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臂挥拍能达到最大的直线速度的对比分析:
一号对比:杀高球
曲臂杀高球和直臂杀高球,哪个速度快?
二号对比:快攻
同一个快攻型运动员,用正胶和用反胶快攻哪个直线速度更快?(为了增加了摩擦,使直线速度减少的原理)
三号对比:拉弧圈爆下旋
同一个运动员,采用同一的引拍、同一的重心高度,同一的迎前姿势的条件下,】
一种是直臂挥拍,一种多收小臂,哪个出球的直线速度更快???????
四号对比:正胶快攻与正胶弧圈
正胶小弧圈的收臂可猛了,见见刘国梁的视频就可发现,但正胶的弧圈的速度能跟正胶攻打的速度可比吗?
所以收臂增加旋转,降低速度,是在理之中的。
KWRONG兄说的在理:只有蹬地才能产生外力,才能增加角动量,收小臂本身是系统内的力,只能将系统内的动量转移,并不能增加动量, 收收小臂的时候,小臂会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让大臂减速,小臂的动量增加的同时,大臂的动量减少,大小臂的总动量没有增加或减少。
所以收臂减少直线速度,增加旋转速度,也是合符动量守恒定理的
关于鞭打效应与小臂的作用的关系,做解释如下:
鞭打的立足点是脚,末端是手腕,实际上是种力的传递,传递的效率决定了出球的质量。
实质上,我赞成KWONG的观点,挥拍半径、腿腰,以及身体的发力,是力量的源泉,小臂胳膊仅仅是力的传递。收臂不过是力的转换,或者是运动形式的转换的一种方式,弧圈的能量不是来自于手臂,手臂仅是能量传递的方式。
弧圈的定义中,我们会有个使球旋转的含量,旋转强才能成为弧圈,这点大家应该没异议。
那旋转是怎么来的呢?一是通过器材套胶的深吃球和深摩擦,这是先决条件。二是通过收臂的动作,使全身挥拍的直线能量,部分的转化为球的旋转能量。
鞭打效应,使转化的能量的效率大大加强,鞭打效应带来的收臂,使转化为旋转能量的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直臂挥拍照样可以产生鞭打效应。
直臂挥拍、接触球瞬间收臂,就会产生鞭打效应。
全身用力、直臂挥拍,使球拍具有了最大的能量。在接触球后收臂,使部分的能量转化为球的旋转势能。
一位球友的回帖正中要害:
五号对比:
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收臂确实能使直线速度稍微提升,但使来自脚底蹬转、包括全身的能量传递受到影响,是种得不偿失的手法,也就是过度收臂的问题,所谓“得了芝麻,丢了西瓜”。但这并不妨碍我的主题的成立:收臂增加速度是个伪命题。因为收臂增加速度并不总是成立,而且甚至会成为累赘。
可能很多朋友对伪命题这个名词的理解上存在争议。
进行上面的四个理想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
直臂挥拍能获得更大的直线速度,接触球后的收臂仅仅是为了增加摩擦,并且收臂的副作用是造成直线速度的下降或整体能量传递的下降
哈,服了你了,很执著的楼主,恭喜你答对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打球比的是起拍的突然性,落点的不可捉摸性,利用的是对手对速度和旋转的判断误差,如果对方事事有准备,没有突然性,还是不要过分强调直线速度。这句话其实与你贴子写的是两个意思,楼主别介意,都是互相探讨。
主动挥小臂,虽然属于内力,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动量,但是仍然可以让拍子速度加快。而且因为小臂、手、球拍的质量相对于身体剩余部分的比例很小,因此这个加速将非常明显。
不是不挥臂,而是挥臂的时机。收臂过早,等于火箭的前两级还没完成加速,第三级就开始工作了,自然不行。
现代弧圈之所以直臂挥拍,触球后才猛然收臂加速,是因为改大球以后,球的刚性下降了非常多,单纯靠过快的挥拍速度,已经无法达到最快的球速,需要一个吃住球再加速的缓冲过程。
主动挥小臂,虽然属于内力,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动量,但是仍然可以让拍子速度加快。而且因为小臂、手、球拍的质量相对于身体剩余部分的比例很小,因此这个加速将非常明显。
不是不挥臂,而是挥臂的时机。收臂过早,等于火箭的前两级还没完成加速,第三级就开始工作了,自然不行。
现代弧圈之所以直臂挥拍,触球后才猛然收臂加速,是因为改大球以后,球的刚性下降了非常多,单纯靠过快的挥拍速度,已经无法达到最快的球速,需要一个吃住球再加速的缓冲过程。
世人总是把收臂的加速和加转功能区分不了,混为一谈。
主动挥小臂,虽然属于内力,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动量,但是仍然可以让拍子速度加快。而且因为小臂、手、球拍的质量相对于身体剩余部分的比例很小,因此这个加速将非常明显。
不是不挥臂,而是挥臂的时机。收臂过早,等于火箭的前两级还没完成加速,第三级就开始工作了,自然不行。
现代弧圈之所以直臂挥拍,触球后才猛然收臂加速,是因为改大球以后,球的刚性下降了非常多,单纯靠过快的挥拍速度,已经无法达到最快的球速,需要一个吃住球再加速的缓冲过程。
加速的缓冲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更多的旋转,而不是增加球的直线速度。
加速的缓冲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更多的旋转,而不是增加球的直线速度。
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只要不是垂直于前进方向,也就是说只要不是直上直下地收臂,那么必然会有水平方向的分力,而且只要球拍跟球有一定足够夹角,必然会增加球的直线速度。
从一个放松引拍的状态到绷紧收缩的状态,收臂的过程其实是为了提供加速度,无论是旋转还是楼主说的直线速度,都需要有一个加速度,然后才能达到最大值。
如果谁说没有加速度,我只能说还要加深对球的理解了。[em1004]
结论:虽然收臂不直接增加速度,但打球还是需要收臂的。
完全正确
力量来自脚踝处 重心的转换 根本不是小臂主动发力
只有不会用重心击球的人 只能靠小臂去主动的发力
收小臂就是外在的现象 本质就是重心转换(不是转移)
击球的力 是个惯性 不是发死力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确实不错,楼主的实验很深入的分析和说明问题,这种精神同时值得称赞!
小臂的收缩 仅仅就是为了增加摩擦
如果觉得球速不快 质量不高 还要从脚下找原因
虽然有的人觉得用力向前挥臂可以增加向前的力量 以致增加球速
一旦进入这个误区 基本就很难步入正轨
一定要理清观念 力来自蹬地后的反弹 不是胳膊
向前的力 来自整体的迎前 是惯性 在此基础上 小臂再去摩擦
曲高和寡
还是有人懂得欣赏
问楼主一个初中物理课堂接触过的问题:在时速100公里的火车里边,一个人以10公里时速从车尾向车头方向跑,那么此人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时速多少?如果按照楼主说的对速度没有帮助,那么应该是100公里,但是实际上是110公里,对吧?
所以建立在转腰基础之上的同时收小臂,绝不是只增加摩擦,是增加了击球速度的。
问楼主一个初中物理课堂接触过的问题:在时速100公里的火车里边,一个人以10公里时速从车尾向车头方向跑,那么此人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时速多少?如果按照楼主说的对速度没有帮助,那么应该是100公里,但是实际上是110公里,对吧?
所以建立在转腰基础之上的同时收小臂,绝不是只增加摩擦,是增加了击球速度的。
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要明确大关节的发力,要大于小关节的发力。
拍子在接触球前的速度,是来源于大关节的发力后,产生的惯性速度。
拍子在接触球瞬间,小臂收臂,肘关节会产生反向力矩(因为小臂收臂的方向与拍子挥拍的方向不一致所导致的),产生了大家所谓的“制动”的概念,即向前的直线速度不再增加,甚至减少,拍子与球接触角度由于收臂作用的改变,产生了更多的旋转。因为空气动力学的原因,旋转的增加造成了球的下坠快,便错误的以为球的直线速度快了,这是一种错觉。
球发生旋转还是径向移动,跟来球性质,拍面和球的夹角,拍子的运动方向有关。
跟是从蹬转还是转腰还是手臂等力的来源并没有直接关系。
从这一点上说,现在人们对动作的要求过于神话了。单靠手臂甚至手腕的动作,是能够打出速度和旋转虽然不是最佳但是也能达到85%甚至以上的球的。业余打不过专业,主要不是因为动作不正规,而是不如专业的训练的全面和深入。一个手感佳但动作不正规的选手,是完全可能打过动作正规但训练还不全面的选手的。
乒乓球是一个非固定轴的很轻的球体,通过拍子的摩擦或者击打只让他产生旋转而不产生径向移动基本是不可能的。
标题既然是理想实验,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我们固定身体,固定肘部,不转腰,单纯收缩前臂,看看能不能打出有速度的球,我看完全有可能。能不能摩擦出只有旋转而没有速度的球呢?我看基本不可能。
楼主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竟然得出内部力量不能对球起加速作用的结论,可见其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想必楼主忽略了一个能量,那就是惯性,在转身的末期所携带的能量,是从蹬脚产生的动能是100的话,既便小臂不收,击球耗掉50,还有50是白白耗掉的啊,再说还要耗费身体重新往回发力,做身体还原的啊,如果在击球瞬间加上甩小臂再耗费50的动能,岂不是最合理?
什么都是浮云,精辟。
绕来绕去的说得真复杂,只考虑球拍触球之前的速度更容易理解。没有速度就没有旋转,无论是球的飞行速度和旋转速度都是需要提高挥拍速度的。想制造高速旋转的球必须首先提高挥拍的速度。我坚持认为收小臂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给球拍再加速。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