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转移的动力因和方法集
jlw
重心转移对提高击球质量具有根本的作用。通常描述为蹬腿转腰、腰马合一,或者与太极拳中的双腿虚实变换相类比。打球时把重心转移动作规范化,有利于发力控力和用力。劲起于脚,变换在腿,主宰在腰。或者说蹬于足,行于腿,纵于膝,活泼于腰。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同时,若从动力学角度看,重心转移实际上是人体下肢力偶矩产生的躯体转动。换言之,重心转移的动力因也就是下肢力偶矩。
如图所示,当掌握了下肢力偶矩的诸多要素及其关联,也就掌握了重心转移的诸多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
1. 转髋法:引拍时后移,挥拍时前挺。优点是快速、有力、动作隐蔽,适于近台。缺点是幅度小,发力受到限制。
2. 扣膝法:双膝内扣,左右变换。引拍时左膝扣,击球时右膝扣。优点变换灵活,应用范围大,应变调节性强。
3. 蹬脚法:由于脚蹬地的反作用力是身体主动发力的唯一外力,又因为人体系统的“内力决定于外力”,所以脚蹬地这一点是击球的动力源,或者称为爆发力的引爆点。在这一点上,通过脚掌蹬转方式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快捷而高效。这是一种有潜质的方法。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还可以调节双脚间距,即调节力偶的力臂大小。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波尔击球两腿分得很宽,就是他拉球很转的原因之一。此外,重心转移虽说主要是身体中下部位的事,而上肢配合,上下同步,整体协调是十分必要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怎样选择使用这三种方法的问题,又是另外一个 “萝卜咸菜,各有所爱”的问题了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