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打法在发力进攻的时候,手腕部是活动的还是固定的。至今为止各种说法不一。说某某人打球时非常会用手腕的力,某某人的手腕非常灵活,甚至于说国手们的手腕都很灵活。ffice:office" />
为什么一直以来都会有这样的说法呢?通常用裸眼观看发力击球的动作时,在击球动作将要完成时可以看到球拍的最前部相对于手臂有一个相对的运动,运动方向由击球动作(直横正反)决定,所以有许多人说,击球时为了加速加力加旋转手腕一定要内旋(正手)或外旋(反手)。
就上述说法,我们来分析一下。对乒乓球的科研已经得出,乒乓球接触球怕的时间是千分之一秒,而人类的裸眼观察运动物体有一个惰性的延时,比如看电影,电影的胶片每秒钟闪动26下,我们看到的就是连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这千分之一秒内我们根本没有看到手腕相对于手臂是否有一个内旋或外旋的动作。那么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在这千分之一秒以后,运动员完成了击球动作后,绷紧的肌肉开始放开,这时球拍受惯力作用以手腕处为中心向内或向外的一个相对的圆弧运动。由于整个动作是在大约0.01秒完成,所以误把击球后的放松以至于球拍的惯性运动当做运动员有意的使手腕转动的动作了。
人体运动理论上: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手臂(大臂,小臂,手指)为了瞬间的爆发力而绷紧并尽量形成刚性时,而手腕部位却是柔性的,这样手腕极易损伤,球拍也不会稳定的。
为了使球以更高的速度反弹出去,按照物理学我们也知道刚性物体的碰撞可以得到最大的运动惯量。
关于为什么触球的一霎那不易调整拍型,而是在触球前已将拍型调整好,在作出击球动作的问题,本论坛里已经有不少好的论述了,不在重复。
但是还想强调一下,调整拍型的动作是以小臂为主完成的。
假设,一定要在击球的瞬间,手腕转动的话:
如果能保持其他动作都不改变的情况下,也就是从脚到手贯穿整个身体的协调动作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再加上手腕的旋转动作,那么一定会提高球拍在触球瞬间的运动速度,而使球增加旋转。
关键是,这时,你如何保持击球瞬间球拍的稳定性。我们讲的击球时的瞬间爆发力,这个爆发力的制作,是在这个瞬间使小臂至手指各个连接部位都处于绷紧的状态,这个动作是在已经使手臂以最大可能的速度和力量挥动球拍,又为了在使球拍触球的一霎那再次增加爆发力,而使手指手腕手臂的各部肌肉瞬间绷紧,也就是贯穿手腕部的肌肉和筋是出于拉紧的状态。而击球完成以后,也就是球和球拍脱离后,整个手臂开始放松,这时,如果观察仔细的话,会发现手和球拍由于惯性的运动而发生了一些转动。
建议:
1,找一位喂球的高手,连续给你正手合适的球,你连续爆冲,要求命中率时,手腕能否转动。
2,刚刚结束的亚运会,乒乓球比赛有许多特写慢镜头,仔细看看运动员拉弧圈时,触球瞬间手腕是否转动,而其后球拍是如何运动的。
结论
用高速摄像机播放出的慢镜头,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
1,触球时腕部是固定的!
2,“甩腕”的动作实际上是甩小臂!!
3,角度和线路的调整是在击球前完成的!!!
4,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
波尔拉球,的确是强调甩手腕的,无论是正手还是相持中的反手。比赛和练习,他都是这样的动作。
俺住所不远处有一个广场,最近常有人玩甩大鞭子的,鞭子很沉,甩起来要用全身的力量。他们比赛看谁的鞭子甩得响,看谁能连续甩响的次数多。大鞭子要甩响,一定要使鞭梢加速起来,然后从鞭子根部突然顿住。从物理上讲(对不起,俺是工科出身,呵呵),鞭子耍起来后的动量是一定的,这一顿,鞭子整体的动量却并没全手掌被消耗,这动量从鞭底沿着鞭身一直传到鞭梢,鞭梢的质量小,若动量保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其末端速度将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在空气中“炸烈”。
其实俺理解,一般情况下,甩腕的动作不会有最大的攻击力,毕竟人不是柔性的鞭子,动量传递过程中损失较大,而手的速度若过大不收住,也非常容易受伤,相信用腕的人都能体会这一点。但是在相持、身体动作一般不允许做很大时,那么,甩腕的动作能保证较大的攻击力同时提高摆速。正反手都一样。
至于“连续爆冲”,俺理解,在业余里,基本上没有“连续”的爆冲,你要爆了,常是全力以赴,若被防回,在我防挡过的高手里,还没有人能连续两板。爆一板,然后第二板能控制好高度、弧线、落点正常打回来,都已经是连续性极好的了。全力“爆”的时候,好象也没什么人考虑手腕与动作,人全身瞬间绷紧发力,手腕也早僵死了,若不僵死,估计若甩腕,腕子用不了几回也该报废了
波尔拉球,的确是强调甩手腕的,无论是正手还是相持中的反手。比赛和练习,他都是这样的动作。
俺住所不远处有一个广场,最近常有人玩甩大鞭子的,鞭子很沉,甩起来要用全身的力量。他们比赛看谁的鞭子甩得响,看谁能连续甩响的次数多。大鞭子要甩响,一定要使鞭梢加速起来,然后从鞭子根部突然顿住。从物理上讲(对不起,俺是工科出身,呵呵),鞭子耍起来后的动量是一定的,这一顿,鞭子整体的动量却并没全手掌被消耗,这动量从鞭底沿着鞭身一直传到鞭梢,鞭梢的质量小,若动量保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其末端速度将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在空气中“炸烈”。
其实俺理解,一般情况下,甩腕的动作不会有最大的攻击力,毕竟人不是柔性的鞭子,动量传递过程中损失较大,而手的速度若过大不收住,也非常容易受伤,相信用腕的人都能体会这一点。但是在相持、身体动作一般不允许做很大时,那么,甩腕的动作能保证较大的攻击力同时提高摆速。正反手都一样。
至于“连续爆冲”,俺理解,在业余里,基本上没有“连续”的爆冲,你要爆了,常是全力以赴,若被防回,在我防挡过的高手里,还没有人能连续两板。爆一板,然后第二板能控制好高度、弧线、落点正常打回来,都已经是连续性极好的了。全力“爆”的时候,好象也没什么人考虑手腕与动作,人全身瞬间绷紧发力,手腕也早僵死了,若不僵死,估计若甩腕,腕子用不了几回也该报废了
打反手时,看起来像是“甩腕”,不光是波尔,许多反手打的好的运动员都是如此。
但用高速摄像机播放出的慢镜头,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
1,触球时腕部是固定的!
2,“甩腕”的动作实际上是甩小臂!!
3,角度和线路的调整是在击球前完成的!!!
4,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
风总过去对此类问题已经有过定性的结论,但我看到仍有许多球友认为触球时手腕部是活动的这样一种不很专业的讲法。因此在这里想把问题讲解的清楚一些。
但由于题目写成好像是讨论,现在改过来了。
所有的调整(包括角度,高低,线路)是在击球之前的瞬间完成的。
而在触球的瞬间手腕部是固定的。
如果击球动作是从本次击球的准备动作开始到击球后放松并开始还原时为止,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是活动的。
但击球的触球瞬间,手腕和小臂是相对固定的。
1、“阳光1 ”提醒得对,触球“时”是触球“瞬间”,是无所谓甩不甩腕的,有言道“瞬间即是永恒”当然是一个固定,呵呵。
2、小臂要收,腕也要甩。手与小臂当然是一个关节的两个部分,小臂发力与手在腕的支撑下甩动发力是两个环节,绝不相同。
3、角度和线路的调整,是在击球“过程”中完成的。击球前,运动员所做的动作往往是迷惑对方的假动作——比如挑与摆、比如意在挑斜最终却挑了直。
4、“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这一点上,我们的理解不知道是否一致,呵呵。手相对于小臂,在击球前与击球后位置不同,说明,击球过程中,手在腕的支撑下,参与了发力动作。
事实上,击球虽然很短,但拉球的过程,旁观者还是能感受出整个拉球的时间感,能感受到拉球者手在腕的支撑下对球的发力前甩。
俺也是从观察,然后自己学着甩腕加转、加力,自己对于甩腕过程中手在腕关节支撑下的发力有体会。加大力前拉时,若用甩腕动作,手腕主动发力,腕关节和手是有比较沉重的支撑感的;而不用甩腕,腕绷紧或者仅仅随动,用全身体转动大力前拉时,手与手腕就不会有这个沉重的支撑感——这说明,如果不讨论小动作相持,只讨论全力一拉,不考虑手腕受不受伤的话:不甩腕,拉球就少了一个发力环节,若用甩鞭子来比喻,就是少了一小节鞭梢。
也许楼主讨论的是“被动”甩,而我们用腕的讨论的是“主动”甩。怎么拉的人都有吧
俺认为,“主动”甩,手在腕关节支撑下主动发力,对于提高快速相持的连续性、攻击力甚至稳定性孝有帮助;对于全力“爆”拉,影响较小,或者说全力拉的时候,甩腕动作有受伤危险或者脱板危险,呵呵
或者专业选手认为甩腕发力是“错误”动作吧
1、“阳光1 ”提醒得对,触球“时”是触球“瞬间”,是无所谓甩不甩腕的,有言道“瞬间即是永恒”当然是一个固定,呵呵。
触球“瞬间”,并不是定格的拍照,那样讲的话,就没有意义了。这个触球“瞬间”,我已经讲过,大概0.01秒左右,球拍运行大概20厘米左右。
2、小臂要收,腕也要甩。手与小臂当然是一个关节的两个部分,小臂发力与手在腕的支撑下甩动发力是两个环节,绝不相同。
以横拍反手为例,目前仍有两种打法为主,一个是整个击球过程中手腕要动,另一个是强调手腕不要特意摆动。至于哪一个好一些,可以看一看张怡宁或马龙的视频。
3、角度和线路的调整,是在击球“过程”中完成的。击球前,运动员所做的动作往往是迷惑对方的假动作——比如挑与摆、比如意在挑斜最终却挑了直。
假动作包括身体的晃动,眼光方向,滑板球的运动等。但这里讲的不是这个问题。
4、“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这一点上,我们的理解不知道是否一致,呵呵。手相对于小臂,在击球前与击球后位置不同,说明,击球过程中,手在腕的支撑下,参与了发力动作。
对,击球前后的位置不同了。这个击球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1)击球钱的调整,这时手腕要动。(2)触球的时间过程,这是手腕不动,并且绷紧。(3)击球后的放松,由于惯性手腕有相对活动。
事实上,击球虽然很短,但拉球的过程,旁观者还是能感受出整个拉球的时间感,能感受到拉球者手在腕的支撑下对球的发力前甩。
俺也是从观察,然后自己学着甩腕加转、加力,自己对于甩腕过程中手在腕关节支撑下的发力有体会。加大力前拉时,若用甩腕动作,手腕主动发力,腕关节和手是有比较沉重的支撑感的;而不用甩腕,腕绷紧或者仅仅随动,用全身体转动大力前拉时,手与手腕就不会有这个沉重的支撑感——这说明,如果不讨论小动作相持,只讨论全力一拉,不考虑手腕受不受伤的话:不甩腕,拉球就少了一个发力环节,若用甩鞭子来比喻,就是少了一小节鞭梢。
也许楼主讨论的是“被动”甩,而我们用腕的讨论的是“主动”甩。怎么拉的人都有吧。
当同专业运动员打球时,即使练一下基本功时,你也会感觉到对方的球有“沉”“实”“奔”,有一股泰山压顶势不可挡的气势,这是用内力打球出现的现象,但手腕一动内力就消失了。
现时代已经在讲如何用身体和内力打球,如何还在谈论如何甩腕,好像回到了50,60年代。
俺认为,“主动”甩,手在腕关节支撑下主动发力,对于提高快速相持的连续性、攻击力甚至稳定性孝有帮助;对于全力“爆”拉,影响较小,或者说全力拉的时候,甩腕动作有受伤危险或者脱板危险,呵呵
或者专业选手认为甩腕发力是“错误”动作吧。的确是这样。
对,击球前后的位置不同了。这个击球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1)击球钱的调整,这时手腕要动。(2)触球的时间过程,这是手腕不动,并且绷紧。(3)击球后的放松,由于惯性手腕有相对活动。
结论
用高速摄像机播放出的慢镜头,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
1,触球时腕部是固定的!
2,“甩腕”的动作实际上是甩小臂!!
3,角度和线路的调整是在击球前完成的!!!
4,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
触球时 应该是相对固定。而不是绝对固定。任何“静止”都不是绝对的。
甩腕是甩小臂!! 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
这个语言我个人不太赞同。因为手腕的活动是连续的,是从击球前开始,停止于击球后的随势挥拍的某个过程。
直拍正手挑打,和拉高调,或者位置不到的情况下拉高调,这个时候手腕的瞬间加速是不容忽视的。马林就是个例子。我在打球中的感觉就是如此。而非 手腕的运动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
楼主是用慢镜头看的。不错。我在做运动员裁判的时候,大家冲100米时撞线的过程就是如你所说:当以每秒24副图片以上的播放速度就是和肉眼看到的一样,没啥区别,但是播放速度 转到单幅图片,也就相当于高速摄像机的慢镜头,撞线的瞬间,运动员都是静止的。就和相片一样。
触球“瞬间”,并不是定格的拍照,那样讲的话,就没有意义了。这个触球“瞬间”,我已经讲过,大概0.1秒左右,球拍运行大概20厘米左右。
也不知道我是否看到的是事实,手腕也是一样。
小匠总版的讲解,的确很用心。但我从这里看出,小匠从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过程(我不知道小匠总版的背景呦)。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认为就应该这样。实际上,50,60年代的专业球手也普遍这样认为。那时,他们说打乒乓要用手和脚,特别是打下旋球时,触球的瞬间要翻腕等等。
乒乓球运动在中国,业余和专业的比例大于1000:1,他们的理解方式肯定不同。
已经成为业余的,玩一玩球,怎么打都没关系。
但是如果教儿童的话,千万不要告诉他们击球时手腕必须动来动去。
个人体会啊?!先声明一下,哈哈。。。
我拉下旋球、低弧线球、半出台球时,为加大摩擦力,手腕会做一个沿挥拍方向同向的快速甩动动作!
所以你的球技一直没有多少长进。你过去赢不了的人,现在还是赢不了。
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世人看不穿
反过来说同样
反就就不用说了。俺看到波尔的正手拉球,明显是手腕主动甩……难道俺看错了?或者说是波尔发力错了?波尔也算是世界水平的重量级专业选手,不久前还打败了马琳。
记得庄则栋说过:之所以练习击球是手腕相对小臂不要动,是因为手腕不动时,击球更稳定。他把手、小臂、大臂比喻成三节棍,他说,是用三节棍打东西打得准还是用一根直棍打得准?哪个更容易?所以他说练习准确率是要用最少的关节相对运动。然而,他又说,台内攻球时,要求发力幅度小、连续速度快,就要用手腕去发力打,因为手腕反应最灵敏最快。中远台就可以全身做大动作了。
俺知道庄则栋是老了,但是波尔还没真得老。
俺们学理工的,做事情既讲实证,也讲逻辑,说“主动”甩腕错,那么要清楚地知道它错在什么地方,俺才会相信。
现时代已经在讲如何用身体和内力打球,如何还在谈论如何甩腕,好像回到了50,60年代。
”
生活在科学繁荣的时代,俺是不懂什么是内力的,用身体、用重心打球,这在很早很早中国的老一辈国手都在强调。但事实上,实战中有不少技术的主要支撑点并不在身体重心(甚至常有空中击球),比如:弹击、挑打之类的小动作,如果弹击、挑打也把身体重心压上去,那动作也就称不上弹或挑了。
俺纯业余的初学者,真没同专业运动员打过,但是平时跟谁打俺都高兴。球沉、实、奔,俺发现,俺要是发力80%左右拉的时候,球过去常有象你说的这三个特点(自我感觉良好,呵呵),台内连续攻打能力非常好的球友(仅有一个)一般接起来不太费力,挡一两板没问题,其它打法的人都比较难接了。俺修行太浅,应该还没有内力吧[em1004],只是学着快收小臂、甩手腕加转,可能因为练习少,对练时俺似乎没有能力发力到85%以上,就是说,只有“冲”没有“爆冲”
反就就不用说了。俺看到波尔的正手拉球,明显是手腕主动甩……难道俺看错了?或者说是波尔发力错了?波尔也算是世界水平的重量级专业选手,不久前还打败了马琳。
我们通过视频能看到的,无论是谁,都会认为是手腕在动。即使直接观看某高手的动作,也会认为手腕在动。
这是人的眼睛视觉滞后造成的。运动员击球时,我们看到的比较清晰的是击球前的引拍和挥拍动作完成的最后位置,而中间最快速运动时瞬间,就是触球的一小段时间,我们只能看到模糊的虚影,而击球前和击球后的拍的角度一定不一样了,所以认为是手腕在动。
记得庄则栋说过:之所以练习击球是手腕相对小臂不要动,是因为手腕不动时,击球更稳定。他把手、小臂、大臂比喻成三节棍,他说,是用三节棍打东西打得准还是用一根直棍打得准?哪个更容易?所以他说练习准确率是要用最少的关节相对运动。然而,他又说,台内攻球时,要求发力幅度小、连续速度快,就要用手腕去发力打,因为手腕反应最灵敏最快。中远台就可以全身做大动作了。
乒乓球运动,在球桌上打球,什么位置,什么旋转都有,有时打台内小球,因为速度慢,球又短,可以用手腕的。这个问题你本来已经理解了。
俺知道庄则栋是老了,但是波尔还没真得老。
俺们学理工的,做事情既讲实证,也讲逻辑,说“主动”甩腕错,那么要清楚地知道它错在什么地方,俺才会相信。既然都是理工的(鄙人教过理工,带过生),这些道理你应该自己推出来。
现时代已经在讲如何用身体和内力打球,如何还在谈论如何甩腕,好像回到了50,60年代。
”
生活在科学繁荣的时代,俺是不懂什么是内力的,用身体、用重心打球,这在很早很早中国的老一辈国手都在强调。但事实上,实战中有不少技术的主要支撑点并不在身体重心(甚至常有空中击球),比如:弹击、挑打之类的小动作,如果弹击、挑打也把身体重心压上去,那动作也就称不上弹或挑了。
高手打球,首先有一个整体,其次,任何位置,甚至变形的动作也可以成功击球。
“重心”问题,是另一个命题,另篇讨论吧。
俺纯业余的初学者,真没同专业运动员打过,但是平时跟谁打俺都高兴。球沉、实、奔,俺发现,俺要是发力80%左右拉的时候,球过去常有象你说的这三个特点(自我感觉良好,呵呵),台内连续攻打能力非常好的球友(仅有一个)一般接起来不太费力,挡一两板没问题,其它打法的人都比较难接了。俺修行太浅,应该还没有内力吧,只是学着快收小臂、甩手腕加转,可能因为练习少,对练时俺似乎没有能力发力到85%以上,就是说,只有“冲”没有“爆冲”
“内力”的问题,有看门道和看热闹的区别。举例吧,张怡宁马龙,一打眼就知有内力。福原爱无内力。波尔及欧洲球员有先天内力,参半。
甚好。请道长版安排。
“波尔及欧洲球员有先天内力”,这么说欧洲球员都是天生武林高手的胚子?其它洲选手先天中气不足?其它洲选手的“内力”都是后天吃了灵芝或者前辈高人醍醐灌顶再加上慢慢修行来的?呵呵
欧洲选手真优越呀!
要俺说,楼主既然教理工,还带过生(研究生博士生得话就更厉害了),那肯定属于“科学界”的,而不是玄学、武学界的;所以,“内力”这个概念,不提也罢。还是用“科学发力方式”之类的词来说,更容易理解一点吧……
“波尔及欧洲球员有先天内力”,这么说欧洲球员都是天生武林高手的胚子?其它洲选手先天中气不足?其它洲选手的“内力”都是后天吃了灵芝或者前辈高人醍醐灌顶再加上慢慢修行来的?呵呵
欧洲选手真优越呀!
要俺说,楼主既然教理工,还带过生(研究生博士生得话就更厉害了),那肯定属于“科学界”的,而不是玄学、武学界的;所以,“内力”这个概念,不提也罢。还是用“科学发力方式”之类的词来说,更容易理解一点吧……
由乒乓球击球瞬间手腕需固定的问题,广大到内力,又引申到了人种,玄学,武功......。鄙人害怕把火星人引来,可能引起宇宙大战,没完没了的,力所不能及,还是回家休息吧,大家都够累的,真辛苦。
闲时,运动一下,各自采用自己喜欢的玩法就好。
不多啰嗦啦,祝你进步!
“瞬间”这个词用在运动力学分析上,是难以量化的,是一个模糊语言,说时间点它象过程,说过程它又强调过程极短;用它来分析,自然也就难以“科学”“数学”“物理”。
所以,楼主的标题“瞬间手腕部是固定的”,很不容易让人理解是击球过程固定还是某一时刻固定;若对某一时刻、时间点来讲,根本就没有固定不固定的讨论必要,因为对任何单一研究对象的任何一个历史时间点,都如照片,是“固定”的;若对击球过程来讲,无论多么强调“瞬间”,它都是“一段时间”,手腕随动也好、主动也好,说它不固定的,应该会得到多数人的同意。
另外,“内力”的说法,可不是俺“火星人”提出的,是楼主自己提出。俺开玩笑的回复,是表示俺不太认同用“内力”这样的词汇来讨论技术问题。
争论的产生,有些是因为大家立场的确不同;也有些往往是大家根本没有互相了解对方在说什么,只顾自言自语,甚至是“对了人”忘了事,呵呵。
争论、讨论多点也是好事儿,要不然论坛就冷清下来,没有太大价值了;俺经过许多很火热的论坛,都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大家“掐架”,才热闹非凡。
现在乒乓技术已经在使用内力,因为大多球迷不是专业,不被理解太正常了,我不多解释了,只是告诉球友们一下有“内力”存在于乒乓运动中,并且是用身体发出来的。共同讨论,谁说的,无所谓。
作为论坛存在的因素,赞成“掐架”。
有道是:灯不挑不亮,话不说不明啊,真理是不怕争论的,继续,继续,继续,哈哈哈,我看着挺过瘾的。。。。。。
这就对了,多观察,多学习,进步就更快了。
精辟的概括!
但是,同鄙人一样,这位也成了少数的了。
仅就打球。
41 楼那位客人,这里是讨论乒乓技术问题,看到什么,在网上发贴,球友们都是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发表一下,又不是学术论文,语言文字错误难免不了,用得着大惊小怪,如此小题大做吗?
为了确认一种做法是否合理,而去四处询问,非常认真和负责任,极力赞成。
我相信,关于此问题,理解的球友们,进步就会快一些。
回复72楼客人球友:
你也是正确的。的确,千分之一秒的运动时间,是无法用裸眼观察到乒乓球拍的运动状态的。其实,你的问题在我的原文中已经做了回答。为了看清楚乒乓球拍在这千分之一秒的运动状态,已经有许多视频慢放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下面是郭跃华的教学视频,有慢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http://www.pingpang.info/bbs/viewthread.php?tid=151347
下面是广州亚运会郭跃对福原爱:
http://bugu.cntv.cn/news/now/xinwenzhibojian/classpage/video/20101120/100502.shtml
在6:6,6:7和6:8 时,有几个慢放镜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郭跃正手发力时球拍运动状态,和郭跃反手进攻。还有大概是2:3时,有福原爱的反手进攻慢放。反手因为动作比较短,必须很快地收回,因此击球后,球脱离球拍的一小段距离后,球拍受惯力才有一点摆动。但如果是张怡宁的话,因为她的控制能力特强,很少出现这样的摆动的。
击球时,球接触拍时,手腕是有意识的动还是有意识固定。
手腕不动,更需要有力量,击球也更有速度。
但,并不是说,一场比赛中,手腕始终一点也不动,有些球的处理还需要动手腕的。
看到一些不同的见解,但我还是相信楼主的观点。
风总过去对此类问题已经有过定性的结论,但我看到仍有许多球友认为触球时手腕部是活动的这样一种不很专业的讲法。因此在这里想把问题讲解的清楚一些。
但由于题目写成好像是讨论,现在改过来了。
专业?
另外你的题目是:
这个“应该”就表明你自己对这个说法也不那么自信
所以你的球技一直没有多少长进。你过去赢不了的人,现在还是赢不了。
好牛叉的回复!
能否上个视频?
请问这内力到底是怎么定义的,我有点搞不明白您的专业是理工科教师,还是专业乒乓教练?
您一眼就看得出谁有内力谁没有?能不能讲的浅显易懂,这样我们也可以去看看。
“波尔及欧洲球员有先天内力”,这么说欧洲球员都是天生武林高手的胚子?其它洲选手先天中气不足?其它洲选手的“内力”都是后天吃了灵芝或者前辈高人醍醐灌顶再加上慢慢修行来的?呵呵
欧洲选手真优越呀!
要俺说,楼主既然教理工,还带过生(研究生博士生得话就更厉害了),那肯定属于“科学界”的,而不是玄学、武学界的;所以,“内力”这个概念,不提也罢。还是用“科学发力方式”之类的词来说,更容易理解一点吧……
顶,我以为他才是“道长”,那个乒坛道长反而更像教理工的
我个人也认为,手腕不能乱动,我自己也是不动的,这点我赞同楼主。
但是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国手的动作都让大家以为他们在动手腕呢?是在击球之前为了调节吗?
以前看到过马琳的一个热身,真的感觉他在瞬间甩手腕。
我可以理解为他每个球都用手腕在微调?如果是微调,为什么又要这么明显呢?
2,“甩腕”的动作实际上是甩小臂!!----错,甩手腕就是手腕展开-收紧的过程
3,角度和线路的调整是在击球前完成的!!!----不能说手腕的调整没有用到!
4,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完全错误!!!!手腕的动作在整个击球过程中完成的(击球前、击球后、击球瞬间)
楼主说的概念不清,手腕是要动的,为的是帮助球拍得到更大的速度才甩手腕的,即便是业余选手也需要这样做,除非是初练者,为了更好的固定板型。
看专业选手练球的动作就能看出来。
2,“甩腕”的动作实际上是甩小臂!!----错,甩手腕就是手腕展开-收紧的过程
3,角度和线路的调整是在击球前完成的!!!----不能说手腕的调整没有用到!
4,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完全错误!!!!手腕的动作在整个击球过程中完成的(击球前、击球后、击球瞬间)
楼主说的概念不清,手腕是要动的,为的是帮助球拍得到更大的速度才甩手腕的,即便是业余选手也需要这样做,除非是初练者,为了更好的固定板型。
看专业选手练球的动作就能看出来。
顶第4条,如果是在后做出来的,那就是完全多余的动作,多余的动作做出来干嘛??为什么几乎每个国手都在做这个多余的动作??
我觉得是手腕动作是在击球前做出来的,但由于惯性,千分之一秒后,手腕还在运动
对于楼主提出的最后那4点总结:
1,触球时腕部是固定的!
2,甩腕的动作实际上是甩小臂!!
3,角度和线路的调整是在击球前完成的!!!
4,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
我个人觉得:
1,我目前的水平以及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直到我死,都是只能固定。有机会谁打通我二脉,给个灌顶,免费给我三甲子内力,我就可以甩手腕和动手指了。
2,不知道,但看热身似乎真的是手腕也在动。
3,不是说是在击球瞬间进行微调吗?
4,这条最绝,结合第一条,我们可以推断,楼主的手腕在瞬间(按他的说法千分之一秒)完成了三个动作,击球前甩,击球时固定,击球完继续甩。请问您是超级赛亚人吗?
哈哈!真热闹啊!论坛里好久没有这样的好帖子了!
感觉楼主有点像群英战吕布的架势!楼主的原文表达的其实并不太清楚,但他针对于球友们的回复却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再次我郑重申明我严重支持楼主的意见!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有时确实是这样!
在此我只少说几句:处理有质量的来球时,手腕是不能动的!如果水平相差太多,来球的质量又不够高时,可以使用手腕!朋友们如果想成为高手,请固定住手腕,甩好小臂吧!{固定手腕单只击球的瞬间}
[em52]
这种讨论意义不大,因为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手腕动与不动,会因人而异——由习惯而定。
同一个人也要因时而异——快攻一般不动,拉球一般要动。
很正确,但完成的时间是触球前。
专业?
另外你的题目是:
这个“应该”就表明你自己对这个说法也不那么自信
所以你的球技一直没有多少长进。你过去赢不了的人,现在还是赢不了。
好牛叉的回复!
能否上个视频?
超牛叉的要求!
你先上个视频?可否?
请问这内力到底是怎么定义的,我有点搞不明白您的专业是理工科教师,还是专业乒乓教练?
您一眼就看得出谁有内力谁没有?能不能讲的浅显易懂,这样我们也可以去看看。
我也搞不明白,您是来搞人口普查的还是人事档案管理的?
滴水穿石,铁棒磨成针,内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您练到那个火候,自然就懂了。
顶,我以为他才是“道长”,那个乒坛道长反而更像教理工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道”亦如此,此 “道”走的“长”了,也变成了理。
您若有心再立一“道长”,可能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我个人也认为,手腕不能乱动,我自己也是不动的,这点我赞同楼主。 既然如此?
但是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国手的动作都让大家以为他们在动手腕呢?是在击球之前为了调节吗?
对!
以前看到过马琳的一个热身,真的感觉他在瞬间甩手腕。
因为马琳的动作太快,看他的视频慢放就清楚了。他在用反手处理下旋球或正反手近网小球是会用一些“拧”的动作,只有这时会动手腕,但在大部分的对攻中,触球时腕部固定。
我可以理解为他每个球都用手腕在微调?如果是微调,为什么又要这么明显呢?
微调是有,我也没有否认,但不是在触球时做出来的。
2,“甩腕”的动作实际上是甩小臂!!----错,甩手腕就是手腕展开-收紧的过程
3,角度和线路的调整是在击球前完成的!!!----不能说手腕的调整没有用到!
4,手腕部相对于小臂活动的动作是在击球前和击球后做出来的!!!!---完全错误!!!!手腕的动作在整个击球过程中完成的(击球前、击球后、击球瞬间)
楼主说的概念不清,手腕是要动的,为的是帮助球拍得到更大的速度才甩手腕的,即便是业余选手也需要这样做,除非是初练者,为了更好的固定板型。
看专业选手练球的动作就能看出来。
此反评对我原文断章取意,我无需要再三解评,看看我的原文及一些回复文就已经很清楚了。
这样的反评,论点,论述,结论无任何意义,全错!
顶第4条,如果是在后做出来的,那就是完全多余的动作,多余的动作做出来干嘛??为什么几乎每个国手都在做这个多余的动作??
断章取意,变本加厉。
即使错的混天乱地,也还会有市场的。自然皆如此。
我个人觉得:
1,我目前的水平以及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直到我死,都是只能固定。有机会谁打通我二脉,给个灌顶,免费给我三甲子内力,我就可以甩手腕和动手指了。
求“道长”吧,不但打通你任督二脉,还能益寿千年,别说动手腕手指什么的,就连头发也会自然而然龙飞凤舞动起来。
2,不知道,但看热身似乎真的是手腕也在动。
对呀,“看”谁打球手腕都在动。
3,不是说是在击球瞬间进行微调吗?
只要不是死人,手腕中的血液就在不停滴流动,哪能不动呢?
4,这条最绝,结合第一条,我们可以推断,楼主的手腕在瞬间(按他的说法千分之一秒)完成了三个动作,击球前甩,击球时固定,击球完继续甩。请问您是超级赛亚人吗?
您可真“神”,胜过玛雅长老。不但是千里眼,还是穿山眼呢。
这个击球瞬间真是难理解......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