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zs730712实战交流系列】31、球不“转”,怎么破? [打印本页]
作者: zs730712 时间: 2016-4-7 09:02
标题: 【zs730712实战交流系列】31、球不“转”,怎么破?
本帖最后由 zs730712 于 2016-4-7 09:06 编辑
“旋转”,是乒乓球区别于其它运动的重要特征。
平日里打球,很多人动作很“猛”,但是球不“转”:发球不转,拉球不转,甚至连搓球都不转;有些人则看似动作不大,但是球却非常的转。
什么原因?如果你的球不“转”,排除其他因素,以我的经验来看,你很有可能缺少两个“一”:一个“概念”、一个“弧线”。
一个概念:球是“圆”的。“球是圆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你打球时是否忽略了这个“常识”呢?说难听点,很多人打乒乓球的动作及意识和打网球、羽毛球时差不多!
一个弧线:你要想击球“转”,那么你就必须沿着球的“曲面”集中发力,或者说摩擦球瞬间你球拍的“摆动弧线向内”。
何谓“球拍摆动弧线向内”(相对应的还有“向外”)?以拉球为例,下图就很清楚描述了摩擦球瞬间球拍的“摆动弧线”: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总结一下:要想让自己的球“转”,那么就要在脑海中牢固树立“球是圆的”这一概念,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具体操作就是摩擦球的瞬间“球拍摆动弧线向内”。
下面,作几点补充说明:
1、就“旋转”而言,发球、拉球、搓球的原理是相通的
“拉球”好理解,上面的图也很明了。“搓球”呢?无非就是从球的“中下部”向“底部”摩擦,球拍的摆动弧线同样是“向内”!至于“发球”,发下旋类似于搓球,发上旋类似于拉球,还有侧旋、逆旋转,其原理都是绕着球面“摆动弧线向内”。
2、“内弧”和“外弧”的取舍
说到“摆动弧线向内”,有人会问“向外”行不行呢?当然可以,采取这种摩擦方式的弧圈球有人称之为“外弧”,相对应就把“向内”的弧圈球称之为“内弧”,甚至有人说“外弧”更先进、更合理。至于“外弧”和“内弧”谁更先进,我不作评价,但是就“旋转”而言,肯定是“向内”强于“向外”,其中原因是:球是圆的,采取“向内”的摆动弧线可以更“充分”摩擦球体,或者说更容易吃住球。
3、“旋转”和“速度”的平衡
从理论上说,“向内”的摆动弧线能够让球更“转”,但是提醒不要矫枉过正:不少人拉球为了增加旋转,从开始挥拍就“裹球”(甚至有些教练也是这么教学员的),也就是说整个“挥拍轨迹”就是一个向内的弧线,还美其名曰“内弧式弧圈球”。采取这种方式也许上台率高、旋转也还可以,但是丧失了“速度”(这也就是有人提出“外弧式弧圈球”更先进的原因)。所以,我建议在练习弧圈球时尽可能找到“旋转”和“速度”之间的平衡点。
4、“摆动弧线”和“挥拍轨迹”的不同
上面说到有人拉球采取整个“挥拍轨迹”向内的方式,但是这一点和我个人理解的“内弧”有差异:我个人理解的“内弧”应该是球拍“摩擦球瞬间”摆动弧线“向内”,或者说“摆动弧线”实际上是一个很“短”的过程,至于挥拍轨迹,从外观上来看大体应该是“直线挥拍”。之所以产生这个差异,我觉得是有人把“摆动弧线”和“挥拍轨迹”混为一谈了。
5、手腕手指的力量
上面谈及“摆动弧线”和“挥拍轨迹”的不同时我用到“摩擦球瞬间”这个词,也就是说“摆动弧线”实际上很“短”,甚至从外观上都看不出来,只是在这个“瞬间”通过小臂内旋和手腕手指来完成这个“短暂”的动作。“拉球”是这样,同样道理,你的“发球”和“搓球”在进阶时同样会逐渐感受到手腕手指力量的重要性。
6、发力要“集中”
上面说到“摆动弧线”实际上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那么要想增强击球的旋转,就要求你能在这个很“短”的过程中“充分”摩擦球,或者说发力要“集中”,而不在于你动作有多“大”、多“猛”。
版权声明:该文章版权归精英乒乓网独家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都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
作者: nx3335360 时间: 2016-4-7 17:19

作者: 花落东君 时间: 2016-4-27 03:37
学习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