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1可以看出,乒乓球围绕着旋转轴旋转,顺着旋转方向“赤道”任何一点切向摩擦都可以打出这种旋转球。球旋转一周是360度,如果每改变一度算作一种拍型,那么打出一种旋转球就可以有360种拍型。即使粗糙一些,每10度算作一种拍型,打出一种旋转球还可以有36种拍型。显然,无论用文字还是图形来描述这36种拍型是相当费力且难讨好的工作。笔者觉得,可否采用简化的方法,对每种基本旋转球只考虑四种拍型,描述起来必定要简单得多,效果也要清楚、明白得多。如果熟练的掌握了这四种(甚至两种)拍型,那么对于其它处于中间过渡状态的拍型(都是斜向的拍型),球友可以举一反三,推论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笔者考虑,上下左右前后六种拍型,前面的拍型是可以忽略的,因为击打球的前面还要让球向前飞越过网几乎是不可能的。剩下的上下左右后五种拍型可以分别命名为(上下)平拍,(左右)侧立拍,(后)横立拍(简称立拍)三类五种。
同样的道理,每种拍型的摩擦击球方向也有无数种,我们也只考虑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中的五个(因为向后摩擦方向几乎不可能让来球反向,向前飞越过网,形成合法击球)。
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一下产生六种基本旋转球的击球方法(包括拍型和摩擦方向)。
1 产生上旋球只有两种基本方法:立拍向上摩擦,(上)平拍向前摩擦。当然还要加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角度前倾拍型向前上方摩擦。拉高吊弧圈和前冲弧圈就是这两种典型方法。
2 产生下旋球也只有两种基本方法:立拍向下摩擦,(下)平拍向前摩擦。当然还要加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角度后仰拍型向前下方摩擦。削球和发下旋球就是这两种典型方法。
3 产生左侧旋球只有两种基本方法:立拍向左摩擦,(左)侧立拍向前摩擦。当然还要加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角度斜立拍型向左前方摩擦。向左横切、侧切和发强侧旋球就是这两种典型方法。
4 产生右侧旋球只有两种基本方法:立拍向右摩擦,(右)侧立拍向前摩擦。当然还要加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角度斜立拍型向右前方摩擦。向右横切、侧切和发强侧旋球就是这两种典型方法。
5 产生顺旋侧拐球有四种基本方法:(下)平拍向左摩擦,(左)侧立拍向上摩擦,(上)平拍向右摩擦,(右)侧立拍向下摩擦。当然还要加上这四者之间的各种角度的斜拍沿顺时针方向的环形摩擦。马龙站在反手位正手发的大斜线急长球带有强烈右侧拐,正是(下)平拍向左大力摩擦的结果。(图2)
6 产生逆旋侧拐球也有四种基本方法:(下)平拍向右摩擦(李佼的侧拐发球),(右)侧立拍向上摩擦(梅兹的反手侧拐弧圈球),(上)平拍向左摩擦,(左)侧立拍向下摩擦。当然还要加上这四者之间的各种角度的斜拍沿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擦。所谓逆时针环形摩擦请看老瓦的大力侧拐弧圈球(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