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新作
昨天是俱乐部活动日,安居心血来潮,到体育馆去实习体育摄影,不试不知道,一试方知道:体育摄影好难!
首先有30%的片子根本没照到人影,那是因为曝光的时候,被摄人已经跑出了预定的摄影范围!
其次,也许卡片相机的确不适合体育摄影,虽然拥有3张/妙的功能,但是仍然扑捉不到较为理想的动作。
当然,如果一个普通人第一次拍照,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作品”,那么那些体育记者的饭碗就该被砸了。
体育摄影和新闻摄影要求是一样的,要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首先要具备几个硬性条件:
1.足够快的快门速度,不是你机器有多快的每秒多少张来说的,而是你机器现场的快门速度。
2.足够大的光圈,只有在你机器允许的前提下,镜头足够大的光圈才能保证你足够快的快门速度。
3.合理的足够高的感光度,高感光度也保证了你足够快的快门速度。
4.牢固的脚架,就是数十年的摄影经历,手持功底了得,一个廉价的脚架保证了你拍出稳定的图片的必要条件。
起码具备了几个硬性条件,成败的关键就是相机后面那个头。
不是说 公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 但也得具备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
现在好多入门级的相机也基本能达到这个基本要求,关键在你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去合理调整和组合使用,望安居兄别灰心,努力必有收获,期待您的大作早日呈现。
安全的快门速度就是您镜头焦距的倒数,这是无数摄影前辈的经验,也就是说 假如你用200mm的镜头,起码你的快门速度要保证在1/200秒,你才能准确稳定获得你满意的照片。要现场获得最基本的1/200秒的速度有以下几个途径:
1.镜头光圈开大(你看看体育场边的摄影记者,白炮就是他们不二的选择,因为这些白炮可以提供他们在最大光圈下最好的成像效果)
2.提高感光度,也就是iso值,因为大部分体育现场是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
3.使用脚架。
除非你非要最求那种运动轨迹的慢门。
这张算是最清楚的
这张似乎也不错
按阿牛的教导,咱理解这张应该是光圈没开到最大,景深太深,虚化不够,从球台上的数字到后面墙上的标语都拍的那么清晰;光圈不大,速度自然要调慢,人容易虚。
可以这样理解吗?阿牛。
基本可以这么理解,其实就是光圈-快门-感光度的有效组合。这既是一种法则,也是一种技巧,或者说是经验。各个组合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就看你要达到何种结果。
您的肌肉还行!
您的肌肉还行!
哪块儿?肘子?还是后臀肩?
与华腾园、北工大、周庄俱乐部的光线条件相比,北京体育馆的光线是最好的。只要把阿牛所讲的几个事项注意一下,一定会大有所得。[em1002]
老兵新作
昨天是俱乐部活动日,安居心血来潮,到体育馆去实习体育摄影,不试不知道,一试方知道:体育摄影好难!
?
?
与华腾园、北工大、周庄俱乐部的光线条件相比,北京体育馆的光线是最好的。
哪天俺感受一下。
俺也是经历了卡片机、消费级数码机、单反机这样一个过程。个人感觉:镜头后面那个头固然很重要,如安居兄与其爱女在使用同一款相机时在使用技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差异。这几类相机,在一般家用、游山玩水等室外环境已经把操作环境优化的相当不错了,在平常使用时,在不需要放大、印刷时一般条件已经足够了,尤其是放到网络上时一些档次上的差别已经微乎其微。特别是目前许多数码相机都具备了人脸自动识别功能,可以很“专业”的把人拍照清楚,专业,就算是在拍与胡主席亲切握手的瞬间时才不会因为心情激动而将这历史时刻拍虚,而专业记者用专业单反反到有可能因为这一哆嗦而交不了差。但是,在拍照运动类型的题材时,前两类相机就明显的跟不上趟了。还是以俺自己为例:翻翻以前的老帖,人还是俺这个人,用卡片机所拍的活动纪实,如“国球大典”的现场;用消费级数码相机所拍的“北工大”的活动纪实;到如今用单反所拍照的“华腾园”的活动纪实,抛开现场的客观环境不谈,图像的质量还是显而易见的。前些时候看了一个关于北京奥运会比赛现场和国庆天安门60年大典摄影记者所使用器材的对比热帖,还是很有意思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搜下看看。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