混为一谈?当然,这比喻不一定完全贴切,但“发力”与“用力”是两个概念,它们的大概关系也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应该毫无疑义,是这样吧?

     要说协调,动用全身各肌肉关节共同发力,这必须要讲协调。不协调就不可能理想发力,这是死理。可是,这个“协调用力”得分地方说。多方多点用力、多方先后用力,这类用力确实都该讲协调。而像打乒乓球,只有执拍手这样一个作用端,并且又只是朝着一个球用力。这种一点对一点,而且是一次性用力,这与“协调”有什么关系?尽管乒乓球方面,因技术、战术、及形势等不同情况,需要运动员有轻重大小不同程度的用力。但那叫“协调用力”吗?根本扯不上!那应该叫“适当用力”,或者叫“恰到好处地用力”。对吧? 

     对于要动用全身肌肉参与协调发力,我们可以这样说:“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及关节的功能协调发力”,或者也可以说“要充分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关节有序协同发力”。是不是?作为《教材》,中国乒乓业界权威教科书,怎么会说出“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这么不着调的话!这会是什么原因呢?
     1. 文化水平问题,不知道“用力”与“发力”是两回事?
     2. 生理知识模糊,不清楚“肌肉”与“躯干、肢体”属不同概念?
     3. 又一次的疏忽,又一次的偶然失误?

     这样几种猜测,《教材》会是哪一种呢?或者都占全了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014/11/7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0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