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我对生胶的初浅体会

LEADER 2010-4-24 09:53:00

我对生胶的初浅体会(1)

不才乃生胶初学者,自公元2006320日晚才开始改为现在的配置,到今天正好15天。一个才打15天的生手本来不应该多言多语的,但是当教师的我习惯啰嗦,更有“好为人师”的职业病,有一个原子那么大小的体会,经我一写,花倒是从来没有开过,但是一两句话就生长为N句了。这不,你看到的正是。

开场木一拍,闲话说起来。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讲一些题外话,作为此篇的“引子”。为了推销自己,做一个免费广告,本人自传性质的一个小帖子“写给反胶改生胶的朋友”http://www.bokett.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0&ID=9161&page=2  请大家对我的经历、水平和想法有一个了解,拍砖时也能找到痛处。这篇带自嘲性质的小东西产生了一些附加效应:一是我被邀请当“生胶大本营”的版主,因为“生胶大侠”身体不适,需要一个帮手协调大家讨论,于是我“当官”了。二是被我的几个学生和师弟发现了,他们一开始见到我就笑,搞得我挺得意:步入中年黄金期的我肯定是越来越有型了!男人三十一朵花嘛,我这朵鲜花才开放两年,可谓正妖艳夺目之期也。几天以后才知道他们在讨论我的帖子,后来他们对我更亲密了:其实外表严肃的老师或师兄挺有趣的。这两个附加效应当然产生了附加值:一是以前看贴可以不回,或者附和一下,现在不行了,要对球友有问必答,有帖必回。说实在的,“生胶大本营”的人气不如“长胶”和“正胶”,我本来水平就低,怎么办?我专门进行了几个“乒乓科研项目”,收集生胶的资料、打法等等,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实践。一句话:甘苦并存。苦是因为累,但是一位我敬重的斑竹老兄说:“其实版主只是个主持人而己。”他比我大二十岁左右,因为他的版人气极旺,肯定比我更累了,我还有什么说的?我是在他的帖子的指导下打长胶的,现在已经有所收获。我希望向他学习,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共同进步。第二个附加值是学生和师弟们找到我的命门了,以“滔滔不绝”之势把“如长江之水”还多的敬佩夸饰我的帖子,然后说“这事麻烦你了行不行”或“这次请你放过我以观后效”。球友们哪,我是正常人啊,虚荣总是不由自主地繁衍茂盛,置我于海市蜃楼之中,没有配备火眼金睛的我总是抬了抬并不高贵的手。但是我给他们定了一条规矩:看是可以的,绝对不许跟帖,否则……

上面一段拖沓文字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共同繁荣我们这个版块,打生胶的本来就不多,我们自己都不出来讲话,等别人来帮我们说?象我这么浅薄的初学者都在大放厥词,你们有什么不能大鸣大放的?

下面是我的正题开始了,首先谈谈生胶最不擅长的

防守

由于胶皮的特性,生胶注定了要以进攻为主。我很赞同“唯快不破”、“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些至理名言,但是实战中生胶球手也会遇到不得不防守的情况,此时“防得住,才能攻得出去”,就是最好的指导方针了。从把球回到对方球台的角度讲,防守其实也是一种进攻。我对防守的理解是我方没有主动发力,反之则是进攻。所以我认为削球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进攻,防守就只有不加力的挡和减力挡。

我去的球馆有发球机,于是我狂练进攻。与人对练时,为了掌握胶皮的性能和特点,也为了别人愿意和我练,我主要是防守。具体做法只有一个:“”。

这里需要大家注意我的配置,板子是偏软的弧圈板,控制好,要求球手自身发力,实际运用中我发现它的底劲很足,很好借力;海绵比较厚,这样对于控制有好处;799在生胶里控制性是比较好的,听说563这方面就差一些。所以我的配置是有利于控制的,也就是说有利于初学者,有利于防守。

()旋转球。生胶由于颗粒粗短,加上胶粒上有花纹,往往有止转的作用,也就是说,往往具有一定的防弧性。而且生胶回球多少有些下沉,一般不容易回高球,倒是容易下网。生胶球手应该具有过硬的信心:这球能挡回去!

(1)上旋球。拍形略前倾,但是不要超过10度,否则容易下网。撞击点在球的中部偏上,也就是说在3点与2点之间。如果对方的旋转不强,可以直接挡球的中部,即3点处。

(2)下旋球。拍形略后仰,也不要超过10度,否则会回高球,撞击点在球的中部偏下,也就是说在3点与4点之间。如果对方的旋转不强,可以直接挡球的中部,即3点处;如果对方的旋转很强,可以在挡的时候把球拍向上抬一下,防止下网。

(3)侧旋。纯粹的侧旋几乎没有,总是带上旋或下旋,首先要分清上、旋,调整好拍形,然后注意侧的方向,把球拍往球即将过去的方向提前侧向移动,等待来球的撞击。

()不转球。相对旋转球简单多了,撞击点在球的中部,即3点处。需要注意的是来球的弹跳高度,比如前冲弧圈,由于它与上、下旋不同,我把它放到这里讨论,它的弹跳高度不高,高质量的前冲甚至在我方球台的高度比球网低,这时候需要把球拍向上提一下,否则会下网。

挡得对不对,我是这样判断的:如果下网,肯定不对,纠正方法是把球拍向上提或抬;至于回高球,是控制的问题,随着手感、经验的增加,这个问题容易解决。有的球友还说,我回过去的球也有一些反旋转的味道,拉第二板的时候得加一些向上的力,否则下网。就我所知而言,563563-1因为胶粒比799细长,有“小长胶”之称,确实具有反旋转;至于我的799是否有反旋转就不知道了,可能因为我挡的时候根本不加力,就把799击球下沉的特点表现出来了,给人以略微下旋的感觉。我用反胶按同样的方式挡了几板,799回球的高度比反胶低多了,而且球离台后不大往前走而是向下掉,有没有旋转我实在搞不清楚。请朋友们发表高见。

这种完全不加力的挡,让我对胶皮与海绵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挡得越多越有信心,虽然最后总是被人拉死,但是这是最不适合防守的胶皮啊,能挡住几板过渡一下就完成任务了。后来我发现加力挡(类似于直拍的加力推)不好控制,老是下网或出台,当然这与我技术粗糙有关;但是采用减力挡却意外的好,对手往往跑步前进才能够着球,回过来的球也很勉强。挡的时候要注意两件事,一是线路和落点尽可能刁,这样就把被动防守转化为进攻;二是注意体会球拍的撞击作用,这种作用在通过球的中心线时最有效,这种体会在进攻中“打”的方式里非常重要。

实战中我发现,生胶挡回去的球让对方很不好受,就算回过来了,质量往往不高;尤其是减力挡,对方很多时候以非常难看的动作把球弄过来。哈哈,我的机会不就来了!有几个球友甚至抱怨:跟你总是打不了几板,赢得不过隐,输得不服气。

当然,用生胶进行防守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过渡,有时还能为下一步创造机会和条件,这不,下面就转入进攻了。

进攻

进攻才是生胶的主题。我总结打生胶的三个原则:自信、果断、灵活

不自信的人是无法做到“果断”的,生胶打法以快见长,不果断就丧失战机。没有步法、手法、线路、落点等的配合和变化,一味猛打只能称之为莽夫。既快又活,既快又狠,才是生胶的进攻。前如倚天长剑,犀利灵巧;后如屠龙宝刀,所向披靡。

(一)力量。

(1)本力。指生胶球手自身的力量。本人以古人的尺度倒是身长六尺有余(有一段时期一尺仅相当于现在0.26M),可是在现代社会却是不到1.7M的“三等残废”,难怪人们说古代有“黄金时期”,我是生不逢时啊。天生一副好身材,可惜配在男儿身上只给人一个字的感觉:瘦。没有接受过力量训练,幸好从小学到大学,国家教委规定推铅球的及格成绩总以我为参照。有的球友也说:“你是打生胶的身材吗?”我的结论是,只要有拿得起球拍的力量,完全可以打生胶。关键是要学会用力,利用身体的协调性,把腿力、腰力用上,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是可以打好生胶的。朝鲜女选手几乎是清一色的反手生胶,她们却不胖,陈静、李佳薇也不是粗壮型。由此可见,只要能科学发力,自身力量的强弱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于击球的有效力量。鄙人一直想进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苦于分不出时间,但是前两天和三位新球友打球,有两个退到中台都没握住球拍,被我打过去的球打得掉地上了。从体型上看,他们比我有力多了,但他们的球却不是很有力,他们习惯浅握法,而且握拍不紧,为的是加强拉球的旋转。

我曾有几天一味强调自身发力,加上动作协调性不好,先是耸肩,然后是抬肘。耸肩则使腰腹力的集中于肩部,不能传达到腕部;抬肘使肘部作为力量杠杆的作用减弱,当用力的支撑点发生晃动时,力量肯定用不好。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小臂带动肘部,然后带动大臂。后来发现自己肘部附近的肌肉有些酸痛,原来在击打时这些部位因为发力不好而过度紧张,主要原因还是力量没传达到腕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反省和内部整改,“打”得顺畅了,感觉很舒服,击球的有效力量大为增大,却没什么地方疼痛了,真正体验到了“击打”的快乐。但耸肩和抬肘还不时再犯,可见,说比做容易多了。

(2)借力。生胶借力有多少之分,借得多就称全借力,少就称少借力。我目前以全借力为主,追求大力击打而产生的速度,这是生胶的特点之一,也是对手最害怕的一个方面。我的做法是“迎击”,往往打球的上升期或高点前期,因为这是来球力量最足的时候。迎着来球的方向,肘部相对固定,小臂带动球拍向前上方前进,在球撞击球拍的一刹那,将腰、腿力量集中于前臂,通过手腕在瞬间释放出去,只听得“啪”的一声,球成一条直线,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央视足球名嘴黄健翔先生语录)杀将过去,乌云没有卷起,狂风未及大作,天空不及变色,鬼神不及哭号,甚至大地也来不及颤抖,一切很正常,只是--球,已经掉落到--地上!

对拉球和弧线已经极为厌烦的我,目睹对手纯洁的无辜,不由笑了。(本人有一习惯,打几个球就要笑一笑,自己或对方打得好的时候更要笑。人民群众反应无法从我的表情看出比赛的状况。)

以前我很难打透板,现在发现很容易啰。同时发现透板并不是考察进攻质量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我打的时候带一些摩擦,如果我这一打是以线路、落点控制为目的,则不容易听到“啪”的一声。但实战效果比强力进攻好多了,既达到打击敌人的目的,又节省了自己的体力。另外,挡对方“打”过来的球,只要不用减力挡,球拍与来球成90度左右,也容易听到“啪”的一声,但却不是我方主动发力,更不是我方有意进攻。现在很多打反胶的都热衷灌胶,他们哪怕轻挡一板也能听到“啪”,但球的力量并不大。可见,生胶虽以进攻为主,进攻的技术方法主要是“打”,但也不要迷信和过度追求“透板”。我在十多天前很难打透板,现在很容易就做到了,关键是借力。

本力加上借力形成的合力才是施加给球的力量,希望大家注意体会球与于拍成不同角度时撞击的感觉和力量。我觉得每天一个小时左右的“挡”使我体会和掌握了借力的方法和时间,建议不大会借力的朋友先多练挡,然后对直线来球进行纯粹的“打”而不要带摩擦,这样可能会很快培养出手感、掌握好借力。我对一个球友说:“其实生胶也需要借力打力。”

具体而言,击球时的合力有两部分:一是自身合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力”,要求加强腿、髋、腹、腰、背、大臂、小臂、腕的协调性,能在击球的瞬间把这几个部位发出的力都用上,集中于手腕爆发出去。我把自己打反胶的感觉进行对比,发现生胶对协调性的要求远甚于反胶,对身体的锻炼也超过反胶。反胶可以靠手上力量回击出有威胁性的球,而生胶则必须全面协调。我现在不由自主地收腹、含胸,以前打反胶时很难有这个体会的,所以我建议减肥运动中增加用生胶打乒乓球这一项,效果肯定不会差。二是自身与来球的合力。这才是击球的力量,我觉得强调自身的协调、集中发力是一个方面,掌握好借力是另一个方面,甚至比前者还重要。比如我,豆芽型,本力肯定不行,却能把35~40度2.1的海绵打透,靠的主要是借力。

我对生胶的初浅体会(2)

(二)方法

(1)打。个人认为这是生胶的特色技术,也是最重要的进攻手段。反胶以“摩”为主,采用“拉”;长胶更多的是“弹”、“拨”,用“打”的效果不是很好;正胶可以“打”,也还可以“拉”。至于“弹”则是所有胶皮都可以运用且效果差不多,只是生胶的“弹”更快、更有力、更稳,但我个人认为还不是生胶最有特色的技术,可能与我“弹”掌握得不好,运用不多有关吧。

“打”的方法不用我多说了,这里啰嗦一下准备姿势。我为了避免反胶“拉”的动作,把球拍置于球台上,小臂与大臂的夹角在90度左右。刚开始的几天我觉得力量反而不如以前,认为这样缩短了发力的动程,只有30厘米左右。正在迟疑之际,从“正胶大本营”里看到一张帖子,“学会用腰,请自近台快攻始”,获益非浅,正好解决了我的困惑。坚持练了几天,问题全解决了,于是马上转贴到“生胶大本营”,并加按语“学会近台快攻,请自用腰始!http://www.bokett.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0&ID=9625&page=2 ;

如果你用这种方法感觉力量不足或传递不好,那就是你的姿势出了问题,注意解决合力时自己身体部位的协调和与来球合力的时机、位置。以个人愚见,认为“打”的关键是使力的作用线透过球心,稍偏则合力不好,偏得严重则要么下网要么出台。来球下旋则击打中部偏下,上旋则中部偏上,要点是以我方力量克制对方旋转;前冲、不转球则击打中部。要打出自己的气势和信心,给对方以丧气和灰心。如果有几板甚至连续几板没打中,一方面要反省自己的动作和拍形,另一方面要提醒自己,党和人民考验的时刻到来了,一定要坚持!实际上,生胶除了“打”,其它选择是不多的;如果不用“打”,它还叫生胶么?

“打”最能体现生胶的果断与快速,不要被对手的气势汹汹吓倒,也不要因来球的极速旋转犹豫,认准球心部位,“啪”!我发现,即使打不中,对手也吓出一身汗。

因此生胶打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球手的果断性,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特此建议各级学校进行生胶打法训练。

这是与反胶显著不同的。反胶容许用中庸动作进攻,既没有一击致命的杀伤力,也没有自取灭亡的危险性,培养人的优柔寡断和不温不火。建议想当官的学习此类打法。哈哈,开个玩笑,其实我是想说,反胶攻防兼备,综合性突出而特点不够鲜明。

(2)弹。可以说是微型化的“打”,与“打”的区别在于动作的行程更小,以短瞬发力为主,发力之后有一个止动的动作。用于处理台内高于球网的短球,在接发球、相持时都可以采用,由于动作突然而有力,往往使对方不及招架。击球部位与“打”相同。这个方法我用得不多,不熟练,没什么说的。对于台内球,我的处理是看它的高度,如果比球网高一个拍位,我就打;否则就采用拉。感觉“打”太费力,“拉”偏于柔软,以后将加强这项技术的训练和实用。

(3)拉。生胶拉弧圈大概取决于以下三方面:一是胶皮,球友们反应799一类的要好拉些,563则不容易。我用的正是799,确实可以拉。二是海绵,我用2.1mm的,据说1.8以下的就不好拉了。三是手法和拍形,由于生胶不如反胶吃球,且容易打滑,拍形不宜前倾。要吃住球的中部,然后向前上用力,弧形和动作幅度比反胶拉球小多了。如果按反胶拉球的弧形和动作幅度,肯定出台。我也不知这个动作是否科学,只是能够拉上,正在体会和修炼中。上面所说三点,个人认为前两点是物质基础,是第三点的条件。如果你的器材配置不适于拉球,建议用“弹”对付下旋,这是很具威胁的手法。实在不行就托过去过渡一下再说,但生胶的性质决定了最好是采用进攻性手段。

让我欣喜的是我的配置还可以拉球,总算把我反胶的技术用上一点了。这种小上旋令球友们很不适应,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球,弧线比反胶的怪,大多挡不上球,挡上了也是下网的多,就算过来了也质量低下。我认为他们遇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反胶,反胶拉的球,多少带上旋,所以他们的拍形比较前倾,我拉过去的球则是轻微上旋,比反胶拉的弱多了,而且力轻(我怕力量大了要出台,而且弧度不好控制),球的弧度低,他们以前倾拍形迎球,当然要下网了。这是因为他们不适应,以“怪”取胜,以后要多种手法配合,让他们无所适从。

乒乓球除了进攻和防守,接发球与发球也很重要,由于我用反手长胶接发球,这里就不多说了。对方发我正手位,我不是“打”、“弹”这类强力回击,就是“轻拉”。下面说说生胶的发球。

发球与接发球

制造旋转能力最强的当然是反胶了,我曾经正手反胶,反手长胶。在体验到反手长胶在控制和反旋转上的优势以后,决定把长胶进行到底。长胶站位要求是近台,反胶的拉球最好是在中台等下降期,来球势力减弱,我方可以在完全判断来球情况之后舒展地拉一板。但是这两种胶皮的站位却是矛盾的,象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要不断地中近台换位确实很困难,于是我一咬牙,把正手的反胶改为生胶了。

刚打的几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发不出什么效果。让我大为失望,用反胶时,发球是我的强项,换生胶以后,我一发球别人要么就直接攻,要么让我很难组织进攻。郁闷的我没有灰心,后来看到一个高手的帖子,说生胶与球摩擦越轻球反而越转。我马上在宿舍进行实验,果然如彼!

然后我每天只练一项发球,现在已经可以轻松自如地发转与不转,各种侧、上、下旋及奔球,在和高手们对阵时,他们往往一局至少要吃我两个发球,而且我得以组织进攻。最好的证据就是刚换生胶时,比我水平低的可以轻松地打我几个11:2,我的发球成了他们攻击的最佳时机,现在他们被我打几个11:2;与我水平相当的则往往因为不适应我长胶的“怪”和生胶的“快”,一般能打到11:5,好一点的也才11:8。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我认为,一是我力争在接发球时就进攻。反手位利用长胶进行“拨”或“轻拉”,正手位则用“打”、“弹”或“轻拉”,或重力度,或重落点,使对方组织不了高质量的进攻。他第一板不能攻,轮到我就不客气了,往往一下子就解决战斗,目前除了专业球手,还没有人需要我攻第四板。他们对我的打法和速度还不适应,加上反手长胶的“怪”,用他们的话说,不知道怎么跟我打,一面胶怪而慢,一面胶狠而怪,性能差异太大了。

当然,成绩也不是大面积提高,有几位水平比我高的业余球手,我用反胶也没赢过,现在也没赢过,与专业球手还是输的同以前一样惨。我认为胶皮与器材是外因,本身的技术是内因。虽然我的配置一个“快”,一个“怪”,但是我的水平并没有提高,只是与同水平的占些便宜,高水平的还是讨不了好的。希望球友们不要过于热衷于器材,好的配置固然重要,但是技术得靠自身努力。

我看了一些资料,觉得高人们说的有道理:海绵厚的利于制造旋转。我之所以能发出比较转的球,是因为我的海绵厚;我从来不发与上一个一样的球,以使对手不好适应;另外我发现球友们说的很对:生胶发球转与不转的动作差别极小;我还发现,生胶高抛球时,发上旋与下旋几乎没有区别,只是触拍点的不同(我是右手横板):下旋在球拍的前部右上部位,上旋在球的前部左上部位。这种差异,对方根本无法看出来。至于侧旋,目前还没完全搞清楚,往往我以为没加侧旋的,结果有;以为加了的,反而没有。现在对自己发的有些球还拿不准它到底是何性质,反正听得对方“哎呀”之后很得意。

我觉得生胶发球应该与反胶有差异,但是水平有限,总结不出来。请高手们指点一下这个问题。

技术结合

由于“生胶大侠”前段时间身体不适,我到“生胶大本营”时比较冷清,就往“正胶大本营”里偷师学艺,效果很不错。颗粒胶的互通性还是比较大的,请大家注意这一点,多学习、借鉴其它颗粒的打法。

在下多次观看刘国梁的录像,他的正胶打法确实不俗,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吸短”把对手从中远台调到近台,然后施以重击。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颗粒胶也不是一味发力,应该控制为上,击打为下。控制得好,容易为击打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击打的风险降低从而提高准确率和杀伤力。我现在的打法就是向他学习,当对方进攻时,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主动防守,而不是被动防守,注意回球的落点和力量控制;一旦对方来球的质量不高,就一击而毙其命;进攻时,如果对方防守力强,我就轻重参杂,对方往往来不及反应,以为与前一球一样,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有些球友在练球时很不错,一进入实战就不行了。这是因为结合性不好,心理上对自己的技术可能还缺乏信心,不敢大胆投入。

乒乓球是综合运动,不能靠某一项技术突出就出人头地。需要掌握多种手法和技术,这样,在面对同一种球时,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合理的方式回击;面对不同的对手时,才能运用不同的打法将他们一一击退。

上一段所说当然是至理,做起来实在很难。我现在只会“挡”和“打”,一遇上善于打控制球的高手,根本不会给我“打”的机会,我就空有屠龙之术,而被他宰割了。

刚换胶以后,掌握不好发球和接发球,被对方攻或挑。毅然把自己的站位由左侧改为正中,不论发球还是接发球都这样,当天就有效果。后来发现,这样的站位其实很有好处,他们打球都是走边,几乎不回中线,横板最怕的不就是自己身体正中位置的球么?这就让我避免了最不舒服的来球。我正反手的攻、防能力比较均衡,现在的配置是一快一怪,无论哪一边都让对方头痛,如果有中线来球,则用反手长胶挡、切、磕,把难受加倍地还给对方;如果来球不快则侧身用正手或反手进攻。我现在不象以前那样前后左右到处移动了,99%都是左右移动,步幅比以前小,但照顾的范围更大,节约体力、缩短击球时间。步法以平行移动为主,主要是并步和碎步,在强力攻杀时采用交叉步成搏杀式。由于移动范围小,步法简单实用,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技术训练要有实战针对性,有些球友每天都花大量时间练习攻和拉,但这两方面却没有什么提高,不如练习其它技术。我每天最多练两种技术,不贪多,坚持把它练好,感觉比较稳定了,就马上换其它项目。到现在为止还没练习反手发球,我的计划是下个月再说。有些球友怕输球,我则认为输球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要把胜负看得太重。我每天都在练习之后和人开局,不以赢球为目的,只为检验新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我最喜欢和胜过我的人打,这才能发现问题。败了很正常,胜了则说明自己进步了。

我现在就读的学校和工作的学校都有运动系,学生里面总有几个省、市队专业球手。我经常厚着脸皮找他们打,每周至少要缠他们跟我打一次,虽然总是大败而归,收获却很多。

乒乓是两个人之间的较量,不仅是纯粹的乒乓技术,还包括头脑。瓦尔德内尔已经40多了,凭什么还能屹立在世界乒坛?他自己说过:“打乒乓球最重要是的要会用脑。”刘国梁的长短结合、轻重参杂不正是用脑打球的体现?我们应该提高自己各项技术的结合能力,更应该注意用脑。

用脑的体现就是赢也明白,输也明白。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技术层次必然提高。

这里引用“球隐”兄的帖子:

酒后酒语,不要砸砖[原创] 球隐

颗粒胶的魔力这是在下喜欢的~~在业余中打颗粒你会体会到很多乒乓内外的玄之又玄的东西,就象老子的学说里说的辨证与统一,或者柔与刚的相生相克,是急需智慧的,因此,颗粒胶的运用,今天看来,颗粒胶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我想只有你的智慧才可以使颗粒胶焕发出惊人的魅力,颗粒的复杂性足可以让你的对手伤神费脑,让你的对手去琢磨吧,这样丰富的想象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快乐~~~无论那些悖于常理或不讲道理的,统统在这里可以尽情的想象,尽情的释放和发泄,相反,反胶就显得循规蹈矩,似乎少了点内涵,叫人一眼望穿^^^^^

http://www.bokett.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0&ID=9833&page=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最后,我希望大家畅所欲谈,并不吝赐教。有疑惑,大家商讨;有心得,大家共赏。网络的好处在于你我不必见面,却可以因为共同的志趣成为未面之交。这省却多少世俗的礼节和烦恼!

朋友,打开你的话匣,让我们为生胶而共享!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1条评论

xxy3300手机认证 2020-8-28 09:15:38
不错不错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0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