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CL是从淘宝上购买的,货过来一看,面相很不错的,水货包装,胜在便宜。拍子重量为
配的胶皮为普及型729R.I.T.C,正面红色,海绵硬度44,厚
贴好胶皮,第一次打球,感觉球打在拍上,声音清脆,实在,没有OC那种散和振手的感觉,稍一发力,便有当当响的感觉,出球速度很快,但旋转好象变弱了好多,许多球,原来用OC拉,肯定是很转的,现在拉出来,弧线不行,旋转不行,落点也控制不好,似乎球一沾拍子就跳出去了,吃球的感觉不强,手上动作也调整不过来,快是快了,但没有控制力。这应该是刚从OC改过来的必然现象,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力方式,还用原来的动作来打球,自然会失误多。
第二次打球,好可怜,动作都做不好了,变形很厉害,什么球都失误,上旋一打,出界,下旋拉起来,旋转没有,对方一挡就回来,还把自己弄得措手不及。结果给球友大大笑了一回,平时给我菜的也能赢我好几局,都说我用的板不对。而且手臂和手腕酸得厉害,身体各相关肌肉也有点疼,拍子虽然只比OC重了
刚好公司安排我出差,我把拍子带着,每天晚上在宾馆里,徒手挥拍半个小时,练练拉、攻的动作,出差一个星期,练了一个星期,回来的时候,手臂和手腕已经不累了,身体的酸痛也消失了。回来就迫不及待上台练习,哈哈,感觉不错,拉球的感觉和攻球的感觉好多了,起码失误没有那么多了,虽然旋转还是起不来,但开始有吃球的感觉,控制力也上升了,算算时间,刚好半个月,看来,新拍子的初始适应是半个月,想想自己以前用OC,可是用了一个月才适应的,这也算是一个进步吧。但要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还是要一段时间的。
我根据吃球的感觉来调节拍形,拍面前倾度变化、引拍高度高点、低点地慢慢调节,找到合适自己击球的重心位置。然后用自抛多球来练习,各个技术动作都练,搓、拉、攻、扣、挑、拧、冲,仔细地体会吃球的感觉,把身体感觉与手腕的感觉结合起来。多球练了三天,球拍吃球的感觉已经很好了,再仔细体会身体的感觉,又练了三天,大有进步,身体与手腕结合得不错,速度方面已经恢复,旋转还是差点。
我在心里说:我又回来了。这次一上台,把一班球友打得落花流水,都说我的球速度快了好多,就是旋转还差了点。不过遇上高手时,还是不行啊。和佛山的业余高手阿广打球,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完全掌握球拍特点,拉球旋转不好,阿广把球挡回来,我再攻时,失误很多,结果输得稀里哗啦,拉打结合起来,失误频频,拉后打常出台,拉球质量还是不能给高手威胁,看来还要在打球中来巩固练习的效果。
下来的事情自然是练习与比赛来巩固打球的效果,这个时间挺短,就是一个月,不停地从感觉到巩固,再感觉,再巩固。最后终于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拉球的旋转终于上去了,暴冲暴拉的感觉真的不错,体会到OC与CL其实是一回事,除了板有点软硬的区别,在手型上前倾度有点区别,在吃球方面,挥拍方向,身体结合方面,基本一致。打完CL,再打OC,动作没有什么调整,该咋地还咋地。走了一圈板子从软到硬的历程,发现又回到了从前,不过这是个上升的回归:对板的软硬有更深的体会,对吃球的感觉更深更透了。
综合评价:CL的综合性能要优于OC,拉打结合好,速度快,就是旋转稍微弱一小点,底劲并不差于OC,这和CL调整了硬度有关;OC的散和振手,对快攻还是有影响的;但CL对技术的要求明显比OC要高点,精确点。打好CL,再打OC,要轻松得多;打好OC,再打CL,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技术变化。
下回评测预告:红黑碳王评测
楼主直板都上190g了,我是横板也不希望超过190g,不然太沉了,另外请问,横板CL,弧圈快攻,正反手配什么胶合适~~
我的CL是从淘宝上购买的,货过来一看,面相很不错的,水货包装,胜在便宜。拍子重量为
配的胶皮为普及型729R.I.T.C,正面红色,海绵硬度44,海绵厚
贴好胶皮,第一次打球,感觉球打在拍上,声音清脆,实在,没有OC那种散和振手的感觉,稍一发力,便有当当响的感觉,出球速度很快,但旋转变弱了好多,许多球,原来用OC拉,肯定是很转的,现在拉出来,弧线不行,旋转不行,落点也控制不好,似乎球一沾拍子就跳出去了,吃球的感觉不强,手上动作也调整不过来,快是快了,但没有控制力,弧线比较平直,缺少曲度,这应该是刚从OC改过来的必然现象,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力方式,还用原来的技术动作来打球,自然会失误多。
第二次打球,好可怜,动作都做不好了,变形很厉害,什么球都失误,上旋一打就出界,下旋拉起来,旋转没有,对方一挡就回来,常被推个直线,还把自己弄得措手不及,结果给球友大大笑了一回,平时给我菜的也能赢我好几局,都说我用的板不对。而且手臂和手腕酸得厉害,身体各相关肌肉也有点疼,拍子虽然只比OC重了
刚好公司安排我出差,我把拍子带着,每天晚上在宾馆里,徒手挥拍半个小时,练练拉、攻的动作,出差一个星期,练了一个星期,回来的时候,手臂和手腕已经不累了,身体的酸痛也消失了。回来就迫不及待上台练习,哈哈,感觉不错,拉球的感觉和攻球的感觉好多了,起码失误没有那么多了,虽然旋转还是起不来,但开始有吃球的感觉,控制力也上升了,算算时间,刚好半个月,看来,新拍子的初始适应是半个月,想想自己以前用OC,可是用了一个月才适应的,这也算是一个进步吧。但要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还是要一段时间的。
我根据吃球的感觉来调节拍形,拍面前倾度变化、引拍高度高点、低点地慢慢调节,找到合适自己击球的甜区位置。然后用自抛多球来练习,各个技术动作都练,用一大盘球来练,搓、拉、攻、扣、挑、拧、冲,仔细地体会吃球的感觉,把球撞板的感觉与手腕的感觉结合起来。多球练了三天,球拍吃球的感觉已经很好了,再仔细体会身体的感觉,又练了三天,大有进步,身体与手腕结合得不错,速度方面已经恢复,旋转还是差点。发觉拍型的调整其实没有多少变化,用OC时该有多前倾,用CL也是多前倾,向前和向上发力基本相同。为什么一开始用CL,同样的拍型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这可能是一种感觉,当你习惯了一个球拍,固定一种动作之后,形成了定式,换了新拍子,新拍子给你的手感和原来的完全不一样时,手上的微调功能就起作用了,感觉到原有动作不合适,需要新的手感来打球,而手感是非常精细的,一点点的变化都能体会得出来。OC给人一种深吃球,软而高弹性的手感,换成CL后,吃球浅了,拍子硬了,原来的手感就不同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建立新感觉后,打球的感觉就开始变化。
我在心里说:我又回来了。这次一上台,把一班球友打得落花流水,都说我的球速度快了好多,就是旋转还差了点。不过遇上高手时,还是不行啊。和佛山的业余高手阿广打球,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完全掌握球拍特点,拉球旋转不好,阿广把球挡回来,我再攻时,失误很多,结果输得稀里哗啦,拉打结合起来,失误频频,拉后打常出台,拉球质量还是不能给高手威胁,看来还要在打球中来巩固练习的效果。
下来的事情自然是练习与比赛来巩固打球的效果,这个时间挺短,就是一个月,不停地从感觉到巩固,再感觉,再巩固。最后终于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拉球的旋转终于上去了,暴冲暴拉的感觉真的不错,体会到OC与CL其实是一回事,除了板有点软硬的区别,在手型上前倾度有点区别,在吃球方面,挥拍方向,身体结合方面,基本一致。打完CL,再打OC,动作没有什么调整,该咋地还咋地,只是改变了摩擦与撞击的比例。走了一圈板子从软到硬的历程,发现又回到了从前,不过这是个上升的回归:对板的软硬有更深的体会,对吃球的感觉更深更透了。此外,还有意识地增加了爆发力的锻炼,我发现,硬板子对挥拍速度要求更高了,是不是这样理解:硬板子的脱板速度快了,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把挥拍速度提高到比球弹出去的速度还要快,需要很好的爆发力,在瞬间加速,把挥拍速度提升,让球能粘在拍面上,这时无论做拉或打的动作,都有足够的调整能力,来达到自己主动发力的要求,如果挥拍速度慢点,就成了借力多于发力了,这对Stiga板来说,就成了弱点了。Stiga的板,主动发力的威胁要大于其它发力方式,防守确实不是stiga板的专长。
综合评价:CL的综合性能要优于OC,拉打结合好,速度快,只是旋转稍微弱一小点,底劲并不差于OC,这和CL调整了硬度有关,有个明显的对比,红黑的硬我感觉更强于CL,我感觉到CL并没有其它人所说的那么硬,还是很吃球的,在轻拉轻打时,有个明显的吃球感觉;OC的散和振手,对快攻还是有影响的;但CL对技术的要求明显比OC要高点,击球点要更精确些,对爆发力的要求也要高点,提高爆发力可以增加出球的质量。打好CL,再打OC,要轻松得多;打好OC,再打CL,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技术变化;打OC,手感不如CL精细,尤其是发力不充分时,含糊的球感很明显,对出球的把握程度要差点。
再次拜读,顶!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