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西山半日在其他地方发表的文章,本人有幸看到,觉得写的很全面,特转过来与乒友分享,以便乒友能更多的了解国货支持国货发展.去掉了其他论坛的名称还请作者不要见怪.
三维的试打活动开始有一段时间了,从收到板子到今天一直在用,因为我的作业需要三周完成,所以今天才把试打报告邮寄给三维,同时将一些心得发到这里。
使用过后,我对这支板子的综合印象不错,尤其是自身发力冲球的能力,当然不是什么神板,一个类多米诺骨牌的多层结构设计取得了拉球蓄势提升球质的同时,多层结构也必然在快攻时觉得不够直截了当。我打弧圈,所以觉得这支板子比我想象的要好些。横板ST手柄的设计太过宽厚,让我觉得发力沉滞不够灵活只能浅握,设计上应该调整。手感上比我对原有国产器材的认识要好一些,但挑剔点说,还是缺乏敏锐灵性不足。
与STIGA系横板感受对比:
1)手感,十木九碳毡的结构给了触球时的缓冲持球感以及发力时的蓄势空间,但并非类似STIGA系那种来球穿过面才透过力材抵达大芯的那种“渐进式与放大效应的震感”,那种独特的震感让你习惯后觉得手感对来球更敏锐,并且富于弹性,也有人将STIGA这种形变手感称为“空”以及“令人想要发力”。碳中王的形变感觉在各层中比较均匀,稳定性显得突出,而没有类似大芯受力那种给手的反馈。
如果说STIGA的底劲是基于材质的弹性结合整体形变的反弹设计对自身发力的支撑,那么碳中王的底劲是在于自身发力的效能更易借助于各层之间的比较平均的反弹力支持,每层似乎都能给予一定等量的支持,(同种薄度相比,肯定是没有STIGA的娓劲足,也不那么难打透),靠的更像是一种各层作用力的较为平均的叠加。这使得打透这10层结构对自身发力要求没那么高,而只要发力上了那个门槛,回球的质量确不俗。
小弟技术水准和表达能力有限,理解或有偏颇,仅仅根据三周使用体会传达各位朋友。
2)和红黑相比,台内的快拉不如红黑好上手,红黑在手感上其实是显得像薄板的,比较敏锐。出台的快拉也没有红黑那么贼。但我感觉球的质地,碳中王最大的特点是落台后的2跳往往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你自身发力瞬间施加的内劲(我个人是蹬地转体带腰发力,在持球时很紧像是闷住了球,然后用集中在球体上的力量把球射出去,我是习惯腰比前臂作用更明显,同时靠两腿重心转压出适宜弧线),2跳感觉不仅前窜的加速明显,甚至还有个加力的感觉。
3)和TI5.4相比,由于5.4比较薄,而且形变软硬都比较适中,是手感不错的板子,包括击球时候的方向感也不错,比较直接。手感上,碳中王不及5.4细致。若只论拉冲,两只板子却有点类似之处,都是形变有点“梗”的感觉(这个梗是指不是形变很深,但反弹感觉很强),自身发力后的效果都是鞭甩效应明显,抡上重板过去的球质地很重,对方明显觉得势大力沉。
4)软硬度上还没有TO硬,手感和TO都类似的稳定性不错,但缺乏敏锐和灵性。厚板子和偏硬挺的板子往往稳定性好,对具有一定旋转的来球和一定力量的来球,有比薄颤的板子强一些的免疫能力。同时,厚板身对感受力的传导多少也有阻隔,显得不那么透。在偏厚点的板子里,我还是最喜欢7层的CL,个人感觉拉球的时候软硬适中,摩擦感清晰,吃的进去吐的出来,快攻的时候又比较脆生。
另外补一句,手感的清晰与混沌,不能只看中小力量练球时的反馈。多重技术的使用本身也有不一样的要求,假如中小力量的攻球B板没有A板清晰,但自身发力一定程度后B板往往反要比A板更具杀伤力层次的稳定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借力和防御问题。台内球如太极般细腻,大开大合进攻又像锤凿斧劈的板子是几乎没有的,只能看自己打法需要的偏重。
也因此,对自身发力冲球,要求既有旋转又有力量的人,可以用碳中王玩玩。我在试打前3次对这个板子也没什么好感,觉得手感木,冲球不够贼。而当越过那个发力门槛,找到技术与器材的结合那个点以后,的确发现是个弧圈球的利器。但是,手感上还是没有用历来的STIGA系那么兴奋,虽然球质自己也看到是比较满意的。
交代:
关于碳中王这款产品的“众说纷纭与褒贬不一”。可惜的是,有几位用过的朋友的感受虽然写得比较客观实在,却淹没在一帖夜郎自大信口开河测评之中。
小弟本身就对新器材有兴趣,而越是有争议的器材,我就越有兴趣,越是有我认为没水准的人以老子天下第一的身份做的言之无物的评测的器材,我就越有兴趣亲自使用和发现。
基于原则,一是要亲身体会,并且要达到一段时间的使用量。二是客观写评测,不受任何因素干扰,优点缺点都要说,问心无愧。因为测评也像人品,写出来的东西是要经过读者检验的,别人会去实践,会通过我的文字判断我的为人。故而,更为谨言慎行,以求客观。
11月11日,收到三维快递来的试打球板。到今天(12月6日)期间一直在使用,使用次数总和近20次,每次2-4小时,其中也包括一两次小型比赛以感受实战。从第一次使用到后来,感受有一个逐渐更新的过程,体会日趋清晰后直至目前认为判断已基本稳定,才做出此篇评测。作为一个已经受到过争议的底板,我作为一个真正喜欢乒乓和器材的爱好者,有责任在我有限的技术能力范围下,尽量客观负责的介绍。配置都是正手狂三40度,反手试过HAMMOND(略欠扎实),PALIO两面弧圈内能(不满意),和使用最长的HK1997粘42-44度(这张已经灌得很开,刚开始生硬并不好用),反手还是推荐EL MAX。
简要评测:
首先和传统碳板手感完全不同,声音不那么脆,击球时有持球感,但又不类似STIGA系的略为夸张,而是给人一种“比较有稳定性的顿感”;配横板两面反胶的时候,和STIGA系比较,震动没那么强烈;个人觉得手感虽已具相当可控性,但和STIGA系那种独有的反馈感比较,碳中王还是在手感上显得略为“僵”了一点。
碳中王也是属于小力量不走球,速度并不快,(整体软硬度居中),方向性控制没有任何问题,贬为手感混沌有些过分,因为手感尚可只是未达“精细”。而在自身发力的时候,威力升级的门槛也略高,但效果非常明显。对于长球,我一般是在持球瞬间才蹬转发力,有种用腰劲把球闷住再喷出去的感觉,练球时腰部的飙转也很明显,比较讲究瞬间的加速加力。(当然发力整体还是基于与来球合方向合力量的离心力框架,技术层面水平有限不敢多谈,总之大方向动作还算比较正规)
以打磨的方式拉球,板身层数较多不易打透。以偏重摩擦的方式拉球时,板子所能提供的底劲相当不错!可以在持球时充分把自身蹬地及重心转移的力量通过底板加到回球中。用过不少的弧圈板,我对碳中王的弧圈质量的确认同,一速不拖沓,而落台后的二速相当顶,加速明显,甚至还有加力的感觉。对手的反应也是,感觉这个板子很能闷住劲,过去的球质比较重。
从特性到技术运用,简单说说这个板子的明显特点。
碳中王的拉球性能非常不错,在快攻时速度也够用,而且过去的球也带有一定的力量。这是设计者推崇均衡的成功一面。但我个人认为这款板子还是更适合追求旋转与冲力的弧圈打法。
一个鲜明的感受是,这块板子从自身发力到产生强烈旋转二者之间,“力到转”的转换非常好,我为什么要说是“自身发力”,是因为利用好这只板子的优异性能都要有一个小小的门槛,就是通过自身施加给板子一定的力,以通过板子获得在自身发力后扩大化的性能。能做到扩大化,也是优点。
以下体现,在发加转球时,腰力腕力通过球板到给球摩擦加转的转换很不错,施加的力可以很顺畅的转化为发球的旋转。而在发疾球的时候,旋转和速度的相容统一做得也不错,可以保证相当的质量,也是均衡的一面。同样,在接发球搓球上,搓加转也很好用上力,回球质量也比较转;而在劈长时,过去的球也较沉。
碳中王在击球时,板身感觉比较稳定,起下旋时比较“搪的住球”,板身的持球和稳定性可以让使用者做出完整到位的拉球动作,在拉下旋时回球的质量是不错的,可以把球摩擦得很转。在拉前冲时,一是力与旋转的转换不错,二是板身的弹性也属比较“梗”的一种,过去的球2跳顶,加速同时甚至还有种加了力的感觉,质量相当不错。
关于对拉,我的打法和身边的球友拉弧圈的占主流,大家开球常常有对拉局面,在对拉时,拍子不要握得太紧,还是找好点护好球,用重心转移控制回球弧线,用身体有控制的发力,我感觉对拉时的手感是不错的,有点类似OC越发力越有数的感觉,此时拉球的威力不错。
说说不足:
可以说拉冲是碳中王的强项,不及薄弧圈板的应该是拉台内球环节,因为拉台内球引拍很小,腰要蓄力,更注重的调整身体的“引与射”,在拉台内时碳中王显得有点不够“敏锐”,这点和板身层数多,力的传导方式有关。难以在较小区域内制造优越的弧线并能发上一定的力。同样,台内的缺乏敏锐也牵及“撇”“挑”这样的细微技术。但在我们业余水准里,控制到险绝的高手不在多数,另外也靠使用者自身能力,我的感受也是基于自身水平相对而言。
反手弹打和黄标实心CL比稍显迟缓,命中率没有问题。正手攻球也同理,可能是我自身动作问题,攻过的球也像是抽过的球,自以为是快攻,其实也有旋转。我总觉得10木的类多米诺骨牌结构对力的传递的确是有影响的,它可以在拉球时形成助力,却在攻球时略显迟缓。
需要注意的另一问题是,正反手的快带,反带,需要自身多向前顶送一些,或者板型控制一下弧线,只调整板型不向前顶这个球,有些球不容易带好,需要一定的力向前托住。在防守时的顶对方拉冲,感觉不错,比较稳定。
关于手柄,我用的是ST柄,开始试打觉得板子比较重,而我之前用90克的红黑和CL也不觉得重。称重发现这只碳中王也只有89克,原因就是ST的柄太厚太宽,我的手已经不算小,但握着还是不舒服,只能浅握。建议窄些,扁些。
最后回归“手感”问题,应该说手感是指使用者的技术领域。但玩器材的人也有共识,就是拍子也有自身手感的高下。手感好的拍子,清晰细腻易掌控,防御容错好,进攻连续好,打落点好控制,发力时手感兴奋度高感觉底劲足力量感充沛。在这方面,我认为碳中王的稳定性做的不错,发力拉冲时的手感也很爆,只是还没有瑞典经典板那种台内控制的“精细”以及拉开架势冲球时开山裂石般的反馈。玄学一点的说,好板子的手感总是富于“神秘”,你找到一只好板子,会觉得板子的性能和人的手感之间没有阻隔,清晰透彻且归属感很强,攻守静动随心所欲。一个经典底板的产生,甚至是偶然中的必然到必然中的偶然。
碳中王我的确认为是一只非常适合自身发力追求高质量拉冲的好板子,这只产品上看到了国产品牌的心思与进展。从一个手柄的舒适度与灵活性开始,还有更多更深的细节需要改进调整。
我又认真的看了一遍!
好!
赞!
仔细看了一边,写的真用心,真好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