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直板横板的业余博弈以前也有过相关的文章,文中提到横板优势的发挥更有赖于更专业化的训练,那么我们在这里探究下究竟其本质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直板有明显的反关节所以才导致技术漏洞大进攻受限,其实横板和直板同样有反关节,只是反关节的位置不一样而已,从技术区隔来说,直板的反关节主要在反手技术和相持上,而在小球上手和控制上直板的反关节少,这点不必详述,普遍都有体会,而横板的反关节则在小球上手和控制上,这是源于横拍自然握拍时,击球甜区位于手的水平线以上,就是比手高,甜区也不在手指延伸的前方,而直板的甜区却更接近手指延伸的前方,球拍甜区也比手低;
在这个基础前提下,业余水平的对抗往往集中在发球,控制和上手上,一旦开球,就先打直板的特长,横板能顶住才会有机会,那么为什么专业范畴横板能克服这些弊端呢?
要知道在业余领域,任何人都很难做到长期艰苦的训练来扭曲关节去适应反关节的动作,但专业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适应,这时候虽然横板也没有直板在前三板的优势,但是能做到差别不大的时候,对抗的博弈就发生了变化。
这里抛出一个论调,大家多来参与己见,只有更多的探讨才有可能抓住本质。
图文并茂,逻辑清晰,分析合理,大赞一个!
同感
这里还应该补充一下,
为什么直拍不能通过长期艰苦的反关节适应训练来弥补反关节问题,从而达到综合实力的提高呢?
这里就又牵扯到一个反关节度的问题,反关节是分度,就是轻重,直拍的反手位反关节是重度反关节,通过训练改善都很难缓解,更不用说消除了,
而横拍的反关节是中度反关节,通过长期训练可以缓解。
我是直改横的,看到这个图终于知道为什么一直正手不会发力。
以前的自我调节就是通过降低重心跟吊腕来把击球点调整到个直板的习惯点。
现在看来 这条路是摸索对的。
其实还有一点,直板的手感比横板传递短,横板依赖手柄的传递,直板直接通过拍子就传递了.
我是直改横,接发一直解决不好,原来直板的微调很少让我吃发球,现在打横板,直接吃个饱
横拍的吊腕之说,就是通过训练拉伸了手腕部的韧带,能使得握拍时候拍头沉到手腕以下,减缓反关节,导致的启动慢,出球线路易被判断的问题;
有说,很多职业球手不吊腕了,其实你仔细观看视频,就能在回放时发现,吊腕是普遍的,不吊,你就没有手腕的启动距离加速。
第一次公开试打正在招募中,可以报名体验,所以,还没有体验贴。
其实在直横拍的使用中,也都摸索出一些减少和减轻反关节的动作方法;
这里列举一个普遍有争议的案例,但是这个争议不在反关节上,而是争议成训练方法或者动作方式上,这个争议现在也没有什么结果,那就是横拍的使用是否要大幅度的调整握拍,就是是不是要在手中转拍!
欧洲选手正反手大幅度转拍的不在少数,而中国选手基本不转,只是通过手指压的方式微调,外国选手没有大量时间和高水平的教练帮你去纠正动作,他们会自然选择舒适的方式去打球,但是一旦你能快速调整到位的话,其效果是可怕的,比如波尔,正手的出球线路,摩擦都非常好,灵活性也很高,他就是正手大幅度转拍导致,使用横拍的球友都可以试试。
楼主分析的角度很好,1楼的图片也很直观易懂。
这个讨论非常有价值。
高手们多探讨探讨吧,尤其是直板横板都打过的高手。
关于直板横板的业余博弈以前也有过相关的文章,文中提到横板优势的发挥更有赖于更专业化的训练,那么我们在这里探究下究竟其本质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直板有明显的反关节所以才导致技术漏洞大进攻受限,其实横板和直板同样有反关节,只是反关节的位置不一样而已,从技术区隔来说,直板的反关节主要在反手技术和相持上,而在小球上手和控制上直板的反关节少,这点不必详述,普遍都有体会,而横板的反关节则在小球上手和控制上,这是源于横拍自然握拍时,击球甜区位于手的水平线以上,就是比手高,甜区也不在手指延伸的前方,而直板的甜区却更接近手指延伸的前方,球拍甜区也比手低;
在这个基础前提下,业余水平的对抗往往集中在发球,控制和上手上,一旦开球,就先打直板的特长,横板能顶住才会有机会,那么为什么专业范畴横板能克服这些弊端呢?
要知道在业余领域,任何人都很难做到长期艰苦的训练来扭曲关节去适应反关节的动作,但专业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适应,这时候虽然横板也没有直板在前三板的优势,但是能做到差别不大的时候,对抗的博弈就发生了变化。
空气和水一样重要,
两者都需研究,需求是相对的,
敌人用长矛的时候,我们也用长矛,
敌人用长枪的时候,我们也用长枪,
敌人用计算机的时候,我们最好也用计算机吧!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