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的是:发球时底板下沿触球是最转的,要说底部与甜区哪里发球最转,其实这个没什么好讨论的,差在旋转半径,底部的力矩更长,半径更长,所以球更转。
由于半径的差异,底板底部与中部所做的圆周是不同尺寸的,底部在单位时间内做相对直向运动时间较长,所以摩擦单纯,球更转。而中部相对圆弧要大一些,同样单位时间内摩擦部位有较大的圆周运动角度,使球产生侧旋,更利于发上旋,因此下旋转度差一点。
都是初中物理的内容,关于力矩、转矩的部分就是答案。
SUN版可以把自己发球后的磨擦图片照张相片上来大家看看,是在球拍哪里磨擦的。发球的时候,不要想着用哪个位置来发球,就是凭着感觉,最好是不看球板就发球,以避免人为干扰。这个时候发球的磨擦痕迹才是最真实的位置。
而SUN版对上半部和下半部的理解和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可参看上一层里图片来理解我所说下半部的意思,B线区的圆圈才是我所说的下半部位置。
我觉得,初中物理的范畴不需要讨论,所以哪里发球转连小孩子都知道。而能不能用板头发球,是个人水平问题,要说改变几十年传承的乒乓理论,一个沙拉拉已经够了。
我觉得,初中物理的范畴不需要讨论,所以哪里发球转连小孩子都知道。而能不能用板头发球,是个人水平问题,要说改变几十年传承的乒乓理论,一个沙拉拉已经够了。
从初中物理上来说,甜区的发球旋转一定比中部的强。
用板头发球也是一个加强旋转的方法,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总会有一个习惯性的发球区,这个发球区到底是哪里?就很值得去深究。这样对提高自己的技术是有帮助的。如果自己的习惯性发球区并不是甜区或所画的A区,那么就值得自己去研究一下,如何才能在甜区或A区去发球。
就怕一个人自己不知道,也不去求证,然后就自以为是的说自己发球是在什么区,就象我以前一样的自以为是的说了那么多关于发球位置的错话,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从初中物理上来说,甜区的发球旋转一定比中部的强。
用板头发球也是一个加强旋转的方法,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总会有一个习惯性的发球区,这个发球区到底是哪里?就很值得去深究。这样对提高自己的技术是有帮助的。如果自己的习惯性发球区并不是甜区或所画的A区,那么就值得自己去研究一下,如何才能在甜区或A区去发球。
就怕一个人自己不知道,也不去求证,然后就自以为是的说自己发球是在什么区,就象我以前一样的自以为是的说了那么多关于发球位置的错话,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在拍柄向下时,首先拍头、甜区、右拍肩、10到11点方向的拍边一寸以内、以及9点和3点位置的拍边一寸范围以内发球,我说旋转度绝不会一样,发球的球速也绝不会一样。我希望大家还记得转与不转是怎么发的,下旋用9点,不转用3点,丁松、王涛、邓亚萍的发球都是转与不转,他们都是这么发的。这是国家队总结出来的,我比不了国手,所以我认可了二十年没怀疑过。
我发球一般用的是10到11点方向的拍边一寸以内,我今天发钩子突发奇想用的右拍肩,发侧奔用的才是甜球区,但是要带强烈上拱的话还得用拍头去卷,发转与不转用的是九点和三点,加转用11点,我发高抛用的是甜球区,半高抛模范马琳的用的是三点发转和九点发不转,发波尔的逆旋转用的是一点到两点。我的水平是渣,我用哪里发球说明不了问题,而且即使我用甜区发球,也没有资格质疑这条乒乓界的常识。
误人子弟的话,的确应该不好意思,但是对于无敌的人来说,即使他是错误的,也不会不好意思的,比如沙拉拉。
不知你发球每秒多少转?多少米?用什么仪器测的?经过省队国家队认可了没有就在中国最大乒乓球论坛技术版宣称这条常识是错的呢?孔令辉认可了没有?刘国梁认可了没有?国家队两位主教练没吭声呢,您先缓两天再公布这消息,不然被国外转载了说事儿麻烦了。您不代表中国,但你的红马甲代表这论坛,而这论坛代表国内25万乒乓爱好者,请自重。
如果是你个人的见解,请加上你个人推测、个人不成熟的想法等等,不要张嘴这么高调的推翻几十年来世界乒乓球界形成的共识。
民间发球高手节目借用过国家队的那套测速机器你用过没有?新药上市还得一年临床试验呢,您在哪个省队召集人马测试过?肯定不是您一个人鼓捣出来的结论,否则哪里来的这么权威的姿态。
我代表的是菜鸟,小白,我们求的是正统的真经,不需要百花争鸣。
你到底见没见过专业队的套胶痕迹?
我告诉你,全在九点到一点这个区间内,自己翻翻文字技术版里有一个专业队的发过自己正反手的套胶痕迹,学习一下。
我单位的那个开过球队的教练,他的两面套胶上击球痕迹也是只有一小条,都打花了。
人家专业队打球,无论发球攻球拉球都在那一小条里边,基本都在拍头向下一点。
我跟你说老庄,咱们再蹦哒,也只能代表业余里的一般水平,别提国家队,跟省专业队都差的天上地下,根本挂不上档,有事说事,平常互相拍拍砖吹吹牛就算了,轻易别动这么大妖蛾子,还发球点是错的......,这事儿鼓捣出去让人笑话。
看看业余乒乓球选手的分级,20级呢,每隔一级基本上那水平就快翻倍了。
我21岁正反反长打到全市两个区的冠军,在小圈子里觉得N了,那时候年轻不懂事,没见过世面,但是现在全市一衡量,我估计自己水平排前一百都够呛,我以前打的那两个区是最弱的,总共也没多少人打球。我业余八级左右,碰上市里有名号的就挨虐,人家也就是九级,打的基本跟玩一样,十五级啥样?二十级啥样?
蹦哒啥啊,咱俩五十步笑百步,都不是啥高手,你那球我看一眼就有数,多少级我就不说了,别动不动就推翻世界公认的发球常识,要发您也别在文字技术版发,我担着干系呢,你要别的事儿我真懒得和你较真。
这位兄弟说的好,业余选手,首先就定位了,一个大圈,谁都跑不了。
既然是业余,咱们唠点业余的,不能肯定的事儿别掀天上去。
我这人爱白唬,好扯蛋,一整白白花花写上千字,但我从来都能找到自己位置,我好多帖子里都说:我就是业余里一个菜鸟,连基本功都打不好的菜鸟。
需要我帮助的,我尽可能,不敢肯定的我只说以个人菜鸟的角度提点建议。
老庄你要说把自己帖子编辑编辑,别弄那么武断,我马上把没用的删掉,不然小心我跟你磕。
这书呆子,叫死理,愁死我了。
你喝了?那玩应是咱们这水平能推翻的?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一定对,我的帖子里也说了,要是有专业的人员和技术来证明对或不对就好了。而且我所发的帖子说的,都是从个人角度来说的。我没有否定其它人的论点对不对。
QUOTE: 以下是引用庄周迷蝶在2010-4-26 21:15:00的发言:
我试验了用上部和下部发球,发现用下半部发球,球轻而慢,适合发短球。用上半部发球,适合发强下旋球。 下旋和上旋的原理是一样的,拉弧圈球公认是上半部效果好,我也拍过照片看过,确实上半部有明显的击球痕迹。从这里推测,下旋用上半部应该是旋转效果最好的。 我们的试验还是不够精确,如果有更多的球友来拍摄照片,有专业人员参加那就更有说服力了。期待有专业的试验报告来说明击球点的原理,而不是光从理论上来推测。
|
你要不认为自己说的一定对,那你说的时候请别那么斩钉截铁,众多新人不知道深浅,你说的他就当权威,然后乒论又帮你扬名了,推翻传统的理论云云,我倒。
本来在庄版的原贴中已经回复,但觉得很有必要强调其重要性。因为多年来,直至现在,这个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错误的说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必须更正。
原帖请在此观看:
http://www.pingpang.info/bbs/viewthread.php?tid=230295&star=1
庄版把事实摆到桌面上来了。事实就是事实,理论计算也是如此。科学地说,按照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的方程式,击球点如果不是在球拍的决对边缘,而是在甜区之内的话,其旋转的强度是一样的!
在甜区之内,只要发球时球拍角度和方向力量都不变化的话,旋转是一样的。
希望更正只有在球拍的下半部接触球才能发出下旋球错误教学方法,误人子弟!
我彻底服了你们俩位强人了,乒论说了,请我自便。
乒论好歹也是文字技术版版主,尽管很少在论坛看到他,既然他说话了,相当于他签字认可你推翻传统理论了,那就没我事了,我自便,你们俩折腾吧。
就此事不再发帖,哈哈。
我彻底服了你们俩位强人了,乒论说了,请我自便。
乒论好歹也是文字技术版版主,尽管很少在论坛看到他,既然他说话了,相当于他签字认可你推翻传统理论了,那就没我事了,我自便,你们俩折腾吧。
就此事不再发帖,哈哈。
我也没有话再说了,大家都不说话吧。其它人看了帖子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的,我可不敢说自己推翻了传统理论。
我认为sun979版主说的话非常在理,他的观点和理论从来都是非常正确客观。
我们毕竟是业余的,有什么问题别人提出来,还是虚心点的好。千万不要明明自己的动作以及理论错误,还不以为然强词夺理,然后摆出一副权威的嘴脸。这样是要误导很多球友的,毕竟我们业余学球不容易,能少走一些弯路还是比较好的。
我认同sun979版主的观点,很多国家级的技术理论,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怀疑,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怀疑。随便录段视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技术动作质量如何了。连最基本的技术都打不成样子,而去质疑国家队的技术理论,非常之可笑。
我认为sun979版主说的话非常在理,他的观点和理论从来都是非常正确客观。
我们毕竟是业余的,有什么问题别人提出来,还是虚心点的好。千万不要明明自己的动作以及理论错误,还不以为然强词夺理,然后摆出一副权威的嘴脸。这样是要误导很多球友的,毕竟我们业余学球不容易,能少走一些弯路还是比较好的。
我认同sun979版主的观点,很多国家级的技术理论,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怀疑,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怀疑。随便录段视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技术动作质量如何了。连最基本的技术都打不成样子,而去质疑国家队的技术理论,非常之可笑。
不要过多谈个人技术方面原因,其实业余里打球和专业打球是两回事。SUN版的观点有值得大家来研究的地方,其它人的观点未必就没有价值。大家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就好,反对也好,同意也好,不要伤了和气。
不要过多谈个人技术方面原因,其实业余里打球和专业打球是两回事。SUN版的观点有值得大家来研究的地方,其它人的观点未必就没有价值。大家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就好,反对也好,同意也好,不要伤了和气。
嘿嘿,这是肯定的。现在国家都提出和谐社会。我们也要创建和谐论坛,和气才能生财吗。
既然现在精华帖这么不值钱了,两篇谬论都得了精华,我也送出自己在文字技术版的第一个精华吧。
加精理由是:观点鲜明,纠正错误技术理论产生误导,在众多徘徊观望不知真理在何方的球友中第一个持鲜明观点参与讨论,。
既然现在精华帖这么不值钱了,两篇谬论都得了精华,我也送出自己在文字技术版的第一个精华吧。
加精理由是:观点鲜明,纠正错误技术理论产生误导,在众多徘徊观望不知真理在何方的球友中第一个持鲜明观点参与讨论,。
本来不想说这么多。但我想论坛本来就是交流思想的地方,作为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我深知业余球友学球的不易,容易被一些所谓的先进的错误理论所误导,走很多弯路。
从去年练习弧圈球时,我就受错误思想影响极深,什么无机时代应该多用大臂,加大动作以及所谓的直臂拉球等等。结果拉来拉去,球没拉上,动作越来越大,越来越丑陋,偶尔拉上几个,根本就是指东打西。
现在又开始找了个专业教练,从快攻练起,终于发现只需要脚一蹬,腰使暗劲一转,小臂一加速收,比原来的挥大臂拉球威力大的多,准确性高的多。动作既小爆发力又强,我们何乐而不为?
所以希望球友们以我为戒,我们只要按照传统理论去学习就足够了,无机时代那是对于国家队而言,和我们真的没有一毛钱关系。所谓的直臂拉球,无机时代加大动作,那是对收小臂打球已成本能的专业球员说的。我们连小臂都不会收,却跑去甩大臂,还没有学会走就去学跑,当然是磕磕绊绊一事无成。其他方面的技术也是一样。
我们业余球友无论技术,手感,和专业选手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发球以及其他技术环节可能感受完全不同。但我们站在业余这个等级上的思想感受,可能是更加业余甚至于错误的想法。用这些业余的错误想法去推翻专业理论?真的是肤浅幼稚可笑之极。
业余球友的练球进步之苦,我可以说是感受的淋漓尽致,不想其他球友再重蹈覆辙。所以对sun979版主的言论坚决予以支持。
强烈支持26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兄弟,你说到我心窝里去了。业余的想学球,尤其是没有条件从小正规训练的球友真的是很苦。碰到个半吊子师傅有时候真的耽误事,但有时候碰到高人,就一句话就能解决掉我们一个软肋一个苦处。
我学球的时候,打了半年直板还不会扣球,身边的同学也没人会,会扣球的几个老师也不屑的教,教也是没个好腔调的糊弄几句。后来有一天突然进球室一位返校的老校友,就指点了三句,我从此就会扣球了。一直到现在我教人打球,我也是先说他的那几句话作为纪念。
我是怎么来到精英的呢,源于一个缺德的器材商拿十多块钱的训练套胶卖了我一百块钱,然后我开始上网寻找这方面的知识。
一个好的氛围,学到知识,学以致用,并且能帮到身边的人,我觉得这是到精英之后的收获。
不要过多谈个人技术方面原因,其实业余里打球和专业打球是两回事。SUN版的观点有值得大家来研究的地方,其它人的观点未必就没有价值。大家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就好,反对也好,同意也好,不要伤了和气。
老庄,探讨和说教是两个概念,说理叙事的写法并不含有让人质疑的余地,所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不能眼睁睁看着错的东西影响一大批人。乒论要是不加那个精华,把事情提出来上纲上线的推翻传统,我也就不和你废话了,当个笑谈过去算了。我不想说谁咋咋地,那是你们个人的事情和精英论坛站长的问题,就文字技术版这一块,我希望能够照顾好,我就闭门管我自己这一摊,我能做到的就是关注所有的求助贴,凡是我懂的能写五百字就不写一百字。
这件破事到底是不是个笑话,就算不是也已经是了,板砖是我先砸的,但是砸了就砸了,不砸对不起这红马甲。
我就是这个态度,你要说对的,我支持,不对的我含糊其辞或者装没看见都行,但是上纲上线大面积传播谬论,坚决不许。我在文字技术版当版主,虽然我是个菜鸟,一直以来众多球友挺给我面子,所以我必须得对得起大家给的面子,这板砖不削你们俩,就是我拿大家的面子当鞋垫子。
与个人意气之争无关,精华不是乱加的,加了精华相当于盖了精英的章,马上变成正统读物了,性质非常恶劣。
所以不得不拨乱反正,就算文字技术版里都是水帖和没营养的贴,也不能有推翻传统技术理论的爆笑精华技术贴。
强烈支持26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兄弟,你说到我心窝里去了。业余的想学球,尤其是没有条件从小正规训练的球友真的是很苦。碰到个半吊子师傅有时候真的耽误事,但有时候碰到高人,就一句话就能解决掉我们一个软肋一个苦处。
我学球的时候,打了半年直板还不会扣球,身边的同学也没人会,会扣球的几个老师也不屑的教,教也是没个好腔调的糊弄几句。后来有一天突然进球室一位返校的老校友,就指点了三句,我从此就会扣球了。一直到现在我教人打球,我也是先说他的那几句话作为纪念。
我是怎么来到精英的呢,源于一个缺德的器材商拿十多块钱的训练套胶卖了我一百块钱,然后我开始上网寻找这方面的知识。
一个好的氛围,学到知识,学以致用,并且能帮到身边的人,我觉得这是到精英之后的收获。
也有这样的感受,顶楼主。
还有,我哪次去器材版都挨一脑袋砖头,打的满头是包,但我没怨言,我知道自己不懂冒失了。能解释就解释,不能解释就道歉,然后撒腿就跑,过几天还去求教。器材版的那几位版主做的也很好,错就是错了,板砖削我没商量,我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挺大个男人,我认为没啥不能接受批评的,不要扭扭捏捏。
赶上我们领导讲的那句经典语录:没有杀爹的心还想当官?什么前途都没有。
我在发下旋球时的球触拍面位置的图片
好文,需要仔细研读!
顶SUN版主,把道理给新手讲明白,至于具体选择什么位置发球就是个人的事了,这一点SUN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另外说一下自己发球的小体会:我感觉发球好坏并不在于“转有多大”而更重要的是“变有多大”。比如你旋转能达到90,但只是发同一位置同一旋转,对方就算再差接个3~5球也能适应了;然而我最大旋转只能达到70,但我在发70的旋转球时让对方以为是50的旋转,发30旋转的话让对方以为是60的旋转,这样虽然球都不是很转,但对方依然会不断的吃球,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感觉发球除了在转上下功夫,更要在变上下功夫。(以上数字只是举例说明旋转的强弱)[em1004]
现在又开始找了个专业教练,从快攻练起,终于发现只需要脚一蹬,腰使暗劲一转,小臂一加速收,比原来的挥大臂拉球威力大的多,准确性高的多。动作既小爆发力又强,我们何乐而不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8 13:50:22编辑过]
我认为这才是精华中的精华,技术动作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我现在只是在推挡时有这种感觉:迎着来球,调整好拍形,腰部略用一点劲,球就过去了。但攻球拉球还没有找到这种感觉,但我一直在努力找。
真正亲自实践一下,就知道谁说的对了。
很显然,楼主说的是对的!
我在发下旋球时的球触拍面位置的图片
看过刀版的实战,是个高手。另外,再看看刀版球拍上的点,再次确认无误!
庄周的发球,基本以不转为主(或者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下旋),可能就是因为击球点过偏上了,建议在发球后,做好立刻和对方相持的准备(因为对方很容易挂起或者挑起),如果熟练了,也不失为一种发球战术。短的不转球其实也蛮可怕的。。。
[em1003]
居然不让我献花,等级低,没办法啊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