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板叟 2011-8-12 11:13:00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作 者   南昌  曹红宇
前  言
一、“腰论”之谬
二、“腰论”之害
三、“腰论”之妖
四、“腰论”之后
五、 自然发力之一条通道六个要点
六、 自然发力方法以及简易入门法
后  话

 

    前  言
    乒乓圈里有一件怪事,从国家队到地方队各级教练、专家、甚至包括各个层次的业余教练,他们在教人怎样发力击球时,常常会特别告诉你,一定要用到腰力,要“以腰控臂”。这让人费解,腰是腰,臂是臂,手臂还能叉叉腰,可再长的腰它也叉不了臂,它怎么还可能控臂呢?
    吴敬平先生是现国家队教练,精英网技术版转载了他的一篇技术文章,“怎样练好拉弧圈球”。(博乒网技术版也有转载:推荐“吴敬平教练谈正手拉球:)他在文中特别总结正手拉球应该注意的四个要点中,第二要点谈的就是“以腰控臂”。全文是这样的:“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注意拉球时腿、腰、大臂、前臂、手腕发力的协调”。在这里,吴先生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其中:
    1.  “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前提;
    2. “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是前提主要内容界定;
    3. “注意拉球时腿、腰、大臂、前臂、手腕发力的协调”是在前提下,围绕主要内容,需要在各有关方面注意做到的必要协调。
    吴先生的这段话,比较典型地表达了现乒乓发力技术理论中“以腰控臂”这一主流论点。(以下简称“腰论”)所以,这里主要结合吴先生这段话,谈谈我对 “腰论”的不同看法。

    一、“腰”论之谬
我认为:“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的论点,无论从人体自身的生理发力结构及发力程序,还是从乒乓球运动发力击球技术的特性需要,它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谬误。
    1. 从生理学角度讲没有科学依据
乒乓球的发力击球确实要用上腰力。不仅乒乓球,人类的任何一个全身用力的动作,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腰的参与。 但是,人本体的内在控制者惟有大脑中枢。人体的发力,一定只是在大脑中枢统一指令下,通过神经控制全身各部位肌肉的收缩放松,来驱动全身各部位躯干关节按方向需要配合运转,来共同协调完成的。
    腰在人发力时,主要是在人体需要前后左右方向变化时,像万向节一样,在上下体之间起到一个连接支撑并灵活转向的协调支持作用。其中,腰肌和腹肌按照大脑中枢发力大小的指令,在本部位或快或慢收放做功;腰椎则是在腰肌和腹肌作用的带动下、在功能范围内前后左右灵活运转。这就是腰在人体发力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任务。
    大脑为人体行为总指挥。任何情况下,其它各部位间都只有相关连带关系,绝没有控与被控关系。腰、手臂同为大脑中枢统一指挥的具体部位,所以,腰不能控臂。不仅是腰,人体的任何一个其他部位都不能取代大脑去控制手臂的发力。
所以,从生理学角度讲,“一定要用腰控制手臂”理论不成立。无论什么级别的教练、专家,哪怕是爱迪生、秦始皇,谁都不可能实现“以腰控臂”。除非他是上帝,他要为乒乓之腰重新造人。
    2.从技术角度讲也没有实际依据
    乒乓球运动击球的发力,是一个全身协调运动的过程。从抓地的脚趾到执拍的手指,哪一个环节执行不到位,都不可能实现理想发力。如果真要排序,一定要说其中有最重要,那就只能是脚。脚是人体在运动状态中执行大脑发力指令的最先起动部位,是真正能让大脑发力指令得到最佳执行、直至实现最佳发力作用的基本点。这里,有两个情况可以参考:
偏稳健的运动员大致居中站位两面均衡,往往他的正手就发不出大力。这是不是因为他没有“用腰控制手臂”发力呢?不是,这个原因就在脚。因为他执拍手一侧的脚没往后撤开,未能创造加速空间,引拍加速距离受到限制,所以这种情况下就发不出大力。
    还有一个情况,我们都在电视上、赛场上看过各种各样的乒乓球比赛,在运动员不好发力、发不出力、或勉强发力没打好球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行家们这样一个众口一词、切中要害的点评:脚下不到位。
    乒乓球的竞技就是这样,脚下到位了,场上就没有发力盲点,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基本实现理想发力。如果脚下不到位,那场上任何一个点都是发力盲点、都很难理想发力。有听说腰到位了,场上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发力;腰不到位,场上任何一个点都很难发力的吗?没有这一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脚的到位都一定是发好力的前提。
    话还要往回说,即使大家都认同脚是乒乓球运动发力最重要的起动点,是决定能否发好力、击好球的前提,脚也不可能控臂。脚和腰、手臂一样,它们的天职就是执行,它们之间都只有相关关系,绝不具有内在相控功能。“腰论”强调一定要用“腰”来控制手臂的发力,到哪里去找一个像大脑一样有控制功能、能取代大脑包办手臂发力的“腰”呢?
    综上表明:无论从人的生理方面、还是从乒乓球运动特性需要方面,“一定要用腰控制手臂”的论点,都得不到任何科学依据的实际支持。
    尤其是“以腰控臂”的那个内容界定,“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手臂是在腰环节之后距击球作用更近的环节,前面从脚开始的、人体各部位关节的环环加速,都是为了支持手臂继续加速发力击球。所以击球的时候,哪里不发力都不能手臂不发力;而且,不管哪里发了力,手臂都还应该更发力。道理很简单,因为是臂带着执拍的手,最终于目标端击球作用。
    为什么“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我怎么也找不到、也猜不出其中有什么超越常识、超越科学的圈内专业奥秘。所以我只能认定:“一定要用腰控制手臂”的论点,完完全全是一个谬误。

    二、“腰论”之害
我说“以腰控臂”是一个谬误观点,一定会有人激烈反对:这是矫情,胡扯!“以腰控臂”不过就是个说法嘛,就是强调发力击球一定要用腰嘛!干嘛要咬文嚼字,危言耸听,肆意歪曲,无限上纲呢?
    理解、宽容当然都是美德,但恐怕还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腰控臂”,是乒乓圈高踞普遍指导地位的主流技术论点。对于高踞这样一个地位的思想理论,我们必须追求它的最大化严谨、最大化正确。反之,对它的任何苟且,都一定是一种不负责任。
    谬则乱,乱则害,害了谁?运动员。
    我们看到有不少专业运动员,打到退役了,都还没找到正手杀伤力;打到世界顶尖了,还存在杀伤力问题。
象郝帅,虽然一直都那么优秀,可就是总在一线主力门口进进出出,屡屡被队里队外寄予厚望又总是眼巴巴终归失望。虽说他胆小点儿,但根子上明显还是乏力,手上还是软。如果郝帅还有一板杀伤力,他还会是现在的郝帅吗?
象许昕,技术全面,跑动积极,身材超好,脑子特灵。比赛的时候技术使用合理,彰显少年老沉。要说美中不足,同样也是缺重板,特别没有强杀伤力。在前不久上海举行的中国队对世界联队的比赛中对波尔这场球,许昕正手力量不够的弱点就暴露得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决胜局,几乎板板进攻都能被波尔打回头,让人惨不忍睹。
    象波尔,非常天赋。他的发接发、正反手、点线旋转、中远近台到处都是高质量球。要说他的不足,明摆着,也是他的正手杀伤力。
    像水谷隼,他也非常有灵性。手感超好、球感极佳,出球诡异,令人瞠目,哪儿哪儿都有球。他的遗憾也一样,缺一板正手杀伤力。
    这些人都是世界顶尖球员,他们都打到这份儿上了,为什么还存在发力欠缺?
    对于我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突然、甚至感到愤概。我想,大概会在这样三个方面对我提出反问:
    1. 有的人走的就是稳转刁巧路线,不追求力量第一,不行吗?
    2. 也许他们本身就只有这个力量,你凭什么说一定是存在发力欠缺呢?
    3. 就算他们确实存在发力欠缺,就一定与“腰论”有关吗?
    先就这三个问题继续谈谈我的看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人会说,刀在砍力,剑走轻灵,走稳转刁巧路线的不一定非得追求力量。对此我是这样看的,你有把稳转刁巧摆第一的自由,你可以把七月七晚上晒出来媚月乞巧以傲四邻姐妹的东东作为你的追求。但乒乓球比赛是对抗性竞技,不是展示性秀技。当稳转刁巧出了机会,是八分力,还是十分力更有杀伤力、更能一板制胜?当要抢空档时,是八分力,还是十分力速度更快、更能让对方跑不过来?如果张继科只有稳、只有转,没有那板正手球的凶暴迅疾,他能在今年世锦赛上演绎得了“什么叫实力!”看看他在4进2对波尔,就看到他让波尔皱着眉到处捡球。说到底,乒乓球打来打去打到最高层次,最终讲的就是这两个字“发力”。再看看郝帅,再看看朱世赫水谷隼,不认识这一点,永远仰人鼻息。所以我认为:即使走稳转刁巧路线,也必须还要追求强杀伤力,当然,除非你的目标不在珠峰。
    对于第二个问题,郝帅他们现在的最大发力,是穷尽了他们最大潜能的发力吗?应该不是。之所以教练、专家们都说他们正手不够杀伤力,就能说明他们现在的发力没到位,与他们的身材、体格,肌肉类型、血红素等因素所决定的、本应具有的力量能量还有着明显差距。对于这一点,我相信、也认同教练专家们眼光和经验。如存疑,可待用科学手段检测论断。
    对于第三个问题,这是一个最尖锐、也是一个最本质的问题:郝帅他们的发力欠缺,一定和“腰论”有关吗?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需要平心静气,需要深究细析。
    我们来想想:
    郝帅他们明知道自己发力不够,会一直不着急解决吗?应该不会。发力好,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梦寐追求。别的方面都上去了,独独在发力上总输人一筹,此种无奈,一定是长期折磨他们的一块大心病。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为此做过了种种努力,付出过许多汗水。可为什么至今都还解决不了?唯一原因,应该是一直没找到原因。
    看着学生发力不好,教练们能不着急、能任其软弱,不去想办法帮他们解决吗?应该不能。学生是教练在运动员生涯后的最大事业寄托,说白了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最大事业。特别像郝帅他们这样几成极品的优秀运动员,那更是教练员们哪怕是捐骨髓捐肾都要去拼命打造的灿烂曙光。所以,必须相信他们肯定也为此呕过了心沥过了血,但显然都打了水漂,做的是无用功。什么原因?我理解也是药不对症,应该也是没找到病因。
    按说,郝帅他们打到这个层次,应该也是专家了,要退役的话,往小里说至少也要当个省级队教练了。带他们的教练,那就更是专家中的专家了。可是,发力欠缺问题明明白白就摆在眼面前,为什么专家加专家加若干顶级专家,都还硬是找不出它的症结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对此作个推测:专家们对此一直搞不明白,这种情况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头脑里的发力方法数据库,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存?说明他们对人体自有生理发力结构、发力程序的认识和掌握还存在重大盲点?
如果上一推测能够成立,那我们就可以更大胆地再跟进一个推测:因为他们对人体自有生理发力结构的认识和掌握还存在盲点,那么,用这种在发力功能区存在盲点的方法发力,当然就不可能调动发挥人体自有生理发力结构的全部功能,当然就会存在发力欠缺。
    如果上述推测都能够成立,那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这样一个看法----他们现在教人发力的方法,是在有着重大盲点缺憾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发力方法?直言之,他们一直都是在用一个存在盲点先天缺憾的,一个连他们自己都还没有完全搞明白的方法教人发力?
    当脑子里闪现这一看法时一度让我愕然,我几乎不敢相信……
    不过,再合理的推测也都仅仅是推测,不能代替事实。但郝帅他们实实在在发力欠缺的状况,经过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的种种努力,都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进行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从他们现在的专业水平看,他们自身的生理发力结构应该没有问题;第二本人的灵性也足够,汗水就更没少流;第三教练肯定也给予了全心全意的指导帮助。排除以上三点,还有什么能对他们的发力形成影响呢?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个俗话可以启示我们:发力有问题,就应该从发力方法找原因。他们的发力方法从何而来?自然是少体校、教练。那么我们来看看,从少体校开始,教练与小运动员之间是怎样授受发力方法的呢?
    每个运动员从小必学的发力技术方法,就是转动身体引拍发力。可教练们基本上都把转动身体发力说成是用腰发力,告诉学生要“以腰控臂”,“转腰发力”。当然,教练嘴里说“转腰发力”,可他示范教的还是转动身体发力。小孩小,还不太有腰的概念,一般都是跟着模仿教练的示范动作。这里就开始出问题、就分岔了,小孩和小孩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孩模仿能力强,他会盯。他盯着教练、跟着教练做动作,这样的小孩就转动了身体、就得到了日后的所谓“腰”劲。有的小孩模仿能力较弱,他不会盯,只会听,他一直老老实实的听。听教练说“腰”,但他又找不到、更晃不动自己的腰。不行呀,不会因为你模仿能力弱又找不到腰,时空就不转换、你就可以不长大呀!没办法,稀里糊涂跟着混呗,懵懵懂懂就错过了得到正确发力方法的最佳年龄段,并就此浑沌终生。
    成人学球,教练、包括业余教练也告诉他要“以腰控臂”,甚至说要“甩腰发力”。成人知道腰,许多人就虔诚地按照教练的指导,认真地寻找“甩腰”的感觉。可是,上有体下有臀上下夹着,腰怎么甩得动呢!本来很灵活的身体突然就哪儿哪儿都没感觉了。所以,只有像小孩一样走模仿道路的会得到所谓的“腰”劲,而走寻找“以腰控臂”感觉的就直接被带沟里了。有朋友较真绷紧了甩,一遍一遍甩臀扭胯,结果不但找不到腰,有的甚至还可能扭伤腰。
乒乓球的击球发力,一定是完完全全由大脑控制,依序运作的。决不是、一丁点儿都不可能是由腰来控制的。谁有能控臂的腰?谁也没有。没有控臂的腰,还硬要找它来控臂?教练就是这么教的,就这么硬把学生的发力思路往“腰概念”上引领。教练为什么要这么教?因为他当学生的时候,他的教练就是这么教的。教练的教练、老教练、老老教练当初全都是这么教的。打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这就像老农民望天丘上种庄稼,祖祖辈辈就这么传的。靠不靠谱、是好是差,那全看学生自己的造化了。
    这里要强调一下,说运动员的发力方法欠缺源在教练,并不是要责怪教练。像郝帅他们这样的运动员,无疑都从师过N多教练。郝帅他们能达到现在这样一个专业层次,都是这些教练们执教能力加辛勤汗水的美丽结晶,也充分彰显出他们对乒乓球运动、对社会的卓越贡献。至于郝帅他们的发力欠缺,决不能归咎于哪一位教练。因为“腰论”是现发力技术主流论点,“腰论”对运动员发力思路的误导,害得他们偏离人体自有生理发力结构、发力程序,去寻找纯属子虚乌有的什么“以腰控臂”,这也是教练们从小就被装进脑袋、嵌入血液的核心发力技术思想。他们不拿老师教给自己的技术去教人,那还让他们拿什么教人?所以,不能苛求他们离经叛道逆主流执教,这既是现实问题,更是历史问题。
    但是,我们必须还要说----但是:像郝帅他们这样打了一辈子球都还没有找到正手杀伤力的案例,我们还要眼睁睁让他们继续演绎下去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可我们的教练一任一任无一例外都硬是找不出、搞不清、解不了这个惑。现在他们还都在当教练,而且,像郝帅他们中的多数,将来都很可能也还要带着这份欠缺、还带着这个惑当教练。那时候的郝帅他们,能为那时候的张帅李帅他们解得了这个惑吗?
我们的N多教练、专家,他们一方面是“腰论”的传播者,同时他们也一样是“腰论”的受害者。他们一直奉“腰论”为师说,祖祖辈辈都在“以腰控臂”歧路上死磕,传惑、授惑、代代相惑,自己已被贻误,又紧接着去贻误后人。我们是否真应该好好想想:像这样惑惑相害的事,是我们愿做的吗?是我们该做的吗? 现实是,一茬一茬的后人还正在继续被贻误中----让有腰的人找不到腰,让健全的人发不全力,让有眼的人看不清路,让被惑的人永远糊涂……
“腰论”当道,害莫大焉!

    三、“腰论”之妖
奇怪得很,通常,荒谬只能是在圈外、在荒漠魅影幽步,可是这个“腰论”,它竟能在圈内、在这片乒乓热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让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这么多人,都一致笃信它子虚乌有的超能力,这还是腰吗?已经不是我们身上的腰了,它真正变成了“妖”。
    在这里,我来臆揣一下“腰论”所以“妖”的可能成因:
    大概吧,前辈乒乓人探究分析发力技术时,发现了身体转动幅度越大就力量越大的规律,这无疑是一个准确的定格。后来,在进一步观察身体大幅度转动的情况时,他们觉得----刚才自己的身体还正面朝着对方,突然间就向执拍手一侧转过去差不多90度,瞬间还又能猛地回身挥拍击球?这么大、这么灵活的身体转动,这不都是腰力在起大作用吗!于是,渐渐就出现了发力时“一定要用腰”、“用腰发力”、“转腰发力”等发力说。
    虽说“转腰发力”等说法不够准确,但国人口语中,习惯把上体的前倾、后仰都说成“弯腰”,把一些转动身体的动作都说成“转腰”,所以可以理解 “一定要用腰”、“用腰发力”、“转腰发力”等说法,都是针对只知道用手发力,忽略了用整个身体协调发力的非正确发力方法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一定要用身体打球。因此必须肯定,这些观点论述在当年、在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史上,都是了不起的卓越贡献。
    但口语是口语,论述是论述。转腰只是转动腰部,转体才含指整个身体的协调转动,二者含义决不能混同。本来,发现转动身体越大就发力越大的奥秘,已经摸到了科学发力的大门,接近了科学发力的真髓。可惜,这个探索在科学门前突然拐了个弯,不知道是习惯、文化,还是别的什么诱因,原本只是口语上的“用腰”、“转腰”,非常意外地就衍变成了“以腰控臂”。就这样,它踩过论述离开了严谨,离开了科学之门,并渐行渐远……
    虽然我们的发力确实会用到腰,但是,仅仅因为会用到腰,我们就要在理论上特别建立一个“腰概念”?照此逻辑,人的摇头晃脑是由脖子支持完成的,那就要为此特别建立一个“脖概念”,教人一定要用脖子来控制脑袋的摇晃转动吗?显然荒诞。脖子支撑着脑袋,但绝不可能控制脑袋。脑袋摇不摇晃完全由大脑控制,大脑想让它晃它就晃,不想让它晃它就不晃。这时的脖子是干嘛的?它的工作就是支持。万一它哪天不支持,就只有这样两种状况:1、病得很重,2、脖子断了。在这里,腰椎与颈椎的作用是一样一样的,大脑决定要转动身体,腰一定会支持,除非它病得很重,除非它也断了。上帝让它们存在,就是要它们在各自所在部位间,起着一个上下连接支撑和转向支持的作用,说别的实在多余。
    人体转动时,有趾、踝、膝、髋、椎(含腰)等各部位关节共同给于转向支持。其中趾、踝、膝、髋部位都是成双的双主骨支撑,只有椎(含腰)部位是单主骨支撑。双主骨躯段的转动,是在双主骨关节相互协调倾斜的支持下,来实现重心转移交换的。因此,双主骨躯段的转动不易被看出来是转动,只被看成是重心转移。而单主骨躯段的转动比较直观,此时人体的转动、上体的甩动,好像全都是由腰来完成的。其实远不是这样,如果没有前面双脚趾、双踝、双膝、双髋等双主骨关节,以相互协调倾斜方式进行的下体转动的全力支持,那仅仅依靠腰支持的上体转动幅度是非常非常有限、也是根本甩不起来的。
    我们都可以体会一下:下体肌肉毫不给力,髋、膝、踝、趾等关节纹丝不动,这时候的腰能转动多大幅度?这时候的腰还能发出多大力?百分之五十都很难。什么“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发力……”,在这里会显得特别苍白。你此时感到的无助、无奈的腰,才是我们真实的、平凡的腰。
只看到腰环节支持的上体转动,并据此将整个身体大幅度转动的功劳都记在腰的帐上;无视腰以下双主骨部位关节的前转动重大功劳,这大概就是 “以腰控臂”说的产生原因,就是“腰论”始说者误入歧途的切入点和腰化成“妖”的羽化点。
就因为
    中国乒乓球拥有世界冠军过百的骄人战绩,为祖国争得了非常非常多的荣誉,这样一个运动项目的主流技术论点那还用说,那肯定是……
    “腰论”是专业人士总结出来的“经典”,再经过N多圈内权威人士、有影响人士、各种媒体声音,以及节目主持、嘉宾们的不断弘扬 ……
    教练的话无疑是烙在小孩这张白纸上最深刻的、永远难以抹去的画。若干年小孩成教练了,又接着在他手里的若干白纸上继续画同样的画……
    可能也有人看到了“腰”论的不实。但不觉得它于国于家于命于财有什么大弊,不过就是打个乒乓球嘛!
    也可能有人看到了“腰”论的不实和弊端,但情况太复杂,很难说清道明。自己没必要蹚这么深的水。
    或者也有人说得清道得明。但是,面对基础势力如此雄厚的“腰”,他很难挺得起自己的腰。
    或者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说不清的因素……
    好像是电视剧《走西口》里,富大龙演的脚色有这样一句山西话常用台词:“怎可能?”无论你是否相信,也无论你是否愿意相信,往往让人难以想象的事,偏偏就会在我们眼前活生生变成现实。
    从是到非,从非到是,神蛊凡惑,云山雾罩,一任你大惑朝天“怎可能?”,真真儿的,腰就是变成了“妖”。
  
    四、“腰论”之后
    可能会有人担心:“腰论”是现发力技术理论的主流论点,摒弃“腰论”后,我们的发力技术理论还能不能成立呢?答案是:肯定能。因为我们摒弃的只是发力思想上的腰谬。我们接下来要走的是返璞归真的科学发力正道,我们当然能越走越好。
    我们要清楚,乒乓球的发力击球技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是击球,第二是发力。击球是外生性的,是必须依据项目规则、围绕项目特性需要、通过针对性训练才可以得到的专业技术。发力,首先是内生性的。与生俱来人身自有生理发力能力,通过后天调理,正确依照自身发力结构、发力程序,再加上足够的汗水和时间,这个发力能力就可能得到提高甚至做到极致。击球是项目技术,发力是制胜技术,把击球与发力二者最佳化揉合在一起,以期能把球打到对方球台理想点位,把这个球打死得分,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发力击球技术。

    我们先来探讨纯发力技术,我们来联想一下,当一个人气愤至极,抡开手臂要发大力去扇另一个人的耳光时,他需要先想到腰、要“以腰控臂”来发力吗?根本用不着。当大脑一发出指令“扇他!”,他的腿脚自然就启动了,身体自然就转动了、身体重心自然就转动转移交换了,手臂自然就抡圆了引开加速距离,抡到大脑限定程度,自然就折返再加速、直奔那脸就爆发作用了。气愤程度越高,转体、抡臂的半径自然就越大,力量也就越大。这种纯天然的原生态发力,酣畅、完美,无与伦比。谁见过还有人用大脑先请腰来控臂再扇人的?有吗?
    乒乓发力同理,当出现你的大好进攻机会,大脑一发出指令“暴他!”,你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应该就像要扇人耳光一样,自然就会执行指令,腿脚自然就立即启动,自然就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引拍的手臂自然就抡开了,当抡到大脑设定限度时,想都不用想,你的身体自然就会折返再加速,直奔目标爆发作用。这整个过程,跟你想不想腰完全没任何关系。
    当然,击球不能等同扇耳光,扇耳光简单,怒极便会,击球的发力则有着很强的技术特性。但是我们要看到,尽管击球与扇耳光存在特定技术差异,可二者的发力结构、发力程序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要做的,只是把乒乓球技术特性需要加进扇耳光发力结构、发力程序,就能够得到我们梦寐以求的、符合乒乓球发力击球技术需要的这样一个原生态理想发力。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作一个,将乒乓球运动发力技术特性需要,和人身自有发力结构程序相融在一起形成的、不在这中间另外请个什么来控制什么的、完完全全由大脑控制的、回归自然的乒乓球运动发力动作细节描述。
    首先我们设定一个情景:以时钟表盘作数据参考,以右手执拍弧圈拉打为例,12方向为对方球台,击球点在3附近,一般发力引拍折返点在5,较大发力引拍折返点在6左右,发大力引拍折返点在7到8,引拍半径越大就力量越大,人体转动幅度也就要相对更大。
    1. 双脚比肩平开站立,12方向为对方台面,左脚在9方向,右脚在3、4之间。但保持身体正面朝着12方向。
    2. 双膝稍稍弯曲,身体微微前倾。
    3. 大脑给出指令:发力!
    4. 脚启动,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左脚前掌不离地,脚后掌悬起向外侧转动,以支持右腿的后跨步转动转移身体重心。
    5. 在左腿支撑下,身体向右后方转动,右脚跨步落在5方向(依发力大小需要或在4、6方向),身体重心转移为右腿支撑。获得右腿支撑后的身体继续向右后方转动。
    6. 前3、4所述身体重心的转移,并不是一个从左弓箭步到右弓箭步的简单直线重心转移。这个转移是转动转移,是趾、踝、膝、髋下体所有关节都全力参与协调支持的转动转移。
    7. 随着身体的转动,展开执拍手向右后方引拍约至6、7方向。
    8. 前3、4、5、6所述的向右后方转动身体时,有一个很强的技术特点,身体是微微呈坡度向右后下方转动。如果想击球更稳一点、或者旋转更强一点,那就需要相应加大引拍的向下。如果想要力量更大、出球更暴,那就需要相应加大引拍的向后。
    9. 前3、4、5、6、7所述向右后下方转动身体,只是该次身体重心为引拍而进行的前半程转动转移,只完成了一半。这个前半程转动转移含有两项内容:1.向右后下方转动身体,是为发力扩大加速半径、拉开加速距离;2.向右后向下的引拍,就是专为乒乓球摩擦拉打的起球特性需要提供一个理想的技术支点。所以,这个前半程转动转移既是整个发力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为完成理想发力击球夯实基础。因此,整个前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动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决定该次发力击球的力量和质量。
    10. 前转动转移的折返点取决于这样两点:一是右跨步定位后,身体转动的极限和执拍手引拍的极限,这表示大脑的指令是“全力以赴”;二是右跨步定位后,身体的转动、执拍手的引拍并不运行到极限位置,只运行在某一个合适位置,这表示大脑的指令是“就用这个力”。
    11. 前转动转移完成时,即行折返迎球。
    12. 折返迎球,首先还是脚启动,转动转移身体重心。此时是右脚前掌不离地,脚后掌悬起向外侧转动,以支持身体重心由先前的右腿支撑转移为左腿支撑。
    13. 随着转动转移身体重心,身体有一种跃起感、向左前方呈向上坡度转动折返。
    14. 执拍手控好所需拍型,在转动的身体带动下、在肩关节的支持下加速半径挥拍迎球。
    15. 在全身各躯段肌肉作用带动下,充分利用趾踝膝髋椎肩肘、全身各部位关节的通力合作,于触球瞬间,扣紧手指,利用腕关节猛地再加速甩动执拍手,发力击球作用。
    16. 大幅度转动身体发力击球作用完成。
    以上发力动作细节,是不是完好地将人们自然发力扇耳光的发力程序,和乒乓球运动技术特性需要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一切的一切,没有什么能比大脑的管理更精细。大脑发令,神经传达,肌肉做功,关节支持,转动身体,加速击球。就这么个事,根本不需要那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不着边际。
    坚决摒弃“腰论”,坚决相信自己的大脑,必须的。

    五、自然发力之一条通道、六个要点
    怎样才能具体做到较好地发力击球呢?我认为:紧紧抓住转动身体幅度越大、转动速度越快、半径加速距离越长,击球力量就越大的发力规律,将乒乓球技术特性需要,与人体自有生理发力结构、自然发力程序最大化有机融合,这样形成的一种发力方法,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理想发力方法。我还觉得:这样一个发力方法,它不仅要科学,而且还一定要简明、清晰,一定要便于让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包括小孩都能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做得好。
就是本着这样一个出发点,我总结归纳了这样一个自然发力方法,它可以用这样八个字来概括:“一条通道,六个要点”。
    一条通道:
    这条通道的起点在脚,通过转动转移身体重心,画一个半径,再往回折返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利用展开的手臂再画一个大加速半径,终点在击球。
    从开始引拍,到折返迎球,到击球作用,这整个过程要的就是拉开加速距离,制造加速空间,利用加速空间,加速击球作用。
    这条通道有一个核心词: “加速”,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加速条件,实现加速击球。
    六个要点:
    六个要点指加速通道中的六个环节。它们依次为1大躯干(从脚到肩)、2大臂、3前臂、4手、5手指、6再加速作用。
    第1要点大躯干为能量体。第2、3、4、5要点为作用体,其中第3、4、5要点为精细作用体。第6要点为实施作用点。
第1要点大躯干环节最复杂,它包含了趾踝膝髋椎等人体发力结构的主要关节。所以,首先一定要理顺并充分利用好大躯干能量体各躯段、各关节的功能,这是产生、集聚,并向第2、3、4、5要点作用体环节顺利输送高能量的重中之重要点,是保障第6要点环节有足够力量最后实施作用的基础。
加速通道能不能实现完美加速,主要就取决于这六个环节是不是各尽其能,依序做功,充分协调,一气贯通。所以,这六个环节也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词----“畅通”。
    决定加速通道能否实现畅通加速的六个要点:
    1. 大躯干,从脚启动开始,在各相关关节充分协调支持下,各部位躯体肌肉收缩放松的快慢程度所决定的,转动转移身体重心的速度和幅度;
    2. 大臂,在承接前1的基础上、在肩关节的充分协调支持下,大臂肌肉收缩放松的快慢程度所决定的,大臂运动半径的速度和幅度;
    3. 前臂,在承接前1、2的基础上,在肘关节的充分协调支持下,前臂肌肉收缩放松的快慢程度所决定的,前臂延循大臂半径轨迹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上述三个要点只是应对吴敬平先生“用腰来控制手臂的发力”的“控制手臂的发力”而言。要实现完美击球发力,还应该在上述三要点后,再续两点:
    4. 手,在承接前1、2、3的基础上,在腕关节的充分协调支持下,手掌肌肉收缩放松的快慢程度所决定的,手掌延循前臂半径轨迹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5. 手指,在承接前1、2、3、4的基础上,手指与手掌精细协调控制好板型,在各指关节的充分协调支持下,手指肌肉收缩放松的快慢程度所决定的,延循手臂半径轨迹运动、于触球瞬间作用的速度和幅度。
而要想获得极致爆发力,那必须在上述第五要点中再添五个字----再加速迸发。
    6. 再加速作用,在承接前1、2、3、4、5的基础上,手指与手掌精细协调控制好板型,在各指关节的充分协调支持下,手指肌肉收缩放松的快慢程度所决定的,延循手臂半径轨迹运动、于触球瞬间再加速迸发作用的速度和幅度。
一条通道专为加速,六个要点确保畅通。它全程线条清晰、透明流畅,所以,只要是生理发力结构健全、具有一般沟通能力的人,应该都可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做得好。还应该相信,它还非常有可能帮助我们从此永远告别那个腰难找、力难发,打了一辈子球都找不到正手杀伤力的“郝帅之痛”。
同时,六个要点还像一面镜子,它可以帮助我们看得见、看得清自己自己的发力状况,从而可能充分认识、充分掌握、并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力量能量。也正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所以,任何一位存在发力欠缺的运动员照照这面镜子,也很可能就会从中找出自己的欠缺原因,并很可能由此得到有效改善、甚至有效解决原先的发力欠缺,焕发二次青春。

六.自然发力方法以及简易入门法
许多人一直都觉得乒乓球的发力技术很玄秘,很复杂、很难学,那不真实,全是让“腰论”给唬的。荒诞总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把事物忽悠得神叨叨、玄乎乎,以借此招摇宣示它的高深,让人敬之仰之战兢兢晕而从之。科学不同,科学一定是尽最大可能把复杂的东西清晰化、简单化,以便尽可能多的人来认识它、掌握它、并充分利用好它。
伴随一条通道六个要点自然发力法,我还特别归纳总结了两个极为简单易学的自然发力入门法:原地踏步进入法和小孩撒娇哭闹进入法。按照这两个进入法,你会原地踏步动作,你就能学会自然发力;你能学小孩撒娇哭闹,你就能学会自然发力。别认为这是说笑话,这就是自然发力方法的科学优势。
    一. 原地踏步进入法
    能学打乒乓球的人,肯定都会做原地踏步。我们来做一个原地踏步动作。
    1. 全身心自然放松,开始原地踏步。
    2. 自然抬腿落步,自然摆动身体,两只手也随着身体自然摆动。
    3. 继续踏步,加入一点兴冲冲的感觉,抬腿稍高些,身体摆幅稍加大。手的摆幅也相应自然加大,是那种步幅约在50公分左右的身体感觉。
    4. 继续踏步,同时,注意两脚一步步缓缓横向拉开,约等同肩宽。
    5. 双脚停止踏步,但继续身体的摆动,并注意将两只手稍稍横向摆开一点。
    6. 注意稳定手的摆幅和节奏,渐渐进入惯性来回自然转动身体、自然甩手的感觉。
    这时,我们的身体已经成功地进入了转动状态。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想腰吗?不需要。用到腰了吗?肯定用到了,不然的话我们的身体就转动不了,手也甩不起来。
    二. 小孩撒娇哭闹进入法
    我们都见过小孩给大人撒娇哭闹:“不嘛,我就要嘛!”一面甩着手,一面摆动身体。我们来模仿小孩的这个撒娇动作
    1. 全身心自然放松。象小孩撒娇一样两边摆动身体,两只手也随着身体自然摆动。
    2. 身体的摆动幅度稍稍加大,手的摆动幅度也随着稍稍加大。
    3. 摆动身体的同时,注意两脚一步步缓缓横向拉开,约等同肩宽。
    4. 继续摆动身体的同时,并注意将两只手稍稍横向摆开一点。
    5. 注意稳定手的摆幅和节奏,渐渐进入惯来回自然转动身体、自然甩手的感觉。
    获得了甩手感觉,就说明我们的上体已经得到腰的支持,已经在转动、已经在工作了。这说明什么?要转动身体你只管去转就是了,根本不用去想什么腰不腰的。相反,要转动身体的时候,你老想着怎么去转腰,想着想着,很可能你不但转不动腰,甚至连这个身体是不是自己的你都会被搞麻木、都会被搞懵了。
身体转动了,手也甩起来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自然转体甩手,和乒乓球特定技术需要揉合在一起,来合成我们需要的自然发力方法。
    自然发力方法,以右手拉打基础动作为例:
    基本姿势准备
    1. 面朝对方球台,全身心自然放松。
    2. 如简易入门1、2提示开始自然摆动身体,两只手也随着身体自然摆动。
    3. 两脚比肩平拉开,参照球台端线,注意左脚梢前,右脚稍后,前后相差约半个脚距。
    4. 在身体继续摆动中,注意两腿膝关节稍屈,身体稍稍前倾并保持这个姿势。
    5. 在身体从摆动进入到转动感觉后,左手停止摆动,将前臂内向水平横挽在身前。(非执拍手内向横挽在身前的姿势,仅限用于本单项动作训练时,综合训练或比赛时不要刻板保持这个姿势。随着发力大小不同、执拍手动作的方向和幅度,非执拍手会随着身体平衡的需要,自动协调配合执拍手动作。)
    6. 在身体不断来回转动中,保持右手大臂自然下垂状态的同时,前臂外向展开横起与球台端线大致持平。
    7. 在身体不断来回转动中,双脚的前脚掌与地面实贴,成为支撑腿时的后脚掌与地面实贴,成为非支撑腿时的后脚掌与地面虚贴。
    进入技术动作:
    8. 身体向右后方转动时,右腿为支撑腿。虚贴地面的左脚后掌微微向外转动,以支持身体重心向右转动转移。此时,右脚也不能因为是支撑腿而站得太死,也一定要跟着非支撑腿后掌的转动,同方向自然协调。要特别体会这里是一种转动感觉。
    9. 向右后方转动时,身体仍须保持稍稍前倾姿势。转动时,要有一点坡度向下的轨迹,是向右后下方转动。
    10. 转动身体的同时,展开执拍手向右后下方甩去,约甩至腰下在时钟3--4位置。
    11. 折返回转,变左腿为支撑腿。此时,虚贴地面的右脚后掌微微向外转动,以支持身体重心向左转动转移。此时,象第8条一样,左脚也要放松,以利于自然协调非支撑腿后掌的外向转动。也要特别体会这里是一种转动折返的感觉。
    12. 折返时身体由右后下方向左前上方回转,身体要微微有一种向前向上的跃起感,要特别体会是身体把执拍手呈约45度角带出来,甩出去的。执拍手约从时钟3—4位置,挥至12位置,大约止在自己的额前。
    13. 执拍手从时钟3—4位置至12位置时,它的轨迹是微微外弧线运行,不是走直线或内弧线。
    14. 执拍手折返半径加速迎球时,脑子里一定要想着击球,是自己把球打过去,是一种“起!”、“走!”往设定目标给球的主动击球意识。
    15. 一击完球,立即全身放松,向右后下方转动转移身体重心还原,向时钟3—4位置引拍折返。
    16. 重复以上8至16条,循环重复。
    关键点:
    第8、11条中的“转动感觉”,这是整个发力方法的基础点、核心点。
    第12条中的“身体要有跃起感”,这是乒乓球运动项目特性需要的重要技术点。
    第14条中的“是自己把球打出去”,这是决定将来理想掌控使用引拍,理想掌控击球力量大小、落点、线路,将技术概念铸造成条件反射本能的初始切入点。
    一条通道、六个要点自然发力方法及其简易入门法,是百分百的人间烟火,是对所有乒乓人的显著利好----
    1. 对学球的人是直接利好,无论专业业余、成人小孩,学发力都更简单、更好学了。
    2. 对管球的人是长期重大利好,又有了一个创新利器,技术全面的后备力量将更厚实了。
    3. 对教球的人是长远利好,虽然眼前是个坎,但去“腰”后教发力更轻松,更容易见成效。
    4. 对研球、写球、说球的人是间接利好,就像是不知道突然从哪儿冒冒失失窜出来一条鲇鱼,开始一惊,然后蹙眉,接下来就更添活力,又有一个可以让他们展示才华的新话题、新空间了。
    5. 对一些深度痴迷“腰论”、一直鼓吹“腰论”的人,最初可能是一个稍微尴尬的挑战。不过,恰恰这也让他们有了一个告别发力谬误、回归科学坦途的机会。如果他们本身就是干教练的,那他们就更是直接受益,对他们就更是多重利好。
    6. 特别是对于少体校,自然发力方法在一些关键点上,把将来在最高层次必须要具备的,与发力、与制胜最直接相关的一些专业技术要素,提前于初始阶段潜移默化植入了基础教学。用这一方法教小孩,应该相信,“腰论”时代的种种发力困惑将一去永不复返,小孩的成才可能性也将更大。
我把自然发力方法说得这么好那么好,自己也觉得像是吹牛。不过这不难,我们还有科学这面照妖镜,只要用它一照,什么外表花里胡哨光芒万丈的东西都会原形毕露,自然发力方法是不是确切、真实,是不是能普遍复制?拿它一照,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后  话
    全文写完,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可是,当我想从头再看看的时候,脑子里却猛然嗡的一下,不由得又倒吸了好几口凉气。我是不是那个了……?
     “一定要转腰!”“要以腰控臂!”“是腰上发力!”全中国的乒乓球教练都这样教发力,而我却说这错了。我算什么?他们每个人鼻子里只要哼那么一小下,也得把我哼出至少十个十万八千里外去。
    或许也应该试着往好处想想,乒圈内外上下,有那么多的贵人、达人、贤者、智者,他们哪一个会敌视对乒乓球运动的实在利好?哪一个不希望乒乓球运动事业越搞越好?
    但是,无论怎么看,新事物一定都是非常非常艰难的,所以,我还是要多作艰难、更艰难的思想准备。我相信:事实会说话,时间会说话。
    品尝一下自然发力方法吧,真爱乒乓的朋友,你的舌尖一定会告诉你----好东西!
                                                                         曹 红 宇           2011/8/12于南昌

 

 

【乒乓小匠】:首先对于占这个位置向楼主提出申请,如楼主不喜,可短信联系我。

看了全文的前段部分,本来以为这是一篇学术论文,看了后面发现不是,不得不佩服楼主的文采。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教球的。说实话不怕大家笑话,我从来没考虑过国家队教练的错误可能性。看了楼主的文章,我深深的震撼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不过我是今天才第一次看到此文,深表遗憾。不管这个话题的结果如何,但是楼主这种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对于此课题,小匠要重新学习下。也与我们的生理解剖,生理博士取得了联系。并发出该文给三个资深教练(两个执教过省队)。很久没有这样的探讨了。楼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此文收藏了!感谢楼主。这个“控”到底要如何阐述,要让大家如何理解?这是小匠过段时间要研究的课题。感谢作者精彩大作。敬佩作者敢于怀疑的勇气与敢于提出质疑的精神。真诚的欢迎您来到精英乒乓。2011.10.7

关于这个话题,个人暂无定论,请广大球友高谈论阔一翻!

[此贴子已经被乒乓小匠于2011-10-13 14:32:28编辑过]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697条评论

胡斐 2011-9-3 16:27:00
QUOTE:
以下是引用板叟在2011-9-1 10:28:00的发言:
      辨宝路线图1:
      腰在发力中的作用与意义----把“腰”放在地面上看

     

      1. 为什么用好了腰就一定能发好力?
      2. 腰是怎么运作的?
      3. 腰在这一发力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问:为什么用好了腰就一定能发好力?
      答:用好了腰,可以帮助人体获得更大、更理想的的加速距离。
      1. 有没有用好腰,就是看有没有在转动身体的基础上继续转动上体。
      2. 继续转动了上体、转动了腰,人体在同等位置条件下的活动幅度就更大。
      3. 人体的活动幅度更大,发力的加速半径就更大、加速距离就更长。
      4. 加速半径更大、加速距离更长,发出的力量就更大。


 
 

      问:腰是怎么运作的?
      答:在大脑的指挥下,在上体、包括腰腹肌肉的驱动下,在腰本身短躯段、多骨节,高密度椎间隙的优异条件支持下,配合人体实施转动转移身体重心运作。
      1、 人有5节腰椎,其中椎间隙4节。加上与尾椎、胸椎两处连接,共有椎间隙6节。
      2、 腰椎隙是腰部支持人体转向的主要条件,它为腰转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活动空间。
      3、 长约10公分左右的腰躯段,有6节椎间隙服务于人体转向。单节间隙空间密度高。
      4、 腰椎骨与人体其它骨本体一样,都是人体骨架构件,都不具有主动作为功能。
      5、 大脑中枢通过肌肉驱动人体,上体肌肉、腰腹肌肉带动腰椎骨完成本躯段转向任务。

 

 

      问:腰在这一发力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答:支持人体为获得更大加速距离,由A点向尽可能大的B点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在获得更大加速距离的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引拍到位后,紧接着又继续支持人体加速折返转动转移身体重心迎击来球。
      可以这样做个比喻:一般发力击球时人体可向右引拍转动约50度。如果右脚从3点钟方向后跨步至5点钟方向,此时人体可增大转动至约90度。这一基础上再把腰给极致转动了,就能让上体在下体前转动的基础上继续向右转动,就能增大转动至约110甚至110度以上。可见,腰在发力过程所起的作用、可增大的加速距离是相当可观的,发力击球时有没有用腰、有没有把腰用好是大不一样的。(所述增大约多少度,只是一个大约参考数,不是标准理论数据)
      发力时,在转动身体的基础上,利用腰环节继续转动上体,人体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距离、更大的加速度。如果此时没有利用腰,不转动上体,就闲置了这一块腰环节,就无谓缺失了一段加速距离、就无谓缺失了这一份本可拥有的、有时就是一击决定死活的、极为宝贵的可观力量。

 
      利用腰,继续转动上体,再增大加速距离,争取更大发力,这就是腰在人体发力过程中的真实作用与意义。通过认识腰的真实传奇,我们可以明确这样两点:

      1. 腰躯段本身无主动作为功能,完全处于从属地位。
      2. 把腰用好了,对增大发力至关重要。

曹兄如此痴迷,且文字功底深厚,让人佩服,但这观点是错的,真正的转腰引拍(指下半身基本不动,由上半身转动),其幅度不是增加,而是大幅减少了,这个减少太重要了,引拍幅度大是拉不好球的,原因是既浪费宝贵的时间(一来一去双倍浪费),更重要的是由于在原地转圈太多,影响向前发力(请仔细参看乒乓国手的引拍幅度),曹兄认为迎球时击球距离越大,获得的动能就越足,这不但错误,而且刚好相反,曹兄的观点只适用于谁能用拍子把球打得更远,但我们要的是旋转,凭的是巧劲,不是蛮力,事实上,击球距离越短越好,也就是说,拉球时,在来球还没有到达预定的击球时间点时,我们就要以较慢的速度先提前迎球,以拉近击球距离,在来球到下降前期时(击球时间点),我们的手已离球很近,触球时再瞬间突然发力,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击球(触球才加速),这一松一紧,一慢一块,体现的很明显,我们讲触球时收臂越来越快,这太重要了,但这只能在击球距离短时才能实现,距离长了,你到触球时已是最高速,还能越来越快吗?另外,迎球时的转,是双腿用力的整个身体的转,让髋与腰的错位保持,到触球时再利用这个错位去发力拧腰(在蹬地的辅助下),如果按曹兄的那样,不提前迎球,到击球时间点时才开始起拍,就会造成击球距离过长,这样一来有什么后果呢,一开始就得加速,(否则来不迟),到触球时,你是以最高速击球,不可能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击球,这样球根本就不能真正旋起来,同时,由于击球距离长,你必须以很快的速度去迎球,此时身体协调发力根本来不及,你只能直接用手单打独斗地去迎球,击球,手无法放松,一定是紧的,而且总会觉得击球困难,来不及,根本体验不到拉球时游刃有余,不慌不忙的感觉,由于无身体的参与,更不要说什么暴冲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gf008 2011-8-12 14:55:00
吴佩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乒乓如潮 2011-8-12 12:36:00

实在是受不了你们[em1005]

 

先顶后看[em1001]

 

晕死,国家队教练,运动科研团队在论坛看来,显然都是“吃干饭”的[em1004]晕[em1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开始学发球 2011-8-12 23:14:00

 

留个印,回头再好好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担面胡圈 2011-8-12 23:32:00

太长了,我没有看完。我顶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acckx 2011-8-13 00:06:00
百家争鸣 推陈出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xwxzxq手机认证 2011-8-12 23:51:00
不错不错,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linting 2011-8-12 23:47:00
不管正确与否,乒乓球就是在不断探索中进步的,顶了再慢慢琢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乒乓如潮 2011-8-13 05:39:00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乒乓在任何方面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永恒的主题--创新!

所以

看到这篇文章以后的第一感就是--震撼!

而实际上

真正在我们进行真的要开始创新的时候

‘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任何创新都必将伴随着老旧的愤怒--抵抗!

 

这就是对此贴要先顶后看的原因!

而不是连看也不看就表示开始支持!

更不会在能看明白的前提下还王顾左右而言他表示准备开始无聊!

除非确实看不懂

 

因此[em1005]看了一半,还顶[em1002]并虽不情愿但实际依然保持似懂非懂的层级呈痛苦状[em1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yu63217 2011-8-13 03:31:00
楼主写的很专业,一定是高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0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