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从球拍的厚度来谈单桧 [打印本页]

作者: mahous    时间: 2007-9-16 23:31
标题: 从球拍的厚度来谈单桧

SP套胶在灌胶的时候居然被撑裂了,没办法,这五天,我又拿起了以前的CL

刚换CL.感觉其就像是玩具拍!这款斯迪卡风向标式的硬拍,让我感觉推挡毫无力量,攻球挑打于单桧相比差了2个档次.更不敢想OC和YE到我手里会是什么感觉.百般无聊开始拉弧圈,我配的是天极2,妈呀,弧圈球速度也不行,而且以前一直认为弧线低平的CL,拉的弧圈球咋这么搞,到时球很转,二速很快,什么CL,简直比OC还OC!

关于吃球:       没办法,就这样闭着眼拉,淌淌汗算了.但接下来的情况有点出乎意料,有几次很短很低很转且刚出台的下旋球胳膊一带就拉起来了.自从用个单桧以后已经很久没这样的感觉了.精神一振,开始发力(本人发力很好,力量很大,打到现在球没见过有人正手比我力量大)拉出的球上台后下降明显比单桧快,说明球更转,球转说明球在拍子停留的时间更长,总之一句话:就我的技术而言,CL比单桧吃球(实在没有勇气全盘否认单桧的'吃球深',怕大家拍死我).更要命的是没上台的球砸在后面的墙上反弹回来的距离明显平均比我用单桧远30--40公分.

关于技术的容错性:     记得以前大家对CL的认识:一只手感非常清晰的球拍,但要求你的技术动作非常规范.如果你的技术有一点的瑕疵,便会被其加倍的放大.总结一下就是:一只手感清晰但容错性差的硬拍.练了一会球决定打比赛.大家都知道,业余选手的步伐和专业队比不单单是慢,更重要的是步伐技术的不细腻.即步伐到位;引臂动作做出后,才发现并不是最佳击球位置.有2次我侧身,发现球向我的肋部奔了过来,来不及想,本能的拍子靠近身体,用腰一带,居然被我拉过去了,这要是单桧,我肯定做不到,还有一次,我劈长的球,紧接着侧身,才发现对方回过来的球较短,没办法,拍面一压,胳膊平着一拉,球就过去了,而且还很暴.看着对方拣球的背影,我自己都不好意思.感觉就像是一个作弊的学生.容错性啊容错性,这哪里还是CL.分明是YE.

球拍厚度的秘密:       玩了三天CL,那天在俱乐部和一个50岁左右的半老小子练球.那人以前是市队的,动作很规范,我问他用的是什么拍子,他走过来把拍子拿到我面前,"以前的729""那时的东西质量好"我抬举道,我俩决定换拍练练,一上手我就发现他的拍子出球特快特稳定.比CL强多了.他用的我的拍子拉,我两眼紧球的飞行路线,发现线路拉长了,球比刚开始时转了.两下过后,他走过来,准备对我说话,我突然张口而出:我的拍子比你的吃球,他最一张:对哦.接下来他告诉,他的这块729以前被他把拍子的表层弄坏了,他自己把最外面的一层打掉了,换了一块板."换了一块板?"我一惊,"你从哪买的那一块板?""就普通的三合板"他回答的很轻松."那胶水呢?"我更惊讶了."两块钱一小瓶的白乳胶"我从截面一看他的拍子,果然是的,整拍的厚度至少有八毫米.我忽然想的了那些高级的做球拍材料,什么阿尤斯啊,什么桧木啊,......以及那些弄的人云里雾的高科技.我不敢说他们都是瞎扯淡.但是那些厂家所宣传的卖点对一个好球拍的影响到底用多大---我深表怀疑.也许从纯理论的角度厂家能够拿出经的起大众评审的硬道理,但是我看着眼前那超过8毫米,表层为三合板,出球超快的球拍我也得出一个结论:厚度才是硬道理.

我到底想说什么: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自己说的全是废话,因为在网上早就流传着一个6毫米界限的定律:即6毫米以上的球拍是快攻拍,6毫米以下的是弧圈拍.如YE5.8 .CL6.3.广大无产阶级球友通过社会主义唯物论早就得出的结论,居然也让我这条小泥鳅折腾了半天.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但随之我的问题来了:看着自己手上那10毫米的单桧,它真的像传说的那样,撞击拍厚底劲足,摩擦时桧木的特殊性能用能保证其足够的持球时间吗?它能打破6毫米定律吗?它真的是一个快攻和弧圈兼顾的全能王吗?很遗憾,我不是权威,我的手感不能代表所有人,或许我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谈不上完整,我也找不到证据.我更不想把单桧从神坛的位置上拉下来,所以希望有识之士来说说单桧适合弧圈的道理(适合撞击我相信大部分球友和我一样都体会到了).不要说飘渺虚无的手感;不要说单桧有什么样的历史,也不要说那些晕天黑地的理论.希望能本着社会主义唯物观从木材本身的结构特点,运用咱老百姓都能听的懂的语言,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个人感觉单桧的好处:     由于单桧脱板快,容错性差,大家练基本功的时候用单桧还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对技术动作的要求非常苛刻.这样对步伐和基本动作都有帮助.另单桧的弧圈球要求你在脱板很快的情况下完成摩擦,对你的摆速,以及向前的意识提出了要求.(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这可能就是那些打单桧的运动员个个身手敏捷的原因).但如果以后有机会打比赛,我更相信CL.

注:一段时间以来用单桧苦苦而又找不到摩擦的感觉,始终没觉得它用传说中的那么好用.归根揭底的问题就是一个撞击和摩擦关系的问题,普通夹板厚的撞击好摩擦就必定差,薄的拉球转推挡侧肯定软,这里涉及到动能转换(物理三大定律)和形变率的问题,单桧到底凭着什么样特性能够掀翻这一定律,我找了很多资料,包括乒乓世界关于这一核心问题都是一笔带过,难以让人信服.故望高手解惑!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7 10:15

楼主很用心的写出自己的感受,绝非没有道理。但是要有实际器材数据搭配文章才能更详尽的一起探讨解答。我想知道的是:

首先楼主突然又拿起CL ,所用的胶皮是不是狂飙3?几度呢?

之前楼主用的单桧底板是吕林?sp胶皮搭配是几度?

其次摩擦的时候楼主是先打后磨?还是先磨后打?

这些具备之后相信这是个很值得大家一起交流的话题


作者: peterhsu    时间: 2007-9-17 10:18
楼主的文章很有个人见地,我觉得很好。
作者: kite    时间: 2007-9-17 11:01
我要说的是容错性和威胁大小是成反比的,所以你要自己决定要容错性还是要威胁。这世界上很难十全十美。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7 12:33
楼上说得在理!
作者: cnge    时间: 2007-9-17 15:44

现在的cl,确实比较好拉弧圈,而且力量很大,但借力的效果较老版本的cl有所下降。

夹板+狂系的组合,摩擦充分,拉出的球感觉非常扎实和实在,而单桧+外套的组合,拉球则是有“喷”的手感。说实话,这两种手感,是各具特色的,都很令人享受。前者特别适合完成下旋到上旋的转换,而后者则适合上旋之后的相持。某种程度上讲,夹板的手感可能更适合从国内习惯从搓球中寻找抢拉机会的打法,而单桧也有打单桧的套路。。

薄板善于制造曲度较大的弧线,因此容易“起”下旋,而厚板则有压制弧线的效果,因此更不容易“吃”上旋。

至于为什么要用桧木做材料,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在保证足够弹性的基础上,它非常的轻。因此做到10mm以上的厚度,仍然能挥舞自如。

其实,乒乓球拍本来就不是越贵越好,过分地迷信单桧当然是一个误区,以为拿着单桧就能打好球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其效果还不如贴一块长胶来的更快,呵呵。


作者: ltv976669    时间: 2007-9-17 15:55

楼主的困惑我也有,我用的韩金弹性很大,脱板快,即使配较软的套胶,速度也不慢,但是对控球的要求比较高,我曾经用过别人的尤拉KOOL 配41度省狂,和我现在的配置(韩金加霸道中软)相比,KOOL的容错性要强一些,不少打错的球也能上台,所以韩金的确是催人奋进的一块好板子,用了它,水平不进则退,不提高基本功,水平只会比以前的七夹板还要差,所以桧友们在技术上只能不断进步才能找到更多的乒乓乐趣.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7 20:35

看来楼上的兄弟体会越来越进步,可喜可贺


作者: mahous    时间: 2007-9-17 22:43

回K斑竹,我是90+40SP2.3 CL+天极39

对于到底是先打还是先磨的问题,高的我肯定是以打为主的前冲,低下旋的球那肯定是要以摩擦为主.前者我能体会到,但后者实在体会不到单桧的吃球.更何况没有绝对的打(撞击),也没有绝对的拉(摩擦),多少是个比例问题,说白了就是你的挥臂角度的问题.而单桧吃不吃球,却是球拍本身的物理性能问题,两者并不相关.

回5楼的,谢谢你回了那么多字的帖,但我说实话,你别生气,你写了那么多,等于什么都没说.

"而单桧+外套的组合,拉球则是有“喷”的手感"

首先这个"喷"的到底有什么依据,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当大力击球的时候,单桧产生了明显的型变.加上高弹海面,有了喷的感觉?

但如若这样,我们用夹板加以同样大的力气去击球,夹板的形变率肯定更高,应该喷的感觉更明显才对.又有人可能会说,夹板一般都是海运海绵,单桧一般都是日本高弹海绵,国产海绵体会不了喷的感觉,晕,那让人就更纳闷了,到底是底板在喷,还是海绵在喷?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左手拿球,右手持拍,左手的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右手分别持单桧和夹板以同样的角度和力量去击打落下的球,哪一种情况球会弹的更高更远,我没做过,但想象应该是单桧(不知道是否有人反对),或者在同一平面高度平放着单桧和夹板,球以同一高度自由落体分别落在夹板和单桧上,看看哪个底板会使球弹的高,这我做过,是单桧.这说明在撞击完成后,用单桧时球的脱板初速度更快,单桧在完成这一撞击时损失的能量更少.MV=FT物理定律告诉我们,单桧完成这一撞击过程的用时必定更少,这就说明球在单桧板上停留的时间必定更少,而在夹板上停留的时间侧相对的长,话再说的明白点,就是这一试验告诉我们夹板比单桧更吃球!

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单桧的"喷",那就单桧的发生形变的基数(既能够使球拍发生形变的最小撞击速度)要比夹板高,就好比油的沸点比水高一样.但一旦达到形变基数以后,再增加同样大小的速度分别作用于夹板和单桧时,单桧的形变效果更明显.那就说单桧的形变率更高.如:使夹板产生形变的最小速度为6M/S,而单桧是10M/S.但单桧的形变率是夹板的2倍,也就是说当撞击速度到14M/S的时候,单桧和夹板的形变幅度相等,小于14M/S,夹板的形变效果更明显,而当撞击速度大于14M/S后,单桧的形变幅度更大.如果这一速度达到了20M/S,或者25M/S,于是单桧喷的效果就出来了.但这也是我个人的假设,现在还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一假设成立的文字依据.

单桧到底是真的会喷.还是众人在小心翼翼维护的一个神话,我不知道,但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单桧真的不如夹板吃球.当然了,每个球友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其眼中的乒乓球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只要赢,而有的人却更喜欢打球动作漂亮.现在我说单桧不如夹板吃球的时候,不管对不对,其实我心理明白,这是在向技术难度低头.单桧对乒乓时身体动作的要求太苛刻了.所以提出,练球用单桧,打球用夹板的呼吁,没办法,我挑剔,我既想动作漂亮,又想比赛赢球,呵.


作者: mahous    时间: 2007-9-17 22:59

乒乓世界上的解释:

单桧释疑(J) 姚坚 乒乓世界 2005.09.NO.155 P106

桧木的特性于众不同,用它做成的单桧板,能够刚柔并济,兼顾脱板和"底劲",即有独特的"咬球感",又极端有威慑力,在单桧板的发源地日本,历史上许多优秀选手都是用单桧取得世界冠军的,韩国的奥运会冠军柳承敏...................

这样的解释能服众吗?


作者: shijian    时间: 2007-9-17 23:12

楼主太有深度了,看来物理学得特棒!K兄离开几天终于回来了,希望把这个关于单桧的理论问题深入探讨下去!

此外,请问K兄,我最近吃发球较多,与把CYPRESS S换成吕林10MM有关吗?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7 23:16

楼主很用心的写了这么多,相信这是你的困扰,大家一起交流很不错的,

我觉得理论化过度会造成自己的困扰,这是很多业余球友常发生的问题,其实你可发现今天突然换了器材感觉球感相当好,打了几天而已,球技不管是否进步,会突然球感不好了,明明很舒服很敏锐的球感消失了,或是瞬间力量很大的感觉消失了,或是突然咬不住球,不管是单桧或是夹板,都有这样的微妙变化,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我常听到很多球友在网络上咨询我:“到底怎么了?”

只要你不停止地进行乒乓的实际运动与进步之中,就会有所谓的高低潮,专业选手更不用说了自然也是,但是专业选手能凭着极为刻苦与持续不懈的系统训练来弥补与掩盖这些不好的感觉,如果系统训练之后还会这样的,基本就比赛会表现不好,自然就会从专业队被t下来,更别说我们业余了,之前楼主因为对90感觉一定很好才使用直到sp胶皮坏。这肯定打了一段时间了,接下来重新拿了cl,在经过90的洗礼之下手感不同了重新用了cl感觉很好,弧圈很舒服,尽管推挡挑拨还是有天生的缺陷,但是认为cl的力量与球感不输给90,我建议如下:

1)楼主再尝试一段时间,自然感觉又会不同,毕竟cl单面的话多少会振手,背面还得加块胶皮就能弥补,然而为顶级单桧的Darker90总归是单面是不会振手的。

2)其次说到喷的问题,单桧应该是说“弹”,比较恰当,不然推挡挑拨怎么能胜过夹板呢?喷的话我们不妨转移到胶皮上面的性能,底板只是辅助用,而不是分析在底板身上为佳。

3)业余选手进口量把球感的体会单纯化,过度分析数据容易徒增自身困扰,充分享受乒乓的乐趣。

4)互相交流是好事情,任何器材包含单桧的魅力也就在此。共勉!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7 23:17
QUOTE:
以下是引用shijian在2007-9-17 23:12:00的发言:

楼主太有深度了,看来物理学得特棒!K兄离开几天终于回来了,希望把这个关于单桧的理论问题深入探讨下去!

此外,请问K兄,我最近吃发球较多,与把CYPRESS S换成吕林10MM有关吗?

吃发球与本身球感比较有关系,单桧更换之后极不容易影响接发球的


作者: wang6630    时间: 2007-9-18 00:27

我用的是达克90了  单桧  很好用的


作者: mahous    时间: 2007-9-18 01:31

夜这么深了了,难得还有网友在线一起谈论感受,真乃志同道合,越夜越快活!

K斑竹说的一阵感觉好,一阵感觉坏的问题,不单单在体育运动中有,在音乐,美术,甚至文字创作中都有,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波浪式前进状态,此过程在浪底时须加大练习量,强行调整状态,一般来讲6-8个"波浪"下来,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但个人感觉的好坏,与你的练习水平,神经和肌肉的兴奋程度,动作的泛化和巩固,及当时的心理暗示有关系,但是球拍与球的撞击和摩擦这一客观存在的物理关系,绝对不会随个人感觉的好坏而改变!

在经过90的洗礼之下手感不同了重新用了cl感觉很好,弧圈很舒服

这点我个人十分赞同,一段时间自己苦苦追寻的一种感觉,换了一底板,一下就回来,但也许我再玩一个月的CL.再换回单桧,也会猛然间惊叹于单桧出球速度和扎实的手感

但对于K斑竹的建议2的后半段和建议3,我实在不敢苟同.我始终认为对一个经常去打球的球友手中的利器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怎么能不想去了解,打了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天天晚和自己平行站位的爱人,你天天恨不能把她捧手上,结果生活了三五年,你还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你能不烦吗?但对自己手中利器的钻研,我觉的不会影响对这项运动的兴趣,恰恰相反,对器材的了解和研究也正是这项运动魅力的一部分.这也不是什么尖端高科技,道理只会越辩越明,毕竟,并不是所用去打球的人都是只为流一点汗.

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如此帖的交流,把单桧和夹板到底哪个更吃球的问题给搞清楚,这是原则问题,这是立场问题,这个都搞不清楚,我们还干什么革命.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8 1:39:17编辑过]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8 10:46

建议楼主在测试的时候两款球拍都使用相同的胶皮作比较更会体会得深。

Anyway, cl夹板的吃球是单桧比不上,这是任何使用过的选手都知道,浅显易见的实在不需要分析,但单桧的撞击推挡能弹死对手,夹板很难做到,既然单桧有此优异弹性, 相比之后认为单桧吃球咬球不佳又岂能强求, 熊掌与鱼岂可兼得?

用过darker 90的人基本都同意Darker 90是单桧里面很容易吃球咬球的单桧底板,但是搭配sp 40度对部分业余选手而言,打了一阵子有时会产生有点硬造成的咬球不易,这是进步成长过程的一种调整与反应,我也常有一些感觉的变化,可将胶皮更换调整稍软一点的再去试打体会,继续享受器材调整所造成的成长与能够克服一些因为技术成长造成对现有器材的不适应,相信这就是乐趣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8 11:56:33编辑过]

作者: shijian    时间: 2007-9-18 11:26
高手之间的探讨!听来很爽。请问K兄,“撞击推挡能弹死对手”,我用吕林配SP39度,2.3,在发急长的奔球和不大转的侧上时,对手推过来或挑过来的球,我再推挡时,感觉借不上力,球总爱下网。是对手的球没劲儿,还是自身有何问题?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8 11:53

如果你发的球对手吸得好,让回球没有力量的时候,自然借不上力容易挂网,推挡加力基本能借力最好,万一借不到力的话,自然对手的球速也不会很快了。咱们就得改变战术改用正手或加强反手弹击力量。


作者: shijian    时间: 2007-9-18 14:09
的确,对手对我的发球处理得很好。K兄能不能谈得具体些?比如,单桧发球如何更好地为抢攻创造机会?发急长的奔球好发吗,合适吗?
作者: 闪光-8    时间: 2007-9-18 15:10
理论越来越强了!!值得学习的好贴!
作者: schnittke    时间: 2007-9-18 15:59

太奇妙了,楼主的经历与我有惊人的相似。自从放弃单桧重回甲板之路后,发觉自己的拉球比以前打中直时候上了一个档次,拉的球很轻松就上台了,虽然速度慢了,但是旋转很强。


作者: xfybb71    时间: 2007-9-18 22:05
QUOTE:
以下是引用schnittke在2007-9-18 15:59:00的发言:

太奇妙了,楼主的经历与我有惊人的相似。自从放弃单桧重回甲板之路后,发觉自己的拉球比以前打中直时候上了一个档次,拉的球很轻松就上台了,虽然速度慢了,但是旋转很强。

这只是说明夹板的配胶比较粘,如狂3. 单轨一般配涩性的套胶.抓不抓球只是套胶的关系.不信用你的夹板配涩性的套胶试试.那时才会知道什么是持球.

另外本人觉得:自从我用了单桧(DARKER 90日直)后,拉弧圈的动作越来越正确, 打磨结合得越来越好.有时拿起朋友的夹板+狂3,也很适应,这只是动作合理了的关系,

再次,90本人觉得非常持球呀.不过我的90中直只有79克,日直也只有84克.使用日直90+YE-V-M2(2.0)有一年了,感觉越来越好用.控制不错,大力弧圈很爽.越发力拉越爽,命中率越高

不过有一点,用单轨轻拉不好,远没有夹板+狂3,单轨一定要发力撞击拉球.反而个人觉得90在打的表现上表现一般,小力量还不错,大力量打时很震手,这可能与只有84克的重量有关吧.

自己的感觉罗嗦了一大堆,欢迎拍砖


作者: kite    时间: 2007-9-18 22:26
darker 90拉球是很吃球的,我配Bryce 2.1。建议换一下其它胶皮试试,另外单桧起下旋要充分用到腰、脚的力量(蹬地转腰),还有更重要的是触球瞬间“手腕的旋转辅助摩擦”,这个要多看看柳承敏教学片中的“打削球”章节。

其实中间我也试过cl,刚开始感觉不错,但后来我发现拉球威胁性比单桧差很多,当然处理小球会好一点点。如果楼主实在要用夹板还不如用5夹的,7夹的cl弧圈不突出,当然推挡还是顶呱呱的。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9 00:37
感谢楼主,这个帖子引发更多球友的单桧技术交流帖,让我们继续讨论下去!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9 00:58
QUOTE:
以下是引用shijian在2007-9-18 14:09:00的发言:
的确,对手对我的发球处理得很好。K兄能不能谈得具体些?比如,单桧发球如何更好地为抢攻创造机会?发急长的奔球好发吗,合适吗?

目前将单桧发球制造抢攻机会而言,全世界最强的就是柳承敏,我一两年前看了他的录像还有感而发,我真的建议多看他的录像,应该会有一些感触,看的时候多看看世界级选手的发球与步伐,而不是感叹而已,最好能重复不断的多看,每次看感觉都会不同,甚至领悟力强的人看了之后还能在球技上有部分的成长与提升。

单桧制造抢攻机会个人见解如下:

1)就是发球侧旋带下旋或略带上旋的不出台球,接着还要发下旋的不同旋转度作变化的”不出台短球“迷惑对手,造成对手摆短或是搓球冒高,因为发球的旋转度不同,业余选手要接你的发球不是很敢挑拨,因为带下旋的容易下网,侧旋带上旋又容易出界,加上不出台对手只能搓,这样机会就来了,然后接下来的战术就是利用单桧的特性再加 一板暴力弧圈解决问题,然后偶尔偷袭对手急奔长球的发球。

2)技术要点:发球一定要会发短球与急奔球,而且两者都要会发转不转的变化,其次还要会发一个很下旋的短球搭配让对手有隐忧,如果发球功夫练到某个程度,单桧的暴力弧圈特色就能很有成就感的发挥出来,如果发球不好,处处处于被动,单桧又是单面,是比较危险的。

3)短发球的落点尽量选择对手的中路短球,是最让对手无处发力而难受的。

4)如果发球不好,那就得在推挡与弧圈的难度上下功夫,这就是大球的功夫了,不是一朝一夕都能练好,有了好的发球使用单桧绝对事半功倍。

没有一种技术不需要苦练,网上只能用理论点拨,实际技术的历练希望下次有机会见面一起交流之!


作者: mahous    时间: 2007-9-19 11:00

呵呵,我昨晚也在反复的看教学片,片中有人问柳承敏"你的发球是如何练习的?"

柳回答:"每天练习一小时就可以了" 我晕.

单纯的下旋我现在掌握的还可以,但那种大拐弯的侧旋转球我怎么也发不出来,逆旋转就更不行了,我发的全是上旋!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9 12:26

大角度的侧旋球有三个重点:

1)手腕一定要灵活,这是发每一种球就需要具备的。

2)球要抛高,落下的力量大,侧旋效果更佳

3)球抛上去接着到了下降期之后快要碰到桌子的时候再击球,球低而快。二速更好!


作者: kite    时间: 2007-9-19 14:37
不要说每天1小时,楼主你每天练发球10分钟如何?3个月后肯定笑傲江湖。[em02],其实我不太练发球,但发球是我的强项之一。
作者: kevinyu    时间: 2007-9-19 15:39

十分钟的确少了点,不过发球是要有点天赋,呵呵


作者: xfybb71    时间: 2007-9-19 17:24

使用单桧(90特厚+YE-V-M22.0)一年,到了近段时间才有一些体会,班门弄斧,也来说说单桧.

本人快弧打法,控制不错。发球变化较多,长的短的、下旋侧旋、左边右边相结合。不过没有强下旋。弧圈技术不标准,习惯性抬肘,拉上也不转也不冲。

在使用单桧之后,经常看看老金与小柳的教学片,发现他们在拉弧圈时是全力向前发力的。蹬腿转腰,上身前压,脚步在拉球之后自然上前,所以他们拉出的弧圈有很大的前冲力了。暑假里比较空闲,不断模仿尝试,现在我终于可以把我的达克90特厚打得像以前使用JOOLA K5(软五夹)时一样,拍子整个在晃动,拉出的弧圈比较冲比较暴的。所以得出结论:拉弧圈时一定要蹬腿转腰,上身前压,脚步在拉球之后自然上前。现在我发现的弧圈动作已经好了不少,抬肘少了许多。现在感觉自己对我的90越来越了解,不过还存在一些困惑,单桧轻拉或是薄摩擦不好,直接击打比较震手,不扎实。这可能与我的90只有84克有关吧。另外,还发现自己比较得意的推档,在使用90后,推档水平下降了。(使用TAKSIM+SRIVER时,管他什么转,只要比网高,一板推下去,70%以上是得分的)。推上旋不错,推不是很下旋的来球经常下网,比较郁闷,只能用弹打。

本人水平太差,体会还不深入,欢迎单桧的大佬指正。


作者: ltv976669    时间: 2007-9-19 17:34
学习了!!!感谢楼主,感谢K版主!感谢CCTV 感谢(V).......
作者: shijian    时间: 2007-9-19 17:50
K兄的讲解技术含量极高,佩服。今天难得看了蒋澎龙与水谷隼的一场亚锦赛,可惜输了。窃以为,柳承敏、金泽洙诚然厉害,但那个步法、速度、力量,业余选手此生也练不到了。而小蒋的推挡和弹击,却对吾等大有作用。再麻烦K兄给讲一下技术要领。我用吕林推挡时食指感觉用不上力,大拇指也没有往出挤、送的动作,这是不是干脆不叫推挡啊?郁闷!
作者: kite    时间: 2007-9-19 22:47
蒋的推挡值得一学,但他的打法我认为不能学,他的正手使用太少。大方向要象韩国学习,单桧不强调正手是没有大的发展的。推挡多强大也是被动挨打。
作者: xfybb71    时间: 2007-9-20 07:48
QUOTE:
以下是引用kite在2007-9-19 22:47:00的发言:
蒋的推挡值得一学,但他的打法我认为不能学,他的正手使用太少。大方向要象韩国学习,单桧不强调正手是没有大的发展的。推挡多强大也是被动挨打。

楼上的兄弟说的好------蒋的正手使用太少.单桧不强调正手是没有大的发展的.使用单桧就要快速侧身,强力弧圈,那种满场飞奔全台冲的潇洒与霸气,相信每个球友莫不向往与追求的。但大多数的球友说自己的脚步不可能象老金与小柳那么快,要追求成绩就要两面上手------------

我想我们业余爱好者打乒乓球就是图一个锻炼与快乐,还要什么成绩?水平再高也好不过国家队的吧,多移动全场跑,有利于身体锻炼与健康。但要快速移动确实很难,我们也做不到老金与小柳那么快,但我们也尽自己的能力去跑动-------

蒋的正手大部分是在抽杀,质量高的强力弧圈很少,就象楼上兄弟所说的,失去了单桧的气势,也就没必要使用单桧了,还不如买只七夹推挡+快攻来得灵活与爽快!


作者: cnge    时间: 2007-9-20 13:20
QUOTE:
以下是引用xfybb71在2007-9-20 7:48:00的发言:
QUOTE:
蒋的正手大部分是在抽杀,质量高的强力弧圈很少,就象楼上兄弟所说的,失去了单桧的气势,也就没必要使用单桧了,还不如买只七夹推挡+快攻来得灵活与爽快!

小蒋正手还是弧圈为主,而且他的正手弧圈很有特点,小臂收得很快,整体动作较韩式的弧圈要偏小一点,(韩国人的弧圈动作我认为过大了一些,)但出手的突然性很好,质量也不错。。。。。其实,蒋的整体技术架构是比较合理的,有小球、有挑拨,有推挡,正手也不差,两面比较均衡,之所以打不到最高层次,主要输在训练量上--既没有韩国人的魔鬼训练,也不像大陆选手那么多的针对性训练。


作者: kite    时间: 2007-9-20 16:35
假如每天总练习时间为10小时:

蒋: 5小时练推挡;4小时练正手弧圈;1小时练其它
柳:3小时练推挡;6小时练正手弧圈;1小时练其它

结果如何?

作者: 红黑7.6    时间: 2007-9-21 18:49
标题: 同意LZ
同意LZ的看法,确实要因人而异的,不要一边倒的谈论什么神话,适合某人的单桧不一定适合大部分的人,我国对乒乓应该是研究很透的了,但国家队内却鲜有人使用单桧。业余选手只要达到自己打球的目的就可以了,也可以有不同的尝试,百家争鸣嘛。
作者: xeflio    时间: 2007-9-25 01:36

弧圈球的两点要素:一是旋转,二是速度;公认的两块弧圈球板:一是OC,二是单桧;OC拉的球转,球感觉很重,单桧拉的球速快,球感觉很有冲击力。但单桧吃球性不如OC,咬球时间较OC短,球的弧线很直,拉不出较大的曲率,对球拍的角度,挥拍的方向要求很高。OC因有强烈的旋转,较大的曲率,回球难度体现在:拉球接触面太小,攻球不能借力,接这种球要求很高;单桧因有近似于直线的弧线,高速的飞行速度,因此单桧拉过来的球给人感觉就象是一个手持利刃的武士迎面向你撞来,回球难度体现在:无法磨擦球,接球方也只能用撞击的方式回击,力量难以控制,造成回质量差,失误多,同时由于速度快,来不及反应。如果说OC是以柔制胜,那么单桧则是以刚制胜,对使用者的要求更高,但攻击也强攻硬上的痛快。


作者: 一人    时间: 2007-9-30 08:55
楼上的大哥实在 说得太好了[em01]
作者: custard    时间: 2007-10-1 22:25

这帖子太好了 究竟二者谁更吃球 我觉得没必要讨论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那么多人用单桧 必然有它的好处 每个人手感都不一样 顺手的就是好板子


作者: kkll001    时间: 2008-2-7 16:09
一是OC,二是单桧;OC拉的球转,球感觉很重,单桧拉的球速快,球感觉很有冲击力。但单桧吃球性不如OC,咬球时间较OC短,球的弧线很直,拉不出较大 的曲率,对球拍的角度,挥拍的方向要求很高。OC因有强烈的旋转,较大的曲率,回球难度体现在:拉球接触面太小,攻球不能借力,接这种球要求很高;单桧因 有近似于直线的弧线,高速的飞行速度,因此单桧拉过来的球给人感觉就象是一个手持利刃的武士迎面向你撞来,回球难度体现在:无法磨擦球,接球方也只能用撞 击的方式回击,力量难以控制,造成回质量差,失误多,同时由于速度快,来不及反应。如果说OC是以柔制胜,那么单桧则是以刚制胜,对使用者的要求更高   很正确 

作者: ylhs    时间: 2008-2-10 21:11
配同样的胶皮(刷胶水次数同)使相等的力量日直单桧拉的弧圈绝对比夹板转,前冲力也大。因为日直的手指勾住利于发力。
作者: 古木    时间: 2008-3-10 17:42
如此经典的讨论贴~~~岂能不顶!
作者: xfybb71    时间: 2008-3-11 14:37
老帖子!发现近段时间有些人专顶老帖子,看看就好!
作者: 横打方板0    时间: 2008-3-12 09:30
我的使用器材配置和打法!

蝴蝶方板(闪光-)+省狂三(正手)/红+G666(反手)/黑!!!本人直板横打,正反手拉!还可以!比较自如!!

请版主指点!指点 !!谢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请版主指点!指点 !!谢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者: omitofe    时间: 2008-8-13 18:31
hao帖子。。。
作者: MaxCypress    时间: 2008-8-16 11:14

天哪!!我刚看到

单板 , 是不能这样比滴。

木材 , 属于各向异性材料。

 

同样厚度的合板,比之同样厚度的桧单板

1。密度大N多;

2。抗形变能力,因为多向纤维分布,大N多,即便是同密度的硬质木材单板,也完全比不上。

不知你看过08年第4期的《世界》没有,那上面的分析虽然只是定性的,但,误差应当是比较小的。(本来也想做这个分析的,被清华这帮用高档电脑的人抢先了,当然,他们做的很好,而且以后还有挺大的完善空间。)

   也就是说,达克90的形变,和快攻层板的形变量,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单桧被认为高速撞击下

很吃球的原因。单板在高速击球时的形变确实很大,拉下旋时要注意撞击。

   单桧脱板块,为什么快?因为:1木头本身硬2厚。这两条都造成回复形变速度快,但是,这个快,不代表形变就小!换言之,只要手感好,拉球一样转!(而且还更喷)

   只是拉球而已。只要不是高速撞击,比如台内球,确实弹性太好了一点,这属于题外话。

   我们转来看桧夹,不管是7夹还是9夹,其“薄度”简直就和普通木材夹板差不多,而其中的韧性是很突出的。之所以有几款桧夹乐色,是因为选材太烂。

   综上,我不是搞文科的,没楼主这么好文采可以长篇大论,而且我越写越觉得要深入测量分析,但是请大家不要继续在吃球上怀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6 11:22:30编辑过]

作者: hululingjiao    时间: 2009-4-4 18:34
  强烈支持47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作者: 阿甘医生    时间: 2009-4-4 23:04
好贴,受益匪浅。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xiaoo18    时间: 2009-4-10 15:49
  强烈支持47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作者: tengfei06    时间: 2009-4-18 16:26
[em1002]
作者: zhaofei1983    时间: 2009-5-1 03:08
打单桧的拍子 发力动作一定要一起喝成,不能有半点犹豫,不然要么出界要么下网,远台兜球也不行,碰下就飞了!拉高吊时 一定要快速摩擦,而且要有压板动作,这样能减少失误,唯一的好处就正手力量真的很大,正手发到力人家基本碰不到球
作者: carrot468    时间: 2009-5-4 22:56
QUOTE:
以下是引用mahous在2007-9-19 11:00:00的发言:

呵呵,我昨晚也在反复的看教学片,片中有人问柳承敏"你的发球是如何练习的?"

柳回答:"每天练习一小时就可以了" 我晕.

单纯的下旋我现在掌握的还可以,但那种大拐弯的侧旋转球我怎么也发不出来,逆旋转就更不行了,我发的全是上旋!

跟我一摸一样 我也是发不出下旋 全是上旋 把同学都给教得趴下了还没学会


作者: cnge    时间: 2009-5-8 22:49

薄板和厚板,制造旋转的方式本身就是有差异的,如果长期使用其中一种,就会很不适应另外一种的手感。

总的来说:薄板制造弧线的能力要强于厚板,而厚板压制弧线的能力要强于薄板。

 

 

 

 


作者: cmh0411    时间: 2009-5-21 10:40
好贴,受益匪浅。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金择洙打法    时间: 2009-5-21 11:04
单就目前使用日直常见的套胶而言,我觉得蝴蝶的SRIVER(05050)和BRYCE(05350)套胶,成就了太多的日直高手(金泽洙、蒋澎龙、张雁书、柳承敏、李延佑、文炫晶)的好成绩,大家不妨考虑一下。我自己用05350,感觉非常好用。前二天试了一下BRYCE-Speed也非常的不错。
作者: 青龙偃月    时间: 2009-5-22 11:43
hao
作者: 仁心仁術    时间: 2009-5-22 13:01
 [em10][em10]學習了
作者: sunflower    时间: 2009-7-17 23:01

学习了


作者: sunflower    时间: 2009-7-28 21:27
  强烈支持楼主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作者: smyjms1963    时间: 2009-7-29 01:20
很有技术含量的帖子,必须顶!
作者: bamushan2008    时间: 2009-7-29 01:49
标题: [讨论]
我现在用一把超厚的拍子,13毫米左右。自己DIY的,用两块拍子(729的超跃和A3)合在一起(横拍),弹性大增,拉出弧圈力量极大,力量比单桧还大,仍有摩擦的感觉,反手拨、挡、推都很轻松,小球控制只需轻轻一点力即可,反而好控制了。一个体院毕业的高手与我对练,说拉过去的球力量很大,速度很快,侧旋弧圈也转,他换过去试了试,说不错,唯一不足是没有薄板的那种形变感觉。他用是亚萨卡的YE。打了这个超厚板子,再打一般的拍子,感觉象一张纸,轻飘飘的,无力的感觉。刚开始打这个超厚拍子,胳膊发酸,练了一周之后,完全适应了,现在是超厚拍与一般球拍交换着打,超厚拍只注意摩擦,力量不用管。一般拍子还要注意发力的问题,整体上说,现在摩擦的感觉比以前清楚了许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9 1:50:26编辑过]

作者: Happy银球    时间: 2009-7-30 21:48

老帖新解——同等密度和条件的,是底板厚点发力更好,脱板速度快,那摩擦就要相对少些,前冲更多些。板子薄形变大些,球在板面停留时间稍长,所以摩擦好些,速度稍慢旋转稍强。

加上单桧发烧友的底板都是特注级,底劲更足,加上大多数配套又以弹性强的外套居多。在说句不好听的公道话,基本功又不太扎实,所以造成那么多问题也是情理之中。


作者: wangdc    时间: 2009-9-1 19:55

很有见地!

 


作者: zin    时间: 2009-9-16 22:22
我们的“三合板”就向中国的大刀片一样,看着威武,其实单薄。“单桧”就向日本的武士刀一样厚重实用,杀伤力巨大。
作者: omitofe    时间: 2009-10-6 22:09
2年了,LZ有啥新感觉了?
作者: 山上的红叶    时间: 2009-11-13 20:55
感谢楼主,如实写出如此实用的感受,理越辩越明,应该说单桧只是一个练球的好板。
作者: bamushan2008    时间: 2009-11-14 07:55
人们的打法不同,对球拍的要求和感觉也就不同。同样的球拍,不同的人打,过来的球完全不一样,这是球拍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所以,与其追究球拍,不如追究球技。这才是正道。与大家共勉。
作者: 天真汉    时间: 2009-11-18 00:37

很多年前的乒乓世界介绍过单贵的特性 , 大致的意思是 ,由于木纹细密,所以拍的密度相对均匀。由于是独板,纤维还是纵向排列,形状窄而长,所以能产生比较大的 弹簧效应 比较适合强攻和拉冲。这个 弹簧效应 应该就是单贵比较 吃球 和 喷 的来源吧 另 配上国外的高弹性海面 能更好的放大这种效果 这个效果我个人理解如果想做到 ,那必须的条件是动作一定要快 不能让球在板上有持球的感觉,因为那样 弹簧效应 会衰减 导致球反而不 爆


作者: 博浪无槌    时间: 2009-11-18 13:19
QUOTE:
以下是引用天真汉在2009-11-18 0:37:00的发言:

……动作一定要快 不能让球在板上有持球的感觉,因为那样 弹簧效应 会衰减 导致球反而不 爆


最近有体验,似乎真的是这么回事~ [em1002] 


作者: cthong    时间: 2009-11-19 11:24
高见!我觉得单桧适合打正胶。
作者: xidu_ogf    时间: 2009-11-28 16:48
好贴,受益匪浅。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铁锋    时间: 2009-11-28 20:07
楼主的好贴,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给我指引了方向。谢谢!
作者: wendalv    时间: 2009-12-7 23:07
很养眼的帖子,顶楼主!
作者: cqcsyq    时间: 2009-12-16 11:55
好文章,受益啊
作者: wallenbarg    时间: 2009-12-17 19:57

疑惑:楼主说单桧出球快,容错性差,所以这是练习基本功的“不错选择”,可是现在很多乒乓球教练给初学者配的都是“轻”、“薄”、“软”,目的是迫使初学者们主动发力。这似乎与楼主的观点相冲突。

如果说出球快的板子,让人动作敏捷,姿势稳定,这点我赞同,可是为什么用单桧会让手臂“主动向前”?按道理来讲,越是硬的板子,越是小的动作就可以将球击回,不需要太大的动作。

因为我自己的第一块板子是PALIO VD碳素(FL柄),硬得不得了,后来越打越软,现在主拍是Nittaku小提琴(ST柄)。我一直后悔自己入门时用了太硬的板子,导致我的“击打”和“主动发力”很差,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依赖“借力”就可以了。楼主这样一说我倒不知道到底是硬板入门好还是软板入门好?我应该让自己的孩子练单桧?还是OC?或者是不是对小孩的培养方向不一样?我感觉在座的各位都是快攻高手,我的脑子里只有横板两面弧的概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7 20:24:56编辑过]

作者: Happy银球    时间: 2009-12-29 12:14
好器材是霸道,好技术是王道,只有人适应拍子,配置再好也不能完全适合本人。回头再看老帖,收获很多,该谈的的都谈了。还是个相互制约的矛盾体,以后安心打球了,再也不多想了。。。
作者: baixuefeng97    时间: 2009-12-31 13: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愤怒的乒乓    时间: 2010-3-3 08:49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作者: dajwcl01    时间: 2010-3-8 11:39
精英有这么好的写手,当然人气火爆!
作者: DIY    时间: 2010-3-10 03:05
这个讨论真的很好。学到了不少东西。
作者: IBM    时间: 2010-3-14 10: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wwazhuo    时间: 2010-4-15 15:32

感觉楼主写得很真实,我是一个初学者,正在跟着教练练球,有幸用过斯帝卡钛5.4(薄)和达克90,感觉钛5.4吃球深,搓球和拉下旋时手感好,旋转强,达克90冲球时速度快,弹性足,但搓球时没有摩擦的感觉,拉下旋时也一样,感觉拉球钛5.4好些,攻球达克90好些

当然,我也还在练球阶段,动作也可能用关系,以上只是说出我的直观感受。


作者: gg12345dd    时间: 2010-7-10 12:32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作者: bamushan2008    时间: 2010-7-10 20:25
QUOTE:
以下是引用mahous在2007-9-17 22:59:00的发言:

乒乓世界上的解释:

单桧释疑(J) 姚坚 乒乓世界 2005.09.NO.155 P106

桧木的特性于众不同,用它做成的单桧板,能够刚柔并济,兼顾脱板和"底劲",即有独特的"咬球感",又极端有威慑力,在单桧板的发源地日本,历史上许多优秀选手都是用单桧取得世界冠军的,韩国的奥运会冠军柳承敏...................

这样的解释能服众吗?

能够刚柔兼济,有脱板速度又有底劲,还有独特的咬球感,这就是它的诱惑力。 我觉得桧木的触球感,出球感,弹性,控制,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是夹板不能比的。一般都说单桧控制差,也不尽然,关键是手上的感觉了。金泽洙柳承敏小球都不错啊。一般讲控制,我感觉就是木,不出球,外套都比较弹,所以一般人认为不好控制,实际上是手感不好所致。习惯了单桧的手感,控制并不难。夹板相对桧板,都比较生硬,没有桧板那种柔的感觉。搓不住,吃不住球,都是习惯了夹板的人对桧板的感觉,因为这还是用打夹板的手法打桧板。要打桧板,就要长期坚持,把打夹板的感觉改过来。中国选手一般不用桧板,主要是因为它是日直,不好打两面胶,再就是它的板形是国人所不熟悉的(国手从小接受中国老国手的训练,就是中直)不习惯日直。握拍法与动作定型都不一样,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控制。中国从基层到国家队基本上没有打日直单桧的,所以不可能教小孩子从小打日直单桧。也就是说,中国人不熟悉日直的打法,没有成功的经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0 20:30:53编辑过]

作者: qimengkd    时间: 2011-1-14 20:43
[em1002]
作者: ilovepingpan    时间: 2011-1-28 12:14
谢谢分享
作者: zhiwuzhi    时间: 2011-2-2 07:39
楼主介绍得很具体,学习了,谢谢!
作者: bb6531    时间: 2011-4-14 17:03
不错不错,赞一个!
作者: 朝鲁    时间: 2011-4-15 10:33

我想我们业余爱好者打乒乓球就是图一个锻炼与快乐,还要什么成绩?水平再高也好不过国家队的吧,多移动全场跑,有利于身体锻炼与健康。但要快速移动确实很难,我们也做不到老金与小柳那么快,但我们也尽自己的能力去跑动-------

 

这句话说的太好了,我220斤的体重,玩日直就是逼着自己跑,我感到我比以前灵活多了,


作者: 百荷苁葱    时间: 2011-4-16 23:28
QUOTE:
以下是引用peterhsu在2007-9-17 10:18:00的发言:
楼主的文章很有个人见地,我觉得很好。


作者: qimengkd    时间: 2011-4-28 10:39
  强烈支持楼主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作者: qimengkd    时间: 2011-4-28 10:39
  强烈支持9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作者: sht4006    时间: 2011-5-11 22: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zq2587    时间: 2011-5-12 14:42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wc15187    时间: 2011-5-17 22:12

学习了。谢谢


作者: @天空    时间: 2011-10-21 16:17
 理论越来越强了!!值得学习的好贴!
作者: zhiwuzhi    时间: 2011-10-31 21:58
很有技术含量的帖子,必须顶!
作者: xing789522    时间: 2011-11-5 16:37
精英有这么好的写手,当然人气火爆!
作者: chenxich    时间: 2012-1-23 20:29

嗯,我也用单轨来练球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