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小学开始,我就是一个乒乓球迷,也是一个业余乒友,没事总喜欢拿拍子找朋友切磋几局。许多年来,乒乓球改变了我的生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给我的的职业生涯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当然,和许多乒乓球爱好者一样,我也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利器。
因工作关系,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第一届‘金亚杯’山西省高校乒乓球杯赛”的报道文字,凭着多年的上网经验,我在浏览器里开始搜索与金亚有关的文字。
我与金亚的缘分,也就从使用金亚底板开始了。
用久了纯木和纯木加碳,总是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称心底板,于是结合自己的打法,网购了一支“金亚-弧圈王”,金色的盒子,金色的绸布,包裹着金灿灿的竹丝底板,我小心翼翼拿在手里,感觉不到80克的样子。
这是我买的最贵的一支乒乓球底板啊!我没有着急贴好套胶,也没有着急约球友切磋,而是直奔平时教我打球的一个业余教练老张家中,说是业余教练,其实也是一个业余球友,家中地方足够大,所以摆着一乒乓球桌,经常约三五成群的球友交流,这些年我的球技,就是在这里得到“升华”的。老张见我到来,分宾主落座,泡茶。我迫不及待拿出“金亚-弧圈王”,求老张鉴定。老张沉吟片刻,拿起球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然后找出一颗带三颗星的白色乒乓球,放在球拍上掂了掂,“嗯,应力十足。带套胶了吗?试试吧?”
嗯,好啊,就用这个吧,我取下随身带着的另外一支球拍上的套胶,也不客气,从老张的书桌上拿起胶水开始涂抹,老张也从自己的乒架上随手拿了一支价格不菲的球拍,递给我,从我手里接过“金亚-弧圈王”,乒乒乓乓开始对练。“弹性不错,甜区较大”,老张边打边念念有词,然后让我发力,他退到中远台,拉了几板,本来拉弧圈并不是老张的特长,但这几板练习,老张还是拉得很稳,一连打了三四十个回合,老张主动收手,“嗯,不错!好板,价格得2000多吧?”我说没有,几百元就拿下了。老张的眼神中闪现出一丝惊叹。
老张把板递给我,然后拿回自己的那支球拍,又和我对练。这是我第一次拿着“金亚-弧圈王”打球啊!感觉比以前用过的任何一支球拍,包括刚才用过的老张那支价格不菲的从东洋进口的球拍轻,握感也不错,果然如老张所说,弹性很强,不用怎么发力,练了几个来回后,我主动要求开一局,老张说,就一局啊,我说行。我先发球,发球不是我的强项,但靠落点变化,我发球抢攻赢了两个,以往和老张打球,我发球老张至少能赢我一分,但第一次使用“金亚-弧圈王”,让我来了个开门红。换老张发球,第一个球是急下旋,我判断准确,回搓回去一个底线长球,老张起板拉球,但下网了,第二个球老张发了一个近台短网,我一个上步,台内挑打老张正手大角,老张虽反应灵敏,但回球还是慢一下,4:0,我心中窃喜,偷眼看老张,有点紧张了,随后和老张又来回几个回合,虽然老张靠经验老道,搬回几分,但最终还是我以11:6获胜。因为说好只比一局,老张无奈摇了摇头。
回顾刚才的较量,其实我拉弧圈只得了3分,但这3次拉球是我这局里仅有的3次拉球机会,拉球上台的准确率提高了,基本是指哪打哪,而我这次取胜的关键,就是台内球的稳定发挥,尤其是前三板,比以前质量提高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战胜老张,也许是因为老张当天状态欠佳,但半个多月后,公司内部员工的一次乒乓球比赛,我双打第一,单打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金亚-弧圈王”的威力。后来和老张又较量了几次,我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胜率,每次打完,我总是念叨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但,有一天,老张突然约我切磋,并使用他新买的一个拍子打了我一个4:1,原来,老张利用一次去北京探亲的机会,购回一支“金亚-睿攻”,这正是老张取胜的法宝。那天,我想了很多,最终,下定决心,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和较高水平的乒友比赛,专注于“金亚-弧圈王”底板,没事一个人拿着球拍把玩,努力做到人拍合一,并暗自购下“金亚-弧圈王”套胶,在随后和老张的较量中,保持着平分秋色,这让我已经知足了,因为我的打球时间毕竟没有老张长。
有支称手的球拍,没事和球友打打球,品品茶,聊聊天,这才是健康快乐的生活。
意思是我技术不行了,呜。。。苦练~~~~
意思是我技术不行了,呜。。。苦练~~~~
不是啊,我恰恰说的是你的技术,有进步了,很好啊,提高的快[em1004]
请个别同学注意自己的言行。
你写一条微博,90%的地方讲了新鲜的道理,10%的地方是无关紧要的错误;90%的人会帮你指出这10%的错误,而只有10%的人会注意到有道理的90%。这种思维误区,也许源于国人经受的纠错式机械主义教育,这使得大部分人除了不断证明自己正确,很早就学习不到任何新东西了。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