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把拍子想象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觉!!!!!![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sbbzl 时间: 2004-1-24 17:55
标题: 把拍子想象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觉!!!!!![转帖]
作者:YE马琳 chaoge 爆破弧圈在“乒乓力学三”里讲到这个问题,不知是不是马琳告诉你的这个感觉?!那如何才能找到“把拍子想象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觉?”。对于业余球友来说不太容易理解,那么我现在尝试着看能不能说清楚。 我们以马琳为标本来举例,可能很多球友也象我一样瞪大眼睛想找到马琳暴冲的秘籍。好,现在我就道出这个秘籍.当然是自己的体会!呵呵:) 秘籍一:‘球感“(吃球瞬间的手感)来自是YE(软球板好吃球),这是发挥最佳手感靠自身发力的器材秘籍,你可以感觉到马琳是用全身的力量把球吃进球拍然后甩出去!(当然这个过程太快了)狠不得一板把球打破的架势。此秘籍占总秘籍的15% 秘籍二:来自炉火纯青的动力定型——“蹬腿转腰”。这个秘籍的获得需要五年以上的专业训练才能驾驽的如此娴熟!!!相信你会有同感的,此秘籍占总秘籍的50%。 秘籍三:拍面触球是内弧线轨迹,保证球拍与球的入射角很小,几乎只有5--10度!!这也是胶皮海面能吃住球的重要原因,很薄的磨擦,我教队员的时候形容为:很薄的撞!!!而不是很厚的撞,我们都知道:很薄的撞是摩擦、是弧圈球,很厚的撞是击打是攻球!!!当然,这个很薄的撞是靠”蹬腿转腰“来完成的,此时的手臂并没有收,而是自然伸直和身体的运动轨迹是一体的!!!但也就是在’很薄的撞”的同时大幅度往前转腰,身体重心移到左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马琳的身体前倾的很厉害,这样是为了发挥肩引带大臂的作用,也就是用身体的力量把手臂抡出去,这样就有了:“把拍子想象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觉”,最后由前臂手腕作微调!!!这个过程当然是瞬间的。此秘籍的分量为35%,但这个秘籍的感觉不太容易获得,因为要非常快才能产生,我给学生讲的是时候用“0。01秒”来形容。不知你能否理解?!秘籍四:立腰或收紧腰,右脚尖朝右,而不是右后方,膝盖稍内扣(这样可以蹦住转腰的力量)手臂固定拍型,在膝盖的上方吃住球,我给学生讲解的时候形象的理解为:“包膝盖”摩擦,这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弧型轨迹,你不妨试试!! 初学者一定要体会吃球摩擦的感觉!击球点在下降期,然后逐渐过度到高点期,甚至上升后期!千望不要故意去包球,这是误区!!!而是触球时的细微调节,或者是精微感觉,就象ZORRO说的,要有加速度作保证才能真正体会到吃球的感觉,0。01秒的感觉,初学者千万不可大幅度的去模仿弧型包球,而要多体会击球瞬间的实质!!特别强调的是:手腕不能乱翻!!!!切记。 遇到强下旋的拉球秘籍:譬如对付削球,要用最快的速度作出最充分的摩擦,关键还是摩擦球的加速度问题,要多体会哦!你记住:速度是无极限的,要体会、 要感觉到球在拍子上摩擦了一段距离(只是感觉到)、从这一头摩擦到那一头!!! [em01]
[此贴子已经被风刀霜剑于2010-5-30 10:49:04编辑过]
作者: hncsyf 时间: 2004-1-24 20:00
顶一下!!!~
作者: pyjhwpt 时间: 2004-1-24 21:30
能感到吃住球了,但还没有扔出去的感觉!!··
作者: sunyi 时间: 2004-1-24 23:05
是不是扇“耳光”时手臂挥动的感觉
作者: 安全地带 时间: 2004-1-25 00:06
记得很早以前曾看过一本乒乓的教材书,这时候国内弧圈拉得最好的数郭跃华了。他当时体会拉弧圈时就把技术动作形象地比喻成是“扔铁饼”的动作。时过境迁,随着打法和器材的进步,弧圈动作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本意并没变。说起“扔铁饼”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蹬腿,转体,扭腰的动作,但毕竟是二种不同的项目,技术动作肯定不尽相同。但可以说,这个比喻对当时弧圈动作是再恰当不过了。现在随着象王皓,庄智渊等一批“均衡型”打法选手的出现,弧圈动作变得越来越小(尤其在近台),而动作频率却越来越快。这类选手更强调技术上没有明显漏洞,甚至可以做到正,反手,台内,外,近远台全方位的进攻,意识中大概已完全脱离了纯防守的概念。但无论现在弧圈动作怎样改变,技术的精要部分还在。只是现在的技术动作是对过去的最大效率的概括。 [em05]
作者: LYG 时间: 2004-1-26 09:49
请问什么是吃球?此与“先打后摩”有何异同?
作者: dawanwan 时间: 2004-1-26 09:56
吃球实际上是指打透海绵、底板形变的过程,打磨结合基本上是一瞬间发生的,换句话说就是迎前发力。
作者: pyjhwpt 时间: 2004-1-26 10:28
才真正明白,如果您说的对的话。
作者: sbbzl 时间: 2004-1-26 21:11
以下是引用安全地带在2004-1-25 0:06:35的发言:
记得很早以前曾看过一本乒乓的教材书,这时候国内弧圈拉得最好的数郭跃华了。他当时体会拉弧圈时就把技术动作形象地比喻成是“扔铁饼”的动作。时过境迁,随着打法和器材的进步,弧圈动作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本意并没变。说起“扔铁饼”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蹬腿,转体,扭腰的动作,但毕竟是二种不同的项目,技术动作肯定不尽相同。但可以说,这个比喻对当时弧圈动作是再恰当不过了 [em05]
郭跃华是好的弧圈球选手,但不是好的教练,现在好像已经证实扔铁饼式的弧圈球动作是错误的![em00]
作者: 安全地带 时间: 2004-1-27 01:00
真的吗?敢问楼上老兄,在哪里证明过扔铁饼的弧圈动作是错误的呢???[em09]
作者: sbbzl 时间: 2004-1-27 12:00
我指的是发力机制!
作者: fdys1969 时间: 2004-1-27 20:52
能感到吃住球,但没有扔出去的感觉,“迎前发力”没有搞懂什么意思?
作者: 安全地带 时间: 2004-1-27 21:06
不敢苟同!如果郭跃华那种扔铁饼式的弧圈发力机制有问题的话,那他还能随随便便地拿好几个世界冠军???[em09]。要知道当时拿个冠军相当不容易哦,有我们现在的蔡头,当时的少年天才江加良,陈龙灿,劲敌老瓦老佩,还有匈牙利的那帮老家伙们个个都不是好惹的...何况当时国手器材都相当落后,弧圈底板竟然用的是老红双喜,根本不如现在的有底劲,更不用谈灌胶等为何物了。只是当时为小球时代,速度,旋转差异表现得更明显些罢了,打法也没现在的先进,当时更为强调正手进攻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一概否定当时这种发力机制是错的(没记错的话好象还写进了教材)。还有顺便说一点,弧圈的发力不能单单就事论事,其实有时候步法比手法更为重要。可以说,郭跃华的步法在历届国手中屈指可数的,甚至好过现在的许多国手。郗恩庭就曾指出过马琳的步法缺陷,而马琳的步法在现在国手中还是最好的。看来,论步法,论发力可能还是韩国单面拉选手最有发言权了。[em03]
作者: ktw 时间: 2004-1-28 05:5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8 5:54:34编辑过]
作者: sbbzl 时间: 2004-1-28 11:32
那篇写郭跃华那种扔铁饼式的弧圈发力机制有问题的文章在哪看到的,我倒是忘了,我去找找看,找到再贴出来!
作者: yisheng 时间: 2004-1-28 21:45
老兄、找找张晓蓬在乒乓世界上的文章
作者: ren 时间: 2004-1-28 22:50
哈哦
作者: ren 时间: 2004-1-28 22:52
[em05][em05][em05]
作者: 安全地带 时间: 2004-1-29 23:01
其实本人也是在《乒乓球》一书中了解那种扔铁饼式的弧圈的,不过是很早前的事了。没记错的话,这书81年为第一版的。书中以郭跃华的动作为例详细解释弧圈动作,还有图解。图中清楚表明有拉手,转体,蹬腿,还原等动作。个人感觉那时的弧圈动作要明显大于现在,但给人感觉发力是很充分的。要说变化只是现在的打法速度更快,更全面,另外器材也更先进了。但终归本人还是不相信当时的世界NO.1在弧圈的发力上有问题??!!难道当时的冠军会体会不到打磨结合?!体会不到转体,蹬腿等动作?!真是[em09]说到这儿,不由让我想起47届马琳对南韩小朱一役。在这场比赛中,本人倒体会不到马琳发力的轻松感。感到动作僵硬,即便赢下比赛也不会感到一种舒畅感。相比之下还是发力平平的KLH打削球发力要轻松得多。反观新科状元施拉格的反手弧圈动作,很多网友都甚至很不以为然。但在对KLH的单打半决赛中,只要他一出手,K能接到的有几个球??看来致敌于死地要把发力跟速度,落点,旋转,节奏等有机结合起来才管用。说起发力好谁也比不上南韩的单面拉选手,但说来也奇怪,以前的老金到现在的小柳,一个个都精瘦的。但为何弧圈的发力如此之好?!本人认为除了器材等因素外,步法是最主要的。韩国选手步法好是天下有名的,往往球还没到人早已杀到候在那儿了,所以往往也感觉韩国运动员的弧圈动作特别舒展,漂亮也概也源于此吧。曾几何时国手对老金这板正手冲也到过相当惧怕的程度,不能不说老金那杀飞毛腿帮了相当的忙。说起韩国选手又想到了另一名杀手——吴尚垠,此君反手进攻相当见功夫,动作小,速度快,发力大是其特点。别的不说,难能可贵的是在动作小的前提下能打出大力量球来。所以发力跟个人习惯也有关系,可能叫吴转体,蹬腿可能还打出说这种威胁,力量来呢。王吉生前辈在《乒乓世界》中曾提到过国手的一个误区,就是器材用碳素底板的少。中国人本身自身发力就差点,为何非要千篇一律地追求所谓纯木所赋于的手感呢(在碳素板控球好的前提下)?欧洲选手用纤维板的就相当多,南韩则用惯了底劲十足的桧单。显然在器材的杀伤性上我们不如对手。[em11]其实网友中还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马琳的弧圈有杀伤力,其实并不单靠力量取胜的。马琳的速度,落点,手感,节奏,假动作等都是造成对手失误的致命因素。在顶尖选手中,马琳的力量不占优势。[em12][em00]论坛是个讨论的地方,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本人也并非对SBBZL兄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刚才所说的也只是本人对乒乓球的一些理解。欢迎网友多多指正![em12]
作者: sbbzl 时间: 2004-1-30 08:35
以下是引用yisheng在2004-1-28 21:45:20的发言:
老兄、找找张晓蓬在乒乓世界上的文章
惭愧惭愧,我今年才开始订《乒乓世界》,我是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的,如果老兄找到这篇文章的话,请帮我贴出来好吗?谢谢了!
作者: zs730712 时间: 2009-10-10 15:51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作者: pingpangxing 时间: 2009-10-27 13:26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作者: jianwang 时间: 2009-10-28 19:30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atallan 时间: 2010-1-22 15:40
要好好锻炼,加强基本技术!
作者: 啤酒鸭 时间: 2010-1-22 20:29
很多教练都是这么说的。
作者: 双手互搏 时间: 2010-2-4 09:36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作者: zs730712 时间: 2010-2-4 15:53
不错[em1001]
作者: xtf 时间: 2010-2-17 00:59
强烈支持楼主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作者: 乒王 时间: 2011-3-4 13:47
把拍子想象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觉 这样命中率高,旋转强
作者: fangbian999 时间: 2011-3-10 00:44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作者: uwason 时间: 2011-3-11 13:12
到一定水平,任何道理都是相通的,包括铁饼、篮球、标枪,反正我觉得乒乓球的攻拉,要体会的是以主干身躯为轴心,或是以腰椎后面的那条为轴心,做甩体转的动作就是很好的动作
作者: 踏雪留香 时间: 2012-2-11 20:36
````我也来一个```
作者: 铁丁 时间: 2013-7-25 15:17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作者: 铁丁 时间: 2013-7-30 09:33
不错不错,赞一个!
作者: 小弧藏刀 时间: 2013-7-30 17:14
楼主写的很专业,一定是高手了。
作者: 大平子 时间: 2013-7-30 19:13
[em1011]
作者: 铁丁 时间: 2013-8-2 09:02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作者: 铁丁 时间: 2013-8-2 09:02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不错不错,赞一个!
作者: sonuhuang 时间: 2013-8-6 21:14
精英有这么好的写手,当然人气火爆!
作者: 乒坛行者0 时间: 2013-8-8 14:19
庄周迷蝶说乒乓球的脱板时间为千分之一秒,在球脱板之前能有吃住球的感觉,不是神仙也得有特异功能。确切点说,是幻觉。
作者: 乒坛行者0 时间: 2013-8-8 14:20
[em26][em23]
作者: 海诺4 时间: 2015-4-7 20:03
怎么看不见帖子呢 现身啊
作者: 继续革命4 时间: 2015-4-8 15:22
看看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