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帖我们来纯粹谈怎么练球 学球,不想再谈太多的技术理论或者物理理论,所以请回帖者能够配合.
从前两年我开始接触一些专业的老师跟业余弧圈高手还有专业队的学生, 积累下来我算了算,大约有十来位之多(我说的都是有指导过我的才算) . 尤其是这兩年来,每个礼拜固定都有两天的乒乓球训练, 我这边的球队特地聘请了两个专业队的学生选手来这里教球(他们偶尔也会带专业队里面的学生来交流),而近半年来又增加了一位有30余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萧教练),每个月约有两次的指导机会,长时间下来,我大约掌握了大部分乒乓专业的一些教学技巧与训练内容.
其他方面不说,我想大家最渴望知道的应该是如何练好正手拉球吧. 我想,在此大约整理了几个简单的原则,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快收前臂 : 我在接受像这样正规的乒乓训练之前,曾经遇到一位非常资深的教练,他看了我的动作,第一句话就是提到了拉球必须收前臂的基本观念. 在这之后, 无论是业余的弧圈高手,或者是专业队的学生, 都强调拉球要在触球时"快收前臂", 我想对于"拉球瞬间要快收臂"这回事还有疑虑的, 我想可以提供给您一个参考. 初练时,建议先把触球前的速度放慢,先把球挂起来,感觉球停在球拍上久一点,拍子跟球一起走一段距离的感觉,然后再慢慢的加上快收前臂的动作. 要注意,收前臂的时机越晚越好,力量越能集中. 有位弧圈高手告诉我:"球要转靠前臂,球要冲靠腰腿" , 如果小臂用的不好,怎么练拉球都不可能练的好的. 小臂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
2. 摩擦旋转的掌握--先掛后磨: 无论你要拉的多冲多爆, 一定要保有强烈的上旋. 从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跟我说,只要往前撞击就可以拉的更爆而不必顾及旋转. 相反的, 每次我撞击多了,总是会被要求要多摩擦. 我曾经质疑过那专业队的学生为何拉球爆冲的时候撞击声那么大, 那学生的回答是:那是我发力摩擦的结果.是力量集中與发力方向问题,不是减少摩擦增加撞击这么简单.
许多人拉球感觉软弱无力,通常是往上过多摩擦太薄所影响,或者是小臂加速过早所致. 从攻到拉,并非只是单纯地把攻球动作改变撞磨角度加上摩擦那么简单, "触球瞬间加速"才是拉攻的一大分水岭,由攻到拉最难掌握的也是这一点,很多人琢磨摩擦多年,还没办法突破困境,问题就出在练习的次序不对. 在此介绍一个老师指導过的绝佳发法-- 从攻到挂, 再从挂到磨 -- 先挂后磨的练习次序. 先退远,练习把球挂过去 尽量挂高挂远,不考虑小臂加速问题. 能够掌握的好,再渐渐地加上小臂加速的动作. 从挂的练习就可以避免小臂过早用力, 而挂球本身就是一种厚摩擦,是攻的一种演变, 拉则是挂的基础再加上小臂加速的因素. 大家可以参考这帖,有更详尽的说明跟视频解说. [分享]拉球吃球摩擦练习之"先挂后磨" .
3. 发力方向與击球时机的掌握: 每次球拉的太软, 老师们总是要我早點拉, 往前多些,但还是摩擦. 每次球拉下网或者不够转,老师们就叫我晚點拉, 往上摩擦多些. 加转跟前冲的主要差别,主要就是发力方向的改变, 而不是动作上有多大的歧异,更不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发力机制, 千万别从动作的外表去模仿学习拉冲跟拉转的技巧, 也不要用撞跟磨的比例来区分, 因为动作外表跟撞磨比例都是发力方向改变的结果, 只有从"因"去学习探讨, 才能掌握到真正的精髓. 前冲弧圈球绝对不是增加撞击牺牲旋转, 相反的, 现今的职业高手其前冲弧圈的旋转强度可能都不亚于各位的加转弧圈呢.
4. 上肢的放松: 每个老师都强调要放松, 但如何做到放松,真的是不容易. 我長期的練下來,我的心得就是, 蹬腿用腰與否的问题对于上肢的放松影响很大. 腿腰发力没用上, 你想怎么放松上肢都是空想. 真的想练好弧圈球的朋友们不要再怀疑了, 也不要再去研究"手上功夫"因為那真的是缘木求鱼的作法. 我的教练就告诉我:"只要用腿腰,手都不动就要能打到到球,如果打不到,你的腿腰就是不及格 也代表上肢还不够放松".
5. 还原与引拍: 我看很多朋友总是认为自己的拉球不够爆,老是在"触球那瞬间"的細節来找问题,努力研究如何摩擦,却忽略了还原与引拍的重要性. 没有还原,就不可能做到引拍到位这回事. 引拍没到位, 身体力量用不上,上肢非僵起来不可,这样怎么可能练好弧圈呢? 所以挥拍击球结束,手不要停在空中做造型,重心也不要停在左脚不动,从挥拍击球,收拍还原要一气喝成,不只是手要还原,重心更要还原,把重心回到两腿之间(可以在还原过程加个垫步,两脚稍为腾空再一起落下)
6. 引拍高低: 再者,很多人引拍都过低了,重心也下座, 怎么拉都爆不起来. 要想想,引拍过低, 怎么拉都是往上摩擦的多, 往上发力多,怕拉飞只好磨的更薄,不敢主动去迎球. 重心下座,重心动不了,如何迎前发力 ? 反过来,很多人就是掌握不好起下旋, 时常下网,越是用力下网的越厉害,自己都没发觉,引拍时拍子根本没有往下放, 往前发力过多,越是用力越惨.
7. 用右脚找球: 其实步伐的学问说来不大,主要还是个练字. 但怎么练法? 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不管是定点还是走动击球,都要习惯去用右脚去找球(也可以说是用身体找球) . 有位老师就这么教我:每打一颗球,第一个念头就是右脚去踩那么一下,时常提醒自己养成习惯. 即使是定点,也要在原地踩那么一下,这样只要来球位置一偏,自然就会移动右脚去找球了. 各位可以一试. 另外强调一点,右脚踩下去的时候全身要放松膝盖要弯要稍微沉那么一下,要有那种重量下沉到小腿与脚掌的感觉,脚掌要踩实,一位老师形容说就像是脚掌有爪一样扎实的抓住地面,不能踩的含糊.
我觉得我用"踩"这个字眼不是很恰当,其实就提起脚跟着球移动,然后再把重心压上右脚来引拍的意思. 毕竟会帮你我挡球的人都不是那么专业,即使是定点拉球, 被挡回来的落点不是那么准确,落点稍有移位,脚就应该习惯去修正每一次击球的右脚站位,重心也要跟着移动,让击球点相对于身体尽量保持固定不变(相对位置),而不是脚都不动, 只靠手的伸缩去找击球点. 至于何时要踩那么一下,这跟节奏有关. 比较好的节奏就是顺着来球落下时,脚也移动踩实了,同时完成引拍动作.
相關文章: [原创]用右脚找球/盯球-練習方法三階段 [分享]教學視頻:两点打一点入門步伐--并步的运用
8.用左脚打球用左脚还原: 其实意思就是"用重心打球"还有"击球节奏的掌握". 老师要我手要等左脚踩下去的同时才能有击球动作,要主动踩而不是球打出去了才被动的踩. 主动去踩左脚就会逼迫自己去蹬右腳,就会主动去迎前. 手要等脚就是节奏问题, 用左腳控制右手,做到腿带腰腰带手. 其实重心转移就这么简单,就跟走路一样. 但可别误解成重心完全转移后才开始转腰击球,而是要在左脚踩下去的同时就完成击球动作,在重心转移的过程转腰击球. 要注意拉球的站位是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 所以并非往人的正前方蹬而是侧蹬. 侧蹬的力量主要是靠小腿与弹掌的力量,但也不需要把右脚整个伸直. 小腿力量掌握不好的人可以多练习跳绳. 至于用左脚还原这个大家应该都没什么疑问,力量出去之后也就是重心转移之后就要立刻用左脚把重心顶回来. 正确的节奏是引拍慢还原快,也就是重心停在左脚的时间要比右脚短些.
这里要补充说明: 左脚打球的意思,并非左脚用力. 主要意义有二
1.重心往左脚落下时才同时打到球. 也就是手不能快於重心. 2.蹬右腿使左脚有个往左前跨的感觉. (注意!不是左腳伸出去就好 而是"重量"要壓上去 身體要跟上 右腿蹬伸後立刻放鬆) 会这样强调左脚 主要是针对业余学习者 脚的动作大都过于保守 , 这样的教法是让学习者勇于把重心蹬送出去,并且强迫学习者 控制手不要快于脚.
練習方法: 引拍动作完成之后,手都不要有动作,脚往左前方跨一小步
或者誇張點往左側跳(不是正前方,基本站位:左脚在前右脚稍后). 就跟走路一样. 当脚往左前方踩人同时转向正前方,不就完成了蹬转了吗?
你手不需要动,拍子也已经跟着身体走了一段了,最后在脚就要落下的同时,
收臂击球,球一出手左脚立刻把重心顶回手跟着放下还原到准备动作.
9.用腰引拍,身前击球: 如果"用右脚找球用左脚打球"的节奏都做到了,步伐也到位了,还原也有了,接下来就要注意,加上转腰动作. 有非常多的业余朋友都犯了"用手引拍"的毛病,手直接往后拉,上半身还却忘了向右转腰.很多人都知道打球要用腰,结果引拍时都忘了用腰去引拍,击球时怎么能用好腰呢? 其实引拍动作很简单的,就是从准备动作为基础,重心右移的同时把你的脸向右转(不是转脖子),小臂稍微打开(肘保持在腰侧别动但也别夹紧) ,这样就是标准的引拍动作了. 只有用腰引拍,避免手肘后拉,才能做到所谓的身前击球,而不是身侧击球,击球点往前,才有足够的发力空间,这样球质才会高,也不会被球顶住发不了力. 许多人只能打下降期 半出台的短球老是拉不好, 这跟"手后拉 不会身前击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要注意,是转腰引拍,只是弯腰是不对的. 只要做好用腰引拍,在蹬腿重心转移的过程做好"腰臂同步",感觉就是用丹田力量在控制手臂,这样就是所谓的"蹬转"了--右脚蹬上半身转的拧腰, 这样一來"以腿帶腰 以腰带手" 一点都不是问题.
相關文章: [原创]以腿带腰的练习方法
10. 动作完整流畅第一 进球第二, 最后才求质量: 很多人一开始就想用力去拉,想拉的冲拉的爆拉的转,其实都是不正确的学球方法. 刚开始练,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先把动作做完整 要求流畅舒坦, 不要听人家说拉上升期比较爆就赶鸭子上架, 刚开始练就是拉慢一点,人退远一点,拉下降前期或者是下降期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把动作做完整. 然而业余朋友大都是单球训练,有进球的压力,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一次打一颗球次就停下来, 不要管进球与否. 也不要去想着要用力去磨,就算是只把球挂过去都可以. 先要求步伐的到位 身体重心的到位 引拍的到位 击球动作要流畅完整. 打好基础再做连续动作,接着才是发力摩擦.
其他发力與步伐的问题我想在此就不多讨论.但要记住,击球动作都是圆周运动:转腰带臂是圆周运动, 收臂也是圆周运动. 转腰(拧腰)是手臂以丹田(脊柱)当作是转轴,收臂則是小臂以肘为转軸. 只要做好圆周运动, 动作就一定会协调流畅.
最近我看了几位朋友一直在研究该如何摩擦,在这里我跟大家说一个事实,也许有人会产生质疑,但这却是我所经历的,这个事实就是: 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教过我们要如何摩擦. 教学的过程,就是要我们掌握摩擦的厚薄,引拍的高低,往上发力与往前发力的分配,击球时机与击球点等等. 我所看到的, 乒乓专业里面对于"拉球摩擦"的涵意并没有业余朋友想像中的那么复杂与神秘,彼此看法也很一致没什么冲突.
以上是我接受几位老师指导的学球心得,也是亲身实践体会的结果. 这十个要领只是最基本的, 若要细谈可以再从这十个要领一一展开. 而这些重点跟网络上流传的几篇精华帖的说法 (包含 戴老师 何版)也是非常吻合的. 也许接触的人不够多,看法也未必跟您接触的教练老师的說法相同 也未必完善,但对于没有机会接触专业人士的朋友们,可以当作一个学习参考. 相關文章: [分享]最近让自己明显涨球的几个关键训练(1-3 待续未完)
各位有给专业老师指导过的,有其他心得也可以一起分享上来.
以下是跟帖Q&A:
"用右腳找球"是打完球后,还原的动作呢
还是击球时的动作,有点不解,请指教
都不是.
是还原后的引拍准备动作. 右脚要跟随着来球落点 长短 方向 节奏 向右后小退一步,来寻找最佳击球点与击球节奏, 更重要的是要把重心转移确实的落在右脚
为稍后的击球动作来储蓄能量. (先蹲才后跳 先退后进 先引后迎)
这乃是因为平时练球 没有成好习惯 所以难.
许多朋友常感觉 苦练基本动作却练赛脱节, 平时练球 "右脚没有跟上球 对上点" 是主要原因之一. 大家想想,帮你我挡球的陪练并非专业队出身的,大都一样业余球迷,就算是练定点拉球 对手挡回来的球要全落在同一个落点是不可能的, 但球点偏移了 右脚却完全黏着地上 没有丝毫的移动 全靠上半身来调节击球点 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坏习惯.
或许有人说,落点偏移不大 用手调整击球点就好了,等落点偏移大些再用脚去移位,其实这是"理论"上的误区. 因为大家毕竟没有童子功(小时候没受过专业训练),
在连续击球的过程中右脚总是黏着地上没有移动 突然来一球落点较偏的来球 你临时"想"要移动是很难的, 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在右脚没法完全跟上的情况下为了打上台就会不自主用手去构球而动作变形,更别谈要把重心落在右脚再进行蹬转动作了.
建议大家, 击球完毕时要先有个还原, 不只是手的还原 更重要的是脚与重心的还原,然后看准下一颗的来球落点 随着来球移动右脚 引拍, 不管来球偏移大还是小 都提一下右脚微调位置 重新定位(可以看成是原地步伐), 养成习惯之后 遇到偏移较大的来球 浅意识就会有一个反射动作 去做好适当的步伐移动 寻找最佳击球点 ,有好的步伐移位才可能拉出高质量的弧圈,才不至于练赛脱节.
当然 较大幅度的步伐还是需要其他的辅助训练 就不在此文所要表达的范围内.
德先生的理论基础的确很出色.按照德先生的思路练球,基本上没问题.
这里请教德先生一个问题:我朋友中台前冲弧圈球时下网时出界,拉不上几板就出现下网出台的情况.请问该怎么解决呢?如何练习才好些?多谢了先呵呵.
谢谢您.
假设步伐到位没问题 出手从容的情况下, 如果还会呈现击球的不稳定现象,那就要多注意"合理的弧线" . 没有足够弧线的弧圈,进球率就会低. 至于弧线的制造与稳定击球, 必须从"先挂后磨"的练习顺序来下手. 也就是不要急着发力拉冲,把球先挂高送远(注意挂这个字 就是吃住球把球送远的感觉 先不必强调加速摩擦) , 等一切都稳定了,才去强调发力与摩擦.
有关先挂后磨的练习顺序 可以参考戴老师的 从打到拉的必由之路 一帖.
德版说的很精辟...发力前重心压右脚,左脚是虚的(看柳承敏的拉球练习就知道).击球同时,重心压向左脚. 击球后那刹那,右脚又是虚的,马上蹬左脚还原.这个就是重心转移,这个时候会感觉是用身体的重量力量在爆球.真能做到这样,就算手臂不怎么发力,球已经很爆了.
记得以前有个网友说,看见一个专业的拉球,左脚把地板踩的碰碰爆响,就是这个意思.
顺着曾经兄的说法补充.左脚踩的砰砰爆响,用力的不是左脚,而是右脚.
右脚踩是找球点的移动. 一般人练球都会把右脚踩死 其实都是那些教学影片害人. 那些人可以做到右脚都不动,是深化的结果,而且陪练挡球的落点都非常固定,业余的根本不可能人都不动还能对上点. 其实再怎样厉害的业余朋友挡回去的球不可能连续几颗落点都是相同的,挡弧圈更难.
另外左脚的踩,主要是提醒自己重心要送出去 而且是主動的送, 而左脚要往左前方踩那么一下其实就是右脚蹬的结果. 就跟走路一样, 但要注意拉球的站位是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 所以并非往人的正前方蹬而是侧蹬. 侧蹬的力量主要是靠小腿与弹掌的力量,但也不需要把右脚整个伸直.
专业队的体能训练大都会加入跳绳训练, 练的就是这个.
借朋友的图让您参考,当然平时练习是不需要这么大的幅度,只是底下这个图的"蹬"比较明显好说明:
其實我的教練一直也叫我在拉上旋的時候,只要轉腰,那我應不應該蹬腳拉上旋??
转腰必须顺着重心转移的惯性来转,在重心转移的过程来转腰挥臂.
拉上旋是往左前方蹬,拉下旋只是往上蹬的力量多些.
但您的教练还没教您用上腿力来拉,也许是时机未到,有的人是先教转腰,接着才教蹬腿,可能是顺序问题.
初学者最好把重心转移表现夸大一点 以后再把动作精简.
重心转移在拉球发力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就怕不足 不怕太过.
一开始可以用往左侧跳的方式主动把重心迎前的方式来击球.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