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资深职业乒乓球教练对冲下旋球的话:
“弧圈的摩擦型式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薄摩擦,一种是厚摩擦。两种摩擦型式的技术要点都是正压力的施加,只是因为来球的旋转强度不同而施加的方法有不同。我们都知道正压力最直接、最有效地施加方法是拍面垂直于地面地平击来球,即我们所说的撞击,但这种方法只能用于不转来球,如果我们用垂直于地面的拍型、逆着来球下降弧线的方向去向前上发力触球,那么拍面接触到的只能是球的后中部,由于发力方向是由球的后下至前上,所以会形成弧线而过网,这个过程就是弧圈摩擦的基本过程。由于拍型是垂直的,所以这也是厚摩擦形式的基本体现。 如果来球的下旋特别强,那么拍触球时球在垂直拍面上的反弹会明显向下,这就需要将触球点适度上移来克制球向下的反弹力,因此需要将拍面调整成基本接近于水平的状态才能接触到球的上部,并且需要以向前为主、向上为辅地发力摩擦来制造弧线,这个过程就是薄摩擦的基本体现。
根据以上二种摩擦的表现,我们再用"拍面的前倾角度(即拍型)与发力方向相结合"的二种基本形式去理解吴敬平教练那段话中关于撞击的内容,即"拍立是撞击、拍平是摩擦"的变化作用,这其中要重点注意地是:拍平不等于水平,仍有水平基础上的后仰,将这个"后仰"和"向前地发力"看做是"撞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其实,撞击还是摩擦,只不过是厚摩擦而已,这也是我对"又打又摩"的理解。以上是我的一贯地观点,也是"弧圈技术的晋阶"一文的思想基础,供参考。”
=========================================================================================
请教高手:下旋特别强烈反而要击球的上部,和我们常理理解好像相反,其力学原理怎么解释?但是我们再看国手比赛中,确实看到马琳经常在上升期击球上部冲下旋球。
很好,指教了
菜鸟体会:
旋转强烈的下旋球,若要主要倾向于撞击来让球过网,那么板形一定要立,并且击打速度越快,球越易过网,慢了就很容易下网。
若主要倾向于摩擦,那么越薄越好,薄得让球在水平方向压不到板上,板形接近水平,那么球旋转蹭到板上产生的摩擦力自然不是向下而是更接近水平方向,球就不容易落网了,会被你的摩擦力带过网。
用力的分解来说明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的。老教练说得没错。
————————
俺体会薄摩擦和突击下旋反而比较容易起强下旋,因为两种方式是极端的,比较容易把握;连撞带摩擦的那种冲下旋,反而不容易有好的手感来调节,因为球旋转不同,撞、摩分配比例也常常不同(俺太喜欢尝试各种击打方法,从没固定有意地用一种撞摩比例地打下旋,身体肌肉、脑子也就记不住良好的感觉)。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