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好贴和大家分享!~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打印本页]

作者: r3037    时间: 2005-4-10 19:02
标题: 好贴和大家分享!~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转贴]提高击球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动作模型 作者:东海骑士
提高击球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动作模型


首先申明,本人右手横板,两面反胶弧圈打法,是个绝对的乒乓球发烧友,对乒乓球的技术和战术问题都非常感兴趣,并喜欢加以钻研。
为什么要研究击球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动作模型呢?因为我正手弧圈球是有一定能力的,速度快,旋转强。但在一年前,我的反手是很差的,拉球、拨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都无从谈起。痛定思痛,苦练反手拉和反手拨,一年来走过不少弯路,但也小有所成,尤其对格林卡、王浩的反手最为推崇,并加以模仿,思考其原理。

1、反手整个击球动作过程的分析
反手动作包括引拍、挥拍迎球、发力(或减力)击球、动作和重心还原。
整个动作有两个核心问题:判断合理的击球点;发力(减力)击球的时机掌握。
对于判断合理的击球点,主要两个方面,一是考虑球相对于身体平面的位置,我认为最好在身体正中偏左一点,和胸口高度近似(以右手为例),击球点和身体平面的距离要大于大臂的长度,而小于整个手臂长度。这里,强调必须主要通过调节身体的重心位置(主要是重心的前后、左右、上下移动)而不是靠调节手臂的位置来寻找这个合理的击球点,否则其后果是造成动作的变形,影响击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因而,步法的运用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二是球拍触球的位置,以及球触球拍的位置和拍型前倾角度,两者都是为了克服来球的旋转、以及自己重新制造旋转、和控制弧线的高低、长短和方向。
对于发力(减力)击球的时机掌握,在实践中,我感觉球拍和球接触瞬间不一定就是发力的开始,真正发力的时刻要满足这样的条件:手腕的垂直高度一定不可低于肘关节的垂直高度,也就是说,在挥拍过程中,当整个前臂,也就是小臂,处于水平位置的时刻,就是发力的开始时刻。如果球拍触球瞬间,手腕比肘关节的垂直高度低,从触球到挥拍至手腕不比肘关节低的这段时间,我称之为是吃球阶段,就是将来球兜住,当挥拍运动到上述条件后,再发力击出去。

2、正反手动作的互通性
应当指出,反手动作和正手动作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正手弧圈球、快带、攻球等技术动作完全符合上述的反手动作分析。

3、提高击球稳定性和准确性的一般性准则
首先一条是寻找合理的击球点,其实质就是重心的准确移动(前后、左右、上下),表现为步法的合理移动(如前上步、后撤步、腿的弯曲与伸直);二是发力的时机掌握,强调应当在手腕的垂直高度不低于肘关节的垂直高度时发力,其临界条件就是整个前臂(小臂)处于水平的时刻。最后,强调的是发力时,重心必须向前移动,表现为击球结束后,两条腿呈侧向的弓步状,重心落在前面的腿上,当动作还原时,通过前面的腿等地,重心就能自然而然地回到两腿之间,完成动作和重心的还原。

4、动作举例
我方劈长到对方(以右手为例)反手底线,对方侧身拉球到我的反手位,我方反手弹击或快带直线到其正手空挡,然后准备再回到其反手位(或减力或发力)。这是我反手经典的得分手段。如老瓦对付刘国梁侧身的斜线拉球,经常反手弹击到刘国梁的正手位,而直接得分。再如马琳侧身拉直线,对方快带到其正手位大空挡,马琳扑正手时,弯下腰,使得重心降低,身体腾空向后,手臂高高弯过头顶,就像犀牛望月一般。这个动作的优美之处在于那一瞬间的弯腰挥臂。这两个动作已深深映入我的脑子中。

5、结论
对于上述的结论,我是通过研究格林卡、王浩的反手动作,以及揣摩瓦尔德内尔、孔令辉、张怡宁、帖亚娜等比赛录像(其中瓦尔德内尔vs孔令辉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决赛视频,我看了将近100遍了)而得出的,从而移植到正手上。感到有了理论依据后,在打球过程中,当出现失误时,两厢对照,就能对失误有了感性认识,从而能时刻注意动作的合理运用。这难道不是我们乒乓球发烧友所追求的快乐吗?
本人也是右手横板,两面反胶弧圈打法,不看不行啊~![em04][em04]
作者: 风刀霜剑    时间: 2005-4-10 23:29
工夫不负有心人,谢谢你位球友奉献了一个好帖子。
作者: 稳重    时间: 2005-4-11 01:25
楼主和我是一种打法!看完后受益匪浅!
谢谢楼主
作者: 稳重    时间: 2005-4-11 01:25
楼主和我是一种打法!看完后受益匪浅!
谢谢楼主
作者: 龙行轩辕    时间: 2005-4-11 22:03
r3037,绝对高手,绝对好贴
作者: r3037    时间: 2005-4-12 10:46
谢谢大家支持
我会努力的
我的QQ331589330 广交乒乓好友
作者: 初级阶段    时间: 2005-4-14 06:29
[em05][em04][em16]
作者: 飞天    时间: 2005-4-14 13:42
别的就不多说了
一个字
就是个

作者: njfic    时间: 2007-1-17 11:06
好心得,pfpf[em02]
作者: 就爱    时间: 2007-1-17 11:45
学习!
作者: jsh    时间: 2007-1-17 11:49
看了,没错过!
作者: 跑跑卡丁车    时间: 2007-1-17 23:46
太精辟了!
作者: ghost_cn    时间: 2007-1-18 10:50

整体不错,正反手动作的互通性,这样说有相同点,也有生理结构造成的区别点

正手击球在身侧,身后都可以,反手则最好在身前

发力是手腕的区别,可能反手的手腕动作会更大一些,有反手台内侧拧,正手则有所不同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