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打球回忆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重庆上小学的时候就爱上了打乒乓球。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小组,乒乓球组人满为患,其它组却显得冷落。几位老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才从乒乓球组拉走了部分人到了戏剧等小组。我立场坚定,不为所动,始终坚持在乒乓球台这块阵地上,并乐此不疲。那时打球,人少时一局是7分球定胜负,偶尔是11分球。由于经常打球人多,等候时间长,同学们采取了一种大王点将的方法打球,我现在还依稀记得规则。大致是:先决定两位大王,两人打一分球。再由两王各点一名大将对阵,打一分球后,败方再由大王点第2位将与胜方将打一分球,依次类推,当某一方点够5将打完,根据得分多少,由胜方大王和大将分别定为新王,再展开新的一轮争夺。如果某方大将连续将败方5位将都打败,称为饿王,也就是说将本方大王饿死了,此位大将则称新王,再与对方大王重新开战(也不知当时为什么叫饿王,用现代时髦语句,应该叫抢班夺权)。这种竞争规则,在当时极受欢迎,参加者围观者都甚众。以后我随姐姐在西北农学院养病,看到那些大学生也在采取大王点将的规则打乒乓球,我才知道,这不是我们小学的独创,它说不定在什么地方还流行着呢。
我们那时打球,条件很简陋,没有专门的乒乓球台,几张课桌一凑,中间横立几块砖就打开了。球拍大多是找来木板自制,没有胶皮,乒乓球羽毛球共用一拍。球破了,剪一小块胶布贴上打,直到实在打不成了才作罢。由于没人指导,大家都是在球台上将球推来挡去,动作五花八门。同学们还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取外号,我的外号叫“张口货”。这是针对我每打一球嘴都要张一下起的。当时心里有点气恼,不过没有这个外号,我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的。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感谢小伙伴们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的提醒。
这几年,有时我到一些学校去,又见到了学生们在露天水泥台上打乒乓球;在一些住宅小区和乒乓球馆里,还经常见到有专门的教练在教孩子们打球,每逢此时,我心里都会涌起一股甜蜜的回忆。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