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打比赛,碰到发球特别好的对手,吃发球比较多,所以比赛时比较吃亏。
我问老爸:怎么样接这种旋转特别强的发球?
结果老爸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吃发球,不要从对手身上找原因,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真的搞不懂:吃发球,怎么是自己的问题呢?老爸的思路真的与众不同,嘿嘿。因为我的教练说要多和不同的对手打比赛,各种发球都见识一下,才能提高自己的接发球水平。
老爸看我不理解,就问我:你最怕什么发球?
我说最怕带侧旋的上下旋发球。
老爸这样说:你就把接发球简单化,就看成两类,上旋和下旋,处理这两类发球时控制自己的拍型就行了。如果这个球有侧旋,就把拍型侧向相反的方向就行。
但是老爸说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打球的人大多数都能做到这些,但是做到这些同样还是吃发球。我说是的,因为我就是这种感觉。
老爸说这才是我说的重点,为什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这个原因老爸说才是“最最最”重要的:球拍触球前身体不要太“硬”!
但是这一点太难理解了,说实在的我都没搞明白老爸在说些啥,嘿嘿。
老爸看我没听明白,就到球馆示范给我看:发带侧旋的急长球、短球,结果我没有一个接成功,不是下网就是从侧边飞出去。
老爸就问我:你碰到的对手发球的旋转有这么强吗?我说没有,因为接他们的发球我失误没有这么多。
老爸说:我现在给你变魔术,教你一个方法,你再试试看。
我说什么方法,结果老爸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全身放松,别发力,就是控制拍型去“碰”球。
不管那么多了,先试试看吧!
结果还真不错:老爸发十个球,我能上台七八个,不过质量都不好,弧线很高。
老爸说:你自己看看,接发球的时候身体放松,接发球的“成功率”就高多了,而弧线不好是接发球质量不好,接发球的“高质量”就要多练习,多和不同的对手打球,适应不同的发球,才能提高自己的接发球质量。
接发球的“成功率”和“高质量”实际上是两个意思。如果连“成功率”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高质量”。所以专业运动员接发球“成功率”高,就是说直接吃发球的很少,但是业余比赛中直接吃发球的非常多。所以专业运动员追求的是接发球的“高质量”,而业余打球的人追求的是接发球的“成功率”。
但不管怎么样,“成功率”是第一位的,只要先确保“成功率”的前提下才能去提高“高质量”。
而要确保“成功率”,“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球拍触球前身体不要太硬”,身体要放松。
如果从对手抛球开始,自己身体就开始紧张,这种情况下再去接发球,等到球拍触球的时候,整个身体尤其是手臂手腕手指都是“硬”的,失误不多才怪!也许对手发球并没那么转,但是在这种身体很“硬”的情况下接发球,你会觉得对手的发球比实际情况要转得多,这就是前面说的“问题不是对手发球有多转,而是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的身体提前变硬了”。
接发球时球拍触球前身体要放松,不但对“成功率”有帮助,而且对“高质量”有帮助。
接发球,和发球原理类似:如果触球前身体过于紧、硬,那么触球瞬间的发力就不会太好。
而接发球,要想确保“高质量”,就必须保证触球瞬间的发力,而要保证这个发力,就要求触球前的身体放松。
所以很多业余打球的人看似动作大,但是发力不好,就是因为“过早发力、身体过早变硬”,等到球拍真正触球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反过来,因为你球拍触球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你就更容易吃来球的旋转。
“不要总想着对手发球有多“转”,而是要多想想自己的身体有多“硬””,如果总想着对手发球有多“转”,反而会让自己的身体变“硬”、变紧张。
老爸说的这些实在是拗口,没办法,只好让他自己来写,前面这些黄颜色的都是我让他写的,嘿嘿。
老爸让我不要去管这么多,只需要记住一点“身体不要过早紧张、变硬,保证球拍触球前身体是放松的”就够了。
这个帖子谈及的话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高深的话题,甚至不夸张地说还带有一定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既然由一个小盆友写出来,也就难免显得拗口,不好理解。
就帖子中提到的这个话题:吃发球,原因是在对手还是在你自己?
正常人的思维一般是这样:肯定是因为对手发球太好。
原因真是如此吗?
举一个例子,一个常见的现象:你圈子中经常打球的球友,发球很好,但是你不吃他的发球;然后出去打球,别人大都要吃他的发球,而你照样吃别人的发球,而且这些人的发球比你的球友差远了。
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可以琢磨一下是否自己也碰到这种情况。
那么原因呢?其实是这样的:你的球友发球好,但是因为你和他之间太熟悉了,所以比赛时身体很放松、心理很放松,自然不容易吃他的发球,但这并不是说他发球不好,因为走出你们这个圈子,很多人都要吃他的发球;而你虽然不吃该球友的发球,但是走出这个圈子,你照样吃发球,而且你吃的发球的质量根本比不上你那位球友的发球。
太TMD拗口了,呵呵[em1004]。那么,你说原因是出在对手身上还是你自己身上?当然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呵呵。
当然,有人会说(甚至包括一些教练):所以你才要和不同的人打球,适应不同的发球。
这句话貌似有道理,但是如果你真的细想一下却还是有问题:一般而言,你接触到的球友大概有多少?10个?20个?30个?
就算你把你能接触到的球友的发球都熟悉了,碰到一个陌生的球友不又得去重新适应吗?
这样一来,你这一辈子打球的使命就是不断去找新的对手,然后不断地去适应,否则你只能和那么几个固定的人打得起来,呵呵。[em1005]
那么,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这个帖子恰恰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不是从对手身上找原因,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再回到上面这个例子:你的球友发球很好,但是你不吃,为什么不吃?不就是因为你对他太熟悉了嘛!
而“熟悉”会带来什么?不就是会让你放松、不紧张嘛!这个放松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
想明白这一点,上面的各种疑问不都有合理的解释了吗?
1、你不吃熟悉球友的发球,即便他发球非常好。因为你放松。
2、你吃陌生球友的发球,即使他发球一般。因为你紧张。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下去,你不就找到真正提高自己接发球水平的路径了吗?
这个路径就是:接发球前(或说球拍触球前)身体要保持放松状态,不要太“硬”!
否则,你吃发球就不是真的因为对手发球太好,而是失误在自己的身体太“硬”上,而且恶性循环,你身体越硬,你就越会觉得对手发球太好,而自己的失误也会越多,呵呵。
补充了这么多,也希望能通过这个帖子带给各位朋友更多的思考。
加精鼓励原创。
zs730712-----------2015.2.15
[em1002]
这个帖子谈及的话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高深的话题,甚至不夸张地说还带有一定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既然由一个小盆友写出来,也就难免显得拗口,不好理解。
就帖子中提到的这个话题:吃发球,原因是在对手还是在你自己?
正常人的思维一般是这样:肯定是因为对手发球太好。
原因真是如此吗?
举一个例子,一个常见的现象:你圈子中经常打球的球友,发球很好,但是你不吃他的发球;然后出去打球,别人大都要吃他的发球,而你照样吃别人的发球,而且这些人的发球比你的球友差远了。
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可以琢磨一下是否自己也碰到这种情况。
那么原因呢?其实是这样的:你的球友发球好,但是因为你和他之间太熟悉了,所以比赛时身体很放松、心理很放松,自然不容易吃他的发球,但这并不是说他发球不好,因为走出你们这个圈子,很多人都要吃他的发球;而你虽然不吃该球友的发球,但是走出这个圈子,你照样吃发球,而且你吃的发球的质量根本比不上你那位球友的发球。
太TMD拗口了,呵呵。那么,你说原因是出在对手身上还是你自己身上?当然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呵呵。
当然,有人会说(甚至包括一些教练):所以你才要和不同的人打球,适应不同的发球。
这句话貌似有道理,但是如果你真的细想一下却还是有问题:一般而言,你接触到的球友大概有多少?10个?20个?30个?
就算你把你能接触到的球友的发球都熟悉了,碰到一个陌生的球友不又得去重新适应吗?
这样一来,你这一辈子打球的使命就是不断去找新的对手,然后不断地去适应,否则你只能和那么几个固定的人打得起来,呵呵。
那么,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这个帖子恰恰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不是从对手身上找原因,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再回到上面这个例子:你的球友发球很好,但是你不吃,为什么不吃?不就是因为你对他太熟悉了嘛!
而“熟悉”会带来什么?不就是会让你放松、不紧张嘛!这个放松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
想明白这一点,上面的各种疑问不都有合理的解释了吗?
1、你不吃熟悉球友的发球,即便他发球非常好。因为你放松。
2、你吃陌生球友的发球,即使他发球一般。因为你紧张。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下去,你不就找到真正提高自己接发球水平的路径了吗?
这个路径就是:接发球前(或说球拍触球前)身体要保持放松状态,不要太“硬”!
否则,你吃发球就不是真的因为对手发球太好,而是失误在自己的身体太“硬”上,而且恶性循环,你身体越硬,你就越会觉得对手发球太好,而自己的失误也会越多,呵呵。
补充了这么多,也希望能通过这个帖子带给各位朋友更多的思考。
加精鼓励原创。
有道理,学习了![em1002]
这就是这个帖子要表达的意思[em1005]
不僵,不硬,不紧张。是乒乓球所有技术的前提条件。一僵,一硬,任何技术都易失误。所以,不硬,是硬道理。接发球,,当然也不例外。
道理似乎简单,但要说明白,却颇费笔墨、唇舌。读帖者更须细心、领会。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