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入学年龄,试点改革未尝不可 [打印本页]

作者: lintongtc    时间: 2010-1-3 11:38
标题: 入学年龄,试点改革未尝不可
 新闻提示:每年9月1日开学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才能入小学,而只晚一两个月甚至是几天就得再等1年上学。记者获悉,教育部目前正酝酿对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学校在优先保障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的前提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新闻链接:http://news.qq.com/a/20091207/000013.htm

    “已完成幼儿教育,但距6周岁还差两三个月的儿童,能否接受义务教育?”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在家长们的心中。面对孩子已经完成幼儿三年教育,需要上学的渴望,只有一次次的跑到学校询问能否有变通之法来让自己的孩子进校读书,可一纸硬性的规定:必须年满6周岁才能入学,让家长们失望而归。只有无奈的再次的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复读一年,这种既浪费金钱又打击孩子积极性的做法,造成教育上的弊端,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

    笔者记得以前的教育是:小学5年制,9岁才能入学。那个时候的教育对孩子来讲书包没有那么沉,作业没有那么多,眼镜的增长率也没有这么高,孩子在学习之余还有充裕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个时候的童年是欢乐无忧的。而现在的孩子是怎么样的来充实自己的童年的?教育的改革给社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应试教育在现今的社会中又该怎样的走向?关注的焦点一齐投向教育是否能够再次改革的问题。

    教育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进入家长们关注的话题,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在孩子刚会吖吖学语的时候即开始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启蒙教育。特长班、培训班的崛起也为家长们培养孩子的智力开发找到好的激点。因此,当孩子还未入学即已经掌握了入学前的知识汲取,使现在的孩子看起来更加的聪明、成熟化,入学后也能够更快的汲取新的知识。时代进步,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家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大的方向转动着教育这杆大旗压缩孩子入学的年龄:六周岁入学是最好的年龄段,平衡教育改革的方法同时也将学龄从五年制改成六年制。

    这种教育方法下的孩子们真的快乐吗?以笔者看,不尽然!孩子过早的上学,从刚开始学习的简单到后来的感到吃累,与大脑的疲累超负荷有关。在家长的安排下不停的奔走于各大培训班,身心的疲累导致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沉重的书包将单薄的身躯压得越来越弯,没完没了的题海,没完没了的熬夜,磨掉了孩子欢乐童年的幼稚,让他们过早的成熟起来。可这种思想上单纯的成熟,为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疾病,导致时间长了出现厌学的苗头,那么,成绩的下滑也是必然。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上会出现一例例的逃学事件了。

    笔者很赞同西城区一所小学校长提出的观点:“幼儿园以养为主,小学则以教学为主,孩子上学太早,可能拔苗助长。”这种观点说出了大多数人的疑虑,家长扎堆的要求送孩子上学是不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可能家长只是简单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想到孩子将来的承受力能否跟上教学的进度。神童不是造就出来的,天生的智力超常和后天的培养分不开,其汲取知识的能力与正常智力的孩子反差很大。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想要变成一个神童是很难,不是家长们动动嘴皮子就可以变出来的。

    孩子简单的以为上完幼儿园就上学,是一种必然的阶梯。其年龄属于行为能力未知的一代,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受家长的操纵与控制。造成现在由于年龄的原因上不了学,不能一味的质疑教育的问题。不足年龄的孩子能否上学需要慎重的考虑,毕竟学校不是幼儿园,在校的一切行为能力需要自己解决,若由于年龄的原因造成孩子在校的不能自控,那么带给他的又会是更大的心理上自卑的伤害!将变成同学们眼中的另类。

    当然,若孩子是出类拔萃的,又或者是相差时间很短的孩子,学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一下吸收进校,作为旁听生的名额给这些想要上学的孩子一个机会,锻炼他们的能力,看其表现来决定是否转为正式学员。教育部也可以应广大家长们的心声,先开辟几个试点学校,来尝试这种教育的模式是否可行,若不行,再取消也不晚,若可行,那就可以大范围的实行开来。毕竟社会在进步,各行各业也应该看其形式跟上时代的步伐,走改革之路。

作者: 姜维君    时间: 2010-1-16 14:23
这个我也喜欢,支持一下!
作者: 魏威    时间: 2010-1-17 15:42
楼主介绍得很具体,学习了,谢谢!
作者: 這樣、眞靜    时间: 2010-9-18 23:30
很养眼的帖子,顶楼主!

作者: 這樣、眞靜    时间: 2011-3-17 14:55
不错不错,赞一个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