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内球细节--------
最近通过自学掌握了正手搓,感觉还不错。教练来介绍了反手弹打在实战中运用的一种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体会,见笑了。
1.正手搓,关键在手腕的外展平放。可以空手体会,右前臂笔直前伸,手腕外展至垂直于小臂,拍面平行于地面。效果很好,我以前的错误是,手腕斜前伸,没有垂直于小臂和平放。
2.反手弹,一种情况下的运用方法是,在出现意外短球,且有点高时,人可能离球台略微远,这个时候我原来的处理方法是站着不动,弯腰伸长了胳膊去弹。教练的方法是,别急,看准球,可以等球下降的时候,上步踏右脚,落地时随惯性弹出前臂手腕,突然性很强。
练习心法-------
话说成年人想练球,陪练和时间是主要问题。我就总想找到一个最高效率的练习方法,能规范动作,还能提升成绩。为此,我琢磨了很多,从接发球到发球,从正手拉功到反手拉。但是这个运动太复杂了,关键环节还挺多,实在不好总结出一个可行的方法来。通过教练的指导和分析自己的特点,我简化出2点,说来讨论。本处抛开发球问题,因为这个不需要陪练。也抛开接发球问题,因为这个需要实战。
1.腰和大腿弯下去,发力向左,去正手拉球。
2.用拍头触球,发力向右,去反手拉或拨。
以上2点很简单,是我能在日常练习中时刻牢记不忘,并围绕它进行练习的。
有时候感觉脑子不好使,如果记录了太多技术内容,反而顾此失彼,练习效率不高。索性,我就彻底简化,练成一招鲜。
说的很好!八九不离十,我顶你!
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有理论、有实践、有心得、有反思、有总结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刘老师(刘国梁)教的徒弟,名列前茅的总是那几个“学生”
不难判断,楼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应该是个高手
也有不少学员问过我类似的问题
这类似杠杆原理,这边向下用力,到另一头就转化成向上,这是简单的机械力学
拉球强调重心转移,通过重心的变化,作用到小臂和手腕,转化为向前的力量,属生物力学范畴
张继科和柳承敏的暴冲最典型,重心大幅向左转移,转化成球拍大力迎前,二者是统一的,不矛盾。
说的很好!八九不离十,我顶你!
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有理论、有实践、有心得、有反思、有总结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刘老师(刘国梁)教的徒弟,名列前茅的总是那几个“学生”
不难判断,楼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应该是个高手
呵呵,被你肯定,觉得很光荣啊。
还是请教,在正手位的,正手攻和拉,是不是也要注意向左的转,而不能简单向前啊?
呵呵,被你肯定,觉得很光荣啊。
还是请教,在正手位的,正手攻和拉,是不是也要注意向左的转,而不能简单向前啊?
是否注意向左,要顺势而为,不要刻意为之。乒乓球没有定式,某一技术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内才能适用
正手位的来球也分上下旋、长短、高低、快慢之分,这里就有四类16种组合(加上反手一共五类32种)。你不可能用一种方式处理所有的球吧?
我不知你什么打法,有人是快攻结合弧圈,有人是弧圈结合快攻,二者是不一样的。张继科基本全是弧圈
重心向左移是在你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力的情况下才这么做,发力时左脚稍微离地,右腿一蹬,重心必然转移,这是拉球。实战中,多数情况下你是没机会充分去发力的。
攻球基本全是击打,近台半高球,旋转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体现的是突击和快,动作幅度小,短促有力,打斜线向左转,打直线重心向前。来球起跳低于网口是不能用攻球技术的,因为它没有弧线。
好的。
以前别人说我的正手攻球是空手做动作走火入魔了,导致横着击球。后来就自己调节,可能又成了向前太多。
我现在正手攻球的时候,仔细体会身体转动,手上尽量随惯性去击球,不刻意向前,也不刻意向左,而是瞄准预定落点。
其实我说的 这种反手弹,在实战中经常看见啊。
昨天看一个退役专业女子打比赛,就出现了上步弹打。
我中午在打球的时候,遇到这种机会球,突然想起应该这么处理,结果脑子想起了,但是脚下慢了,手上直接弹下网。呵呵,
是否注意向左,要顺势而为,不要刻意为之。乒乓球没有定式,某一技术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内才能适用
正手位的来球也分上下旋、长短、高低、快慢之分,这里就有四类16种组合(加上反手一共五类32种)。你不可能用一种方式处理所有的球吧?
说的好!
乒乓球是一项很辩证的竞技运动,不应该把特定条件下的技术特点泛化。
你可以看专业队员发力攻球和拉球的挥拍方向,都是侧向和向上的成份很大的,尤其在近台,甚至是主要的,向前是次要的。可以说,除了少数极端情况,向前为主的发力,是很少的,纯撞击,也是很少的。
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动作录像看一下,很多时候自我感觉跟实际情况是有偏差的。
为什么发力不能过份向前呢?是因为球网的存在和球台的长度有限决定的。
如果球低于网,那么如果你在中近台发力击球,如果不加上很大的摩擦成份,光靠重力制造的弧线会非常小,球的弧线太直,击球角度低了下网,角度稍高会出界,能让球上台的初始击球角度很小,甚至没有(在球很低、力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重力制造的弧线已经不能产生足够的弯折,能过网的球,必然会出界)。
如果我们尝试不发力,而是用中小力量击球,降低球的直线速度,缩短球的运行距离,那么就会发现初始击球角度在很大范围内,都可以上台,增加上台率,但是这样的球是没有质量的。
摩擦,在不大幅降低击球质量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上台率。这里面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上旋球的旋转跟空气的摩擦,会造成在前进方向向旋转方向偏折,增大弧线(比如侧旋球的弧线是向旋转方向弯曲的,这样可以验证上旋球除了重力因素制造的以外,应该有一个向下的弧线的),这个对上旋球来说是一个增加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过去,我们认为这是弧圈球可以大幅增加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是由于侧向(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而不是单纯向前)发力摩擦,同样的发力,大大减小了球的直线速度,等于在直线方向是减力击球的,缩短了球的运行距离,这样就大幅增加了能过网并上台的初始击球角度的范围,也大幅提高了击球稳定性。现在我认为这才是旋转球增加稳定性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无论上旋还是侧旋、下旋,都会缩短球的运行弧线,增加能上台的球的初始角度,从而增加上台率。
虽然由于直线速度的降低,球在单纯速度方面的威胁比高速的不转球要差,但是由于旋转的存在,增加了对方的接球难度,特别是上旋球,虽然直线速度降低了,但是通过摩擦传递给球的旋转动能,可以在落台时再次部分转换为直线动能,二跳的速度并不小。
个人认为,所谓的向前、迎前,主要指的是击球时的身体和拍子的位置,而不是主要指的发力方向,这样可以避免漏球、击球点偏后等等。但是主要的发力和挥拍方向,除了近台弹击和远台攻球,否则并不是向前的。
另外,向左向右发力,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因为我们正手和反手的攻球和拉球,是围绕身体或者肘部的一个半圆弧,引拍的时候,拍子并不在最右(正手)和最左(反手),而是在右后和左后(反手拉球如果向后大幅曲腕收小臂引拍的话),我们感觉到的向左向右,只是击球完毕后顺势挥拍的方向,真正在击球瞬间的发力方向,从上面看(排除向上向下的分量),根据击球时间的不同,是有可能向前甚至是有点向右和向左,也就是跟挥拍方向相反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正手拉球的时候,虽然多数都有向左发力成份,但是却都有右旋存在,因为引拍后,我们的手在身体或者击球平面的后方,当轮臂拉球的时候,手先向右侧运动,到达身体最右端,然后才从最右端向左运动,到达身体前面前额位置。那么在拍子到达身体最右端之前击球,拍子的运动是有点向右的,会产生右旋,如果是在身体最右端击球,那么是没有侧旋的,如果是在拍子到达身体最右端之后才击球,那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左旋。
正手拉球,如果我们想产生右旋,则要在挥拍早期击球(我们拉比较低的下降期,通常是在这个阶段,因此大部分人拉球会产生右旋)。如果我们想撇拉,产生向左的旋转,则要在挥拍后期,也就是拍子向左运行的时候击球。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