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别自己拉球动作好坏的简单方法 就是拍下自己的拉球视频 存到电脑 用格放 或者 慢动作拨放
仔细看看 , 触球之前 小臂是否先行收缩 发力. 大臂是否已经自个儿往前甩.
如果犯了这两个毛病, 那就还要多练练 多体会.
标准动作是-- 触球前 要蹬转迎前 手不发力. 用身体的力量带着手臂去找球 . 为什么? 在这就不多说了 其他文章已经说的够细了 .
请参考柳成敏的动作
以下用柳承敏的動畫再解說一次(採自 [推荐]柳承敏正手拉弧圈球动画图解 一文)
触球之前的主要力量来源-- 蹬转迎前 . 此时手臂打开加大迴轉半徑,放松不发力. 这个阶段是 腰臂合一 的迎前. (来自蹬腿挺臗的辅助力量就不在此多谈) . 迎前发力做的好,力量充分传递到拍子上, 自然就能打透海绵.
也许多人没注意到,柳 触球前 蹬转迎前 动作, 拍子移动距离就有 六分之一圓 这么大的幅度. 柳的迎前动作大 加上 大臂打的直, 储蓄了很大的能量, 这就是柳拉球比较爆的原因.
触球后以小臂收縮动作为主,注重的是吃球咬球的摩擦细节 . 迎前速度越快,小臂承接的能量越大收缩就越有力. 触球后的转腰跟大臂移动 属于惯性动作,幅度不大.
各位可以很明显看出, 大臂 小臂 都必须先放松,不主动发力. 从起拍到触球之间的发力,就是要运用身体重心的力量 結合 转腰的力量 带动手臂先有第一段的加速, 储蓄能量给小臂收缩 进行两段式加速.
附上張怡寧拉球慢動作
另外也请大家再注意一个细节.
柳在还原引拍的过程 手臂是弯曲的.. 在起拍迎前的过程才把手臂展开 加大挥拍半径, 符合小弟以前文章"肩比臂先行"的说法,也充分显示 柳 的拉球动作 手臂是呈现放松的程度.
一般业余朋友的拉球 引拍结束 手臂就想着发力了, 不但没有充分放松手臂 打开夹角, 甚至是缩小大小臂的夹角 提前收臂发力. 不够放松的情况下, 不但不利于"吃住球"的手感 触球时 力气殆尽, 触球后要再加速收臂 发力摩擦 也就难了.
同樣的理念,國家隊教練吳敬平在拉球文章中 也說的很明白
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
基本站位: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