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houniao1109 2011-12-11 20:06:00

ffice:smarttags" />200552,上海体育馆。那时的我,11年球龄,大学刚刚毕业,正在上海找工作,常住华东政法一个同学那里。说是同学,其实我们一天都没在一个教室里上过哪怕一节课。他是我从小的球友,我们是逃课打球认识的。他那是正在读研,已是华东政法校队的成员们了,且在全市打过混双的名次。托他的关系,弄到第四十八届世乒赛的票,和他还有几个同学一起去看比赛。亲眼看到了刘指导、王励勤、马琳、格林卡、柳承敏。。。

     中午不回去,在旁边随便吃了点,就继续在体育馆边闲逛。遇到一个志愿者向我们推销本次世乒赛珍藏纪念册,我当时还是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但实在忍不住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咬咬牙花三十块钱买了一本。我同学好奇地问我:干嘛花这钱?这么贵?!我笑了笑,指指后面的签名栏:说不定会有冠军给我们签名哦!你也来一本?他不干,找了本笔记本出来:让他们在这签名不也一样?我们相视一笑,其实都明白:这样的好事哪会轮到我们?能碰到一个没保镖的明星签个名就谢天谢地了!我们接着逛,看到体育馆楼梯下面有展览:关于乒乓球运动发展史的,凭比赛票即可入内。我们马上窜了进去,东看西看。一个展厅正好也没什么人,我们看到了早年的羊皮制球拍,印第安人在石板上打球的图画、历届世界冠军的照片。。。忽然,一群胸口挂着证件的老年人走了进来,对一张张照片开始议论:你看那次比赛,小葛赢得还是很漂亮的嘛!。。。听到这句话,我很好奇的看了他们一眼:谁能这么说世界冠军啊?忽然,我惊呆了:他们和照片上的人长得好像,仿佛照片上的冠军们穿越历史来到了我的身边:邱钟惠老师、葛存爱老师、李赫男老师、王家声老师、戴丽丽老师。。。天!!!这是冠军团过来参观了!!!我抑制不住心头的狂喜,对我同学说:纪念册、笔记本!笔!咱们要签名去!!!这些昔日的冠军们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一为我们签上了他们的名字。正准备进去看比赛,另一位老者在众多年轻引导员的陪同下步履蹒跚的走了进来,这下我就更惊呆了:这位是。。。是照片上周总理身边的那位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副团长:拉夫德。哈里森!!!毫无疑问:一个都不能少!他老人家也被我拉着签了名,英语不行,就请旁边的引导员姐姐帮忙说话,终于如愿以偿。。。。看过了下午的比赛,出门时碰到一群人围着盖亭签名,自然不能放过。最后,我带着手中的这本纪念册,心满意足的结束了这一天的乒乓之旅。下面把这八位传奇人物的签名、照片、主要事迹一起贴上来与大家分享:

一、让欧洲乒坛矮下去的小个子巨人:王家声  

 

“矮小谱出伟大歌”——王家声

无意撞入,

自由驰骋,

曾有多少苦拼搏。

名师细指点,

首战显气魄。

扫除障碍,

一往直前,

男子团体冠军夺。

 

远征欧洲,

捷报频传,

卓绝技艺英名播。

次次成功后,

默默再探索。

攻如雄狮,

守如泰山,

矮小谱出伟大歌。

 

 

王家声: 中国乒乓球队队员,前乒乓球世界冠军王家声如今已是满头银发,1943年出生于贵州毕节,他为推动我省的体育事业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家声,生于1943年12月,1958年12月进入贵州省体委体训班进行乒乓球训练,1959年12月进入国家乒乓球队,与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共称为当时中国乒乓球队“五虎将”。1970年5月在贵州贵阳永青示波器厂工作,1971年8月贵州省贵阳新天光学仪器厂工作,1972年6月任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1975年8月任贵州省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3年4月任贵州省体委主任、党委书记,2000年7月任贵州省体育局长、党委书记,2001年7月任贵州省体育局巡视员,2007年1月退休。

  主要成绩:

  196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季军

  1963年3月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

  1964年莫斯科乒乓球邀请赛男子单打、混合双打冠军

  1965年4月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双打季军

  1966年斯堪的那维亚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单打冠军

  荣誉称号:

  1985年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97年被国家体委授予第26届奥运会工作成绩奖

  1998年当选第8届贵州省政协委员


  1963年4月,他在捷克布拉格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子团体冠军,成为我省第一个参加世锦赛并获世界冠军的乒乓球运动员。1965在斯堪的纳维亚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上,他分别获得男子团体、男子双打(与余贻泽)、男女混合双打(与李赫男)和男子单打4枚金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62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041619161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1020120295727.jpg


70年代的乒坛女皇——葛新爱  

 

     

爱好乒乓球的读者都知道“乒坛女皇”是邓亚萍的专用“绰号”,但只有老一

辈的人记得,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位名将葛新爱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个

戴着眼镜,使用削球打法的球员硬是凭借着手中的魔拍削倒了世界豪杰,她与

我省当时另外一名世界冠军、同样来自新乡的张立并称为中国队的“河南双子

星座”。1975年和1977年两届世锦赛上葛新爱和队友一起捧得考比伦奖杯,

在1979年她所参加的最后一届世乒赛上,葛新爱达到了她运动生涯的顶峰:

她不但和队友合作再度蝉联女团冠军,还与梁戈亮配合获得混双冠军,而且在

女单比赛中葛新爱更是过关斩将,在盖斯特杯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河南

运动员中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人。遗憾的是当时乒乓球并没有进入奥运大家庭,

不然她将是夺魁的最大热门。目前,葛新爱在国外定居,过着平静的生活。

基本资料

  姓名:葛新爱

  出生年月:1953

  描述: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籍贯:河南长垣人

编辑本段个人概述

  1970年入河南乒乓球队。1973年被选入国家乒乓球集训队。直拍削球打法,削球低而旋转,守中有攻,发球变化多,落点好。

编辑本段职业生涯

  1975年在第三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女子单打第三名,并是获得女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77年在第三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女子单打和女子双打(与张立合作)两项第三名,并是获得女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79年在第三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女子单打和混合双打(与梁戈亮合作)两项冠军,女子双打亚军(与阎桂丽合作),并是获得女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同时还获得世界乒坛元老宿将组成的斯韦思林俱乐部授予的最佳选手奖银杯。

  1981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78年、1979年两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0年起任河南乒乓球队教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53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d7faf355164ba98a61e129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u=3173952494,3328354849&fm=0&gp=0.jpg

巾帼不让须眉——李赫男   Post By:2011-12-11 18:16:00

 

     李赫男(1943~)女,浙江宁波人,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1958年入选上海市队,1960年入选国家乒乓球集训队。1963年在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中,获乒乓球女子单打第三名,与徐寅生合作获混合双打冠军。1964年与韩玉珍合作获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同年,在莫斯科国际乒乓球赛中获女子单打冠军,再次与韩玉珍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65年在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是女子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 并与梁丽珍合作获女子双打第三名。1966年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时,与李莉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与王家声合作获混合双打冠军。1971年任国家青年乒乓球女队教练。1965年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80年代去美国任教并定居海外。

回国后现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体育老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63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a75fb6d39b817927970a1696.jpg

巴山蜀水出芙蓉——童玲   Post By:2011-12-11 18:26:00

   

童玲,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四川自贡人。197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北京军区代表队。后入八一队。1977年被选入国家队。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横拍削球打法。是第三十六至三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获第三十六届女子单打冠军、女子双打(与卜启娟合作)和混合双打(与陈新华合作)亚军,第三十七届混合双打(与陈新华合作)亚军。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年立一等功。 

 1971年,9岁的童玲拿起球拍开始学打乒乓球,短短一年之后,她就拿到了四川省少年女子单打冠军。1975年,14岁的童玲在第三届全运会上获得少年女子单打冠军,同年入选北京军区乒乓球队,开始了职业运动员生涯。1977年,她被召入国家乒乓球集训队。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在朝鲜平壤拉开战幕,在争夺女单前八名的一场较量中,东道主选手、卫冕冠军朴英顺遇到了初出茅庐的小将童玲的挑战。因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朴英顺士气旺盛,很快取得了2比0的领先优势。然而,在适应了场上气氛之后,童玲也逐渐找到了感觉,她把现场观众的鼓掌呐喊当作是给自己的加油声,以越来越稳定的削球顶住了对手连珠炮式的进攻,连赢三局反败为胜,淘汰了朴英顺,上演了中国乒乓球史上的经典逆转。

  无独有偶,两年后的第36届世乒赛上,童玲在女单1/4决赛再度遭遇朴英顺,在先失一局并且第二局落后的不利情况下,她出人意料地连得10分,在气势上瓦解了对手,接着又连胜两局,跻身四强。在半决赛和决赛相继战胜队友张德英和曹燕华之后,童玲如愿捧得了吉·盖斯特杯,成为了当时乒坛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从1971年学球,到1981年捧杯,童玲用来圆自己世界冠军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直到现在回忆起来,她仍然感觉自己非常幸运:“应该说,我没有走过太多的弯路,一路都比较顺,但比赛还是艰苦的。因为队里大家的水平差不多,竞争很厉害。而外国选手的水平也很高,像朝鲜的朴英顺,那时候我们还曾经专门派了专家到朝鲜指导他们,还有南朝鲜的几个选手,所以打起来并不轻松。”

  童玲说能拿冠军不光是天赋的缘故,打球还是很辛苦的,也很单调,她最幸运的是碰到了几个好教练,在她身上下了很多功夫,同时也很感谢中国这种一条龙式的培养体制。在她看来,成功不止需要自己努力,还要懂得抓住机会。

  1981年5月,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热烈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胜利归来。会上,邓颖超与童玲亲切交谈的合影见报之后,便在全国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于是很多人都很好奇,照片上的童玲甜美笑容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美好的故事。“我以为,中央首长要跟我们这些年轻人讲话,应该是鼓励比较多,可是邓大姐在我耳边说的是:‘运动员要注意身体啊,尤其是女孩子。’我听到这话就感觉好亲切好温暖,所以那张照片就笑得很自然。”

  1982年,这位新科世锦赛女单冠军登上了《乒乓世界》的封面,手捧奖杯、被粉红色花团簇拥着的童玲显得愈发温婉美丽。

  如果放在现在,辉煌的战绩会成为队员们坚持拼下去的理由,然而那时,童玲的心却因为拿到了乒坛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变得空旷无比。“乒乓球1988年才加入奥运会大家庭,我们当时没有奥运会这么远大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再去追求的动力。那会儿的比赛也少,世界杯、职业联赛都没有,不像现在比赛那么多。而且觉得打球竞争太厉害,压力也很大,于是就选择了退役。”

  尽力,找寻自己的价值所在

  1986年退役之后,童玲先是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学习,1988年赴西德打职业联赛,1992年又来到澳大利亚的乒乓球俱乐部执教。“打国外的联赛,会感觉轻松一些,他们的训练和比赛不像在国内那么辛苦。”虽然在国外,生活变得相对轻松和舒适,但时间越久,童玲越发思念和向往中国人汇集的地方。1998年,落叶终藏不住对根的情谊,她婉言谢绝了澳大利亚国家队的盛情邀请,回到老家四川,在成都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乒乓球俱乐部。

  “我开俱乐部的初衷很简单,因为在乒乓球圈,真正打专业的人是个别的,业余的人占多数,他们有学习的欲望,一旦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他们就会很高兴。”异国的十年经历,让童玲意识到“全民健身”的意义多么重大。“在国外,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申请加入俱乐部的意识非常强,锻炼身体,让他们身心愉悦。所以回到国内,我也希望去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这么多年,自己一直没离开乒乓球,做这行也有些优势吧。”

  就这样,童玲在成都的俱乐部里摆上了31张球台,除了自己拿起拍子教球之外,还请了很多教练,吸纳了各个年龄段的会员。每次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球友在俱乐部挥拍流汗,奋力击球的热烈场面,她便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2007年,有个朋友对她说:“北京打球的人多,我们到北京去办俱乐部吧。”于是,童玲又把俱乐部开在了北京。后来她发现北京人的锻炼意识的确很强,同类型的俱乐部也很多,在这里,她看到了一片更广阔的市场,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52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54802851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032914272304.jpg

外慧秀中——邱钟惠   Post By:2011-12-11 18:31:00

   

邱钟惠,女,1935年生人。云南昭通绥江人。乒乓球运动员。1953年进入中国女子乒乓球队。现任主要职务:中国乒协荣誉会员,中国乒协器材委员会副主任,邱钟惠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1961年获得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女子团体赛、女子双打第二名,成为中国获得世界女子乒乓球比赛冠军的第一人(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曾五次获全国乒乓球比赛单打冠军。是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第三名和第二十六届女子团体亚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获第二十五届单打、女子双打(与孙梅英合作)第三名和第二十六届单打冠军、女子双打(与孙梅英合作)亚军。

  1964年退役后,任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教练。

  1973年-1996年,在中国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从事乒乓球运动研究,其间担任副研究员及科研副所长。同时担任中国乒协副主席、乒协科研委员会主任。任中国乒协副主席历时20余载。

  1992年7月4日[1]创办北京邱钟惠体育用品公司,历经数年不懈努力,公司目前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后于2002年5月21日,成立北京邱钟惠科贸有限公司。 [2]

  与韩模宁等合作,研制成功供训练用的B--82型乒乓球发射机。曾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合著有《乒乓球的打法与技术》、《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出版了她的自传体著作《笑对人生》,书中生动翔实地记录了她为祖国的荣誉、为乒乓球运动奋发拼搏的一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55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474fbdd73d970fb77c6387a.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792cb39d0f2dae73b87ce2c.jpg

越女剑——戴丽丽   Post By:2011-12-11 18:35:00

戴丽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浙江温州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入工程兵代表队。后入八一队。1981年被选入国家队。直拍快攻打法,擅长发球抢攻。曾获第三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双打(与沈剑萍合作)冠军,是第三十八届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获女子双打(与耿丽娟合作)冠军。1986年获第十届亚运会女子双打(与耿丽娟合作)、混合双打(与腾义合作)冠军。1985年立一等功。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戴丽丽 ,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浙江温州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入工程兵代表队。后入八一队。1981年被选入国家队。直拍快攻打法,擅长发球抢攻。曾获第三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双打(与沈剑萍合作)冠军,是第三十八届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获女子双打(与耿丽娟合作)冠军。1986年获第十届亚运会女子双打(与耿丽娟合作)、混合双打(与腾义合作)冠军。1985年立一等功。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年近不惑的戴丽丽今年年初回到八一乒乓球女队当起主教练,离开乒乓球已近10年的她为何会重操旧业呢?她的回答很简单:“我心里放不下乒乓球”。 1964年出生的戴丽丽,1973年至1975年在温州体校开始了自己的乒乓球生涯,并在1976年被省体校相中,两年后,她由省体校进入了部队,1979年开始代表八一队参加全国比赛,1981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短短的八年时间,戴丽丽从一个9岁的小孩成长为国家队队员,足见其训练之刻苦,打乒乓球天赋之高。此后,1983年的第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戴丽丽获得了女双冠军;一年后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上,戴丽丽更是夺得了女双、混双冠军和女单亚军;1985年,戴丽丽再次代表中国队参加第38届世乒赛,又夺得女团、女双两项冠军和女单第三名;1986年,戴丽丽夺得了第8届亚乒赛女双冠军,第10届亚运会女双和混双两枚金牌;1987年的第39届世乒赛,这也是戴丽丽最后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她获得了女团冠军、女双亚军和女单第三名。1989年,戴丽丽正式退役。在当运动员时,戴丽丽三次荣获当时的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曾被评为全国乒乓球十佳运动员。1990年至1994年,戴丽丽赴意大利打球,回国后在温州从商,直到今年年初去八一队执教。
  20多年的运动员生涯,使戴丽丽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戴丽丽拿了不少世界冠军,但她还缺一枚单打金牌,就这样与乒乓球永远告别,戴丽丽不甘心,“嘴上说可以放下乒乓球,可我心里一直放不下。”使戴丽丽重返八一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八一队需要戴丽丽。由于缺乏教练,八一乒乓球女队已由戴丽丽当运动员时的全国三甲水平,下滑到现在的中游水平,对八一队水平的下降,戴丽丽很痛心,当八一队向她发出回去执教的要求时,也勾起了戴丽丽对乒乓球的种种回忆和憧憬,考虑再三后,她决定接受这副重担。在戴丽丽的精心指导下,八一女队的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今年的乒超联赛上,她们排名第三,成绩相当不错,戴丽丽表示有信心将队伍的这种状态保持下来。
  尽管戴丽丽要带队训练、比赛非常忙,但她表示自己会争取时间回温州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我的根基在温州,我跟温州很亲,我的亲朋好友多在温州,世界温州人大会是大家聚会的好机会。”戴丽丽对温州的乒乓球现状同样感到很痛心,她去八一队执教后,曾想将八一女队乒超联赛的主场落户温州,并已达成意向,后因非典影响,乒超联赛推迟,此事最终没能办成,八一女队的主场依然定在北京。“温州乒乓球要想重振雄风,首先要做到普及,我要将我们队主场放在温州,就是想为乒乓球在温州的普及做点事。要做到普及,领导的重视非常重要。体育可以提高城市的品位,可以宣传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我们的决策者不应该忽视体育。”戴丽丽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bc6f75057f92e481138c24d.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beeba0fbe3413f9aa64574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616.jpg

高卢战斧——盖亭   Post By:2011-12-11 18:48:00

  

盖亭(Gatien Jean-Philippe)

  性别:男

  国籍:法国

  生日:1968.10.16

  身高:1.78米

  项目:乒乓球

  盖亭左手横握球拍中近台两面拉弧圈,打法凶狠,更快、更主动、更凶狠、稳健性有所提高,技术也更加细腻。

  法国运动员,1968年生,左手横握球拍中近台两面拉弧圈打法。主要成绩:曾获第25届奥运会男单亚军、第42届世乒赛男单冠军、第15届世界杯赛男单冠军。1992年曾列世界排名第一。他同罗斯科普夫、塞弗一起被誉为欧洲选手中的“三驾马车”。

  盖亭的打法与多数欧洲运动员一样,属两面拉弧圈范畴,但盖亭比他们更快、更主动、更凶狠、稳健性有所提高,技术也更加细腻。从发球、接发球起,他尽一切可能抢拉并积极跑动,充分发挥正手杀伤力强的优势,稍有机会便发力扣杀,力求速战速决;一旦处于被动就退到中台,因为他也有相持的实力,能对拉弧圈球并伺机靠近球台转入主动。他是欧洲和世界技术风格新潮流的代表,超人的速度和非凡的心理素质是盖亭制胜的两个法宝,天才加勤奋是他成功的“秘诀”。

个人荣誉

  1990年欧锦赛混双冠军;

  1991年世界杯男单亚军;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单亚军,欧锦赛混双亚军;

  1993年第42届世乒赛男单冠军;

  1994年第15届世界杯男单冠军;

  1995年欧洲12强赛男单第三,世界杯男单第四,世乒赛男团第四;

  1996年欧洲12强赛男单第三;

  1997年44届男团亚军,欧洲12强赛男单冠军,卡塔尔公开赛男双亚军;

  1998年欧锦赛男单四强,男双八强,意大利公开赛男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双四强;

  1999年欧洲12强赛男单第三,克罗地亚、瑞典公开赛男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双亚军;

  2000年欧洲12强赛男单第三,欧锦赛男双冠军,第26届奥运会男双铜牌,法国公开赛男双亚军;

  2001年克罗地亚公开赛男双冠军。

 

  同为“凶狠派”代表的盖亭和塞弗交锋多次,互有胜负。但每每这两员 猛将在大赛上相遇,占优的几乎总是盖亭。盖亭同塞弗同样凶狠,但比塞弗 更稳健,心理素质更佳。

  超人的速度和非凡的心理素质是盖亭制胜的两***宝。 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登锋造极、超出常人接受能力的地步。他十分注意步伐移动和手臂 启动等各种速度训练,又很讲究观察对手的心理状态。

  27岁的盖亭球龄已有20年。7岁时,他打败了身为地区乒协主席的父亲。9岁那年法国乒协为物色青少年选手,举办了一次全国比赛。盖亭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却已排名27。也就是在那次比赛后,盖亭获

  得了“乒乒球中的小莫扎特”的美称。

  1987年,在有“小世界杯”之称的瑞典乒乒球公开赛上,盖亭淘汰 了当时的世界亚军瓦尔德内尔,名声大噪。1990年欧洲锦标赛,盖亭苦 战5局,再次擒下瓦尔德内尔。1992年奥运会男单决赛,当时排名世界 第一的盖亭不敌瓦尔德内尔,获得亚军。瓦尔德内尔赛后说:“两年后,统 治世界乒坛的将是盖亭。”

  果然,在1993年世乒赛上,盖亭登上了男单领奖台的最高层。次年,他又获得了世界杯赛冠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60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getimage.jpg

他,曾经是推动地球的那根手指——美国首度访华乒乓球代表团副团长:拉夫德. 哈里森   Post By:2011-12-11 18:53:00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过十多年的越战,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军费,与苏联比较起来,美国的国际地位也相对下降,客观上美国需要寻求抗衡苏联的力量。而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使得其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成为美国争取结盟的对象。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希望恢复对美外交,以求提高国际政治形象及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但多年的政治意识形态的隔膜,使得两国缺乏一个合理的契机。后来基辛格也说“尼克松总统入主白宫后,非常关心中国的发展,但却苦于找不到打通两国关系的渠道,无法跟中国联系”。[1]

事件起于1971年3-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断了两届后,中国乒乓球队在名古屋世乒赛上回归。之前中国队收到国际乒联和日本方面的多次邀请。当时的国际乒联主席罗伊·埃文斯宣称自己曾与周恩来接触,并对其称文*革以后中国需要通过运动交流与世界联系。由于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直到邀请提交到毛泽东,方才获得批准。

开赛前夕,周恩来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时要求这次参赛“接触许多国家的代表队”,“我们也可以请他们来比赛”。同时他要在座的人“动动脑筋”。比赛开始第一天,中国队乘巴士从体育馆返回宾馆时,美国运动员科恩上来搭便车。汽车到宾馆约需15分钟,而前10分钟大家都没有什么交流。后来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和他握手、寒暄,并送他一块中国印有黄山图案的杭州织锦留作纪念。当时在车上科恩想回赠点什么,但在包里只找到一把梳子。他说“我想送给你点什么,但我总不能送你梳子吧”。下车时科恩手持织锦的情景被在场记者抓拍,成为爆炸性新闻。第二天,科恩准备了一件印有和平标记和“Let It Be”字样的运动衫,专门在中国队的必经之路上等待庄则栋,回赠他并与他拥抱。[2]记者问科恩是否想去中国,科恩回答:“我想去任何一个我没到过的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中国。”记者再问:“那特别是中国这个国家,你想去吗?”科恩给予肯定。

其后,美国乒乓球队副领队哈里森来到中国乒乓球队下榻的酒店与中国代表团的负责人会面,并询问能否邀请美国队访问中国。4月3日中国外交部收到国家队的报告后,在提交周恩来的报告上指支持蒋介石政府的美国政府的球队访华乃是不合时宜。周恩来批示同意外交部意见,附带一条批阅“请把愿意访华的美国队名单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同他们联系。请毛主席阅示!”。这份报告转交毛泽东后,毛泽东圈阅报告退外交部王海容处存档。当晚,毛泽东睡前看参考消息,读到外电对回赠礼品事件的报道,突然大喊“我的庄爷爷!”,并立即指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2]

次日,美国国务院接到驻日本大使馆《关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立即向白宫报告。尼克松在深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发电报给美国驻日大使,同意中方的邀请。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

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协会运动员4位官员和科恩、雷塞克等9位运动员还有2位配偶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经香港抵达北京,科恩等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美国运动员。期间周恩来每天都有详尽明确的批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如1971年4月12日11时周在批示中特意指出“可以安排他们去参观故宫”;4月13日晚建议“看样板戏的剧场,既然政协礼堂不太合适,应安排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对样板戏剧场的变动给予妥善安排。[2]

美国队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两场比赛。4月14日凌晨,美国、加拿大几名队员突然生病,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与中方翻译发生误会,以为中方有意把美国队员留下不让走。周恩来得知后批示迅速给予治疗,如能参与接见尽量安排,并保证美国队员的人身自由。当天周恩来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在周恩来发表讲话的几个小时后,尼克松宣布一系列对华开禁措施。访问团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2]

作为回报,美国乒乓球队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队员参观了底特律的工业基地,游览了迪斯尼乐园。[3]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向了正常化的道路。

乒乓外交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推动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例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64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c110117005.jpg

上图周总理右边第一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times_usa_ttteam_in_beijing.jpg

上图左边第一位

 第九个传奇,我的传奇   Post By:2011-12-11 19:50:00

我,叫无名,人也无名,球也无名。练球也不专心。

     呵呵,最好成绩,大学时全班男单第一。工作后除了和同事们玩玩,基本上没打出过什么成绩。但即使这样,我始终认为16岁开始打球的我,依然热爱着这项运动。

     高一时,学校生后很单调,于是每天放学后的乒乓球台成了我最大的寄托:放假没课时打球,不放假有课时打球,不考试时打球,有考试时也打球,没作业时作业时打球,有作业时不做作业还要打球。打到最后,高考前一天,我和几个球友还翘课去一所大学打球。。。不过最后结果还好,我们这帮人成绩最差的也上了重点,学历最低也混到本科。上了大学,更是可以学无所成,可以食而无肉,不可一日无球。这种狂热一直持续到工作之后,单位盛传我会打球,竟要我代表单位到市里打比赛,第一场就是去年的全市亚军。不可否认我是很爱这项运动的,可是技术水平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比赛前一天晚上,我去一家球馆临时抱佛脚,适逢大雨,馆主又不在,大门口碰到一位看上去有点眼熟的球友,很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单位去练。练习时我告诉了他我的担心,他给我的回答是这样的:这有什么,我第一次打大型比赛也和你一样,紧张怕输,可是回头再看:你热爱这项运动,即使遇到最厉害的对手也阻止不了你对乒乓球的爱,这就够了。比赛的结果不说自明,但我,一辈子记得那样一个雨夜,那一段话;所以以后的日子里,不管领导怎么命令我去喝酒陪饭,老婆怎么命令我几点回家,我,坚持打我的球,每一天。这就是我的传奇。

     佛说:万事都有因缘,平凡的我,从不敢想能再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能和他们这些世界级的乒乓巨匠见上哪怕一面,也是缘分。能同时拥有他们八位的签名,不知多少机缘巧合。

    我平凡,我爱球,我知足,我快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71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11_121745.jpg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1 20:21:33编辑过]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八个名字,九个传奇,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曾推动了地球——记我的2005世乒赛之旅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4条评论

sjqka 2011-12-11 21:18:00
[em1002]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司马叶广 2011-12-13 11:52:00
这个比赛什么时候开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oveeee 2014-6-7 17:20:00
[em1001]
烧 无 止 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胡望手机认证 2014-10-16 17:07:00
楼主介绍得很具体,学习了,谢谢!
手机看乒乓,尽在精英乒乓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0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