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原创]俺与长胶那点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南山 时间: 2010-4-2 09:08
标题: [原创]俺与长胶那点事
说起长胶这个家伙,玩乒乓球的没有不知道它的,俺对它真是又恨又爱。虽然俺现在也打长胶,但是与同样使用长胶的对手交起手来,还是不免战战兢兢,心有余悸。
俺从正式进入球馆加入“职业”业余乒乓球圈时,遇到的第一位球友就是单面长胶。俺的这点球技还是上学时零敲碎打积累下来的老底子,本来就就不咋地,那老先生东抹一下西撇一板的,一会儿就把俺整了个晕头转向,回球不是下网就是出界,茫茫然不知所以然。而那位老先生把俺戏弄与掌股之间的那一脸得意的坏笑,至今依然铭刻在俺的心间。
由于俺对长胶的性能不了解,所以见到长胶对手心里就不由得先发怵起来。虽然许多球友都经常的主动告诉俺应该如何去对付长胶,但是由于俺的悟性实在太低,实属朽木不可雕的那一类人。后来在听偷听球友聊球时,一哥们无意间说了一句:生胶专克长胶!哈哈,下午俺就买来了563套胶帖了上前。经过一段期间的与球友的交流体验,效果果然不错,甚至可以与长胶对起回合来了。并且反手生胶的弹击也非常符合俺这种急攻暴打的性格,只是在对付现在的主流打法弧圈球时经常有压不住的感觉。
一次,京城业余圈的名将李博达老先生来到俱乐部做嘉宾,俺一下就被李老爷子那独特的打法吸引住了:李博达老先生使用的是防弧胶皮,不管是上旋下旋、台内台外,只要球过台后第一跳高于球网,那基本上都是见来球就是一板重扣。经过与老爷子请教得知:防弧胶皮现在很少有人使用了,它的性能十分怪异,不能产生摩擦,特别是可以降低接发球的难度,回球低沉,一般对手很难适应。于是俺便把生胶换成了防弧。就是靠着这块防弧胶皮,使俺在俱乐部的排名从一直相当稳定的倒数前五一跃而位居于中等偏下的位置。但是,正是由于它的怪异性,又使得球友们不愿意与俺练反手。没有了手感的长一定量期的积累,整体的球技上是无法突破的。
一次到“所长”的单位去玩,见“凯旋门”和“zball”在那里打的不可开交,而旁边的一台发球机静静的立在那里无人问津。哈哈,这可是个绝好的占大便宜的好机会啊,有一次俺在外面打发球机每分钟要一块钱呢。于是俺便自己对着发球机乒乒乓乓的练了起来,这一口气就是两个小时过去了,瞧,今天俺是占老便宜啦的!
第二天吃饭时,手突然攥不住杯子啦。上医院一检查:网球肘!这一养就是三个月没敢摸拍子。终于好了点了,那次参加俱乐部活动,临结束时最后一个球,激情所致,俺来了格林卡式的反手暴拍,忽然肘部一阵钻心的刺痛——网球肘复发,这一歇又是两个月。
难道就此结束俺的“职业”业余乒乓生涯?难以割舍的乒乓情怀令俺忍痛拿起了球拍。可是,力不从心啊,反手位的球俺是再也不敢去发力打了,只得轻轻的挡回去,结果可想而知,这毫无威胁的和平球引来的必定是一记重扣。
“所长”见状建议说:你反手上与其总是挡还不如换块长胶呢,虽然都是挡的动作,但却可以蒙一片人呢。
这主意真不错。赶紧游网站,查资料,看测评,千挑万选,最后决定模仿邓亚萍的打法,贴上了一块带厚海绵的388D—1。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打,终于觉得,这才是自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梦中情人啊。
长胶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反旋转性。一般的球友不愿意和它来练习,甚至抵触长胶。俺觉得主要就是和它打的太少,习惯了反胶的那种回球性能所致。老一辈的球友可能都有印象:过去的成产品拍背面反胶很少,一般都是正胶或长胶,并且大多以长胶居多。大家手里都是这种武器,逐渐的对它也都没有什么恐怖意识。球馆里怕长胶的老资格球迷并不多,甚至有的还最愿意找这样的对手,因为长胶的弱点也是相当的明显的,一旦你熟悉了它的规律,那么主动权就会牢牢的掌控在你的手上。
专业选手们弃用长胶也是符合现代乒乓球运动在技术上的发展规律。而在业余乒乓球爱好者里它还是占用相当大的一席之地,这点在中国、日本、朝韩等国都是差不多的。况且国际乒联并没有命令禁止停止使用长胶胶皮,所以自我抵触和回避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非你在比赛时祈祷不要碰到长胶对手。当然,作为一个业余爱好,是否选用长胶俺认为应该视您打球的出发点而定。如平时在球馆出出汗,活动活动健健身,不是为了参除加比赛争名次,俺建议还是使用反胶,这样与哪位球友都能乐乐呵呵的玩起来。
两年多过去了,俺在长胶的使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保住得之不易的业余乒乓生涯,俺的反手再也不敢发力重击了,哈哈,为了那一板之快那可是大大的不值得啊。随着打法的逐步固定,俺把胶皮由原来趋于攻击的厚海绵的套胶逐渐减薄,最终固定在了没海绵的单胶皮上。球板的使用上经历了“蝴蝶王”、“阿瓦拉P500”、“福原爱”、“喜马拉雅”、“赛变”等一些选择,最终固定到了现在一直使用的“精英”大哥送俺的一块“斯蒂卡钛5.4”。严格的说,“钛5.4”并不适合打长胶,它没有长胶胶皮在实木板上的那种特有的触球手感,会感觉触板不实,发飘。但俺之所以选用它是因为它的脱板速度对俺正手的那板重扣起到了决定性的依赖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重量偏轻,而去掉了这十克的负担正是俺这个“网球肘”所最需要的。
俗话时:一个长胶一个样,长胶的技法,在民间真可谓是百花争妍,妙不可言。同样一个手法,手紧手松、力大力小乃至自己心态上的变化到对方台上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长胶特有技法中除了拱挡磕削等大家比较熟知的招式外,俺在球友们的热心传授下,也学到了许多光盘和书本上见不到的东西。
如小韩朋友教了俺一招“震”,即在判断不清对方的发球旋转时,看准落点,在来球刚刚起跳的瞬间,抬肘,将球板立起(横板拍柄向上),拍面垂直于球台,加力撞向来球,在接触来球的一霎那,突然“刹车”,这样回击的球回速快,急速下扎,对方往往反应不及。但为什么要竖起球拍,俺至今也没整明白。
球友“小何”兄传授了俺一招“崩”,是他小时候在体校教练交的。“崩”的使用方法是:在看清对方过来的是下旋球时,拍面垂直于球台,加力方向与球台平行,加力向对方肚脐眼处猛推,熟练后再“崩”向远端大角。这样的回球又急又高,眼看着是一个将要出台的球,但快到底线时会突然垂直落下,直顶对方,令其无法直接抢攻,仓促间的回球往往质量不高,此时自己可以撅着屁股拉开架势准备下一板的重扣。后来在俱乐部的活动时,殷志勇把这一招又给俺进行了深层次的点拨:俺用的这招虽然屡屡奏效,但是用的太机械了,完全可以组合到自己的发抢套路中去。如发一个不出台的下旋球(令对方无法直接抢拉),回来的球再加力“拱”或“崩”这一下,然后再准备重扣下一板,这样,就打出节奏了。哈哈,这一招成了俺的主要得分利器。啥东西都怕熟了,现在在俱乐部已经有许多球友已经不怕俺这招了,他们大多采用先退一步,然后把球先托过来或撩过来的办法先过渡一下,然后再准备下一板。这是因为大家在一起毕竟打了好几年了,彼此实在太熟悉了。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也清楚在理论上应该如何如何,但是在实战当中,由于“崩”回的球速很快,直向自己顶来,瞬间的本能反应会让你来不及做出正确的反应,还是习惯使用已经千锤百炼的接反胶的方法去挡碰来球,这样就造成了回球过高给对方起杀板的机会,甚至会直接回球出界。
俺在实战中使用“撇”的技术比较多,这得益于观看梁戈亮教学片和欧洲长胶高手教学片所得。这一招的运用比较方便,中性,适合于回接任何旋转和速度的来球,动作变化小,隐蔽性极强,可以视对方站位和弱点将球“撇”向任意两个大角,轻重兼宜,柔中带刚,对步法差的对手威胁极大。
对付长胶已经很有办法的对手,采用“撩”一下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因为他们大多已经熟悉了长胶的固定回球性质,而撩的方法类似于托住球的拉球动作,但实际上并无旋转或旋转很小,弧线较高,对方不好借力。有时还会因误认为是弧圈球而本能来压盖来球,从而造成回球下网。
啰嗦了这么多,俺先隆重声明:俺可不是什么高手,在俱乐部六百多号人的积分排名中仍然排在中游偏下的位置。但是俺很满足,因为在与球友们的乒乒乓乓中俺学会了享受乒乓,享受生活,这就足矣了。许多球友总喜欢把自己或对手跟专业的运动员去比较,当然,学习人家的技术那是没的说,但是要明白一点,他们的童子功可不是咱们业余朋友一朝一夕就可用模仿到的。等把专业的技术都学会了,估计也该坐轮椅啦。不信若有机会来两盆三点多球,大多数球友的腿肚子不打哆嗦才怪呢。同样是打球,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的定位:专业运动员,他们打球是为了自己的饭碗,而咱们业余的球友大多数酒足饭饱后以健身交友为目的,输赢间皆是是一种享受。把输赢看的过重,赢了便广告天下,输了便郁闷不已,这就违背了自己打球的初衷。所以能做到高高兴兴打球来,高高兴兴回家去也还真不容易呢。故俺推崇的信念就是:享受乒乓,才是业余爱好者的最高境界!
(本文发表于《乒乓》杂志2010第二期)
作者: islim 时间: 2010-4-2 09:14
好看,啊,跟着学习
作者: zs730712 时间: 2010-4-2 09:22
[em1002]
作者: zs730712 时间: 2010-4-2 09:22
很好,学习中[em1003]
作者: zs730712 时间: 2010-4-2 09:30
强烈支持楼主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作者: 諦聽 时间: 2010-4-2 09:31
學習學習!趕快學習!
作者: zs730712 时间: 2010-4-2 09:35
把输赢看的过重,赢了便广告天下,输了便郁闷不已,这就违背了自己打球的初衷。
有道理[em1002]
作者: 风刀霜剑 时间: 2010-4-2 10:00
在南山弟的博客中已经拜读过此大作,今日复读仍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朴实,深入浅出,学到了很多新技术,读后受益匪浅,加精鼓励,期望能看到弟的更多大作哟。
作者: xxy3300 时间: 2010-4-2 10:08
很有技术含量的帖子,必须顶!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2 10:47
真是好文章,南山长寿,人品也好,回头练练震和崩。
作者: jnjlxg 时间: 2010-4-2 14:38
强烈支持楼主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作者: tznhjrc 时间: 2010-4-2 15:07
南山兄说的那个震,很有用.我刚体验到了.
作者: 天木 时间: 2010-4-2 22:45
楼主的好贴,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给我指引了方向。谢谢!
作者: 麒元 时间: 2010-4-2 23:22
不错不错,赞一个!
作者: nbwjh 时间: 2010-4-3 12:58
讲得精辟,分析透彻。可是还是不喜欢长胶的怪异和以怪取胜。尤其不喜欢打没有海绵单胶皮,不是为了追求怪异是什么?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3 14:29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作者: 财神爷 时间: 2010-4-3 22:27
以下是引用南山在2010-4-2 9:08:00的发言:
专业选手们弃用长胶也是符合现代乒乓球运动在技术上的发展规律。而在业余乒乓球爱好者里它还是占用相当大的一席之地,这点在中国、日本、朝韩等国都是差不多的。
我不能苟同楼主的说法,当今乒乓长胶高手男子中的朱世赫(韩国)、陈卫星(奥地利)。女子中的金璟娥(韩国)、朴美瑛(韩国)。是世界上长胶界削球打发上的高高手了。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运动员目前的长胶大的在世界乒乓排名进入前500名的一个也没有。日本曾经还有过松下浩二。因此说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运动员和那些国家的运动员在使用长胶这一块没法比。不存在可比性。
作者: 财神爷 时间: 2010-4-3 22:35
有一个问题我感到很有趣,国际乒联已经禁用单贴长胶皮,必须要求带海绵。否则不让参加比赛。这个条文出来之后,其他国家的业余乒乓球迷们都能遵守,而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乒乓球迷们有的人就不能遵守呢?像这样人的文章为什么还发表在《乒乓》杂志上,真令人感到费解。
作者: 南江滨来客 时间: 2010-4-4 13:11
楼主的好贴,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给我指引了方向。谢谢!
作者: 温柔刀0911 时间: 2010-4-4 21:48
精英有这么好的写手,当然人气火爆!
作者: 治 时间: 2010-4-4 22:25
谢谢楼主分享自己的体会,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 南山 时间: 2010-4-5 00:52
以下是引用财神爷在2010-4-3 22:27:00的发言:
我不能苟同楼主的说法,当今乒乓长胶高手男子中的朱世赫(韩国)、陈卫星(奥地利)。女子中的金璟娥(韩国)、朴美瑛(韩国)。是世界上长胶界削球打发上的高高手了。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运动员目前的长胶大的在世界乒乓排名进入前500名的一个也没有。日本曾经还有过松下浩二。因此说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运动员和那些国家的运动员在使用长胶这一块没法比。不存在可比性。
哈哈,“财神爷”朋友所言正说明专业选手们弃用长胶是符合现代乒乓球运动在技术上的发展规律的。而在中国、日本、朝韩等国的业余乒乓球爱好者里却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作者: 南山 时间: 2010-4-5 01:03
以下是引用财神爷在2010-4-3 22:35:00的发言:
有一个问题我感到很有趣,国际乒联已经禁用单贴长胶皮,必须要求带海绵。否则不让参加比赛。这个条文出来之后,其他国家的业余乒乓球迷们都能遵守,而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乒乓球迷们有的人就不能遵守呢?像这样人的文章为什么还发表在《乒乓》杂志上,真令人感到费解。
哈哈,据俺所知,目前国际乒联没有任何一个条款注明禁用单贴长胶皮且必须要求带海绵,只是再次强调了颗粒的高度而已。
您所说违规的现象确实存在,比如业余圈内对胶皮厚度的超标及有机胶水的使用上基本上是处于“无政府”状态,哈哈,这也是咱们业余圈的一个特点。
作者: 南山 时间: 2010-4-5 01:11
以下是引用nbwjh在2010-4-3 12:58:00的发言:
讲得精辟,分析透彻。可是还是不喜欢长胶的怪异和以怪取胜。尤其不喜欢打没有海绵单胶皮,不是为了追求怪异是什么?
哈哈,反胶讨厌长胶的怪,长胶也很烦反胶的弧圈,这可办啊咋,看来胶皮的统一势在必行,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em1038]
作者: jxzxg0859 时间: 2010-4-5 19:50
不错不错,赞一个!
作者: 1_8li 时间: 2010-4-5 22:22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6 09:46
稍为试了一下楼主说的崩,勉强崩了一下后,我觉得后续动作转换不过来,跟不上来球的变化,请楼主指教。
作者: 南山 时间: 2010-4-6 10:34
以下是引用pingpangxing在2010-4-6 9:46:00的发言:
稍为试了一下楼主说的崩,勉强崩了一下后,我觉得后续动作转换不过来,跟不上来球的变化,请楼主指教。
俺的体会是一般“崩”后对方回过来的球速都很快且稍高,自己应提前做好重扣这一板的准备。
作者: 冷不丁 时间: 2010-4-6 11:11
很养眼的帖子,顶楼主!
作者: wg 时间: 2010-4-6 11:29
你的经历和我差不多,我也会崩但不会震,有趣,学习。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6 11:46
精英有这么好的写手,当然人气火爆!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6 11:55
我在28楼位置把震打成了崩,我是横拍感觉拍炳朝上震后,对方再回过来球后手腕转换不过来了。请楼主指教。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6 13:23
精英有这么好的写手,当然人气火爆!
作者: 小洋人 时间: 2010-4-6 17:11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jnjlxg 时间: 2010-4-6 17:39
不错不错,赞一个!
作者: 南山 时间: 2010-4-6 21:25
以下是引用pingpangxing在2010-4-6 11:55:00的发言:
我在28楼位置把震打成了崩,我是横拍感觉拍炳朝上震后,对方再回过来球后手腕转换不过来了。请楼主指教。
俺也是横拍,所以对“震”时的拍炳朝上也感觉很别扭,逐渐习惯后在“震”后顺势把拍型还原成预备状态准备进行下一回合。
不过,俺在“震”的使用中一般是对付对方不出台的发球,因此会有(大幅度)上步进身的动作。而由于对长胶不太了解的对手在仓促回接这种来球时也会“无意间”造成回球较急,因此,自己也要注意迅速还原,以免反而措手不及。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7 09:52
感谢南山的交流,就是有点别扭不顺当,另外对方不 出台的球不太好借力啊,上步进身说的很好,回头再多练练。
作者: 太极猫主席 时间: 2010-4-7 18:25
长胶的脾性就是“你不转,他不转,你越转,他越转!还有方向恰相反!”
作者: qnmdb 时间: 2010-4-7 20:54
看见长胶头就大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8 06:53
楼主写的很专业,一定是高手了。
作者: 小孙 时间: 2010-4-8 16:29
谢谢楼主分享自己的体会,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 小孙 时间: 2010-4-8 16:31
[em1001]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9 07:22
和一老者打球,我用震的动作回球到对方中路,对方接球很是别扭也接不好,老者就陷入了被动,后面的球就好打了。挺管用。
作者: 南山 时间: 2010-4-13 19:30
俺平时都是在判断不好来球旋转时将球“震”到球台的中部以求保险上台,从没敢主动将球“震”到底线去,“pingpangxing”朋友哪天试一试分享一下。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14 09:33
俺平时都是在判断不好来球旋转时将球“震”到球台的中部以求保险上台,从没敢主动将球“震”到底线去,“pingpangxing”朋友哪天试一试分享一下。 |
我回球也是中路中台以内的球,不过,我还是觉的用震的动作时,力道不足,欢迎南山指导。我还试了一下崩的动作,去不了。
作者: 蛮牛牛 时间: 2010-4-18 01:12
好文章。。
作者: 南山 时间: 2010-4-18 08:16
以下是引用pingpangxing在2010-4-14 9:33:00的发言:
我回球也是中路中台以内的球,不过,我还是觉的用震的动作时,力道不足,欢迎南山指导。我还试了一下崩的动作,去不了。
俺觉得在目前还不能了解震的其它效果时,还是先上台保险些。崩时一是要看清对方过来的是下旋球时,二是要大胆的崩向底线处,不要怕出台,实际运用时球的轨迹是以较高的抛物线向台外飞去,到底线位置时突然垂直下坠,掉在球台的边缘处,令对方判断失误,还经常会习惯性的用手去抓球——以为出界了。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10-4-19 10:15
感谢南山健的交流,你说的崩球的效果更增加了球的怪异性和魔术性,挺有意思,我想尝试探索,回头再交流。
作者: 啤酒肚 时间: 2010-7-24 03:01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津城 时间: 2010-9-1 13:50
楼主概括得太精辟了,收藏了!
作者: qphtao 时间: 2010-9-4 20:41
非常有教益的帖子。
作者: lydch 时间: 2010-9-9 23:17
學習學習!趕快學習!
作者: Q550001970 时间: 2019-4-28 09:19
很养眼的帖子,顶楼主!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