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年人打球容易犯这方面的毛病?
因为和小孩子跟教练学球不一样,小孩子练球时,教练随时在提醒着,如“快一点”、“慢一点”、“脚动起来”等等。
而成年人打球更多时候是随心所欲,怎么舒服怎么打,时间一长,不规范动作就定型了。等到和高手或者跟教练练球的小朋友过招,自然就漏洞百出了。
常见的情况是:被来球“顶”着、发不出力、击球失误多甚至连球都碰不着[em1004]。
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善这种情况呢?
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办法还是有的。我个人认为重点加强“击球点”和“击球距离”的训练。
因为这两点训练操作起来简单,同时效果也较明显。
在正式谈及这两点训练之前,我强调一下:这首先是一个意识问题。只有你在每次打球前彻底抛开那种“怎么舒服怎么打”的潜意识,强化这两点意识,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首先,说说“击球点”的训练。
什么是“击球点”?简单说就是击球时球和身体的相对位置。
练球时千万让你自己的脚像有胶水粘在地板上一样,只是靠手臂的伸缩来打球。这个时候你的击球点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和身体的相对位置是不固定的。
练球时这么做的后果是:长此以往,你的不规范动作就定型了!因为你的击球点太随意了,和身体的相对位置太随意了,要么在身体正前方,要么在身体右前方,要么和身体平面位置平行,等到真正去打比赛,如果不出现手忙脚乱、发不出力、够不着球等等这些情况才怪呢!
那么正确的击球点应该在那个位置呢?
每个人的最佳击球点不完全相同,但一般而言,以右手持拍为例,大体应该在身体正前方靠右这个位置。(下图为俯视图,黑点为合理击球点大体位置,红点为常见不合理位置)
那么怎么做到击球点合理呢?
注意两点:
一是重心降低。因为业余成年人打球很多是挺着腰,甚至挺着油肚打球[em1002],这一点一定要改掉。
二是用脚找球。有人说是“迎前”,这一点并不完全对,不是说“迎前”不对,而是用在这里不形象。如果说成是用脚找球就形象多了,不管来球是那个落点,通过脚步的移动(你也别管什么跳步、并步、交叉步,业余打球的关键是脚能“动起来”)找到自己的最佳击球点,换句话说:不管来球在哪,强迫自己移动脚步,目的是确保击球瞬间的击球点和自己身体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做到这两点,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应该能把最适合自己的击球点固定住,也就是说不管身体再怎么移动,击球点和身体的相对位置能够保持不变。
如果你在练习当中不注意以上两点,那么你的击球点就难以固定,造成的后果是:被球“顶”着发不出力或者伸直胳膊去“够”着打球。
此外,再来说说“击球距离”。
什么是“击球距离”?就是引拍完毕后挥拍击球瞬间和来球的距离。
当然这个距离是一个“相对”距离,因为你在挥拍击球的同时球也是“迎面”而来,不是静止在那“等”着你去击打。
这个击球的距离很有讲究:小了,会感觉被来球“顶着”发不出力,大了,不容易借力,而且还会感觉像伸手去“够”球,同样不好发力。
那么,如何做到击球距离合理呢?
实际上也很简单:盯球,这是必须的!
预判得准、盯球盯得准,这是合理击球距离的前提。
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成年人打球“手比眼快”,即手上动作比眼睛盯球来得快,甚至连盯球动作都没有,纯粹是靠感觉、下意识地挥拍击球。
难道你比专业运动员的球感还好[em1002]?人家专业队员比赛时两眼都要死死盯住来球,你仅凭感觉就能把球打好?
所以,应该做到“眼比手快”!
中国不是有个成语“眼疾手快”吗!
为什么不说成是“手快眼疾”呢?其中道理自己去好好琢磨一下[em1005]。
当然,来球的速度有快有慢,如果涉及到落点的话,那么就是上面说的击球点的范畴了,要通过脚步的移动来调整,但是盯球同样是前提。何况,击球点和击球距离这两者本身就密不可分。
好了,今天就简单聊这些,相信你只要做到合理“击球点”和“击球距离”,那么动作就会日趋合理,当形成一种意识之后,动作定型了,能够把合理击球做到像吃饭走路那样简单自然,那么你还用担心自己的水平不会大幅度上升吗[em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