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乒乓球的16种正胶
1,友谊 802 入门级正胶不多说了。
2,友谊 RITC802 胶粒较大较密且胶粒表面有细小颗粒能制造一定的旋转,速度较快,控制好,旋转较强,是最全面的正胶之一。(以下简称R802) 海绵配置:DHS12#(2.2mm,30度),DHS 22#(2.1mm,30度),GP2(2.2mm),GP3(2.1mm),GP4(2.2mm), 黄金路(2.1mm,40度),郗恩庭(越2.1mm,40度),TSP SPINPIPS,SPECTOL 上的海绵(2.1mm), 阿姆斯特朗(日本地球牌)ROSION上的海绵(2.1mm)现用DHS12#(2.3mm,25度)
3,友谊 802-1 胶粒比R802略大,略稀疏,较高;胶粒表面的小颗粒比RITC802短。802-1的速度比R802快,旋转比R802差但拉球比R802冲,控制略差。不好挂球,拉球很冲! 海绵配置:TSP(2.1mm,35度,SPINPIPS),DHS12#(2.3mm,25度),GP2(2.2mm),GP3(2.1mm),GP4(2.2mm)
4,友谊802-40 胶粒大(比802-1大)高,密。底皮很薄。胶粒略成宝塔型(底大顶小)胶皮弹性大,出球快,摩擦感觉比-1好但不如R802。拉球不如-1冲,没有R802转!-40胶皮比R802和-1的要透明看上去有点儿象生胶但不是很沉!没有R802贼。我认为-40基本界于R802和802-1之间。 海绵配置:詹健板上撕下来的,不知道是什么海绵!白色,约2.3mm,45度。不是很弹!很象DHS雷电上的海绵。 就802系列我认为: 出球速度:-40>-1>R802 旋转:R802>-40>-1 控制:R802>-40>-1 弧线(由高到底)R802>--40>-1 胶粒表面小颗粒高度:802-40>R802>-1 底皮厚度:-1>R802>-40
5,友谊-YASAKA 878BULLET 友谊与YASAKA联牌生产的878正胶正如它的名字子弹一样是一块速度型正胶。它的胶粒较小,很稀疏,胶粒呈宝塔型也有友谊系列正胶特有的小颗粒。他的速度奇快,难以控制,寿命也很短(我只用了一星期中间的胶粒就全断了) 海绵配置:GP3(2.1mm)
6,老环球 889 陈龙灿,刘国梁曾使用。889胶粒大小与802-1相当,胶粒高度也与802-1差不多,胶粒表面花纹高度与R802相当,能制造一定的旋转,速度较快(比R802快)控制比R802差。底皮有花纹。新的环球889胶粒更大,更稀,更高!由于我见到的这一批新889质量很差(底皮有薄有厚,胶粒有直排有横排)所以没有试用。而新的三九889只在网上看过图片,看上去好象胶粒很小! 海绵配置:GP3(2.1mm),黄金路(2.1mm,40度)
7,老环球-JUIC 889 同环球889 海绵配置:GP3(2.1mm)
8,流星 575 这是一块速度型正胶,胶粒较小,较矮,疏密度适中,胶粒表面花纹为梅花型。 海绵配置:GP3(2.1mm) ,DHS12#(2.2mm,30度)
9,红双喜 PF4-652 江嘉良曾用!突击型正胶,打突击的确相当舒服,攻打弧圈球也很不错,但制造旋转的能力太差,拉球很难受。这是一块打强于拉的正胶!现在的652有两种一种与原来的差不多,底皮加厚含胶量增加更好拉球!另一种胶粒很高很稀,很难打!应该是为成品拍做的! 海绵配置HS12#(2.2mm,30度),GP3(2.1mm)
10,红双喜 PF4-871 胶粒很大,扁平,有较深的波浪型花纹,很好控制和制造旋转,速度也不差,是一块很好的正胶不过已停产! 海绵配置:DHS12#(2.2mm,30度)
11,许绍发 889 和环球889很像,底皮也有花纹。不过我觉得很难控制!难打,有莫名其妙的感觉!但有一国家队的说还不错,还把我剩下的拿去了。 海绵配置:DHS 22#(2.1mm,30度)
12,黄金路 F933 胶粒高,大,稀,有点软!波浪型花纹,难控制! 海绵配置:DHS12#(2.2mm,30度) ,黄金路(2.1mm,40度)
13,双鱼 820A 胶粒大,很密,性能一般。 海绵配置:GP3(2.1mm),黄金路(2.1mm,40度),郗恩庭(越2.1mm,40度)
14,TSP SPECTOL 王涛用!是一块半生胶,胶粒大,高度与802-40差不多,较稀疏,稍软,有波浪状花纹,呈直排。SPECTOL速度快,击球下沉,旋转略差但也比国产生胶好的多甚至比一些正胶要好! 海绵配置:套胶(2.1mm,约35度)
15, TSP SPINPIPS 刘国梁曾用。SPINPIPS的胶粒比R802大一点点,高度也比R802低一点,疏密差不多,有方格型花纹,有少许粘性。SPINPIPS可制造比其他正胶更强烈的旋转,速度略慢(比R802慢),好控制,球路较正,没有R802贼。也是最全面的正胶之一。 海绵配置:套胶(2.1mm,约35度),TSP(2.0mm,45度)从TSP D-TOP 上撕下来的。
16,阿姆斯特朗(日本地球牌)ROSION 胶粒较小,较稀,呈直排,的确有粘性,非常好拉球,但速度和控制较差。套胶的海绵很软,不弹不好发力,球很沉!底皮也有花纹。 海绵配置:套胶(2.1mm,约30度),比SPINPIPS 软!绵!
正胶打法常用底板、胶皮的特性及品牌。(分享)
因为我已经从反胶改成了正胶打法,并且能够很好的适应和控制,所以我把博乒网上的这一篇关于正胶选择的文章摘录下来供大家学习,另外我把我用过的几种正胶的感受写出来,希望帮助大家在选择上少走弯路。
正胶的胶皮是决定其性能最重要的部分。按照胶皮特性进行分类,常见的有如下几个系列:
友谊RITC802系列——天津729公司生产。该系列胶皮包括RITC802、RITC802-1、RITC802-40三种。其中802和802-1为小颗粒正胶,802性能比较全面均衡,速度和旋转都不错,是业余选手选用最多的一款正胶;802-1则更多强调了速度,相对来说更接近传统正胶的风格,速度快,攻球下沉,拉球比较贼,但是旋转能力稍弱。这两款胶皮都同时有单胶皮和套胶出售,价格较为经济。802-40是大颗粒正胶,符合弧圈化正胶的要求,综合性能出色,专业选手使用较多,刘国梁后期也曾经使用。802-40有很强的制造旋转的能力,攻球力量比802和802-1都大,但下沉性不是很明显,球路较正。802-40很难买到单胶皮,一般以套胶形式出售,价格稍高。套胶有日本海绵和德国海绵两种版本,其中日本海绵版的快攻性能稍强,速度更快;德国海绵版的吃球比较深,力量更大,更易于发挥小弧圈球的威力。
红双喜系列——红双喜曾经是早年专业队的唯一选择。其经典正胶作品如651和652,80年代之前的老版本651、652及稍后的PF4-651和PF4-652是传统正胶的代表,胶粒硫化程度高,颗粒很小,花纹比较细。这两款正胶出球速度快,攻球下沉,旋转能力较弱,拉球比较贼,是很典型的中国式正胶,可惜现在已经难觅芳踪。新版本的651和652性能大不如前,喜欢打怪球的球友也可以尝试一下。红双喜近年着重推出的两款正胶为雷电和龙影,都是套胶。雷电基本上秉承了652的特性,然而在性能上也未能赶上前者;龙影则适应弧圈化倾向,加大了颗粒,增强了摩擦特性,在颗粒的胶性上仍留有652的些许影子,可以认为是652的大球版本,喜欢拉小弧圈的选手可以考虑选用它。此外,红双喜的运海12#海绵多年以来一直是正胶快攻的经典海绵,可惜产量不高,主要供给专业队,市面上不大容易见到。
大维388B系列——复古风格的正胶,分为388B和388B-1两款,都分别有单胶皮和套胶出售,价格经济。388B是小颗粒正胶,颗粒比802小,接近651,性能中上,速度和旋转都还不错。388-1是大颗粒正胶,颗粒大小与802-40相仿,胶粒含胶量较高,比较偏向生胶,速度极快,旋转能力也不错。是非常出色的快攻正胶,突击球非常干脆,正胶味比较足,就性能特点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652的替代品。是一块综合性能较为出色的正胶。
悍马(HAMMER)系列——爱博公司开发出的一款正胶,外形上与802-40胶皮很类似,性能也较为接近。速度快,旋转好,是一款不错的正胶。悍马有单胶皮出售,一定程度上可作为802-40的替代品。套胶主要种类有三种,一种配置日本炸弹的霹雳-4快攻海绵,价格较低。另外两种分别为内能I代和内能II代套胶,是爱博推出的免灌胶内能系列中的成员。也有日本海绵和德国海绵两种版本,其中日本海绵版快攻性能稍强,德国海绵版吃球更好,力量更大。
889系列——环球889,刘国梁和陈龙灿早年都曾经使用过。旋转性能不错,攻球速度比802慢,但出球怪,下沉性明显,喜欢打怪球的球友可以选择它。另有许绍发889正胶,与环球889类似,也是走的怪球路线。
TSP系列——有TSP Spinpips MD和TSP TYRANNO两块较为著名。 Spinpips是刘国梁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块正胶,速度快,旋转能力强。后来被禁用了,TSP重新出产了TSP Spinpips MD作为其替代品,旋转强,速度相对慢了许多。这块套胶球路正,比较能够体现选手打实力球的功夫,迄今为止仍然是专业队员最喜欢选用的正胶之一。TYRANNO是TSP新近出品的一块内能正胶,速度快,发力攻球下沉,旋转也较强。但是价格较贵。
STIGA系列——著名的正胶有Clippa和Radical。前者曾经是与Clipper Wood底板搭配出售的系列产品,刘国梁曾经试用。Clippa含胶量较高,略偏向半生胶,旋转比较强,速度也较快,攻球下沉性明显。Radical是新近出品的内能正胶,胶粒较硬,控制稍差,但是攻球下沉性较强。
BTY蝴蝶系列——蝴蝶的正胶可认为代表了绝大多数进口正胶的特点——对于正胶和生胶没有严格区分,都偏向半生半正胶。其中被广泛用作正胶的主要有Challenger(高军使用)、Speedy .P.O、IMPARTIAL、REIN(陈静用)等。其中前两块快攻性能比较突出,后两者出球较怪,也常被当作生胶用。RAYSTORM是蝴蝶近期推出的内能正胶,性能与TYRANNO等较为类似。
底板配置——顺便提一下正胶快攻打法常用的底板配置,正胶打法一般选用较硬的七层纯木底板或者加入了碳素纤维的硬板。较为常用的配置有:STIGA Clipper Wood(刘国梁)、BTY Clearfield(陈静)、BTY SK7、AVOLOX P700、BTY Shamada、BTY Chinese Real、红双喜老08、032、世奥得剑中王等。
海绵配置——除了使用套胶之外,也可以用单胶皮和单海绵DIY正胶套胶。一般选择厚度2.1mm左右、硬度在35度左右的海绵就可以了。常用与配置正胶的海绵有:红双喜12#海绵、日本GP3海绵、炸弹破坏王—4海绵、炸弹霹雳—4海绵、TIBHAR雷劈—3海绵、DONIC海绵、德国ESN正胶海绵等。
以上是关于正胶胶皮、底板和海绵的配置情况,下面我说一下我打过的胶皮的感受。
首先说一下友谊的802系列,我用过RITC802、鬼斧802、新802-40和802-40德国海绵套胶四种,RITC802是我用得最早的一块正胶,起初只是用来练球,因为海绵不太好,所以用的时间不长就又改回反胶了,而再一次用的正胶就是鬼斧802,这块胶片是我现在还在用的,它的特点是比较均衡,我的底板是STIGA CL,配在这上面,不仅推挡有劲,而且攻球也很不错,速度快,但我感觉下沉不是特明显,它比较便宜,而且比较耐用,适合初学正胶和老年人练球用。新802-40的胶皮与802-40日绵和德绵的胶皮一样,只是海绵用的是802-40专供海绵,弹性也不错,但没有日绵和德绵的大,海绵柔软,击打和拉球都不错,价格便宜,练球、比赛均可。而802-40德国海绵套胶是一款价格稍高的套胶,我的感觉是大颗粒的拉球比小颗粒的好一些,击球速度快,当时我用这块胶皮在侧身拉球,速度和旋转特好,拉球比较转,由于价格稍高,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德国海绵和国产海绵不同,德国海绵的特点是弹性大、重量轻、出球弧线低,,球速快,底劲足。而长期使用国产海绵的朋友来说,德国海绵刚开始使用的感觉可能是特肉,没劲,有吃球的感觉,也就是球在底板上的时间长一些,这只是刚开始不习惯的原因,用一阵就会习惯的,不管哪种套胶,新换上的都需要时间适应。
我用过的正胶还有大维的388B-1系列,用过一款套胶,用过一张单胶配GP3海绵(2.0mm),套胶是大颗粒的,感觉提拉不错,能挂球,当时买的是套胶是蓝海绵的(2.0mm,36度),现在应该还能买到这种套胶,这种套胶价格比较便宜,适合练球用,我听说大维的正胶被国际乒联禁用了,不知是真是假,如果真的禁用了,那就不能比赛用了,但业余练球绝对没问题。我自己DIY的那个套胶,不值得一提,海绵不错,但整体感觉不如套胶好用。
我还用过一款悍马的套胶,这款套胶价格和大维的差不多,但却没有大维的好用,我感觉悍马的海绵较硬,控球上差一些,提拉也不如大维的好一些,这款套胶是我买的最上当的一款。
上述就是我用过的几款正胶的感受,有一些价格较高我没用过,没办法提供试打的感受。
对于底板,正胶的要求比反胶更高,要求底板更硬,弹性更好,斯蒂卡CL、阿瓦拉P700和蝴蝶陈静这三款是我见得最多的打正胶的底板,现在生产的CL没有原来的硬,是为了适应弧圈的要求,我用CL打过反胶,效果也不错,我建议大家打正胶最好还是纯木的,有益于锻炼击球手感。
至于海绵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些了,我建议大家尽量去选购套胶,自己DIY虽然可能适合自己,但毕竟套胶是发展的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胶和海绵可能会生产的更少,这样会给一些球迷朋友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个人一直很青睐老的红双喜651. 属于小颗粒,控球好,手感清晰,攻球贼
可惜目前弄不到了
但大维的388B我用后感觉不错,性能和651相仿,价格也便宜; 最近3个月我一直用它,比赛成绩不错
混迹于正胶器材许久,发现现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大家都比较喜欢选择别人推荐的器材,而不大爱花时间自己在网络上做做功课,在球馆借借别人的球拍多体会体会,而现在大家所推荐的几个底板不外乎就是stiga的CL,蝴蝶的陈静,阿瓦拉的p700,世奥德的剑中王以及老红双喜老08.
但是就现在而言,这几款经典的正胶底板除了剑中王多多少少都出现了些问题,为了迎合市场弧圈化的需要stiga的CL,蝴蝶的陈静,阿瓦拉的p700已经从硬度上大不如前(相对来说陈静保持稍好).特别是CL的功能明星化价格平民化后,市场对CL的需求是越来越大,造成现在CL的产品的工差大,甚至出现了很多仿冒的产品,而老红双喜08,现在是相当的不好找了,就算找到了对于大多数双面的朋友来说重量也是个无法驾御的问题.
于是通过对现在大家对底板的使用情况我对一些大家并不常用的品牌做了些功课,发现了以下一些底板一样的适合正胶,有几个是我自己亲自使用,有些是通过对其他球友的了解而做出的,希望对那些正在寻找适合自己底板的正胶球友有所帮助!!
挺拔的轰炸机系列,其中重型轰炸机和黑色轰炸机是比较适合单面的打法,而黑色轰炸机是正胶底板中比较出名的一款,但是据说是中国挺拔的代理的原因,现在挺拔在中国的市场没有做好,造成黑色轰炸机已经是一板难求了,总之我是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买到.
挺拔的三碳皇,比较适合有一定基本功的球友使用,相当的暴力,有点象老CL加碳那种感觉,此板我接触过一次,板身厚实,但是重量适中,是配合外套的好的选择
donic的奥恰洛夫和鲍姆纯木5层,硬质感强,而且由于是冷门系列,产品在品控方面做得不错的,要不现在中国国家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开始从stiga转donic,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此品牌的工差小,二就是无机之后大家都需要进攻的利器.而5层对于很多打正胶的朋友都无法接受,觉得是不是会比较单薄,出现震手严重的问题,这个我是亲身经历过了,我现在有两块正胶的底板都是5层系列的,打起来速度是相当的出众,至于震手,我个人认为是和配的胶皮重量有关系的,这个东西还需要靠自己的把握.
donic的钛金刚,也是一暴板,标准7层结构,和stiga的钛金王一样是直接加的钛层,而非是钛粉粘合剂,建议也是要控制相对较好的朋友使用,最好是配软海绵薄点的胶皮,这样底板的攻击力就可以完全表现出来了.
蝴蝶的施碳和蝴蝶王,这个其实很多球友都已经尝试过了,是可行的,而且效果不错,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蝴蝶的价格问题,不管怎么样,就算是网购也不会便宜到哪里去,这个对初学者来说不是个好的选择,但是蝴蝶的拍子质量确实做得不错的,唯一担心的就是怕出现假货.
stiga,虽然现在不大推荐这个品牌了,但是我还是把除了CL外我觉得可行的几个底说下吧:白钻(刘国梁的最后退役使用板),红黑(碳素经品),钛金王(重质高科技底版,建议配置和钛金刚一样),钛54(之前很长时间使用,对小弧圈有不错的帮助,而且5夹力量也不错的).
骄猛(XIOM)中以派速为代表的所有碳素桧木面产品均可,现在我的主板就是这个了,表现相当的出众,很多人觉得这个牌子的价格虚高,其实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不得不说它的做工是很多品牌无法比拟的,而且现在派速已经全面停产,可能是因为骄猛不想因为市场把一个快攻板改成弧圈板而做的决定吧.
单桧,我就不大建议大家用这个打正胶了,我自己觉得比较"空"的感觉,有点不实在.
正胶的胶皮是决定其性能最重要的部分。按照胶皮特性进行分类,常见的有如下几个系列:
友谊RITC802系列——天津729公司生产。该系列胶皮包括RITC802、RITC802-1、RITC802-40三种。其中802和802-1为小颗粒正胶,802性能比较全面均衡,速度和旋转都不错,是业余选手选用最多的一款正胶;802-1则更多强调了速度,相对来说更接近传统正胶的风格,速度快,攻球下沉,拉球比较贼,但是旋转能力稍弱。这两款胶皮都同时有单胶皮和套胶出售,价格较为经济。802-40是大颗粒正胶,符合弧圈化正胶的要求,综合性能出色,专业选手使用较多,刘国梁后期也曾经使用。802-40有很强的制造旋转的能力,攻球力量比802和802-1都大,但下沉性不是很明显,球路较正。802-40很难买到单胶皮,一般以套胶形式出售,价格稍高。套胶有日本海绵和德国海绵两种版本,其中日本海绵版的快攻性能稍强,速度更快;德国海绵版的吃球比较深,力量更大,更易于发挥小弧圈球的威力。
红双喜系列——红双喜曾经是早年专业队的唯一选择。其经典正胶作品如651和652,80年代之前的老版本651、652及稍后的PF4-651和PF4-652是传统正胶的代表,胶粒硫化程度高,颗粒很小,花纹比较细。这两款正胶出球速度快,攻球下沉,旋转能力较弱,拉球比较贼,是很典型的中国式正胶,可惜现在已经难觅芳踪。新版本的651和652性能大不如前,喜欢打怪球的球友也可以尝试一下。红双喜近年着重推出的两款正胶为雷电和龙影,都是套胶。雷电基本上秉承了652的特性,然而在性能上也未能赶上前者;龙影则适应弧圈化倾向,加大了颗粒,增强了摩擦特性,在颗粒的胶性上仍留有652的些许影子,可以认为是652的大球版本,喜欢拉小弧圈的选手可以考虑选用它。此外,红双喜的运海12#海绵多年以来一直是正胶快攻的经典海绵,可惜产量不高,主要供给专业队,市面上不大容易见到。
大维388B系列——复古风格的正胶,分为388B和388B-1两款,都分别有单胶皮和套胶出售,价格经济。388B是小颗粒正胶,颗粒比802小,接近651,性能中上,速度和旋转都还不错。388-1是大颗粒正胶,颗粒大小与802-40相仿,胶粒含胶量较高,比较偏向生胶,速度极快,旋转能力也不错。是非常出色的快攻正胶,突击球非常干脆,正胶味比较足,就性能特点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652的替代品。是一块综合性能较为出色的正胶。
悍马(HAMMER)系列——爱博公司开发出的一款正胶,外形上与802-40胶皮很类似,性能也较为接近。速度快,旋转好,是一款不错的正胶。悍马有单胶皮出售,一定程度上可作为802-40的替代品。套胶主要种类有三种,一种配置日本炸弹的霹雳-4快攻海绵,价格较低。另外两种分别为内能I代和内能II代套胶,是爱博推出的免灌胶内能系列中的成员。也有日本海绵和德国海绵两种版本,其中日本海绵版快攻性能稍强,德国海绵版吃球更好,力量更大。
889系列——环球889,刘国梁和陈龙灿早年都曾经使用过。旋转性能不错,攻球速度比802慢,但出球怪,下沉性明显,喜欢打怪球的球友可以选择它。另有许绍发889正胶,与环球889类似,也是走的怪球路线。
TSP系列——有TSP Spinpips MD和TSP TYRANNO两块较为著名。 Spinpips是刘国梁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块正胶,速度快,旋转能力强。后来被禁用了,TSP重新出产了TSP Spinpips MD作为其替代品,旋转强,速度相对慢了许多。这块套胶球路正,比较能够体现选手打实力球的功夫,迄今为止仍然是专业队员最喜欢选用的正胶之一。TYRANNO是TSP新近出品的一块内能正胶,速度快,发力攻球下沉,旋转也较强。但是价格较贵。
STIGA系列——著名的正胶有Clippa和Radical。前者曾经是与Clipper Wood底板搭配出售的系列产品,刘国梁曾经试用。Clippa含胶量较高,略偏向半生胶,旋转比较强,速度也较快,攻球下沉性明显。Radical是新近出品的内能正胶,胶粒较硬,控制稍差,但是攻球下沉性较强。
BTY蝴蝶系列——蝴蝶的正胶可认为代表了绝大多数进口正胶的特点——对于正胶和生胶没有严格区分,都偏向半生半正胶。其中被广泛用作正胶的主要有Challenger(高军使用)、Speedy .P.O、IMPARTIAL、REIN(陈静用)等。其中前两块快攻性能比较突出,后两者出球较怪,也常被当作生胶用。RAYSTORM是蝴蝶近期推出的内能正胶,性能与TYRANNO等较为类似。
底板配置——顺便提一下正胶快攻打法常用的底板配置,正胶打法一般选用较硬的七层纯木底板或者加入了碳素纤维的硬板。较为常用的配置有:STIGA Clipper Wood(刘国梁)、BTY Clearfield(陈静)、BTY SK7、AVOLOX P700、BTY Shamada、BTY Chinese Real、红双喜老08、032、世奥得剑中王等。
海绵配置——除了使用套胶之外,也可以用单胶皮和单海绵DIY正胶套胶。一般选择厚度2.1mm左右、硬度在35度左右的海绵就可以了。常用与配置正胶的海绵有:红双喜12#海绵、日本GP3海绵、炸弹破坏王—4海绵、炸弹霹雳—4海绵、TIBHAR雷劈—3海绵、DONIC海绵、德国ESN正胶海绵等。
此贴并非原创,是本人收集来的。
在此,我非常感谢各位前辈高人无私奉献,让颗粒爱好者对颗粒底板和胶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此贴并非原创,是本人收集来的。
在此,我非常感谢各位前辈高人无私奉献,让颗粒爱好者对颗粒底板和胶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谦虚而谨慎
赞美之
七种武器--直板正胶快攻篇【乒乓世界200312】
——Stiga Clipper Wood
1、品牌:stiga 2、型号:Clipper Wood 3、结构:7W 4、厚度:6.7mm
5、重量:95 6、速度:10- 7、控制:6- 8、参考价:530
曾伴随刘国梁最辉煌的时期,公认最快的纯木板之一,近台的速度之快自不必说,中台发力进攻也后劲十足。球感虽不柔
和,即想当敏锐,处理台内球得心应手。 如背面贴反胶,可起下旋、弹弧圈,但若想边连续拉,就过于苛求了,即使仅贴单
面,也丝毫不会感到击球发飘。推荐球路正规,技术已成型、风格较传统的中年资深球迷选用。
——bty 陈静 20231
1、品牌:Butterfly 2、型号:陈静 20231 3、结构:7W
4、厚度:6.8mm 5、重量:91 6、速度:90
7、控制:85 8、参考价:430
由于本为正手反胶、反手生胶的横板快弧选手陈静设计,木质并不太硬,故而有着与其它五款底板不同的“吃球”感,这集
中体现在用推挤借力防弧圈时,若配合软海绵则回球下沉更趋明显。近台速度位居中上游,中台攻球潜力大,适于主动发力好
的选手。建议配合海绵稍厚的正胶,以增强反手加力推的威胁性,粘拍前须先处理板面。
——Tibhar Black Bomber
1、品牌:tibhar 2、型号:Black Bomber 3、结构:7W
4、厚度:9.8mm 5、重量:90 6、速度:10
7、控制: 8、参考价: 630
超级厚的“黑色轰炸机”,对出台球的控制能力却非常之强,并且由于采用了轻木,“体重”也未超标。快带弧圈、拉打
下旋球,中台发力攻都轻松异常,虽然脱板速度稍慢,但厚实的板身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力量感;回球弧线很低,虽用正胶也
较易产生旋转,借力中发力的感觉最好。
仅贴单面或背面贴长胶者优先考虑,注意拍肩略宽。
——银河 999
1、品牌:银河 2、型号:999 3、结构:5W+2c 4、厚度:6.4mm
5、重量:95 6、速度:10 7、控制:6 8、参考价:148
尽管比剑中王2002更薄,但木质更硬,整体刚性更强。近台脱板速度列六款底板之首,反手加力推尤其舒服,中台的杀伤
力与蝴蝶“陈静”相仿,仅次于Clipper Wood,击球的稳定性也不显逊色,追求暴力却不沉迷于暴力。
对技术娴熟的进攻型选手来说,这款高性价比的利器殊为难得。
——拍里奥 LGL
1、品牌:拍里奥 2、型号:LGL 3、结构:7W 4、厚度:7.0mm
5、重量:90 6、速度:10 7、控制:6 8、参考价:142
所用材质及夹层结构与Clipper Wood非常接近,该型号名也由“刘国梁”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连结而成。虽然总厚度超
出0.3mm,但实际使用的效果不妨称之为Clipper Wood“入门版”——杀伤力等各方面均略小一号。如果你的水平尚在初、中级
且有意学习刘国梁的打法,它将成为你向高水平行列迈进的最佳帮手。
——世奥得 剑中王2002
1、品牌:世奥得 2、型号:剑中王2002 3、结构:5W+2A+2C
4、厚度:6.2mm 5、重量:88 6、速度:
7、控制: 8、参考价:378
几乎与弧圈板等量级的薄板身,不算薄的桧木面材……这种另类的组合对只贴单面的传快攻手而言,或许会感到借力时不
够“走球”,发大力攻球时板易被“击穿”;但如果你立志让背面反胶的作用最大化,正手的正胶也并不以终极暴力为诉求,
而是注重进攻下旋球的命中率和防守的稳健性,吃球良好的它或许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1.横向大芯:以“纵+横+纵+横(大芯)+纵+横+纵”的横向大芯打造出来的结构,使得CL在全力拉冲的时候不会因为拍身过厚而出现难控的情况;CL更多的是依靠局部吃球,即每层木材的合理配置来达到吃球和控制效果,所以吞吐感较差
2.木材层软硬:基本为“软+硬+硬+软+硬+硬+软”的4硬3软的结构。我们可以知道,几乎95%的球拍芯材都使用材质偏软的木材,CL亦未能免俗,而2、3、5、6层的硬质木材总厚度很大,这决定了CL为高刚性球拍的本质
3.各层厚度:面材依旧保持了Stiga惯用的超薄面材的设计,2、6层稍厚,3、4、5层厚度分别为1.5/1.65/1.5,其总厚度占到了整支球拍的70%以上,如果去除1、7层,并将2、6层换做软质木材,然后再做整体减薄之后,整支CL的结构将和JOOLA-Sting似乎非常相似。
作为一直比较“全能”的经典7木球拍。CL在快攻,弧圈都有不错的表现,大芯结构又保证了在大力量下的强大底劲,其次硬质木层占的比例较高,所以容错和吃球并不理想。
关于底板选择及胶皮搭配
一. “Final 10”-(BT555, owerplay, YE, YAD, TL, TO, YO, YO40, KVY, WLQglassfiber).从我打过的超过30多块板中,这最后10块板之所以能成为我的选择, 是因为它们能满足我的下列要求:-都具备正手杀伤力和连续性的均衡;-都具有一定范围内较均衡的推档和横拉能力;-手感上都具有一定的“软”的感觉, 不是太硬;-板重都比较适合两面反胶, 不会太显“头重”;-板形都比较适合横拉,横打.那么, 不选择其他五层,七层,和纤维板的原因呢?ffice:office" />
二. “五层篇” (放弃的理由)还打过BTY的Shamada, Chinese Real, Korbel, Stiga的OC, Allround CR, 以及 Avalox 550. 其中:-Shamada 和 Real 厚度超过得去7.0mm, 拉球底劲太差, 只适合近台, 近中台; 且无形变, 横拉不吃球, 属于快攻板.-Korbel, 550,OC, Allround-CR 正手拉球低劲都不错, 蛮冲的, 但是发力要求较高. 最不好的是推挡时借力太差, 毫无力道而言.-还打过Yasaka的三层Hinoki的GX-600. 手感不错; 可惜板面太小, “甜点区” 不够, 横拉易碰手指; 板还是太厚(>7.5mm),不适合横拉及中台的发力.
三. “七层篇”(不用的原因)一直要想找一块推挡和横拉均衡的板, 那么, 一块“软或者偏软”的七层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事实是:-BTY CN7 是够“软”, 但是真的发力又缺少底劲, 而推挡又不够稳, 且对横拉来说仍然太厚, 形变不够.-777, Maxwood,CL, Powerspeed 推挡都相当好, 也不是太厚, 选择轻的也应能横拉. 但还是偏硬了一点, 正手的连续性和中台的底劲令人不满意, 且现在很难弄到较轻的了.-Rossi Fire 也太软了, 虽然底劲不错, 但完全缺乏7层的“坚挺”, 推挡太差. 而且, 所有德国造的直板 (Tibhar, Joola, Andro), 板面均太小, 不适合直板横拉.
四. “纤维篇” (永别的缘故)为了追求“一击必杀”的快感, 曾经试过不少碳板. 正手进攻确实“爽”, 但一比赛就觉得心里没底,因为小球和防守实在不好把握.-普碳, Taksim, 都太厚, 影响小球的手感, 防守也不容易控制.-YCA, 瓦碳, 持球不错,顶对手的前冲弧圈也很好. 但“持球而不吃球”的特性令它们在正手中台底劲方面差强人意. 虽然近台的正手暴冲不错, 但横拉的连续性及弧线很差.-9th wonder, 一块美国Spintech牌子但由德国代工的7木2碳的板, 是我买的最贵的一块板, 144美元. 因为其网站把它吹的实在太好了, 我忍不住要试试. 结果只打了两次就以80美元“卖”给了一位朋友---惨痛的教训. 板面太小, 板身太厚, 有速度但底劲差.-Juic CarbonPower, 板面太“肥”, 又长又宽, 象一把扇子, 很薄, 形变过大, 相当振手, 速度及底劲都不易打出来.-Timo Boll spirit-CS, 板面偏小, 横打不好; 正手虽然中等力量拉球蛮稳定的, 弧线也不错, 真正发大力时手感不清晰, 且似乎底劲有限; 而且推挡的手感不稳定, 该软的时候不软, 该硬的时候不硬.-Nittaku KVC, 虽然不含碳,只有kevlar,手感算偏软, 但7.0mm厚的板身使得它没有什么形变,横打尚可, 横拉的连续性很差. 中台正手有极强的杀伤力, 反手加力推速度惊人. 因为kevlar的蓄能效应加上它的厚度,减力挡非常难, 及易出界. 小球手感不敏锐, 易冒高.
器材发烧终结篇之II-----“底板的择优”ffice:office" />
其实这里要写的和那篇E文的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但考虑到很多网友对E文不感冒, 而我实在又有点懒得再去翻译它, 这个就权充它的中文版吧. 实际上就是类似的内容换个角度表述.“器材发烧”的“烧”字真是用的一针见血. 除了自己头脑发热而受诱惑的意思之外, 还有“烧”钱的意思. 而“烧”钱就体现在:买一个,不满意,处理掉; 再试一个, 还是不满意, 又处理掉; 如此循环反复. 但从正面的角度来看, 这个“烧”板的过程也就是球友们“筛选”商品的一个过程, 就象LP or GF在商场里试衣服一样. 抱着十几件一头扎进fitting room就不肯再出来. 其实我还是蛮喜欢陪我LP逛店买衣的, 看着她一会儿穿着不同的装束从里面出来, 好象在看免费的时装表演, 而我就是那个评判, 跟着自己的感觉在那“评头论足”, 倒是蛮有趣. 可是,她们就象我们烧器材一样, 似乎永远不会满意. 进出了N次, 衣服试了N堆, 出来对着早以等得两眼发昏的你说, “亲爱的, 这些都不太让我满意, 再去另一家瞧瞧吧!” 晕否? 我们挑选器材也是这样, 总是挑刺, 鸡蛋里面拣骨头. 现在我已经挑到“Final 10”了, 还能再拣出“骨头”吗? 当然能!
一. “Final 8”- YE,YAD,TL,TO, YO,YO40, KVY,WGF首先要被“烧”掉的就是BT555 和 Powerplay, 两块分别为5层和7层中的“中庸”板. 主要表现在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 当然也没什么缺点. 反过来, 套用一网友的话, 那也分别是它们的“缺点”和“优点”. 这类板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就是中等力量击球时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但是在力量稍大的时侯, 无论是来自对方的进攻还是自己的发力, 则显得手感模糊. 表现在中台发力拉冲的时候, 显得底劲不足, 不容易挂上最高的一档. 而体现在防守上, 则是“该硬的时侯不够硬, 该软的时侯不够软”. 换句话说, 想减力的时侯减不住, 想加力的时侯加不上. 这种对力量的反应使得在跟有一定水平的对手打时, 常常莫明其妙的出界或者下网, 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以我的经验, Timo Boll Spirit-CS 也有这个特点, 我认为 TBS 也属于一块“均衡但中庸”的板. 根据网友doggy的描述, 好象EnergyWood也属于这种板. 它们各方面表现平平, 其中正手的底劲是我比较在乎的. 而推挡又嫌不够稳健. 说到它们的正手底劲, 其实在发力完全到位,打透板的情况下, 弧圈的二跳也是非常不错的, 只不过这种情形有点可遇而不可求, 倒是在对练的时侯常常能作到, 但也不容易打出来. 这种“平庸”的个性使得它们属于“遇弱不弱,遇强不强”的底板,用于平时的练习不错,有利于帮助技术“定型”. 但在比赛中缺少特点, 这对直板来说是不利的.
二.“Final 6”- TL, TO, YO, YO40, KVY, WGFYE/YAD, KVY/ WGF. 一边是 5 层薄板里稍偏硬的, 一边是稍偏“软”的中等厚度纤维板. 都还算均衡. YE, YAD 的正手底劲差点让我把它们作为我的主板, 但它们的推挡明显偏弱, 当然这可以通过用较硬的海棉及灌胶来得到极大的改善. 即使这样, 要发挥出底劲却对体力和步法要求比较高. 同时对发力的技巧, 比如腰腿的协调用力, 重心的运用, 也有较高的要求. 在体力好的时侯, 比赛中常会有“超水平”发挥. 一般情况下却常有“发挥不出来”的感觉. 对方的球质量越高,这种板越好打, 因借力打力乃其强项. 当对方球“软”时, 就要求自身主动发力多, 否则就不能打出威力. 所以这两块板常常是“遇强不弱, 遇弱不强”. 相较之下, 那两块纤维板在发力和推挡之间更为均衡一点. 因其厚度适中, 横拉的连续性也不错. 通常在对水平相近或者弱点的对手时表现还算稳定, 也有超水平发挥的可能. 所以, 这一轮被“烧”掉的就是YE/YAD.
三. “Final 4”- TL,TO,YO,YO40那么, 接着被“烧”的显然就是这两块纤维板. KVY 和 WGF 可以说是我在众多纤维板中试出的适合我打法及手感的“精品”-如前所述, 碳板不够底劲,手感不够柔和. 而玻纤比碳“软”, 且有纯木的手感, 木头适当搭配, 有相当的底劲和连续性. 因玻纤还是属于“刚性纤维”一类, 所以推挡也不错.-Arylate 试过别人改成直板的Keyshot, Moonbeam, 手感太“闷”, 不清晰, 导致防守时易吃转, 推挡也欠力量. 当然拉冲的底劲是很好的, 因为Arylate蓄能很好. 但这是一种材料的“自动蓄能”, 什么时侯再释放出来有时用者不好把握, 发力拉/反拉易出界. Kevlar 比 Arylate “硬”, 没有那么“弹”, 手感更清晰, 更易透板, 跟木头适当搭配可以有接近纯木的手感.-可是比起纯木板, Glassfiber 和 Kevlar的板小球手感还是不够清晰. 而且它们“软弹”的特性虽令底劲大增, 也令防守的稳健受到影响, 因为减力效果差.ffice:office" />
四. “Final 2”- TO, YOTL, TO, YO,YO40 是我打过的所有板中各方面都有水准以上表现的好板, 同时又不乏自己突出的优点. 它们的正手拉球的底劲和力量都让我印象深刻. “均衡但不平庸”, 或者更贴切的说, 应该是“特长突出, 性能全面,无明显漏洞”. 无论是练习还是比赛, 都会有上佳表现, 对体力的要求也不象YE/YAD 那么高, 球拍的控制感很好. 我基本上会保留这4块板. 但若真要我再挑出两块来, 那就是TO和YO. 因为:-同为5层板, TO的借力还是好过TL, 因其更厚. 而它们的底劲好象蛮接近的.-同为7层, YO的形变比YO40更大, 中台底劲更强, 弧线更好,防守更稳; 而推挡方面, 虽然都有些许轻微的震手感, 但7层的结构使得它们都感觉够坚挺
五. “Final 1”- YO两块已经不多了, 且正好一块五层,一块七层, 换着玩也是蛮有乐趣的. 但我跟fireball说了, 没有“烧”到只剩最后一块板, 是不能从这个“器材学校” 毕业的. 如果假想我只能选择一块, 它会是哪个?-连老瓦都会变老, 连老瓦都会调整他的器材, 连老瓦都会离台越来越近. 我只是一个业余的, 还是打直板的. 虽然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变成以打控制球为主的打法, 离台更近点还是会对我更有利. YO虽然中台也有令人吃惊的底劲, 但比起五层的TO来还是略输一点. TO虽然有更厚的板身, 但仞然是五层, 在近台没有七层的坚挺,实在的手感; 在来球力量不是很大时, 偶尔会觉得“发空”.-TO因为相对较厚的“力材”层, 要打透需要更好的发力, 否则手感不够“清晰”. 表现在小球方面, 手腕需用得更多. 而中台方面腰腿也要用得更多. -TO 只有 WRB, 限制了只能挑很轻的胶皮, 不然会觉得“头重”.-Yasaka的手柄略细一些, 更易于横拉和推挡的转换.[这是根据我个人打法和手感做出的我认为适合自己的选择,只是把自己的“发烧”经历与大伙分享, 供朋友们参考, 希望不会误导大家.]
器材发烧终结篇之III-----“胶皮的搭配”ffice:office" />
如果说底板选择是一个很个性化的过程, 那末胶皮的搭配就更是如此. 虽然底板是一块拍子的灵魂, 但作为首先接触球体, 与球有最大作用面积和最长作用时间的胶皮, 它在调节整个拍子的手感和性能上,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块板的优点可能因为不当的胶皮配置而被掩盖, 而另一块板的缺点则可能因为适当的搭配而被淡化. 我在挑选底板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眼花撩乱的各种胶皮的试验和取舍, 间中有不少体会, 想跟网友们分享一下, 也想听听不同的意见.似乎有无穷多的胶皮, 怎么去选? 当然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打法和手感的要求, 这应该在挑选底板的时候就有个明确的概念了. 然后是为板搭配. 其实只要把胶皮分类, 就能大大简化这个过程. 中国的, 德国的, 日本的, 无论是面胶还是海绵, 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中国的现在有代表性的就是狂飚系列配20号或22号海绵. 德国造的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市场的, 当然是它的Tensor, 如Revolution Fire, Tango Extrem, Rapid D’Techs, Desto F1, Moristo2000等等. 但即使是德国牌子而由德国或日本制造的非Tensor类, 如Tibhar Rapid 和 Donic JO Waldner, 由于设计理念差异, 手感也与“纯日本”的有明显不同, 尤其是在面胶的elasticity方面. 日本的又有“Tension”和“非Tension”之分, 前者如Bryce, BryceFx, Cermet; 后者如Sriver, MarkV 等等.瑞典牌子Stiga的胶皮虽然基本上都是Made in Japan, 但因Stiga与中国队的历史渊源, 它的胶皮有些异于日本胶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它们面胶的粘性更强些, 反胶颗粒更短些, 有代表性的就是它的Mendo 系列, 包括MP. 而Stiga最近搞出的ACS (Air-Capsule-Sponge)更是一种“怪物”. 象Innova, Innova UL, 在轻力“搓”, “摆短”时, 制造旋转的能力有限, 而在接发球时对旋转不整么吃, 可以放心挑打,几乎有点“Anti-“的味道. 在防守弧圈时也有这种感觉, 不论来球有多转, 都会被它迅速消化掉.
一. “中国胶”中国胶皮用过的不多, 感到自己能用的更少. G888,狂2都是用过两次便不能忍受而转手. 倒是狂3用着感觉不错.既试过国内弄的所谓“专业版” (39度, 20号, 2.15mm), 也打过供应国外市场的DHS (20号2.2mm) 或 Nittaku(22号2.2mm). 还有Nittaku自己组装的配日本海绵的狂3(2.2mm). 还玩过Juic 出的所谓 999 精品(999 Elite).突出的体会是: 中国式的面胶最好配中国海绵. Nittaku日本海绵狂3, Juic999 Elite, 甚至Butterfly Tempest, 都在短球上令人头痛, 特别容易冒高, 而拉前冲有速度缺底劲, 拉加转不易控制弧线的长短,推挡也缺力量.狂3配中国海绵尤其是20号适应面蛮广的, 在不太硬的七层板及偏软的纤维板上我都能打. 但觉得最好是放在象YE这样稍薄的5层板上, 这样吃球更好, 更利于“打磨结合”及制造好的拉球弧线, 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5层板推挡方面的弱点, 尤其是在灌胶之后.狂3带22号海绵则更适合配那些不仅薄而且形变更明显的5层板, 比如, BT550, OC, YAD等, 可以*底板的形变来弥补22号在蓄能和底劲方面的不足, 也可以用22号在速度方面的优势来改善这些板在借力方面的缺点.
二. “德国胶”我用过的德国胶皮主要是指上面提到的那些Tensor胶. 它们面胶和海绵都很软, 也很有弹性, 出球轻快. 中等力量拉球速度和旋转都不错, 但发大力时底劲就有点不足了, 感觉太容易透板了. 这在配较硬的碳素或芳碳板时最明显, 比如普碳和TBS, 表现在脱板很快, 拉球弧线平直, 旋转极弱, 方向控制很差. 而在配软的5层板时, 还是因为太易打透, 会觉得底板变成海绵的一部份, 深不见底的感觉, 影响手感的清晰度和对发力时机的把握, 导致球容易“发飘”, 除了没有底劲, 方向控制同样差.对比之下, 这些Tensor 配略硬的7层板时, 表现却非常不错, 手感, 弧线, 控制都好不少. 既能打出Tensor的旋转特性, 又能充分发挥出7层板的那点不多不少的底劲. 当然, 偏软的纤维板和略厚略硬的5层板也能有较好的效果.值得特别一提的是Moristo2000这块胶, 顶皮较厚, 磨擦力很好, 在近台时用“纯磨擦”的方式拉球也有相当好的表现, 尤其是在配较硬的板的时候. 而在灌胶之后用打磨的方式拉球, 简直就是 “dream come true”; 小球方面则有出人意料的控制感, 搓球,摆短很容易能回出又短,又转的球. 这些方面实际上有点中国胶的某些特点. 而在中台,甚至远台的底劲上, 远远超出其它所有的德制Tensor(不包括3G的Tensor, 因为我没用过, 没法说), 直追灌胶后的传统日制胶皮. 除了有点重及容易“内卷”外, 绝对是Tensor里面我的favorite.
三. “日本胶”日本胶的适应范围最广, 与五层板, 七层板 和纤维板都能有很好的搭配. 但我的经验,纤维板最好配日本胶. 其中Tension类的适合配手感更偏软些的板, 厚点也无妨. 而那些稍薄稍硬些的板, 则配“Non-Tension”的会有更好的手感.-这类胶里non-tension的我认为有3种(下面的特性都是指在灌胶的情况下):1.面胶较“脆”的, 以Butterfly的Sriver系列为代表,需要发力才能打透顶皮而发挥海绵的作用,但蓄能效应最好,底劲最强. 适合配较硬的7层或碳,芳碳, 能让这些板的固有底劲得到充分发挥. 配稍硬的5层也行.2.面胶较“软”的, 以Yasaka的MarkV系列为代表,更易透到海绵而发挥其作用,但没有上面那种蓄能好,需要一点底板的帮助. 适合配5层或不太硬的7层,或软一点的纤维(纯Kevlar or 纯芳基).用Max的也可以配不太厚的碳,芳碳. 3.面胶较“韧”的, 以JO, Coppa系列为代表, 德国造的Rapid也属此类, 面胶既吃球弹性又好,容易透到底板,蓄能在3者中相对最弱,所以更适合放在反手. 配各种板都不错, 但最好不要太硬太厚的, 否则弧线不好; 也不要配太软太薄的板,不然会象Tensor那样“发飘”,只不过没有那末严重罢了.-而Tension类的Bryce, BryceFX, Cermet, 包括 Stiga 的 Mendo MP, 则是:面胶比上述第一种还要“脆”, 而海绵则更软些, 需灌胶以使面胶和海绵的弹性达到更平衡一点, 这样整个套胶有更好的“一体”感. 它们的蓄能效应更接近上面第一种,但出球更快些. 适合配吃球时间长但弹性又好的板, 板的面层最好不要太硬, 我觉得Hinoki, Limba比 Koto更好. 这类胶还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灌胶之后发力击球时“音响”效果巨好, 如果你想分散对手的注意力, 或者吸引旁边MM的注意力, 它们绝对是你最好的选择, 只是不要让自己的注意力先被分散了就行了, 哈哈!实际上, Moristo FG 的手感有点跟这类日本Tension胶近似, 尤其是在灌胶之后. 我认为它是Moristo系列里的异类,与Moristo, Moristo2000的手感都有明显不同.
希望更多朋友能看到这样的好帖
[em1005]
不算累喂,只是一些总结经验,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感,这个参考参考
相信这个帖子能解决很多选板的问题。不如置顶
第一速度 发表于 2014-12-24 00:10
boll w7 也是一块好板,用了3个月,越来越喜欢,手感扎实,有力量,我正面配1.9的802,反面用651配重,击打 ...
第一速度 发表于 2014-12-24 00:10
boll w7 也是一块好板,用了3个月,越来越喜欢,手感扎实,有力量,我正面配1.9的802,反面用651配重,击打 ...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