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英论坛中,似乎坚持玩削球的弟兄越来越少了.相应的,防守型配置更是让人"敬而远之".
为了比赛能赢,追求一板过.大多数人拥趸的还是进攻纤维系.其实是业余界对"名人效应"的盲目
跟进.我们用暴力手段,一击致命,虽说是赢了比赛.但我相信,就乒乓球的过程体验而言,我们真的
失去的太多.
在欧洲的2流俱乐部里职业球员虽说是以弧圈打法为主,但是他们经常会进行一些"非对抗"的表演
赛,突出的是"极限回合","极限弧线","极限角度".目的是为了在大众心里重树乒乓文化.很多暴力型
球员随身带着块削球板,甚至有时用42mm球在训练前后热身和放松.这在国内是绝对不可能的.但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也许只有这短暂的放松,才能真正感到乒乓球带给自己的快乐.
毕竟,乒乓运动有别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田径运动.它属于即突出"对抗性",又不丧失"表演性"
的技巧型运动.当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人们更多的还是用"竟技项目"的思维来理解乒乓运动.其实
我们大可不必用专业的框架来约束自己.平时偶尔打打颗粒,接触接触削球,多些回合,少些抢攻.都是
可以的.我打削球多年,有时也会换换反手颗粒,也时常换板打打攻球.但说实话,还是削球最能带动运
动神经,可以让人体验到什么才是移动的堡垒.
纯粹个人发表愚见,欢迎批评指正.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