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多哥选手征战世乒赛:结缘因拖拉机 退役回国当教练 [打印本页]

作者: 静候期待    时间: 2013-5-16 13:09
标题: 多哥选手征战世乒赛:结缘因拖拉机 退役回国当教练
弗塞·劳&nbsp;森盖今年36岁,是来自多哥共和国的一名乒乓球[微博]运动员,北京时间5月15日,第52届世乒赛正赛开始的第一天,他却已经结束了征程。弗塞从事乒乓球运动已经长达30年,18年前他是作为潜力选手被法国某乒乓球俱乐部引进的。谈起与乒乓球的结缘,弗塞可以给你说上一部多哥的乒乓球史,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乒乓球为多哥人所知还得从拖拉机说起。上个世纪70年代,到中国学习拖拉机技术的农业技术人员带回两张乒乓球桌,从此揭开了多哥乒乓球发展的序幕,弗塞说,为了等到使用乒乓球桌的机会,很多人需要排队4个多小时,甚至到凌晨。<br/>结缘乒乓在多哥最初是贵族运动<br/><br/>  弗塞说,他是从7岁开始打球的。如果问起生在非洲西部的他是怎么知道乒乓球这个运动的,他会给出十分令人意外的答案:是因为拖拉机。“应该是在上个世纪&nbsp;70年代,有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到中国去学习拖拉机制造技术,他们回国的时候就带回了两张乒乓球桌。”弗塞说,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几岁的孩子,记忆中,在他所居住的首都洛美,这两张乒乓球桌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回来的技术人员到处跟人介绍,中国有很多人打乒乓球以及他们都是怎么打的。”<br/><br/>  从那时候起,能够打上乒乓球就成了小弗塞的一个梦想,不过这全国仅有的两张乒乓球桌是不可能给普通人提供练习机会的。弗塞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乒乓球在那时的多哥简直可以称之为贵族运动,“多哥的第一大运动是足球,热刺的前锋阿德巴约就是在多哥出生的,足球跟乒乓球比起来更容易接触,毕竟那是可以在露天进行的活动。”弗塞回忆,一直到六、七年之后,多哥才又从中国引进了另外10张乒乓球桌。<br/><br/>  接触乒乓为打30分钟排队四小时<br/><br/>  客观的难度不能阻挠那些对乒乓球充满好奇的人们,有的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去找中国大使馆。一帮人到了中国大使馆之后,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nbsp;,使馆工作人员十分乐意帮忙,“那时候在中国大使馆就有一张乒乓球桌,他们决定借给我们练习,还让其中两个人教给我们怎么打。”弗塞说,首次接触乒乓球还有个中国教练,这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那个教练的名字我想不起来了,他就是刚开始教了教我们,球桌运到体育馆之后,我们就是自己练习了。”<br/><br/>  说起当时全洛美学习乒乓球的盛况,弗塞至今记忆犹新,“到球馆排队等着打球的有好几百人,每天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弗塞说,他也总是队伍中的一名成员,“我经常排队四个多小时,才能等到使用球台30分钟的机会。”<br/><br/>  多哥的乒乓球就在排队中开始了快速发展的步伐,“虽然到目前为止多哥练习乒乓球的也就300人左右,但是我们的水平在整个非洲都是数得着的,去年的全非联赛我们获得了第三名,冠军和亚军分别是埃及和刚果。”<br/><br/>  感谢乒乓法国俱乐部领上专业路<br/><br/>  对于弗塞来说,乒乓球是影响人生轨迹的一项运动。7岁开始接触乒乓球的弗塞早早地表现出了在小球运动上的天分,“1995年&nbsp;,我们到突尼斯参加比赛,当时法国队的教练看到了我,觉得是个有潜力的选手,就跟我说‘来法国打球吧。’”弗塞说,法国俱乐部邀请他的诚意显而易见,“他们当时就给我买好了到法国的车票。”<br/><br/>  虽然前往法国打球、生活对于弗塞来说是一件值得畅想的事情,但是直到两个月后他才得以成行,“我妈妈不舍得我去法国。”弗塞说,他在全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一直是母亲最疼爱的孩子,对于尚且年轻的他离乡背井,母亲简直有一万个不放心。“后来是邻居和亲戚们看不下去了&nbsp;,他们纷纷过来游说妈妈&nbsp;,说‘让他去吧,在法国比在多哥更有发展’,再加上法国人几乎每天一个电话来催,最后妈妈只好同意。”<br/><br/>  到了法国,弗塞住在教练家里,虽然教练一家人很好,但是相对寒冷的气候和著名的法国大餐都让他很难适应,“那时候我妈妈经常去机场,见到来法国的人就让人家带吃的给我。”5年之后,弗塞才第一次回到多哥,“我妈妈见了我就哭了。”<br/><br/>  难舍乒乓未来要回到多哥当教练<br/><br/>  不知不觉,弗塞打球的历史已经有三十年,这次代表多哥参赛,他的运气很不好,“第一场比赛球拍就在球桌上磕坏了&nbsp;,换了备用球拍之后状态受到很大影响,最后遗憾地输掉了。”说话间,多哥耸了耸肩。费塞说,他最喜欢的中国运动员是邓亚萍,现役选手中最喜欢的则是技术全面的马龙,“1997年&nbsp;,我跟着法国队去北京大学训练了两个月,期间我们申请去看一下中国队训练,一共去了两次,每次只能看半个小时。”弗塞说,在中国待的两个月让他对中国队只产生了一个印象,“很努力。每天就是打球、吃饭、睡觉,然后再打球、吃饭、睡觉。”<br/><br/>  与此相比,国外球员在训练上投入得显然没那么多,“我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在家里待了两个月&nbsp;,几乎每天都去拜访亲友,一个星期才训练两到三次,这在中国队是不可想象的。”<br/><br/>  说到未来,弗塞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我年纪已经不小了,不可能一直当运动员,现在我哥哥是多哥队的教练,未来我也要回去当教练,希望教会更多的孩子打球。”已经离婚的弗塞有个三岁的儿子,“两岁的时候,我送了他一副球拍,他放到嘴里就啃,不过现在他已经会颠球了。”<br/><br/>
作者: 后来者居上    时间: 2013-5-16 13:44
上个世纪70年代,到中国学习拖拉机技术的农业技术人员带回两张乒乓球桌,从此揭开了多哥乒乓球发展的序幕,弗塞说,为了等到使用乒乓球桌的机会,很多人需要排队4个多小时,甚至到
作者: 春东88    时间: 2013-5-17 08:36
结缘乒乓在多哥最初是贵族运动<br/><br/>
作者: 一朵奇葩    时间: 2013-5-17 21:24
孔指导表示,“每一届世界大赛都是一次大考
作者: 一朵奇葩    时间: 2013-5-17 21:24
孔指导表示,“每一届世界大赛都是一次大考
作者: 從(_鈊ゞ開始    时间: 2013-5-18 17:14
退役回国当教练<br/><span class="font10" style="LINE-HEIGHT: 20px">发表于:2013-5-16 13:09:00</span><br/>
作者: 杏林晓梅    时间: 2013-5-19 22:43
很多人需要排队4个多小时,甚至到凌晨。<br/>
作者: 忽律    时间: 2013-5-20 11:46
<p>新闻赛事好贴 学习分享了</p>
作者: 萍水乒乓    时间: 2013-11-24 08:07
国外球员在训练上投入得显然没那么多.
作者: 春天的精灵    时间: 2013-11-24 09:14
弗塞·劳&nbsp;森盖今年36岁,是来自多哥共和国的一名乒乓球运动员.
作者: 宁静淡泊    时间: 2013-11-25 18:17
<p>看点新闻技术帖子还是很好的</p>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