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标题: 【zs730712实战交流系列】34、吉隆坡世乒赛在技术层面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启迪呢? [打印本页]

作者: zs730712    时间: 2016-4-7 09:15
标题: 【zs730712实战交流系列】34、吉隆坡世乒赛在技术层面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启迪呢?
2016吉隆坡团体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男女团共同实现第20次捧杯。在庆祝中国队取得佳绩的同时,对于广大乒乓球迷来说,这次比赛又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启迪呢?结合这几天观看比赛时的思考,我谈几点自己的感触和大家共同探讨,没提到的地方也欢迎各位补充:
1、推挡,依然是直拍的杀手锏
比赛直播中,主持人多次提到王皓的直拍横打挽救了直拍打法,并就现在很多业余球友模仿王皓的打法这一现象向嘉宾王皓提问。王皓的回答是因人而异,不要单纯模仿动作,重要的是找准感觉。确实,现在很多直拍球友认为直拍推挡“落伍”了,转而采用直拍横打。但是,反观此次世乒赛中的李娇,坚守着传统的直拍左推右攻打法,带领荷兰队一路过关斩将闯入八强(无奈在四分之一决赛中遭遇强劲的中国队,并且对阵风头正盛的刘诗雯,虽然11比8拿下第一局,但是43岁“高龄”的李娇在随后的比赛中抵挡不住刘诗雯的快节奏而败北)。在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当中,直拍选手比例依然很大,练就一手好“推挡”,其实用性绝对不亚于直拍横打,尤其是推对手两个大角度,这是直拍“一绝”!至于如何练好直拍推挡,因为我原先也是用直拍,在我看来,主要是注意两点:抢位和转腰。具体说,“抢位”就是通过步伐调整确保在来球上升期或高点期击球,“转腰”就是引拍时要靠腰带动手臂后引然后再转腰发力,如果引拍和击球过程中没有腰的参与光靠手臂动的话,既不好发力,也不容易控制弧线落点。当然,其他一些细节也要注意,比如肘不能离身体太远、正反手握拍要调整等等。
2、削球,正手能力的试金石
因为中国队强大得无法超越,很多国家的队员往往采取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比如采用正胶、生胶、长胶等等,而削球也是其中一个选择。业余球友中,打削球的凤毛麟角,一方面大家都跟风崇拜弧圈球技术,一方面削球对步伐移动要求高,但是,要承认的一点是,业余圈中削球打得好的绝对是高手,为什么?因为对阵削球是你检验正手能力的试金石!可惜的是业余圈中正手超强的同样凤毛麟角,这也就是削球打法能在业余圈中通杀一片的真正原因。此次世乒赛中打得风生水起的削球运动员陈卫星,在对阵拥有超强正手能力的许昕时,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而女团四分之一决赛中,丁宁对阵削球手李洁则是苦战五局,在决胜局中12比10险胜对手,让人着实捏了一把汗,为什么?因为丁宁的正手能力一向不强,此前李洁碰到正手强大的刘诗雯和李晓霞,都是完败!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你进攻意识不强,但是步伐移动较快,那么削球打法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反过来说,如果你的球友圈中有削球打法,那么恭喜你,经常和他打球的话,你的正手能力绝对差不了!
3、拧拉,接发球的主流技术
拧拉技术的普遍采用已成大趋势,此次世乒赛同样印证这一点:无论是中国队员还是其他国家队员,无论是欧洲队员还是亚洲队员,在接发球时大都采用拧拉的办法。嘉宾刘伟也说到现在接发球,拧拉成了“主要”技术,而摆短、劈长、挑打等这些反倒成了“配套”技术。既然大家都这么干,那么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个人观点是这样: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接发球由过去“先控制然后进入相持”的套路进步到从接发球阶段就强化“先上手”的意识。对于广大乒乓球爱好者而言,如果你能力较强的话,也同样可以强化这种意识,练习拧拉技术,丰富自己的接发球手段。不过很多球友过于强调拧拉技术的“手法”,这一点我不是太赞同,在我看来,拧拉技术最重要的是“抢位”,也就是说击球前一定要确保自己的身体重心到位,至于手上的动作反倒可以慢慢来,随着技术的娴熟程度,击球质量自然会越来越高,但是如果身体到不了合适的位置,手上的动作再好也不顶用!
4、反手,可以选用粘性套胶吗?
一直以来,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正手国产粘套、反手涩套(外套最好)。为什么?很大程度上是跟风,因为中国国家队队员就是这么干的。不过,近来马龙的成绩尤其是这次世乒赛上的表现,估计又会带来一轮新的跟风。赛事直播时主持人问嘉宾王皓此前为什么能多次战胜马龙时,王皓说到主要是想办法进入到反手相持然后找马龙的漏洞。确实,和超强的正手相比,马龙的反手显得有些失色,不过近来马龙反手换成国产红双喜狂飚(具体型号不详,估计是新款狂飚3-50),典型的国产粘套,比赛中主持人和嘉宾多次说到马龙反手换粘套之后比之前稳定了许多。关于这一点,此前我也多次说过对于大多数业余选手而言,粘性或半粘性套胶兴许更实用,为什么?因为对于业余选手而言搓球是一项主要技术,相比涩套来说,粘套搓球更稳定。至于套胶选择,喜欢跟风的可以弄块狂飚3-50试试,此外,国产系列可供选择的很多,比如拍里奥系列依然是不老传说,价廉又物美。
5、步伐,怎么练?
步伐,对于广大业余选手来说,是心中永远的痛。不过,此次世乒赛嘉宾张怡宁的一番话让我颇有感触:老瓦就“没有”步伐,所有的击球就是“一步到位”!为什么?因为老瓦有着超强的预判能力,先判断好落点,然后一步到位在那“等”着击球,这一点和我们接受的“动中打”教育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对于广大乒乓球爱好者来说,我们该“等着打”还是“动中打”呢?我的观点是“等着打”,原因是这样:一是对于大多数业余球友尤其是前期没有接受过系统步伐训练的朋友来说,与其花大把的时间单独练习步伐,不如把这个时间精力用来训练自己的盯球能力、预判能力,这样见效更快,也更实用;二是“等着打”,不是说你脚真的不动,而是通过预判“提前”移动脚步;三是你知道乒乓球这项运动最伤身体哪个部位吗?是肘吗?是肩吗?是腰吗?都不是,球龄长的朋友都知道:是“膝盖”!如果你并不年轻了,又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结果还想和小年青拼速度,你以为你真的是在拼速度呀?!你拼的是自己的“膝盖”!如果你真的想七八十岁之后依然能够活跃在球馆中,那就好好向老瓦学习,你以为对抗中国几代球员的“常青树”称号是瞎叫的呀!
6、心态,在比赛中更重要
此次世乒赛刘国梁和孔令辉不约而同采用了相同的套路:你没赢过的对手我就偏让你上场,你状态不好我就让你多上场,你不擅长对付这种打法我就偏让你上去。张继科此前和张宇镇交过两次手,都是输,这次还让他去和张宇镇打,结果赢了,估计此后张宇镇再也没赢的机会了;李晓霞状态不好,那就让你多上场,结果越打状态越好,决赛中对阵石川佳纯实现大逆转,主持人和嘉宾都说错过这次机会之后石川佳纯再也不可能赢李晓霞了;丁宁打削球不行,那就让你去对阵削球,虽然是险胜,但让你心理上产生巨大变化,今后再碰到削球只会越打越好;等等等等(当然,这个前提是中国队有底气,即便这场你输了,后面的队友照样拿分)。反观我们很多球友,不适应这种打法,我就敬而远之;输给对手,就埋天怨地;等等等等。实际上,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能更好享受乒乓球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我越是输给你,我就越是要主动找你过招,通过比赛自然更容易发现自己技战术中存在的缺陷;我越是不适应你的打法(比如长胶),我就偏要缠着你打比赛,慢慢也就适应了;我输球了,怕什么!又不是输房子输地,好好找找原因,想办法再赢回来!通过这种心态的调整,你还能不涨球吗?


作者: 新田野    时间: 2016-4-7 10:55
好文章
作者: dongfrog    时间: 2016-4-7 14:21
zongjiedehendaowei

作者: 糊涂西瓜    时间: 2016-5-16 15:28
天天来学习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