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治学的成果,是否深沉老到,是衡量一个人思虑成熟程度的标志。如果文章写得苍白浅薄、言之无物,甚至是偏激错误,说明作者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悟到问题的精髓。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想”出来的;写作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乃是思想的深度。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句关于书法的名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意思是:随着步入老年后世事洞明、心态平和,其书作在融会贯通之际,也相应地会无心自达,臻于化境。后世视“人书俱老”为书法最高境界。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写文章;正如宋代苏轼在《与侄书》一文中所说的:“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学的归宿就是变化气质。荀子《劝学篇》中有“神莫大于化道”之说,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也曾说过:“学问要诀只在八个字:涵养德行,变化气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修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受到学问的熏陶感染而使气质有所变化;所以,治学的要点就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变化自己的气质。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所谓“意气平”,通俗地解释,其实就是这里所说的“没有脾气”。
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很喜爱这副对联。
我从网上搜索到该对联的赏析文章及书法作品转录如此,供大家欣赏——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