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插入一段对狂飚的理解,这东西有说好的,有说差的,有说无法使的,因为这用单纯的文字来表达本来就不怎么生动,同是狂飚,天差地别,大概可以分个类:
1、全新的普通版狂飚不灌胶,无法用
2、全新的普通版灌足胶的狂飚,好用
3、全新不灌胶的省狂,可以用
4、全新灌胶的省狂,好用
5、打了半年以上不灌胶的普狂,可以用
6、05以前老版本的不灌狂飚,可以用
7、NEO狂飚,威力不够,但可以用
8、其它替代品,如战鼓,尼狂,不灌也可以将就用,原则上还是要灌。
综上所言,同是狂飚,千差万别,我下面指的,一般情况下是不灌胶的普狂,也就是不灌就无法用的那种。
谎言1:要打“弧圈球”,OC最转,能打出的水平最高。
转不转,与板子关系不大,只与透不透板关系非常大,所以,关键在于你的发力能打到什么程度上,能不能透板,总的来说,我打十几年球,见了无数业余的,我没见过几个打得动OC的。能用纳米碳王的到是不少。至于说能打出的水平,因素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不是“转不转”,而是“节奏对不对”,业余的节奏一般都是以快为主,打球本也应该如此,而OC根本就不走球。所以,业余用OC(特别是配不灌的狂飚)的,都没什么好的结果。
谎言2:YE(YEO)配狂飚III,不能配F1。
我首先是相信了这话,打了无数块YE和YEO配狂III,均觉得不好使,拉球不转,击打发虚,一无事处。所以,别再以为是你的手感有问题,其实这个配置本来就是一个垃圾配置,这么配着打,几乎是无法透板的。不要说业余,就是专业训练组里,也很少有人打这个配置。如果你非常崇拜马琳,确实想用这块,那么变通解决,一是能每次都狂灌胶,直到打透板,有速度有旋转为止。二是配F1,不论是速度还是旋转效果远远好于配狂飚。
谎言3:狂飚在YE(YEO)上是绝配
继续上面的话,狂不是不好使,而是配的对象不对,如果配CL等支撑力强的板子,狂则不需要灌胶就能比较好使,所以,选择狂飚没有错,而是你的底板和发力的支撑力要足够,发力,风格,底板,套胶要相配,要能打透,才能取得效果。
谎言4:苦练“基本功”终究一鸣惊人
基层很多教练方法并不怎么正确,老是叫你在近台练“基本功”,我先要问一下,基本功是什么?难道就是站着不动能打一千下?NO!!基本功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指标,而不是老打一些没难度的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基层很多球员训练了很久,效果并不明显,还打不过一些“江湖球”,但“江湖球”练球还没打球的个数多。大家可以去看看李晓东教练的:斯帝卡V乒乓。说得很实在,基本功不是这么练的,而不是先从中远台找弧圈感,再由远及近的打不同节奏的球。全面提升应变能力和整体水平。
谎言5:五层板的威力比七层板大,小球控制比七层板好。
这个概念不知道哪儿来的,一说拉球,有的人就以为只能是OC和YEO之流,从论坛的火热程度也可以看得出来 ,其实这是一个最错误的概念,威力大不大,关键在透不透板,听声音就可以听得出来,就这个原理上说,五层是不如七层容易透板的。就业余球友来说七层绝对比五层板的威力大,不论任何一款七层板,你打起来可能都会比较顺手,但五层的,练球确实很爽,但打起来就不怎么好说了,估计大多数软五层板对业余的来说是不好使的。小球上哪个控制更好,我看要因人而异,我就觉得YES比YEO控制小球还要好,我有时还甚至觉得单桧控制球是最好的。
谎言6:练球应先练近台再练中远台。
个人认为这也是一个经典的错误,看了李晓东教练的视频,更是明确了一些东西。练球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中远台的弧圈球练起,培养弧圈的手感和脚步的灵活性,然后转入近中台练习防守和反撕技术以及变化和协调性等多方面的东西。
谎言7:打球应该先讲数量,再讲质量
正确的应该是:先讲质量,把力发出来,再讲数量和控制身体的协调性。没有力量的球,你练习能打一万下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谎言8:直拍可以改横拍
至少,到今天为止,我还没见过哪位改成功过的,最典型的例子是香港的李静,当然,这个“成功”的意思自己去理解吧,有人确实改得不错,但谈不上“成功”。
谎言9:一定要打二面反胶才有前途
事实是在陌生的球路里,一面反,一面颗粒大多数时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双反弧圈球暴冲那只是个理想。
谎言10:只要埋头苦打就会进步
古语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但乒乓这东西百分之一的灵感也许比刻苦更重要。
谎言11:XX国产套胶比狂飚威力更大,能替代狂系
经常有各种广告飞天,X夫的X鲸,XX得的X则,能取代狂系,威力更大,也有自家的狂飚50和狂飚8,我全部都试过了,要么威力小,要么打起来感觉是怪的。总之,你现目前为止,仍然找不到一款套胶能代替经典狂系的手感和力量,仍然只能是想办法把老狂飚折腾得有味算了吧。
谎言12:打削球没有出路
如果前面加个定语:“在国家队”那还可以这么说,在业余里,打熟了水平都差不多,业余进攻的失误较多,削球的效果往往比同水平的攻球好,毕竟,你也不是只会削球,偶尔来这么几下加上削球的稳定性,在业余里很容易就如鱼得水了。
谎言13:拉球手腕要保持不动
这只是个练球的概念,一旦误信,后果惨重,李晓东教练也指出,实战中的拉球的手腕不但要动,而且要动得灵活,我看还找不到几个关节在打球时不动的。
谎言14:单面拉已经过时了,必须学习二面拉
单面拉在国际上确实已经有过时的趋势,但都没到不能打的程度,目前还没有几个能说大赛中包赢柳兄吧,但在业余里是2个概念,单面拉的动作相对简单,转换容易,得到了速度这一重要的东西,恰好在很多时候能取得精确的效果,所以,学什么打法,按个人习惯来,不必强求,单面拉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谎言15:XX球拍要选86克-88克的最好,其它就不行
最近出球拍,来了四五个人,一开始不问价钱,不问伤情如何,就问重量多少克,这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大笑话,第一,难道人人家里都有把精密的称能精确到“克”称球拍的重量?第二,重量和球拍性能的关系仅为简单的宏观概念:重量越大,越容易透板,球过去威力越大。第三,有人说85克好,90我就拿不动了,扯吧,看来这些人的套胶也是精确到克称过再上板的,不然今天用筷明天用叉他又说重了吃不了饭了。 纠其原因,是毒文所致,建议少看某些人发的毒贴为妙。。。
谎言16:器材好坏和技术的关系较大
但凡有这种观点的人,十之八九是器材党,技术不是他们研究的范围,事实是,器材好不好和技术真没多大的关系,器材打顺手没有才真有关系。用1000块器材能赢的,用100块的仍然赢。
谎言17:XX国产拍比外国产性能更好,价钱更实惠。
这条有不爱国的嫌疑,但今天只说事实,不讲情怀。本人打了无数拍子的事实证明,凡正宗的STIGA和YASAKA,性价比已经是全球第一,没有比它们的欧版更划算的了,如OC,YE等,国产的DHS高端虽然也基本上能达到YE这种手感和底劲但是通透性仍然差一些,受众只能是一些不懂的和一些铁杆FANS了。某河,某得的100之内的纯木有些还可以骗小孩玩玩,上了100不建议买了,他们只有那种工艺,给再多钱也没用,始终给人是脱不了脂,不通透的手感。
谎言18:要“没声音”才是好的拉球
我认为什么是好拉球没有严格的定义,有时需要无声,有时需要有声,但不可否认,大多数情况下要有声音的球(透板),才是好拉球。
谎言19:拉球时拍形的角度是向下固定的
事实是,拉球时拍形是根据来球的旋转而不断作微妙调整的,如果一个动作不变就行了,那我很疑惑为什么有人学了一辈子拉球也不昨样?李晓东教练指出,没有拉不过去的球,只是你调整的角度对不对,如果太转可以向上抬,老是拍形向下发死力拉,任何人也不行。
谎言20:直拍推挡是过时的打法,必须要练横拉
事实是,业余的十个人里面就有十个人不需要横打的,正手没练好,横打只会适得其反,正所谓“攻球不死三分害”。至少,我还没见过一定需要横打才能赢球的业余选手。
OC等五夹板拉出的弧圈,2跳和下扎绝对同样动作的其他板子,但一速是硬伤。
用OC练弧圈,绝对没错的。
楼主的题目总是很猛烈,我喜欢[em1050]
感谢楼主写这么多字,也看得出来是楼主亲身体会的肺腑之言,先赞!
但是,就怕这但是,很多观点我不敢苟同。那天有时间,专门和楼主探讨。
NO,YE配F1完全可以打,配现在的狂飚,确实不能使,但狂飚分N种性质和感觉,如果是那种打太旧了的,很软的,又可以用。
NO,YE配F1完全可以打,配现在的狂飚,确实不能使,但狂飚分N种性质和感觉,如果是那种打太旧了的,很软的,又可以用。
添加了狂飙的分类的话还勉强可以成立,不过也看个人感受,我打全新的狂飚就不灌,打几天就好用了。软板配很硬的套胶,本来就是很适宜的。不过YE是适合薄摩擦打线路的板子,配F1不打磨怎么能发挥出特色来?
楼主写的不错,但是标题太狠了
标题换成个人感受估计就少有人喷了
楼主写的不错,但是标题太狠了
标题换成个人感受估计就少有人喷了
不喷的文有什么用?
为什么要说5夹板底劲小?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