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乒坛数年“得马林者得天下”,不仅仅只俱乐部,从器材意义上来讲也大有此意。论10年之久器材经典也伴马林一步步走过,全满贯得来不易。马林换拍15款,堪数国手第一。那么马林到底用过多少球拍?都是哪些球拍,有怎样的性能?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其中伴随着多少经典的传递,未来岁月又将何去何从?乒乓小匠为您解说,水平不高,与大家共享。
YASAKA EXTRA
夕阳未落,东方已红
观看上个世纪,年代比较久远的YE,您会发现它拍柄上的标牌,一面印有YASAKA 的字样,另一面则是EXTRA,这还不是更老的,再老点的底下还有行小字,JEAN PHLIPPE GATIEN。 GATIEN?老乒乓迷们熟知的中文名,盖亭,曾经叱咤风云的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的两项得主,法国选手。看如今大家都在谈抢冲,而当年的盖亭就是强冲。当年还有两个名将 比利时的 塞弗,德国的罗斯科夫,三足鼎立共同创造了“不讲理打法”这个蛮符合他们风格的乒乓词汇。
细心人读到此会想到,原来YE最初并非是为直拍设计的啊!不错,盖亭是它的第一个主人,不折不扣的欧洲横排选手。然这无心插柳柳成排----远在千里的中国国手马林让此拍在中国的领土上风靡了整整10年,摇身一变,成为10年经典。也为直拍选手写下不朽的传奇。
当年大家都是用硬拍打快攻弧圈,而就是这样一块软吧拉叽底板,在近台能拉出异常稳定而又讯疾如风的弧圈球,让对手淬不及防。狂飙的硬套也让其如虎添翼,另其成为了直拍选手的最佳选择,经典流传至今。
点评:YE,经典中的经典,控制突出,手感清晰,并且不那么夸张,让人十分的舒服,弧圈旋转明显,二跳威力十足。近台威力十足,中远对拉更是拉风。业余选手的小高吊弧圈更是得心应手,比赛中更是宝马配英雄,能让您超水平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足;比较软,推挡差了点。
YASAKA EXTRA 3D
YE 3D
曾经有人说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觉得蛮符合这款拍的性能,几乎这一句话就说中了这款拍的灵魂之处,这也是YE 3D没有流传经典的原因所在。
然上个世纪,乒乓球拍的工艺并没有今天这样看着都让人眼花缭乱,使用的木材也不多,就那么几种,为了突破传统,YASAKA想有一款代表科技的球拍,比YE更经典,所以加了3D技术,正确应该是2D,因为这个在二维空间里就足可以解释了。曾经看过国外一篇科学论文“9维空间”也让我对科技的不断研发充满的期望与幻想。而那个时候却只有CR,WRB,SENSO。超出想象力的就是3D技术了。三条代表科技技术的锯缝,从拍柄向外放射开来,带有着科技的意味,而这远远不如其内部的镂空圆洞设计,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厂家在走老路,模仿着这个经典的设计。而这些模仿却不能铸造一个新品牌成为经典。只能让大家感觉到怀疑,新奇。而就是这个目标是完美,结果却让人惬意的3D,并没有让此板像YE一样流芳百世。3D技术是柄双刃剑,暴力的同时又容易折断。所以也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业余选手敬而远之。我也曾亲眼看过----一球友,球拍平放在球台上,拍柄露出来,左手按住,嘴上还说,这拍快折了,才买没几天;同时也用右手晃动拍柄。。。嘴上还说你看。。。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看字一出的同时,拍柄居然真的折了下来。而后也成为我们球馆的成名故事。还有个球友,打球直接把拍飞了出去,拍在空中就有人嘲笑,打这么多年了还玩飞拍?其实他是不小心刮到球台上了。让人无语的是:拍柄还攥在手中。----我师父给我将的故事,我们球馆很多人知道。这个比我亲眼见到的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也是少数中的少数。然却说明了3D的不耐用。
点评,如上,不耐用,重心靠前,推挡有力,手感放大了,加大了回球质量的同时牺牲了稳定性。业余选手由于不耐用,多数是望洋兴叹!
AVALOX
小球时代的王者。基本国手都用过。马林也不例外。不过打球时代表现平凡,瑞典的先进制造工艺,为中国量身定做,注定其成为经典。4款球拍就涵盖了底板60%的销量,P500 P700 P555 P777。大球无机时代,
点评:中庸,弧圈不如OC YE,速度又不如纤维板,所以冷却了。P500 P700到现在横排还是可以选择的。配上狂飙,配上生胶。还不错,不过别再想王涛当年,球改大了,人也老了,底板灰飞烟灭。
EG
这个马林本无心使用,而当年EG推出的时候确实是以马林为名,最终却因陈玘之名而出人头地,与YE并名为经典中的经典,但是经典是经典,陈玘只有一个,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把这款球拍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陈是发力和正手特长突出的选手,把EG的威力不足,大大的掩盖了,让EG成为完美中的完美,其实EG放在陈的手里最低表现也是120%。
透过现象看本质,EG的成名告诉我们其实直拍横拍有着天壤之别,同样的结构,直拍可能用着不舒服,但是横拍却是如获至宝。广大网友挑选器材的时候也要多注意这方面,本文也是想提醒大家直拍和横拍的选择不可同日而语。就好像练剑的和使刀的一样,兵器不可乱来。
点评,业余选手的不错选择,弧圈在OC之下,但是借力又在OC之上,但是使用者总得有一板能杀死对方的发力功底。否则就变成了连续的小弧圈。比赛中虽颇具欣赏性,但是却不是可取之道。直拍选手慎用,还不如用CL。或者其他。
STIGA V1 紫碳王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V1到来的时候,碳板已经普及天下了。碳的特色就是速度快。重量轻。缺点就是控制和吃球差的太多。二跳差,相持没威胁,还老下网,弧线低。但是V1的速度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小匠看来,也就是中等偏硬,速度没有得来很多,但是手感和底劲却是损失殆尽。
点评:15款底板的过客,横拍还可以。不过也不是上上选择。
YASAKA CARBON,马林碳
YCA虽然是碳但技术上是用整体形变融合碳素,所以改变了碳板不吃球的坏毛病。之所以叫马林碳,是因为早期的YCA和蝴蝶的碳板一样不吃球,采纳了马林的建议后,才变的好用,YASAKA采用了马林的建议后,便起名为马琳碳,其实也是借马林名气。马琳碳如小鸟,发抢一板在手,势在必得。直挺挺的打对方一板穿越。让对方目瞪口呆,是许多高手都喜欢的感觉,看着对方匪夷所思的表情,自己心里却是暗暗痛快。快带,快撕,推挡,反拉,防守加力推,减力挡,非他莫属。
点评:缺点是底劲不强,专业选手实在难受其罪,一心向往奥运冠军的马林也只能放弃。
TIBHAR DRIVE CARBON
不伦不类
与马琳碳结构类似,但是却是面向欧洲选手,欧洲人用的都是外套,横板两面弧圈,而这用在直板上,要速度没速度,要力量没力量,显得不伦不类。直板就是业余选手也都懒得选择。横拍有不少不懂器材专业女子在使用,业余鲜见!
STIGA titanium5.4
STIGA在为马林换板的时候随时插一脚,也准备了一款科技的巅峰作品,TI5.4.OC的结构,TI合金粉末。另薄薄的板身却有着最暴力的血统,弥补发力的不足,速度奇快无比,重量不足80克,是很多直拍选手梦寐以求的完美重量,完美速度。吃球感中硬。不过稍微发点力就能拉一板比专业还专业的弧圈。也着实让人羡慕。重量优势无法比拟,价格也算公道,业余选手的上佳选择。缺点,需要一定功力,吃球早已失去祖先OC的感觉。成了一个天外来客。
点评:速度快,手感好,弧圈暴力。超轻,直板选手的上选。
YASAKA KANYO。
以日本选手命名
玻璃纤维的代表作。比碳更柔,更韧,手感细腻,速度比纯木优势明显。中国人似乎爱挑毛病,以前纯木的时候是偏爱速度,现在碳时代则是爱力量,爱手感,而这个KANYO责是速度手感兼备,可是选择的人也不是很多!或许还需要有个中国人的名。如许昕。那就厉害了。可惜许昕出名晚了。不过也不符合许昕的要求,绝对速度差了些。也许是由于业余选手喜欢绝度速度,所以这款拍卖得不火,我个人觉得这款拍不火,主要是名字差了些。
点评:绝对速度不明显,但是没有完美的板。这个拍最大的毛病就是名字起错了。不过在日本挺受欢迎。喜欢全面,推挡不弱,弧圈又有点力量的朋友们这个是个上选。
YEO
绕了一大圈,从会YEO 。许昕也终回YEO,与我意料完全一致。包括横版的YASAKA里YEO也是上上的选择,但是反手比较难用哦。需要调整配置。
YEO为什么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YEO推挡不弱,改变了YE的推挡薄弱的毛病,YEO力量又大,尤其是特制的,我曾用过一款据说是为马林特制的专业YEO,我的感慨就是比OC还颤呢,形变比我们市场上见的可大了去了,不知道大了多少。比YSC也要大上许些。
手感,控制,小球,近台上手都不用说。不足就是绝对速度差点。不过推挡已然够用,我们总不能说买个拍拿在手里就去得第一吧,总得靠一定的技术。或者说相当高的技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YEO就非常的到位了,尽管有的人说YEO比较空,速度慢。但是我想,速度快的碳板着实不好控制,弧线问题就难以解决。别的自然不用说,速度再快不上台,也不是好球。所以叶落归根。马林终回YEO也是有原因的。
观未来,纯木难留,纤维越来越火。越来越受无机的青睐,马林现在有天极护甲,所以暂时威胁还不大,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中国,也面临着年龄的巨大挑战,马林最终有可能走纤维的道路,许昕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不过,目前没有一款纤维的手感让他们满意,所以也是迟迟未下手。包括YEO本身就已经是直拍选手的量身定做器材。经典中的经典,而且要比YE更加经典。
同时也希望马林能够再创辉煌,也希望我们使用直拍的朋友们能够在赛场中不断创造佳绩,平时就是健康快乐。
最爱马琳
嗯 ,这个当然,不过TI5.4的手感很近纯木,有很多人都以为是纯木的手感。只是它太快了,所以感觉就不那么明显了。比如在老科上再硬点也就失去了纯木原有的味道,不过我们对这样的速度 还能要求怎样好的手感呢?
好贴,顶一记
没想到马林用过这么多的拍子,小匠兄写得真是太精采了。这十五支拍子中,我只有两支,从开始的YE,到回到最后的YEO。以前打了五六年的YE,YEO是上个星期才买的刚打了三次,从YE到YEO,感觉上手还是比较快,也只有真正打过了,才真的领悟了大家使用YEO的感受了,也知道了马林为什么会用这支拍,小球控制、直拍横打都并输YE,然而推挡有底劲了,冲弧圈球那是相当的暴,当然这要求使用者发力也要相当地好,其实本人的弧圈球还很差点火侯,不过好多球让我发力冲上了,对方根本无法接,确实是块好板子。
至于小匠介绍的其他的板子,都没有兴趣了,有机会只想试试TI5.4!
PS:至今不知这家伙到底是马林还是马琳呢?球板上的签名倒是马林,可我记得以前介绍的都是马琳呢!
我的YEO越打越有感觉了!顶YEO!
好东西啊
跟着小匠学知识。
马林的拍子换的过程可以为大多数人提供一个数据参考
写得好
马琳从YE起步,打过V1,可是时间很短;初期STIGA为他设计了EG,却通过陈玘之手扬名海外,再到YCA,难受其脱板太快,想换回YE,无奈后期的YE却来越轻,推挡无力。马琳只好向YASAKA寻求帮助,YASAKA的中国代理商为其设计了YE2,马琳基本认可,但要求整体缩小,扩大甜区,这便是早期的YEO。舞着YEO的马琳,却在萨格勒布被王励勤上演惊天大逆转。马琳急了,这也快北京奥运了,苦思冥想,终于,马琳把“林”前面的斜玉加上了,马林变成了马琳,开始牛B了,拿着狂飙皓赢了马龙了(马琳用狂飙皓确确实实是一场意外,当时马琳的球板没通过检测,只能用王皓的备用板打比赛;没想到发挥出色,把一直打不赢的马龙给干了)。就这样,北京奥运会了。
北京奥运会,马琳追求极限的近台速度,舍弃了YEO的中台周旋能力,挥起马碳玩起无敌近台;虽然团体赛中差点被吴尚垠大哥拉下马,但最后还是涉嫌过关;单打里赖皮的让王励勤换备用拍,气势如虹的拿下小师弟王皓,马琳拿着马碳成就了他的奥运冠军梦想。
奥运会落幕,无机时代到来,马碳不行了,马琳开始正正规规的用起YEO了,横滨却又被王励勤拉下,无缘“大满贯”。后来参加各种赛事,都无缘冠军,马琳开始“冠军荒” 的同时,也闹起了“离婚门”;莫斯科世乒赛,马琳爆发,让广大球迷看到了YEO的无线能力。
马琳真正大火的,是YE,YCA(马碳),和YEO,其他的,只是过客。
楼主还是去普及下吧,挺拔的弧快碳王怎么可能和马琳碳是一个结构??!说和尼斯结构相似还说的过去,而且只是看着像,尼斯的大芯是纵向的用的碳毡,弧快碳王是横向大芯,用的编织碳素,发帖得对坛友负责!不要误导了坛友!
顶
好文章,支持一下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