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速成之二-——身前击球
该讲身前击球了,但我又觉得上一篇中"(2)发力的肌群的联结关系"还该给球友们点睛一下,温故而知新吗。简而言之,大肌群协调发力的关犍是"用腰背抡肩,先转腰後转肩";相反,忌诲的是"只会用小肌群"-尤其是上臂肌群,"乱甩小关节"-肘和腕(尤其是手腕)。利用关节的刚性来保持挥拍中的能量,其简化的具体做法是:从挥拍的一开始就让脚->手一路上的关节都保持一定的紧张,特别是小关节-肘和腕。而大关节-腰和肩不单保持一定的紧张,还要按"先转腰後转肩"的次序发力。特别是初练节段,若不会利用小关节,就别用,且多做拉球(弧圈\小上旋)练习,宁僵勿松。当然,最後练熟了,就得要求"能紧(挥拍?时)能松(引拍时)","能张能驰"。
正题:
2。为身前击球做引拍。
(1)"身"指的是甚麽?
有的教练说"身"是指身体的胸腹平面,也有的教练说是双脚(掌)所在的连线(实际,更确且地说是以双脚(掌)为腰,所围住的四边形区)。以老K的体会,"身"指球手整个身体的重心--屁股所在的位置,可能更全面些:
准备击球时,包括引拍动做节段,全身的重心--屁股与胸腹平面的重心都不会移到双脚(掌)四边形区以外,否则,球手就摔倒了。
发力挥拍节段,全身的重心--屁股有个大至上从右腿向左腿(右手持拍)的转移。胸腹平面由於转腰可能扭曲成个曲面(即双肩的连线与髋关节一线不在同一平面里),而且胸腹面的重心和全身的重心--屁股往往会移出双脚(掌)四边形区的支承范围。这样球手实际上是在利用本人全身的重心抡动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去击球(如专业球手杀(冲)高球)。但是如果球手在击球完成後,还不能把重心收回到双脚(掌)四边形区的支承范围里,就必摔无疑了,他们的解法是把右腿(持拍手同侧腿)向前跨一步,抓回身体重心。当然这种大力击球後跨步抓回身%C???C逯匦牟皇敲看畏⒘Χ加茫?叶嗉?吨性短ā?p>所以说,身前击球是指在身体的重心--屁股前方击颉5比蝗绻?悴话哑ü煽闯晌锢砩系闹实悖?挥写笮。?挥刑寤???崴担悍匣埃∶凰?谄ü舍崦婊髑颍∧趋幔?瞪砬盎髑蚴侵冈谏硖宓闹匦?-肚脐前方击球,更清楚点吗?
明白了身前击球是指在身体的重心--肚脐前方击球後,还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他们是"身前击球与引拍的关系"以及"肚脐前方的击球点的定义"。
分述如下:
(2)身前击球与引拍的关系
引拍就是向後转腰,伸肩拉臂,一为击球让出空间,二为击球时要收缩的肌肉做好充分的伸展。引拍?剩下20%是由大肌群能否协调发力决定。引拍不好,大肌群协调发力再好也顶多是亡羊补牢。引拍可以说复杂到可以单出一本书,而我们这里也只谈引拍最重要的一点---以为身前击球服务为目的。
引拍之前球手要做的是判断来球,并决定如何回击。
--(下面谈的引拍先不考虑乒乓台的阻档,以乒乓球的中台正手击球,网球的正反手击落地反弹球为主要例子,用羽毛球的头顶扣杀做辅助说明。)
引拍的第一步是步伐调整 站位选择,第二步是向後转腰,第三步是伸臂拉肩。此三步的重迭比例很大,还有人是三步合成两步或三步合成一步,也不好说谁更正确,必竟乒乓的节奏太快了。
但只要把第一步的步伐调整 站位选择做完,身(肚脐)前击球的点就几乎再难变了。我先说我自己沿用的引拍三步法(见上一段)吧,当第一步完成後,还没开始向後转腰时,肚脐前方的位置就应该是挥拍击球时的触球范围(注意,是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点)。
如果,仁兄您把向後转腰几乎和第一步合二为一地完成了,或连伸臂拉肩也同时做得差不多快完成了,那麽您以後做挥拍击球时的触球点(范围)的地面投影就应该基本落在两脚连线的中线上!!!我一点都没夸张。
这个身(肚脐)前的击球点,一般业余球手打了30\40年球也不知道,大至有几个原因:
* 很少亲临先场,观察到专业球手的基本功训练
* 总是从电视的比赛镜头中学人家的动做,缺乏全身各角度的观看
* 很多中国快攻选手的动做很小,比赛的节奏又快,即便用慢镜头重放,也不易看明白。
* 不少业余球手总盯住转业高手的拉弧圈动做,把人家拉球动做的"裹球"(我爱叫"微调")起始点,错当成发力点(下面有对"裹球"的更深讨论)
先让我学学业余球手的不正确动做,再分析分析专业球手的动做,让您对身前击球有个更深的认识。
业余球手中很多把击球发力点放在右腰(右手持拍)旁边,又多用手腕甩动发力,看上去象是因为腰带系得又紧又久,把腰侧面磨得又红又痒,而不住地用手使劲地挠;我们的教练戏称之"擦屁股",可见其错误的严重。
专业乒乓球手的中远台发力进攻动做,我已经边讲边分析过了,只再推鉴几个动做完美的让大家欣赏。打中国式快攻的,首推江嘉良,如果他的镜头不好找,您还可以多注意玄静合和其他韩国生胶选手的正手进攻,44界的男单里,原中国队的何志文,这些球手的中台进攻多,动做又非常舒展,赏欣乐目。打亚洲式弧圈的,老金和老马绝对是坐头两把角椅,王励勤的正手前冲也很典型,但王的正手高吊和对拉,由於打法原因--下面会讲到,身前击球的特征不太容易看出来,同样由於打法原因,欧式弧圈和王浩的反攻动做,身前击球的特征也不太容易看出来(但也有特明显的,如老普,小萨,还有"大马祖诺夫"-已退役了)。但我不明白,为甚麽日本的两员守球大将的反攻动做中,身前击球的特征却非常容易看出来,有44界男双半决赛录相的球友可以一览无遗地看到,1。甚麽叫身前击球,2。甚麽叫大肌群协调发力。我只能用4个字形容这俩小日本ㄦ的发力--完美之极!
再稍微聊聊网球的击球:其身前击球比乒乓更明显,主要原因是网球的节奏慢,球手有足够的时间做充分的发力,另外网球太重了,不讲究发力根本不可能嬴球,不讲究大肌群协调发力也会让小关节容易受伤。只提醒球友们注意网球手在正手位的正手击球站位:双脚连线与底线的夹角比乒乓球手的更多时候接近垂直,即更多时候侧对底线,有点象用侧身(台湾球手可能称之"闪身")击球的站位来打正手位来球。乒乓球中侧身击球力量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侧身击球的站位能避开球台的阻挡,也更容易在身前大力击球(特别是侧身打斜线)。
网球的反手击球分两种,单手握拍和双手握拍。双手握拍的反手击球与正手击球在站位的角度和动做幅度上基本对称相当,不用多说。而网球的单手握拍的反手击球(击上旋球,有点类似乒乓的反手弧圈,但比乒乓有力度得多)就值得多说几句。先看看专业ATP球手的动做:站位时双脚的连线於底线的夹角绝对大过90度,完成引拍时球手几乎是背对球网,然後直臂挥拍击球,击球点一般选在右(右手持拍)膝上方,而右(右手持拍)膝上方的地面投影已经越过了两脚连线的中线!!!我称之为"超身前击球"。ATP球手必须这麽做是有原因的:正手挥拍击球时,身体重心这一大轴相对基本固定(当然,身体重心--屁股也有右腿->左腿的移动),而肩这一小轴,从右(肩的所在方)向左,跨过大轴(造成胸服平面的扭曲),然後再收住。而反手挥拍击球时,而肩这一小轴,已经基本在大轴的右方了(ATP球手当然在引拍时会尽量向左转肩扭腰,使肩部最大限度地靠近大轴,如过柔韧性特好,肩部还有可能转到大轴的左方一点),却还要向右发力挥拍,然後再收住。这样,反手挥拍击球的收拍就比较吃力。所以,有正手做"向心运动",而反手做"离心运动"的说法,并非耸人听闻。
羽毛球的"头顶扣杀"其实并非在头顶击球,而是在头的前上方,且羽球拍长,击球半径大,也不妨称为"超身前击球",想想天王赵建华的"头顶扣杀"好了,他触球的一刹,身体弓得象只炒熟的大虾,绝对的"超身前击球"!
(3)肚脐前方的击球点的定义--"裹球"?"微调"?"咬球"?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