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乒乓网站浏览球友们写的帖子,讲经历、论器材,谈技术、评比赛,常有妙语高论,深受感染,获益良多。忍不住将自己的打球经历写出来,以就教于球友们。 一、初识乒乓球。我出生在鲁东南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真正认识乒乓球是在小学时代。上世纪70年代初,似乎是由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的缘故吧,中国大地掀起了一阵乒乓球热。我就读的本村联中,也在操场旁边建起了两个水泥台,在早晨上课前和下午放学后,老师和学生们纷纷挥拍上阵,捉对厮杀。那是我第一次见识乒乓球。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老师和两位同学。两位老师,一攻一削,攻的凶猛,削的稳健,双方旗鼓相当,攻球的一方即使能赢,往往也是险胜。两个同学都是邻村的,一个是五年级,一个上初一,因为中午要带饭在学校吃,所以有时间打球,成了全校打得最好的。记得一次正式比赛,两人你来我往,打得非常激烈。五年级生实力略占上风,在打成2:2平进入决胜局后,五年级生一路领先率先获得赛点,最后终因经验不足被对方追平并反败为胜,让旁观者惋惜不已。 记得的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也时常上去打两拍。男教师在陪她打球时,不时给她一个高难度的球,让她回接失误,每当这时她总是把眼一瞪,责怪男士不知“怜香惜玉”,如果偶尔能回过去,她便回嗔作喜,引得大家笑声不断。 那时人多台少,仅有的两三付球拍都由老师掌握,我尽管看着眼热,但却很少有机会摸到球拍。一次我到公社新华书店,竟意外地发现柜台上摆着两付乒乓球拍。说是球拍,实际上不过是两片合成木片,两面都没有胶皮、海绵,打起球来轻飘飘的,我花了0.3元买了一付,在星期天或放学后与小伙伴们打了起来。但既无教练指导,也无水平高的同伴,打得也不经常,动作很不规范,水平可想而知,并没有练成有些球友们引以为豪的“童子功”。到了初中,学校搞开门办学、半工半读,时间都用在盖猪圈养猪、开荒建茶园上了,上高中已恢复高考忙着考大学,自然没时间打球了。直到70年代末考上鲁西南一所大学,在教室和宿舍前各有一座水泥球台,有时候也与同学打一打。真正打得多一点还是在毕业后留在母校机关工作的一段时间。单位办公室有一张球台,工作之余就与同事和领导打上几局。之后因为影响工作,球台被领导撤掉了。以后又断断续续到马列室、政治系打过一段时间。再以后学校的函授学院专门建了一间乒乓球室,老干部活动中心有一间乒乓球室,下午下班后,几位乒乓球爱好者便相聚在那里展开激战。大家不过是为健身而打,几乎是清一色的直板,清一色的反胶。这段时间,我的乒乓球水平有所提高,动作也有模有样了,可以说算是一个会打乒乓球的了。 90年代初,我调到胶东一个沿海城市机关工作,单位走廊放了一张乒乓球台,工间操或下班后也常与同事打球,但不久也让领导给撤掉了。后来,单位来了一位新领导,自己喜欢打乒乓球,同时出于为同志们健康考虑,在机关大院建了两处乒乓球室,后来又在办公楼内建了一间乒乓球和台球室,打球就比过去经常了。每天下班后差不多都能打一个来小时。我所在的单位人比较多,能打乒乓球的也有十二、三个,我大约在前五名之列。如果放在整个机关,那就不值一提了,更遑论市区业余乒乓界了。 我的特点是左手执拍,反应快,变线多,有一手正手攻直线,令对手不适应。下面讲一讲我是如何结缘长胶的。 (未完待续) |
有趣,爱听,
再说说。
坐等。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