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这么一帮人:毫无乒乓球基础,处于爱好玩了一段时间乒乓球后,就想要拉弧圈球了。
我身边也有几个这样情况的朋友。
本来我也想让他们从基本功开始练起,但是发现基本没有效果[em1003]。
一是他们不可能静下心来想小朋友一样专心练球,一步一个脚印地练下去,上台就是打比赛玩。
二是也确实没这个时间,按部就班的话,练正手攻球也得半把年时间吧,有了基础再去练弧圈球,怎么也得一年或两年才像模像样吧。
所以,我就这么想:是从基本功去追求效果,还是从效果去追求基本功[em1017]。
当然,练好基本功,按部就班地练下去,这种套路绝对是最好的,稳扎稳打,日后进步空间也大。
但是,对于上述这类人,看来就得反其道而行之了,也许追求效果可能更实际,通过追求效果反过来琢磨基本功也许更实际。
何况,这类人更多时候是享受打球的乐趣,本来也就没想着打出多高的水平[em1005],能和一般的对手对抗起来也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我给他们练弧圈球总结出这么6个字:压拍、发力、摩擦。
并且一再告诉他们:这3点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做到。
而且这3点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的。
首先说压拍。
我告诉他们弧圈球是需要压拍的,否则击球时就成了“撞击”球了。
并且要克服手腕不固定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业余打球很常见。
至于“压”成什么程度,我大致告诉他们就和台面成60度角差不多了。
至于是高吊还是前冲,那是以后的事,别整复杂了。
总之,就是一个意思:手腕固定、拍型成60度固定。
再来说说摩擦。
我形象地告诉他们:在拍型60度的情况下去击球,如果没摩擦,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
肯定是下网[em1005]。
那么要保证不下网,那该怎么办?
就得靠摩擦,要靠胶皮和球之间的摩擦力,要靠胶皮“带着”球走才能过网,也就是常说的要有合理“合理弧线”。
通过演示和讲解,他们自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最后说说发力。
我同样是通俗地演示给他们看:为什么要发力?
一是如果发力不够,球拍触球瞬间速度上不去,自然吃不住球,而这个时候拍型是压着的,击球后自然下网;
二是如果为了避免下网,强迫自己拍型立起来,球即便过网了,也是既没速度又没旋转,说白了回球就是个菜球。
最后,我再三告诉他们:这3点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完成。
经过我这么简单的6个字总结,效果还不错,他们还时不时能拉出质量不错的球来。
当然,我在这还是要重申一下:这中做法只能针对那些毫无基本功又不愿练习基本功或没时间练习基本功的朋友,属于一种偷懒的捷径[em1006]。
关于这条捷径,我补充两点:
一是从追求效果反过来琢磨基本功。
当他们能时不时拉出“弧圈球”之后,很容易就提升了打球的兴趣,而兴趣恰恰是最好的老师,这比我说多少遍基本功的重要性都管用。
等到他们开始琢磨如何提高弧圈球的上台率和威胁性的时候,自然会去琢磨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击球力量更大、旋转更强,说到底,他们自己会去琢磨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动作更“合理”。
要的是“合理”,至于是否规范倒不一定,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说:打球的最高境界就是怎么打都能上台,呵呵[em1004]。
二是3点中最难的是发力。
压拍、摩擦,这两点通过我的演示,他们可以很直观地领悟。
但是发力却是一个很难过的“坎”,不要说这类人,即便是打了几十年球的人当中,发力依然不咋地[em1004]。
刚开始他们都是通过手臂的发力,等到他们发现这种方式发力提高击球的威胁性不足时,我再循循善诱告诉他们:这个时候要学会用上蹬腿转腰的力量了。
通过实践下来,我觉得比那种从一开始就练习基本功,什么重心转换、蹬腿转腰,见效还更快些。
半年多时间过去,这几位虽然不是什么高水平,但是和一般水平的对手还是能切磋一下的。
好了,关于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就讲到这,不一定对所有人都管用,否则对号入座走偏了方向,我可不负责任[em1003]。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