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有下旋弧圈球吗? [打印本页]

作者: keyuan8    时间: 2003-10-19 14:31
标题: 有下旋弧圈球吗?
我们知道弧圈球有加转与不转弧圈球,但是旋转差别还是不大,能否用拉侧旋弧圈相近的手法拉出快速的下旋弧圈球,通过虚虚实实来得分?有高手研究这个问题吗?如何训练?[em09]
作者: dawanwan    时间: 2003-10-19 19:54
可以查看技术基础板块有关的精华帖子。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0 10:41
下旋弧圈,纯粹扯蛋
作者: 9919    时间: 2003-10-20 15:24
中国的词汇很丰富啊!!!!!下旋弧圈-----------这都能想得出来啊!!
作者: keyuan8    时间: 2003-10-21 01:10
怎么不敢想象?直拍横打当年不是也有很多人嘲笑吗?只要从后面向前面挥动球拍,接触球的中下部,而手法和侧旋弧圈相似,因为速度快,基本对方看不出来,这样对方用拍往下一压,必定下网,我们不就把前三板的发球优势转移到了相持球了吗?这个技术要是研究出来,就可以成为中国在北京奥运会拿冠军的秘密武器了。加上发近网倒退球等一系列绝招,你想想看有多大威力?世界上没有想不到的东西,只是看我们敢不敢去想,敢不敢去实践。

      我想飞,飞到火星上去,通过时空隧道飞到未来。
作者: 麦田    时间: 2003-10-21 08:22
楼上的,火星还好吧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1 10:52
5楼的,有谁拉球不是从后面向前面挥拍,难道你拉球是从前面向后面挥,要砍自己的肚子啊!有空你到山东来,我来领教你的下旋弧圈。不会打球,就只知道胡说。
世界上的确没有想不到的东西,但想的到,要想实现也要符合客观规律,你还是多看点书,多学习学习,别再这儿乱说话了。
作者: keyuan8    时间: 2003-10-21 12:37
我不会拉下旋弧圈,但是我听说许多专业队员在练习中也曾经拉出过下旋弧圈球,但是对于这种偶然现象却视而不见,没有深入进行研究。论坛游侠、论坛游民,我到山东与上海肯定会看望你们俩位球友。我的球艺不高,上海与山东都是乒乓球高手林立的地方,所以有机会会去学习。

     火星很美丽哦,在火星地面的下面有外星人啊!
作者: lanone    时间: 2003-10-21 13:13
也许有,也许没有,哈哈!
作者: whaler    时间: 2003-10-21 13:22
俺认为是不可能拉出下旋弧圈球,足球里有香蕉球,那是将足球飞行时有很大的侧旋,根据球体空气动力学原理,由于球体的侧旋使得球体左右两边的气压不等,因而对球体产生了一个作用力,方向符合右手定测,四个手指与侧旋方向相同,掌心朝向就是作用方向,因此可以得出上旋弧圈球弧线短的原因正是因为它有向下的作用力缘故,如果是下旋,它是一种向上的作用力,那么。。。。。大家都清楚!!!
作者: keyuan8    时间: 2003-10-21 14:10
看来这个课题只有交给国家体委科研所研究了。看来只有在高速摄影的条件下,把各种动作打出的球进行旋转分析后才能够开发出这种新产品。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1 15:19
是啊,我们还是别在这儿打嘴仗了
作者: 天然    时间: 2003-10-22 17:18
本次世界杯,马林台内反手拉下旋屡屡得分!
作者: 天然    时间: 2003-10-22 17:19
本次世界杯,马林台内反手拉下旋屡屡得分!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2 17:23
又来一个胡说的,懒得理这些只会胡说的不入流选手。
作者: robertpbs    时间: 2003-10-22 23:11
我正式申明,下旋弧圈的确存在。我请教过我的教练(他是国家级裁判,经常外出做比赛的裁判,见多识广,水平在专业4级左右)他说确实可以拉出下旋弧圈,他俱乐部里的一位前国家青年队的队员就可以用正手拉出下旋球来。反手下旋球我自己也能拉出,但正手下旋球我也不知怎么拉,看来有机会向这位前国家青年队的队员请教了。

背面拉下旋弧圈和搓撇的原理一样,搓撇既能撇上旋也能撇下旋,同理,直拍背面也能拉出上下旋来,只要拍形与搓撇的拍形以及摩擦方式一样就可以的,只不过一个是用正面一个是用背面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2 23:18:36编辑过]

作者: 燃烧的雪    时间: 2003-10-23 00:07
coolbird,你是山东什么地方的?我想能抽空向你学习.我在济南.如何跟你联系?
作者: @PLAYBOY@    时间: 2003-10-23 05: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robertpbs    时间: 2003-10-23 10:04
各人观点不一,欢迎大家踊跃发言阐述不同观点
作者: 大魔头    时间: 2003-10-23 13:48
准确的说,应该是叫侧下旋的兜带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拉~!

我哥们在练习的时候就用过这招,但正规比赛的时候绝对是不敢用,这技术只要手感好点的都可以做到的,没什么稀奇的~~~~玩是可以的,比赛中碰到水平好点的也别用,如果对手很菜那还是可以试用两个的~~~~~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3 18:14
还是大魔头水平高,建议你当技术版版主,免得现在有人误导球迷。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3 18:16
回17楼,你可以到主页的乒友登陆区找我。我的名字是谢鲲鹏。其实我的水平很菜的,胡吹而已。
作者: keyuan8    时间: 2003-10-23 19:47
其实技术板板主的水平很高的,我从他的回帖中有关战术试探方面看出其功底很好,远远高于我们,看他的帖子经常有很大的收益。
     确实,有人一定要教条地用流体力学来说明弧圈球,那么从他的定义角度看,肯定没有下旋弧圈球。但是,下旋弧圈球和不转弧圈球一样,也和削加转球与不转球一样,是一种手型相似,在无意中拉出来的球。但是,偶然性中就有必然性。作为业余选手完全没有必要象这个方向发展,作为已经成熟的专业选手,因为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没有必要刻意去发展这种球。但是对于没有竞赛目标的业余乒乓发烧友,却是可以去探讨这种球的,如果成熟,也可以引进到国家队。其实,只要你技术练精了,那么对方也是非常难受的。就比如转与不转下旋球发球,高手与低手的水平相差非常大的。估计一般业余6级接国家队的转与不转发球,5个发球中就会有4个是直接吃发球的。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4 08:19
业余6接按国家队选手5个球,绝对一个也接不住,不用转与不转,只发下旋我们也受不了,太转了,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谓的“下旋弧圈球”绝对不应该叫做弧圈球,至于应该叫什么,估计一段时间之后会有一个科学的定义,大家别在急论,都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作者: robertpbs    时间: 2003-10-24 16:27
目前流行的叫法有——侧拉、台内拧下旋...
作者: 三国陆玄    时间: 2003-10-24 16:49
下旋就是加转弧圈的意思啊。。对手拉的戳下玄球。你把它给加工了,,就成了下旋弧圈
作者: paul_1969    时间: 2003-10-24 18:00
大家讨论得非常有意义,俺看了真的受益非浅
各有各的道理,不是俺在和稀泥,从各自的角度看来都有些道理
我个人感觉一定要说下旋弧圈球,也未必就不对
不管侧上侧下左侧右侧都能造出弧线,但从力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带上的旋转才能真
造出大的弧线,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楼上已有球友解释说明了

  侧下旋弧圈球也应是存在的,但很勉强,与速度旋转重力作用的结果必然会有种"飘"
的感觉,弧线速度和威力极其有限,到底能有怎么样的一种效果不敢妄说

   但听到这个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是想发笑,现在还是想发笑
作者: keyuan8    时间: 2003-10-24 23:58
coolbird,你也不要把国家队神话了,如果没有旋转变化,只是下旋,业余六级不可能5个球都接不过去,毕竟也会进行调节的。但是,如果搞旋转变化那么业余选手肯定要吃发球5个球。我和我们省的冠军打过一场球(他曾经在全国比赛中胜过王涛一次),结果看上去很转的球,一接就出界,看上去不转的球一接就下网,差不多直接吃4个球,间接吃1个球。我发球时,他基本可以上手抢先,最后只有通过发侧上旋后和他打相持球,在打相持中因为球速很快,我的基本功也很不错,所以基本是5:5胜负,最后两局以21:5失败。打完这长球后,我的体会是:业余选手打球是打基本功,打实力球。到了专业选手打球已经是在打艺术,打智力,打经验。到了世界冠军除了艺术外,就是打一口气了。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5 10:35
你和全省冠军打过,水平不错嘛,有机会我向你学习学习。
昨天看了马林和老金的比赛,我觉得所谓下旋弧圈的急论可以告一段落了,准确的说,马林的反手拉下旋其实并不是拉,应该是一个拧的动作,即先兜住球,制造旋转,再把球打出去,打出来的球主要是侧旋,极个别的带点下旋。如果是拧侧旋的话,以磨擦球的中部为主,从右向左磨擦,如果拧下旋,是从球的中右向左前下磨擦,实质上是一个反手的削下旋,因为动作类似于横拉,所以老金基本一个也没有接住。
作者: robertpbs    时间: 2003-10-26 17:03
今天和一个前国家队教练(现在是 YE马林的教练)一起吃饭时问起此问题得到他的肯定--下旋弧圈的确存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6 17:06:51编辑过]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7 12:00
那不是拉出来的,是拧出来的,大家认真看看比赛录像好不好,别在这儿瞎吹了。
作者: 大魔头    时间: 2003-10-27 12:01
教练说的也不能说名字的含义是最准确的,从技术效果来说,确实有这点意思,但名字还是从效果引申过来的,象其他技术的名字很多也是从效果引申来的,例如砸、摆、切、劈、挑、弹等等~~~~~~所以这个技术的名字怎么叫都可以的,时间长了大家就习惯啦~~~这项技术其实在业余选手中已经很早就有人用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技术(直板很打也是一样,很早就有人用了),只要能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整体战术中就是好的技术~~~~~如果想用这个技术打天下,我感觉肯定没戏,只是大家不太习惯而已,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应付这个技术的响应技术出现,中国的技术基础是相当雄厚的,肯定还会有新的技术出现,保持我国在乒乓球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作者: CoolBird    时间: 2003-10-27 17:25
还是魔兄水平高啊!佩服。
作者: cw    时间: 2003-11-1 10: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ing968    时间: 2003-11-4 19:27
是否叫弧圈不重要,在反手位经过翻、拧、带打摩球左侧中下部形成左侧下旋球,和搓撇攻球原理是一样的。搓撇是在正手位从右向左再向右前方打摩球左侧下部。反手位击打中、中上部则形成侧旋、上旋弧圈球。想一想这样理解就同了。
作者: ping968    时间: 2003-11-4 19:44
弧圈球不能从简单拉的动作去理解,应从球拍摩打球面时形成的旋转理解。反手位通过手腕内收外翻打摩球左侧可有效地处理台内下旋球,形成攻球。
作者: CYH    时间: 2003-11-8 21:40
我明白keyuan8 的意思:普通拉侧旋弧圈时,是从球的右侧下部摩擦,并沿球体至球的右侧上部;而他想在拍接触球的右侧下部后,往下摩擦,实际上成为正手位的右侧下旋球(其旋转性质相当于反手削出的球),然后做拉侧弧圈的假动作迷惑对手。
想法挺有创意的,但是这样削出去的球必定旋转弱(因为拍接触球的点肯定比较低,再往前送已经没有多少摩擦距离,发力动作也不顺,还要再做假动作,肯定影响发力)、速度慢(因为是下旋),对手可能不管你是什么旋转,一板就冲回来了。[em01]
作者: keyuan8    时间: 2003-11-30 00:36
看看王皓与张雁书的比赛视频吧,就知道什么是下旋弧圈了。

[em12][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30 9:14:13编辑过]

作者: wenf_mule    时间: 2003-12-3 20:06
上一次世乒赛的时候,解说员有提到说好象是老金吧在几年前就知道可以拉出下旋的弧圈,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作者: robertpbs    时间: 2003-12-4 18:03
看图
作者: Adam    时间: 2003-12-6 20:41
下旋弧圈是一种说法,其实是侧旋为主,略带下旋。是国家一队在厦门封闭训练中领悟到的,张勇在老蔡的指导下,正在 练习。
听说是一种秘密武器。
作者: keyuan8    时间: 2003-12-20 13:43
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迷底。这再次说明,高手是那些有创造力的人,乒乓球运动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作者: snowlee62    时间: 2003-12-22 16:19
其实大家没有必要争的嘛,楼上的那位随没有说对,但是想象力还不错嘛,应该予以鼓励!
作者: pottos    时间: 2003-12-24 07:27
说到下旋我就想到上届世界杯的亚军朱世赫。他的反手下旋是我看到的选手中非常牛B的。不知道那算不算下旋弧圈球。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解说的是削球。不知道下旋弧圈球和削球是不是一个概念。以前想学,可是一直学不会。完全找不到那个感觉。后为就放弃改前冲狐圈球。好学好用。
作者: CJB8077    时间: 2004-4-21 11:29
我从专业球员口中知道,张勇是拉下旋弧圈球的发明者。但这种技术只能玩,实战上用不上。
作者: 馨梦使者    时间: 2004-4-22 08:56
都是蔡猛惹的祸,这个拉下旋好象是他解说的词。
作者: hmilcy    时间: 2004-4-22 11:37
想象力蛮丰富啊
作者: xugp5    时间: 2004-4-23 15:40
独创!
作者: 水果    时间: 2004-4-24 19:58
佩服佩佩服!!(如果地球没有吸引力了1我想可以实现)努力拉吧。
作者: 冯一超    时间: 2004-4-30 14:51
有!弧圈动作,回球略带下旋。我们老师演示过
作者: ldppqq9536    时间: 2004-5-8 20:12
我会打,用磕的方法。让球把自己的动作顶住的感觉。
作者: zp3131    时间: 2004-5-29 15:01
有!!!!!!
去搜索亮亮的帖!!!
作者: 潜龙    时间: 2004-5-30 20:36
想象很好,据本人了解好象是可以有下旋弧圈,王皓直拍横拉在台内似可拉出下旋弧圈球。不知对否,敬请各位球评议。
作者: 潜龙    时间: 2004-5-30 20:37
希望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才有进步呀!
作者: 潜龙    时间: 2004-5-30 20:38
[em05][em01][em17]
作者: kqs318    时间: 2004-5-31 01:05
弧圈球顾名思义是球在飞行中是以弧型轨迹向前运动,按楼主说法下旋弧圈岂不是要非上天了吗?
所以劝大家不要再讨论这个话题了,还是把心思都用在连基本功上吧。
作者: kqs318    时间: 2004-5-31 01:05
弧圈球顾名思义是球在飞行中是以弧型轨迹向前运动,按楼主说法下旋弧圈岂不是要非上天了吗?
所以劝大家不要再讨论这个话题了,还是把心思都用在连基本功上吧。
作者: Ali88    时间: 2004-6-1 10:42
下旋弧圈球不就是削球吗?
作者: 一介书生    时间: 2004-6-1 11:10
没有什么奇怪的,就像用上旋的假动作发下旋球一样,动作做得快不易被对方觉察就是了。
作者: 宁波@弧圈    时间: 2004-6-2 18:48
下旋弧圈球想象有,我认为弧线低短而速度极快的原故.
作者: 没头苍蝇    时间: 2004-6-5 20:28
好象王皓反手能拧出下旋,拉嘛......没有听说过
作者: pjw78    时间: 2004-6-8 09:42
我认为这是国家队的教练们考虑的问题,但是我认为拉下旋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因为我在小鱼儿乒乓世界看到过一篇文章,就是分析下旋弧圈的,在古代有人说将来可能坐飞机上天,当时也是很需要勇气的,当时的很多人也都是认为不可能的,因为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
作者: 水长天    时间: 2004-6-8 22:14
更象是削球!
作者: Longyun_xh    时间: 2004-6-11 05:08
If using rubber of long pips or anti-topspin, that make sense. I played with one guy. After I pushed a no-spin ball back, he looped back (at least, it looked like). That was downspin, definitely. I think it is downspin loop. Did someone try that?
作者: 郁闷    时间: 2004-6-13 15:24
不可能,只不过是拉球旋转特别强,前进力不强,处理时易下网,给人以下旋的感觉。实战时经常碰到,下旋是同样的。
作者: mingqinglu    时间: 2004-6-15 12:11
什么下旋弧圈球,如果有,和削球有什么区别!
作者: dawanwan    时间: 2004-6-15 13:13
建议看一下:h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6&ID=11819&replyID=75076&skin=1
作者: 幽灵情书    时间: 2004-6-15 14:02
只要功夫深,铁杵摩成针.
我到是自己练过用正手拉侧下旋球,但是不怎么转,不过我会努力的.
等我练好了,我也发明专利 . 呵呵
作者: 狂一爆    时间: 2004-6-23 16:42
下旋弧旋的却存在。它只是好的弧旋选手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应急处理球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偶尔出现在正手位大角度上旋球时,来不及拉前冲而临时改为侧拉下旋球。击球时多在下降期。下旋球是拉不出来的。但拉下旋球,可拉出不转的假弧旋(并不是下旋弧旋),以迷惑对方。另外近网侧旋球,正反手台内都可拉出带下旋的“下旋球”。
作者: 郁闷    时间: 2004-6-25 15:20
我更同意19楼大魔头的说法,多看看削球手的录像特别是直板削球,肯定可以找到现在所说的
下旋弧圈球的动作。说白了就是削球,发明了一个新的假动作,由台下转移到他内去了,由于动作多了点,最大的缺点是只能对付一些速度较慢的来球,而且失去了弧圈球的主要特点。技术是好的进步的,但绝对不应说是弧圈球。

不知哪位高手能拉出一个纯下旋,而基本看不是削球动作。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