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 1.《中国画鉴赏》: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仲子。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憎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黄庭坚《山谷题跋》称:“蜀人不能书,而东坡独以翰墨妙天下。”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传世作品有《枯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2.《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苏轼 (1037—1101) 中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浩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卒于常州。 苏轼对书画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