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乒乓世界》,作者:郗恩庭)
十五年前,在我获得第32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后,有人说我有“三件宝”:“推挡、弧圈、发球好。”此话有些过奖。不过,我对发球挺有信心,我的发球在当时能占些便宜倒也是事实。
记得张燮林近来对年轻选手讲过这样的话:“发球主要靠自己去琢磨。没有哪一位优秀选手的发球是教练把著手教出来的。”我同意这种说法,在当运动员的时候,我对发球的研究曾经下过很大气力。担任教练后,我对年轻选手的发球技术仍然格外重视。在此,分五个方面归纳自己对发球的认识和体会。
我国发球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
50年代,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刚起步,水平还较低,发球也无大特色。
60年代,我国的乒乓球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发球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比较突出的有:容国团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徐寅生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正反手侧上、下旋球和直线急上旋球,及庄则栋的反手侧上、下旋短球。他们的发球多以近网为主,不仅动作上近似,旋转差异大,而且能配合抢攻,所以威胁较大。容国团发球后,侧身能拉一板侧旋:徐寅生的发球能与侧身发力抢攻相结合;庄则栋则用两面起板作为发球抢攻手段。他们的发球和发球抢攻对夺取比赛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
顺便提一下,在第26届世乒赛后,我国山西队发明了一种合力发球:把球上抛与球拍撞击、摩擦,产生较大的旋转力。国家队曾请山西队李崇明来传授发球技巧,王志良等在第27届世乒赛中,运用了这项技术,很成功,27届后,发球规则作了修改。该发球被禁用。
70年代,我国的前三板技术有了新发展。发球技术也有了突破。许绍发的侧身高抛发球、刁文元的反手侧上、下旋发球,我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并配合一些侧上、下旋球,以及郭跃华的高抛发球都是有代表性的。许绍发的高抛发球在第32届世乒赛时,曾引起国际乒坛的轰动。记得中国队与苏联队男团比赛出现了4比4的对峙局面,在关键性的第9盘,许绍发的发球大显神威。使对方“吃”发球接连不断,他用发球打开了局面,为取得这场比赛胜利立了奇功。刁文元发球后,能侧身抢攻。有时配合反手发力打,颇有威力;我的发球以中路短球为主,配合发两角长球,发球后主要用侧身抢拉、冲,郭跃华主要是发对方反手位,并配合弧圈球抢拉抢冲。张立、张德英等女将的发球也有独到之处,她们主要运用侧身高抛发球。
进入80年代,发球技术在乒乓球比赛中显得更为重要,何志文、范长茂、谢赛克、江嘉良和陈龙灿在发球方面是很有特点的。前三名运动员都擅长侧身高抛发球,以何志文最为突出。他的发球角度大、速度快、突然性强,并有长短落点变化,发上、下旋球的动作比较相似。发长球时,直线有急下旋球,配合上旋和不转球,然后侧身快攻,争取主动。发斜线球时。对方提起到反手、他用推挤使对方出高球;如果对方拉球速度慢、弧线高,他便用侧身发力打。他发短球时,也能靠抢拉争得主动。
江嘉良以侧身发侧上、下旋球为主。反手也有一套发球,落点有长有短。发球后能配合拉、攻。陈龙灿靠侧身中抛发球,另外,他反手发的侧上、下旋球也有一定质量,发球后抢攻有较大威胁。
女运动员中。曹燕华、戴丽丽、焦志敏和孪惠芬的发球较有代表性,她们以侧身高抛侧上、下旋发球为主。速度快,动作近似。抢拉抢攻技术也衔接比较好。尤其是曹燕华比别人多了一板反手高抛发球,更显得技高一筹。
由于充分发挥了前三板球的威力,我国在世界乒坛占据了较大的优势。所以,外国运动员纷纷效法前三板球技术,目前,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南朝鲜的金浣、和日本的宫崎发球均有独到之处。瓦尔德内尔主要是侧身半高抛发球,其特点是:手法隐蔽 球板接触球时用身体挡住对方的视线。出手快,线路活,落点多为近网中路偏左或偏右,发球后抢拉两大角的意识强。他的发球在欧洲首屈一指,给我国选手造成了很大威胁。金浣和宫崎则以反手侧上、下旋发球见长。金浣使用的是生胶皮,他发不同旋转球的动作相似,出手快,旋转差别较大,落点以中路短球为主,左半台用反手发力抢攻,有一定威胁。宫崎用反胶皮,发球的特点与金浣类似。落点主要是对方正手和中路位置,抢攻手段有侧身抢攻直线和正手走位抢攻等。
为什么我国运动员的发球不如过去
衡量发球质量优劣的标准有两点:一是看能否直接得分,二是看能否为后面的进攻创造条件。我们的立足点显然是在后一方面,因此,发球质量的好坏与抢攻有直接联系。一个好的发球除了能直接得分或为抢攻创造机会外。还能破坏对方接发球的节骤,使对方难于进行接发球攻抢。
1987年全欧乒乓球赛的前四名:佩尔森、林德、库哈尔斯基,格鲁巴他们的发球种类比我们多,也比较活,而且与后面的抢攻成龙配套。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路子越打越窄,发球的质量和效果不如以前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抢攻技术与发球衔接得不稳定,缺少固定的发球抢攻套路,单凭场上的情况或自己的经验去抢攻,影响了前三板的质量。二是抢攻一板质量不高,有时靠发球出了机会。但抢攻时没有威力,把机会错过了,同样没有显露出发球的作用。从世界比赛来看,由于外国运动员重视前三板技术,提高了接发球的水平,无形中使我国的发球威力减弱了。
从发球种类看,我国选手现在的发球种类确实不如60、70年代的老运动员。如前所述,自70年代起,我国运动员基本上以高抛发球为主。近年的全国比赛中,选手不分男女,握拍不分直横,发球时统统把球抛到天上,由于大家都”抛”。使得发球种类单一,互相之间也很容易适应,这也是发球效果下降的一个因素。记得在第35届世乒赛时,外国运动员破了我们一个运动员的高抛发球,便破了全体中国选手的发球,使我们前三板的优势难以发挥,丢了男子团体冠军。这个教训应该记取。
提高发球质量的秘诀
每个运动员都希望自己有几套好的发球,但一些运动员练发球时急于求成,缺乏恒心,短时间内见不到效果或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继续钻研了,这是很可惜的。
要练好发球,我认为首先要有恒心。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认识发球作用的基础上,培养自己对发球的兴趣,有了兴趣,舍得花时间去钻研它。我当运动员的时侯,训练之余,经常一个人在宿舍里练习发球,这对我提高发球技术大有帮助。如果运动员不喜欢练发球,靠教练员逼著练或陪著练时间再长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讲的便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练好发球的首要秘诀,是必须对发球有浓厚的、如魔一般的兴趣。
有了兴趣,还必须经常自觉地开动脑筋去琢磨,千方百计地去练。过去,我常在宿舍的床上铺一块塑料布,自己发的上旋、下旋或侧旋以及旋转的强弱在塑料布上都看得很清楚。能够检验自己发球的质量。我在发球方面有许多窍门便是在宿舍里先体会出来的,然后上球台,很快就练出来了,空余时间多比划发球动作等于增加了很多发球训练时间。我当初有一个习惯,无论在路上还是在宿舍、在食堂,一有空手就不停地比划,琢磨发球动作,时间长了,发球动作也就熟练了。
要想提高发球质量,还应注重手臂力量的训练,提高手臂的爆发力。上文中所述都是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手臂肌肉力量是实的东西,因此,要加强训练。一般来说,做些引体向上、俯卧撑和跳绳等,对于发展手臂力量是有好处的。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办法能提高手臂肌肉力量。如以前我曾做过一个握力橡胶圈,弹性很大,握一会儿,前臂及手腕、手指的有关肌肉群就累了,天天练习,将有助于提高手腕、手指小肌群的力量,陈龙灿也采用过这种训练方法来加强手腕、手指的力量。再如,在哑铃上拴一根绳,绳上系一根很长的木棒,然后双手转动哑铃,通过绳子在哑铃上的缠绕,把木棒提上来,然后,再做反向动作,把木棒放下去。放时,手腕做伸的动作,更累。这样做上几组,手就酸胀得很厉害,但效果很好。 |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