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兴起了摩擦的讨论热潮, 不过内容没有什么新颖之处, 话题还是围绕在打跟磨的拉锯之战.
为何有这些争议, 我认为是大家对于"磨擦"的定义本身就有了歧异. 定义不同,论述的基础也就不同,那么这样讨论起来争议就难免了.
強調"打"磨的朋友大都把拉球的"纯摩擦"定义为"'擦玻璃式"的磨擦.(物理叫动摩擦) ,也就是被摩擦的物体相对不动. 但实际打球不可能有这种摩擦, 如果有,那就是打滑了, 如果拉球薄到打滑, 那还叫弧圈球吗? 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 既不能相提并论, 又哪來的"打磨先进" "摩擦落后"之说呢?
如果把这种"打滑式"摩擦 定义为 "纯摩擦"的拉球 因而否定磨擦, 认为拉球的方式不是摩擦 而是"打" 是"撞", 那本身的命题就已经犯了严重的错误. 運用这种错误的命题来突显"打磨"的正确性, 我想这论述方式也是不恰当的.
至于 怎么样可以避免打滑, 说实在,真的没有那么复杂, 就是引拍高些, 拍面竖些 往前发力多些,
这些不少文章都说烂了, 实在不需要再把拉球的摩擦再神秘化 複雜化.
以前的文章谈了不少, 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也都知道, 拉球摩擦是一种静摩擦,
既然是静摩擦就是要想办法延长吃球时间/距离来增强旋转(在此就不多谈物理模型了),
但这也是打磨论述中最没办法清楚交代的.
攻球带摩擦也是打磨结合, 那拉打界限在哪? 这是打磨论也无法说的清的. 广义来说, 只要球不要打滑,都是打磨结合, 那说之何用 意义在哪? 如果"打磨"论中的"打"意指迎前的发力效应, 是发力的结果, 那就归类到发力上头来讨论, 不能跟摩擦混为一谈甚至否定摩擦.
至此,我仍认为,静摩擦与二次加速理论还是优于打磨论述--就是把手的磨擦动作延迟到最后一刻,先迎后磨.
如何做好二次加速,真正的瓶颈不在磨擦,在于发力,努力去研究实践 如何把身体力量与手的摩擦动作的分工做到最优化才是根本之道.
提供一些文章给大家参考.
[em1020]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