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征文:我的银球故事(于华)

新闻发言人 2007-11-23 17:45:00

其实,我没有故事,平凡的我,一如许许多多的乒乓球爱好者,也许,我的故事就是你的故事。逝者如斯夫,岁月如流水,但在每个人的心里却绝不会是平淡乏味的流水帐,总有许多五味杂陈的记忆在脑海中闪动。

我生在一个不算太闭塞的小乡村,在村小学上学,在那时的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体育课除了队列训练和和跑步,稍微能引起我们的兴趣的只有投“手榴弹”,好像完全不知道有乒乓球这么回事。

记忆之中第一次与乒乓球“亲密接触”是上初三的时候,一大群同学围在学校食堂门前的水泥球台周围“打擂台”,好不容易轮到我挤上前,已记不清抓在手上的是什么拍子,也记不清是怎样握拍的了,只记得白球飞过来,我的手一伸,球砸在我的拇指上飞了出去,我的第一次乒乓球经历就此迅速完结。

考上了师范学校,因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所以各种体育设施比较齐全,体育运动的风气很浓,让我养成了晨练长跑的习惯。只是因为身体素质不算太好,畏于冲撞,不喜欢或者说是不怎么敢参加足球运动,对于篮球,仅止于投篮和上篮的练习,比赛是敬而远之的。相比较之下乒乓球就没有剧烈冲撞之虞,应该比较适合我,于是开始学打乒乓球,买来一副球拍,一块五,极普通的五层胶合板,贴的一层“布”上有胶粒的覆盖物,现在看来几乎不能叫做胶皮。用这样的球拍打了大概有一年,“升级”到了一副带有灯芯绒拍套、精致的红双喜6512成品拍,那副现在“不能叫球拍” 的球拍不知所踪。当时比较骄傲的是,学会发斜线左侧旋球到对方的反手位,对方下意识地总是从(我的)台面左侧出界。值得一提的还有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了李赫男/艾立国著的《乒乓技艺纵横谈》,这是我的启蒙教材,虽然当时看不太懂,现在想来可是使我收益非浅。

到了中师三年级,在班上同学的影响下,开始参加篮球活动。中师毕业后,回到老家的乡中心小学做了一名教师。由于工作的需要,自学了有关篮球的知识和技能,做了学校小学生篮球队的教练。有一米八的身高和不算低的悟性,似乎也能打篮球。只是先天的体质限制,力量和速度欠缺,在篮球运动的对抗中总是难免有些郁闷的感觉。

年岁渐长,不再是青涩少年的我参加篮球运动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于是重新找回我的那块 “第一块专业底板DIY”球拍(银河898,被我多次改造,现在已面目全非),回到球台,重新开始学习打乒乓,乒乓之余思考和感悟到体育在人生中的作用:在工作学习之余渲泄不良情绪,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

后来到县城工作,常常打乒乓,接触到了一些“高手”,他们会打得我一愣一愣的,而我当时对有些球几乎无法理解。

幸亏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条件都好多了:订阅了《乒乓世界》,从季刊到现在精美的月刊;找到许多书籍;也可以买到许多乒乓球教学VCD。张惠钦《乒乓球的旋转》,吴焕群《怎样打乒乓球》,苏丕仁的《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一点一点地提高了我的认识;电脑开始普及,网络也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偶然的机会,上网,了解到一种叫做“论坛”的东西,东游西逛之中,将许多经典的帖子收集整理起来,学到了许多技战术原理和器材知识,在世奥得定做了我的称手兵器。感谢中国乒乓网,乒乓家园,小鱼儿、精英乒乓网;感谢“亮亮”,感谢“钱义”,感谢“虎虎虎”,感谢“球棍”,感谢“大魔头”,感谢“朝晖”……,感谢许多现实中不知姓甚名谁的热心的球迷给我的帮助。在他们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现在的我凭着在丰富的理论知识、不错的基本功和外形特别的DIY球拍在县城的乒乓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不少学球的朋友在我的帮助和指点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而今,打乒乓和浏览乒乓球网站在我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我也像那些热心的球迷一样在网上注册了自己的网名,努力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贴在论坛上,想给那些初学乒乓的球迷一点帮助。我在精英乒乓网的网名叫做“迷乒华”,希望朋友们和我一样爱上乒乓,享受乒乓的快乐,享受生活。

    迷上乒乓球似乎是偶然间的事,也许还是必然?为什么?说不清,也许应了那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愿乒乓的快乐陪伴我们到老,六十岁,七十岁,甚至八十岁!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1条评论

爱乒123 2009-4-28 20:21:00
谢谢楼主分享自己的体会,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年轻的我 律动的乒乓 执着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0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