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次数: 0)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种方法因为带有一定的撞击,所以线路较长,适合发急下旋球;
第二种方法因为撞击少,所以线路较短,适合发短下旋球。当然,你不用因为缺少撞击而导致球不往前走,实际上,你自己尝试一下就知道:垂直抛球,拍面平行地面去摩擦球的底部,球离开球拍之后的飞行路线肯定不是垂直向上的而是偏向挥拍方向的,这也就是论坛上大家说的什么动摩擦、静摩擦;
第三种方法即高手们常说的“先吃后摩”(有点类似弧圈球的“先撞后摩”或“打摩”),板型由触球时间的稍仰变成触球时间的稍平。关于这种说法,从感觉上说我认为有一定道理(有点类似弧圈球快收小臂突然改变击球半径),但是这种说法似乎也缺少科学依据,正如前面说的小日本做的那个“球拍触球时间只有千分之一秒”的实验,我们很难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做到“先”吃住球“再”摩擦球。
很多人总是感觉自己的下旋球发得不够转,兴许就是想在“延长球拍触球时间”上做文章,想极力延长球在胶皮上摩擦轨迹这条“线”或“面”。不过,我个人认为:与其在这条“线”或这个“面”上做文章,还不如在击球瞬间的这个“点”上做文章(加大击球瞬间的速度和爆发力)来得更实在些。
不过这毕竟是我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