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很多横拍爱好者,有的正手威力极大,有的反手一绝,但是正反手结合起来,就漏洞百出,打起球来步伐混乱,失误率居高不下。因此,试着结合自己的业余实践,重点谈一下如何加强正反手转换,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希望高手提出宝贵意见。
1、明白正反手的衔接原理。引拍——击球——还原——再引拍——再击球。千万不要忽略这5个环节,直接出现“击球——击球”的现象。击球+击球看似简化了动作,实际上前后动作之间没有放松并形成有效连接,直接导致动作僵化,试想一下僵化的动作能快起来吗?
2、正反手的正确衔接首先是建立在正确的判断之上的。如果你对来球的旋转和线路没有正确预判,甚至对来球的判断出现错误,那你的衔接是无用的衔接。好的预判从盯球开始,我理解盯球的线路,是球从对方台面的第一次落台开始——球在已方台面的第二次落台结束,根据球在对方台面落台后的入射角、第一落点的位置、反弹的力量、空中运行的弧线、飞行的速度、过网时是平行于网还是弯曲过网、球在已方球台的落点等主要因素,来做好盯球和预判工作。
3、手指功夫要勤练。正手击球后转反手击球只需食指压拍,同时拇指稍做顶拍即可,非常容易;同样,反手击球手转正手,需拇指压拍。平时多注意练习手指握拍转换工夫(个人认为转换比不转换要好)。我都是闲着没事就拿个空拍练转换,谁让咱好这东西呢!
4、手和臂的还原中肘的控制很重要。反手击球后,转正手拉球,经常来不及做动作,导致仓促击球,质量下降、命中率低。
分析:反手击球时,肘朝外领(便于引拍发力),转到正手时,没有做还原动作,肘还顶在外面没有及时还原收回,导致正手引拍不足。解决方法:每一板反手击球后,都要主动把肘部放下或收回,使肘部贴近身体,并且肘部低于握拍手。这样,在快速节奏的来回击打中,可确保正手有足够的引拍空间,解决了衔接难题。
5、转换线路要清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正反手转换时,拍子应尽量沿球台底线作直线运动,尽量少做曲线或三角形挥拍轨迹。
借用李晓东名言:“轨迹-相对一致-局部微调”
不管哪个动作,身体和手的运行轨迹应是基本一致的;
如果你有动作外形差异较小,对你的衔接转换将大有裨益,动作也会更协调。
6、良好的重心转移——是正反手衔接的内在要求。你的重心转移越快,你的正反手衔接就越快;你的重心转移越稳定,你的正反手衔接就会越稳定;你的重心转移越连续,你的正反手连续性就越强。
7、重心转移的同时要给挥拍让出合理位置来。如果你只会重心转移,那还不够,重心转移的同时,腰要给臂或肘让出引拍空间来,因为肘是击球是的一个重要支点。也就是说,如果你重心转移后,如果腰是向外挺的,那你手臂的挥拍空间自然就会减少,手臂就不得不选择远离身体,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身手分家,击球无力;如果你的腰能给臂让出适当的空间来,那么,无论你是正手还是反手,引拍挥拍都会很舒服,击球动作自然也流畅了许多。
8、步伐还原——是正反手衔接的步伐要求。由于本人非专业研究,只用业余语言来讲。我感觉:步伐也需要还原。很多人在跨步、并步、交叉步的运用中都谈到身体要有垫一下的感觉。在我理解,这就是一种步伐的还原,正因为有了这个小的还原动作,才使得下一个步伐动作更加迅猛而有力。
以上只是我个人实践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及自己试着改正过的几点要领,希望能对业余的你有所帮助。祝大家进步!
支持原创 F版辛苦了[em1003]
垫一下,垫步的垫
垫一下,垫步的垫
知错就改啦,哈哈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