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地址:
http://www.guott.com/tt/dispbbs.asp?boardid=397&id=400468&page=1&star=1
我想换一张套胶,一起打球的球友向我强力推荐了某品牌的一款套胶。昨晚,我上网查了一下此款套胶的一些测评和试打报告,看后,得出一个结论——完全就是扯淡!ffice:office" />
一者,有一个测评说,“此套胶远台推挡扎实有力!”我的黄天神啊,球都到远台了,推挡还用得上吗?竟然还有人不厌其烦的测试胶皮远台推挡的性能,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球到了远台,通常需要发力,击球要透至底板,也就是说,此时球的速度对底板的依赖程度大于胶皮了。呵呵,远台推挡,你以为你的手是弹簧想发多大力就发多大力啊。
其二,就是关于“二跳下扎”这个词,这个词在所有的试打报告和测评文章中出镜率最高,也最扯淡,我可以很偏激又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你随便用一个成品拍子,二跳也一样的下扎,二跳下扎是一跳弧线的夹角造成的,所以不必过分强调二条的下扎。
其三,再说一下弧圈球,有个测评文章说,“近台拉暴冲弧圈球二跳下扎效果明显,与中远台拉高吊弧圈球一样,冲顶力一流。”这个更扯淡了,暴冲的效果通常是对方捡球,你打上对方捡球,你打不上对方也捡球,场地若是不大,暴冲都暴到墙上去了,不知这位写手在哪里观察到的“暴冲二跳”的下扎的?再者,就是“中远台拉高调”,球都到了中远台了,还高调啊,这都是些非同凡响的技术和不可思议的打法。或许,可能是我太无知了,从未见过在退到中远台起下旋,拉加转的场景。
一味的对试打器材的粉饰和吹嘘,让试打报告成为一个怪圈,那就是千篇一律,甚至性能差异很大的底板和套胶,在试打报告作者的笔下,性能也可以做到雷同,百度的强大,造就了万能的百度写手,也造就了雷同的测评报告。
我在这里,只想提醒大家,不要太过于相信那些不知所云的试打报告和测评,否则,盲目入手,悔之晚矣,最好能借用球友的器材亲身接触一下,觉得合适,再入手。
检验一块底板或一张胶皮,从旋转、速度,和通透性三方面即可,比如,从胶皮的粘性方面考虑,粘一些,旋转很好,但会牺牲一点速度,半粘半涩,速度很好,但又牺牲了旋转,通透性好的,手感自然清晰,但中远台会吃点小亏,中远台不吃亏的,手感又差了点。
归根结底,没有万能的器材,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一点,别整天瞎琢磨器材,烧器材,又费银子又费神,多练练技术才是正道。(文/聊会就下)
“就是“中远台拉高调”,球都到了中远台了,还高调啊,这都是些非同凡响的技术和不可思议的打法。或许,可能是我太无知了,从未见过在退到中远台起下旋,拉加转的场景。”
这个技术是必须的,到中远台,你不高吊,暴冲上旋球这说明你的步伐力量、发力都非常好可以做到,否则球是下网的,中远台的上旋相持球,球顶了或者是很低的弧线过来的球,你得加转吊起来制造弧线球才能落在对方球台上,所以说中远台拉加转弧圈有什么不可思议呢?
写得很有道理
早知道是扯淡了
不过看了这文章,发现这文章本身也蛮扯淡的
哦,哦有几款还是经典的不用写评测了,
对于业余球友胶皮不要超过150的,板子不一定都是上千的总有适合自己的
二跳下扎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对练定点弧圈的时候,来过来的弧圈球二跳下不下扎区别还是很大的。球过来直接串起来需要你压板去封得一般就是二跳不太下扎的,球过来时候直接下去需要你用板子向上轻带的一般就是比较下扎的,当然如果对方发力的话想判断出来就不大可能了。至于说开拍要是能判断出来的几率就太小了。
所谓神胶,目前来看,有那么几块可以配的上:1.灌胶后的老省狂(国狂) 2.蝴蝶T系列 3.灌胶后的大巴 4.其他的几款蛋糕套胶,名字不列了,比较冷门。
其他的所谓神胶的,都是胡扯。
LZ言论有一定道理,也有一些说法错误。测评报告对于购买器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枪手测评除外),但对菜鸟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导(我就是其一)。
试打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可能是专业人员或业余高手),他们的动作标准,发力好,对胶皮的适应性和菜鸟不在同一个档次,即使是又涩又硬的套胶可能他们拉弧圈也很轻松,测评报告对于他们是实际情况的反映,但对于菜鸟来说可能根本用不了。我前不久就看了测评说729-08ES用在某块板上非常的好,拉弧圈怎么怎么的好,就买了一块,结果悲剧了,根本拉不了,还不如以前的成品拍呢(因为我刚学弧圈球,动作和发力都还没入门),只好又重新买了两片较软的红双喜粘性套胶(G666和狂三),感觉好多了。
因此,测评报告只是参考,还是得看自己的水平怎么样(建议邀请不同水平阶段的人进行试打,或者在测评报告上注明一下测试人的水平阶段)。
“就是“中远台拉高调”,球都到了中远台了,还高调啊,这都是些非同凡响的技术和不可思议的打法。或许,可能是我太无知了,从未见过在退到中远台起下旋,拉加转的场景。”
这个技术是必须的,到中远台,你不高吊,暴冲上旋球这说明你的步伐力量、发力都非常好可以做到,否则球是下网的,中远台的上旋相持球,球顶了或者是很低的弧线过来的球,你得加转吊起来制造弧线球才能落在对方球台上,所以说中远台拉加转弧圈有什么不可思议呢?
[em1002]
其二,就是关于“二跳下扎”这个词,这个词在所有的试打报告和测评文章中出镜率最高,也最扯淡,我可以很偏激又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你随便用一个成品拍子,二跳也一样的下扎,二跳下扎是一跳弧线的夹角造成的,所以不必过分强调二条的下扎。
ffice:office" />
其三,再说一下弧圈球,有个测评文章说,“近台拉暴冲弧圈球二跳下扎效果明显,与中远台拉高吊弧圈球一样,冲顶力一流。”这个更扯淡了,暴冲的效果通常是对方捡球,你打上对方捡球,你打不上对方也捡球,场地若是不大,暴冲都暴到墙上去了,不知这位写手在哪里观察到的“暴冲二跳”的下扎的?再者,就是“中远台拉高调”,球都到了中远台了,还高调啊,这都是些非同凡响的技术和不可思议的打法。或许,可能是我太无知了,从未见过在退到中远台起下旋,拉加转的场景。
一味的对试打器材的粉饰和吹嘘,让试打报告成为一个怪圈,那就是千篇一律,甚至性能差异很大的底板和套胶,在试打报告作者的笔下,性能也可以做到雷同,百度的强大,造就了万能的百度写手,也造就了雷同的测评报告。
我在这里,只想提醒大家,不要太过于相信那些不知所云的试打报告和测评,否则,盲目入手,悔之晚矣,最好能借用球友的器材亲身接触一下,觉得合适,再入手。
检验一块底板或一张胶皮,从旋转、速度,和通透性三方面即可,比如,从胶皮的粘性方面考虑,粘一些,旋转很好,但会牺牲一点速度,半粘半涩,速度很好,但又牺牲了旋转,通透性好的,手感自然清晰,但中远台会吃点小亏,中远台不吃亏的,手感又差了点。
归根结底,没有万能的器材,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一点,别整天瞎琢磨器材,烧器材,又费银子又费神,多练练技术才是正道。(文/聊会就下)
小型补充一下, 那些测评和试打报告文章的数据和结果, 不少往往是笔者通过其和发球机对打对练而得出来的. 因此, 还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
[em1002]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