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业余打球,多属半路出家,初学上路,既无名师指点,又无高水平球友相伴,要想涨球,如非小有天赋再加以刻苦钻研,再佐以合适途径,断难登堂入室,仅能初窥门径而已。总结起来,业余学球要想涨球,当按照以下“八法”修炼,加以时日,断可小成。
一、动作要相对合理而不是苛求规范
业余学球,要重视动作的合理性,所谓合理,是击球的合理而不是表面动作的合理。首先,要符合击球的基本原理,如上旋和不转、轻微下旋撞击为主,下旋摩擦为主。其次,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做到发力的协调,发力的协调因个人习惯和身体素质而表现形式不一,有人习惯于大肌群发力(大臂、腰、腿),有人习惯于小肌群发力(小臂、手腕),但无论属于何种形式,只要符合协调击球的原理,都可以算合理的动作(不一定规范)。有的球友学球过于注重所谓的正规动作,一板一眼,看似形似,实则神偏,有的练了多年也收效甚微。为何,概因缺了全身放松状态下的协调和发力。殊不知,无协调,再好看的动作也是花架子,典型的症状就是一发力就散,一跑就乱。反观业余高手,无论是否动作规范,都有一手或几手“杀手锏”,即无论在何种身体状态下(跑动或不跑动),都能运用一种或几种自己感觉最协调、最舒服的击球方式发力击球且保证较高的上台率。业余选手,没有专业训练,要形成合理动作的肌肉记忆,不仅要知道击球原理,更要善于根据自身身体条件和发力习惯选择自己的击球方式。在没有专业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动作习惯的情况下,一味照搬照抄专业运动员的动作训练,是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体现,只能是画虎画皮难画骨。以拉弧圈为例,业余高手不一定动作多规范,多舒展,但整体协调肯定是比较好,至少是自己觉得协调,也即是能做到腰、腿、手的一体化,单纯的割裂动作整体性谈动作中的转腰、收小臂对于业余中低水平的来说意义并不大。业余球手固定动作,在缺乏多球训练的条件下,可以尝试徒手动作,但这种尝试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协调发力的正确认识基础上,无论正反手都必须找到那种协调发力的感觉,同时要注意不同拍形下的完整动作(非常重要)。为保证动作的稳定性,可尝试运用铁拍等辅助物,可提高手腕、手指等小肌群的发力,但要注意负荷量,以免受伤。专业打球讲究全台无死角,个个可进攻,且进攻的精髓在于命中率加高质量,所以动作规范非常重要(规范不过是合理的一种更高表现形式);业余打球,只能做到尽可能多的增加上手的攻击点,所以命中率第一,杀伤力第二,杀伤力又分为连续、落点、质量三要素,几种要素结合好的,杀伤力就大。
二、基本功与实战并重
业余学球要注重基本功而不是基本攻,有的球友练来练去就是正反手攻球,练球时噼里啪啦漂亮的很,一开球惨不忍睹,原因就在于对基本功理解的错误。除了正反手击球(正手攻、反手推挡、横打、反手拨、正反手拉)外,搓球、摆短、劈长、搓中起板、正反手转换、跑动击球、减力防守,包括打高球、放高球,都属于基本功的范畴,都要练。业余学球,有的球教练那可以练,有的球教练那也练不到(毕竟不是国家队、省队的教练),要练还是要打实战,要带着练的意识打实战。就业余实战基本功而言,搓球第一,攻球第二,盖因搓球在接发球与过渡时的作用无可替代,搓的好不仅本身可以杀一片,而且可以为上手创造很多机会。正反手攻球的重要性,对于业余而言是建立在搓球的基础上的(专业的因可以直接摩擦上手故而搓球演变成了摆短)。没有实战检验和锤炼的基本功不算基本功,充其量是把式而已。基本功练习与实战的结合,是理论与实战的结合,两者的结合比例多少,取决于个人对球的理解,也取决于每个人球感的积累快慢,但这种结合是必须的,没有两者的有机结合,在业余涨球的路上就很难有突破瓶颈的快乐。
三、注重球路设计
专业赢球靠什么?靠基本功,靠动作惯性,靠下意识,如果专业的靠算计、靠搏杀赢球,要不你比他高,要不你是超级怪板(一般是违规的粒子)。业余赢球靠什么?靠算计,靠套路,大家基本功都是半瓶子水晃荡,只不过这个桶我比你多,那个桶你比我多,所以比赛要赢球必须要以熟打生,以长打短,要靠发球、前三板把球打到自己熟悉的路子来,用自己熟悉的进攻方式打对方不熟悉的防守点。业余双方天天打,打熟了,赢球靠什么?这个时候才是靠基本功,为啥,都是相持球、回合球了,套路作用不大了。业余打球,要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球路,尽可能多地寻找上手机会,同时还要提高在对方发球环节将球导入自己相对习惯球路的能力。对于这些,业余中级以上球友对阵之间更多的是意识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业余设计球路,其实就是精练前三板,是练业余的前三板,不必拘泥于正规套路,只要管用即可。有人喜欢发球反手上手,有人喜欢发球后台内弹击,有人喜欢发球后长胶爆拱,这些都是可以的,为啥,存在即是合理,这是业余的法则;合理(规范=特别合理)才能存在,这是专业的法则,并不适用业余。
四、懂选择合适器材
业余打球,有人说不要讲究器材,差不多用用就行。这话对了一半,因为业余不是专业,器材好坏不是业余轻易能下结论的;这话也错了一半,器材选错了,要走很多弯路不说,把手感打坏了还很难纠正,总不能让关公耍蛇矛,张飞使大刀吧。选择器材,不要太懂zlc纤维还是玻璃纤维、软碳还是五木二碳,但起码要懂五层还是七层,懂硬还是软,适合拉弧圈还是打快攻。胶皮不一定要多贵,但要适合自己的特点,搓球多一点用粘套,快攻多用涩套。专业的和业余打不用挑器材,手感差一点技术补,专业和专业打,业余和业余打,差一点有时就差的去了。辩证地说,特别挑器材的不可能是太高的高手,一点器材都不懂的也不可能是高手。有兴趣的球友可以试试,当你用硬板和软板、涩性胶皮和粘性胶皮都能拉出高质量的弧圈时,你的弧圈质量是否上了一个台阶。当你用随便哪个型号的长胶都能进攻出好球时,你的长胶是不是顶级长胶了。
五、多与不同对手过招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业余球友要涨球,一样要吃百家饭,打百家球。对于正规球路(如两面反胶)而言,打百家球是发现自身技术短板,强化套路练习,增强相持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多和怪胶、怪球打,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整体球感和球性,加深对来球旋转的理解判断。通过与不同对手的过招,发现短板,再回头练习,再实战巩固,球才能变得更加厚实,整体实力才会不断提高。过分依赖所谓的发球怪、球路怪,虽然可以赢一些比赛,但一旦被对手适应,则很难再翻身;反之如果不重视与不同对手过招的技术微调,不注重技术更新,一把钥匙开百家锁,则很可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有点象中国足球哈~)。就业余打球而言,与不同球友的交流对抗,精髓在于寻找陌生球路下的熟悉球感,当你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时,你的实战纠错能力和下意识击球能力就不知不觉提高了。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