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球友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有人指点会快一些,自己摸索会进步的很慢很慢,如果再没有练习对手的话进步将是非常非常的慢,而我正属于最后这种情况.),会从开始的拉冲上旋球,转为拉冲下旋球.毕竟没有人会轻易地送给你上旋或不转长球让你拉,第一板都是从拉下旋球开始.
但由于下旋球的旋转特点,可以很好发力的下降前期比较短,会出现下降前期这个点会比较难以捕捉,很多球友经常会遇到拉漏球或被长球顶住的情况.
首先提出几点假设:
1 你在站位恰当的情况下正手可以熟练地拉冲下旋球,注意:是拉冲而不是拉高吊弧圈.
2 你可以在对手的球板还没有接触到球或刚刚接触球的一瞬间,根据对手球板的朝向而比较准确地确定自己脚步的移动方向和幅度.本条之前你需要熟练掌握单步 跨步 并步和小跳步及其还原,交叉步就免了吧,太专业了,咱业余的玩不了.
3 你可以根据对手在接触球瞬间手腕的用力情况大致判断出球落本台的深度.
如果以上三点你欠缺任何一条的话,那么你还没有达到能够很好理解本文的程度.或者你能够理解,但我还是建议你先练习好以上三条再看本文也不迟.
其次,讲述一个拉冲弧圈球的发力原理:
相信各位很多都看过陈杞的比赛,他的暴冲可称为现在世界上第一暴力正手.
但是各位看到过他也有拉球无力而下网的情况吗?
不但有,而且出现的次数还挺多.
为什么第一暴力正手也拉球无力下网,这是因为由于他判断失误而被长球顶住,手还没抡出去,球已经到了眼前.
因此,我琢磨出一个现象,那就是:从头顶向下垂直看,当你从引拍点到击球点,你的手挥动了略大于四分之一圆周时,拉冲出去的球可以达到力量 速度和旋转的最优化.这个略大于四分之一圆周是多少呢?我感觉是110度左右,比这个角度大一些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如果比这个角度小的话,就会出现发力不足而拉球下网的情况.如果小于70度,那么"恭喜"你,你的球95%会下网,剩下的5%可能是球太高 很不下旋 或者你采用了正手突击的方式.
第三 以最简单的一张图片作为起点,将比较复杂多变的情况近可能简单地 渐进式地说给大家听.
说句实话,我打球才一年零十个月,我的水平也很差.我也没有教练,没人指导,也没有合适的练球的对手.
我只是喜欢自己瞎琢磨.
在这之前,我也写过几个帖子:
器材方面的:[原创]729反胶套胶总结
打球感受方面的:[原创]菜鸟到入门的经历和感受(连载)
技战术方面的:48届49届王励勤-柳乘敏对决赛后评说
我觉得最没有水平的"729反胶套胶总结"得到的回复最多,最难写的"48届49届王励勤-柳乘敏对决赛后评说"几乎无人问津,写的最长的"菜鸟到入门的经历和感受(连载)"看的多,回复和一起探讨的几乎没有.
乒乓球台长2740MM,宽1525MM,网高152.5MM.
那么半台长137CM,1/4台长68.5CM.
上面的图片把一张乒乓球台按长度分为4段,我们在做一个假定:
你发球或接发球的水平很高,可以将球以下旋方式发或接发到对方半台的中线以内.这样可以封住大多数业余球友的进攻迫使对手必须回搓.
以上面的图片为例,由于你将球处理到了对手半台的中线以内,所以对手在自己半台中线处开始回搓你的球.如果对手的搓球水平不高或偏于保守而不敢冒险将球撮到你半台中线以内或直搓你的底线,那么球最有可能的落点是距离底线1/4台处,即:距底线34CM左右.
现在用我自己琢磨出来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下这个球将在什么位置到达最高点:
(球从对手触球到落在本台内的长度)/2-球落台点至球台底线的距离-(球台给于下旋球一定的反方向摩擦产生的衰减距离+球体自身衰减距离).
在本例中具体的数值是68.5+68.5+34)/2-34-(6+9)=35CM 左右.
其中"(6+9)"没有什么依据,是我自己乱估计的,希望有球友对此进行纠正.
通过计算,这个球在距离底线35CM处(即:图片中写有"球"的那个地方)到达最高点.
下面我们不再提"下降前期"这个概念,一律用最高点取而代之.因为我认为只要你予判深度够,脚步移动快,拉冲到下旋球的最高点不是问题.同时也是为了简化我的说明,因为最高点是个点,而下降前期是一段曲线.
在图片中: C线是与球台底线平行的参考线;D线是两脚之间的连线(上面图片中左脚距台边60CM,右角踞台边70CM),也是准备阶段身体平面相对于C线的角度;A线是引拍时腰相对于D线的扭转角度;B线是球飞行至球台底线35CM时相对于C线的角度。
可以看到,按照上面的例子,你可以在不调节脚步的情况下从引拍到击球,球拍正好挥动110度。拉冲出去的球可以达到力量 速度和旋转的最优化。
上面的例子让你很舒服地拉到了这个球,但你的对手是不会让你这么舒服的,是不是?
你的对手会有哪些“卑鄙”手段来打乱你的“正常”拉冲呢?
除了线路的变化(让你的盯拍和预判解决它),他还会把球轻搓到你半台的中心,让你拉不到;他还会猛搓你的底线,让你球顶住你,使你的球拍根本挥动不出110度而使球下网。
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球又会飞出球台多远能达到最高点呢?
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计算出分别是:-15CM 和 85CM.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对手从他的中线搓到你的中线,球将在台内15CM处达到最高点.这个位置即使是马林也要考虑考虑.
如果你的对手从他的中线搓到你的底线,球将在台外85CM处达到最高点.如果你不移动脚步,球达到最高点时已经越过了你的身体(上面图片中左脚距台边60CM,右角踞台边70CM).
在你可以把球控制在对方中线以内时,如果简化地分析,对手搓过来的球会在:-15CM 35CM 和 85CM处到达最高点。也许有的朋友要挑毛病了:对手的球怎么可能只落到半台 四分之一处和底线呢?应该是任何位置都有啊?
如果我要把落点每一厘米的变化都列出来,估计会让大家睡着的。另外,在后面的讲解中我会详细描述在预判不精确和步伐不到位的情况下如何调节着拉冲这个球。
前面的例子是假定你台内控制能力强,能把球控制在对方中台以内。
如果你台内控制能力一般,但能把球控制在对方台面的中线(这个长度也可以封住多数业余对手的进攻)。再如果你对手对于这种球不敢进攻,还是回搓。在这种情况下,对手会从他的四分之一台附近回搓你的球(因为你的球已经落到二分之一台),回球落点在你中线 四分之一台和底线时球到达最高点的位置按照上面公式计算应该分别是:0CM 55CM和105CM
再次假如你台内控制能力较差,只能把球控制在对方台面的四分之一处(如果线路的角度比较大,那么这个长度也可以封住一些业余对手的进攻)。如果你对手对于这种球不敢进攻,还是回搓。在这种情况下,对手会从他的底线附近回搓你的球(因为你的球已经落到四分之一台),回球落点在你中线 四分之一台和底线时球到达最高点的位置按照上面公式计算应该分别是:20CM 70CM和120CM。
写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又要挑毛病了:你列出这么一堆数字又有个屁用啊?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啊?我们打球时又不带尺子!!!
看来我还需要把那个图片重新粘贴一下:
看到图片上那两只脚吗?
如果看上去不是脚,那么请大家原谅,因为我用PHOTOSHOP的水平比我打乒乓球的水平还差。
但那两个确实是脚。
知道脚的长度是多少吗?
不可能是5CM 也不可能是50CM。(废话!纯粹欠揍!!!)
我想聪明的球友们已经想到我要说的了:脚就是一把尺!根据不同的来球的线路长度,用上(或退)一脚 两脚来卡住拉冲下旋球的理想位置。
以图片上的站位准备距离和回球长度为基础,现作出下面的总结:
一 对手从他的中线处回搓球。
1 球落到你球台的中线 球在台内15CM处到达最高点 你应该向前上两只脚的距离,手要紧贴台边抡上去,注意不要把手撞成骨折(前几个月张怡宁就这么骨折的)。
2 球落到你球台的四分之一台 球在台外35CM处到达最高点 你应该保持你的脚在前后方向保持不动。
3 球落到你球台的底线 球在台外85CM处到达最高点 你应该向后退两只脚的距离。
二 对手从他的四分之一台附近回搓你的球。
1 球落到你球台的中线 球正好在球台底线处到达最高点 你应该向前上一只脚的距离。
2 球落到你球台的四分之一台 球在台外55CM处到达最高点 你应该向后退一只脚的距离。
3 球落到你球台的底线 球在台外105CM处到达最高点 你应该向后退三只脚(一大步)的距离。
三 对手从他的底线附近回搓你的球。
1 球落到你球台的中线 球在台外20CM处到达最高点 你应该向前上半只脚的距离。
2 球落到你球台的四分之一台 球在台外70CM处到达最高点 你应该向后退一只半脚的距离。
3 球落到你球台的底线 球在台外120CM处到达最高点 你应该向后退三只脚(一大步)的距离。(与105CM处到达最高点的球处理方式相同,因为我实在是想不出一个业余选手如何向后跳超过一大步的距离后还能迅速稳定好重心再拉球)。
本文先告一段落。
如果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我将根据我打球时遇到的各种情况,套用上面的理想化的总结,给大家详细描述在遇到预判不精确和步伐不到位时的各种下旋球的拉冲。
要写的内容还没有都想好,大致包括:
1 右前跨步降重心侧摩勾手腕拉正手斜线大角度;
2 受迫条件下急退步加大转腰角度适当向上多发力侧摩勾手腕拉正手斜线小三角;
3 侧身位猛转腰暴冲正手直线;
4 侧身位被球窝住时转腰加左拧腰撇拉反手位斜线大角度或反手位小三角区;
5 预判不精确和步伐不到位时一般的前后调节和左右调节等等。。。。。。
器材方面的:[原创]729反胶套胶总结
打球感受方面的:[原创]菜鸟到入门的经历和感受(连载)
技战术方面的:48届49届王励勤-柳乘敏对决赛后评说
希望大家有时间看看,如果认为写的还凑合就给顶一下;如果认为写的不好也不强求顶,大家一笑而过吧。
今天我大篇幅地续写了我以前发在另一个版块的帖子:
>> 球迷心声 >>> → [原创]菜鸟到入门的经历和感受(连载)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不要总潜水啊!!!
不错,谢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应该找到了上传的方法,大家应该能看到楼上的图片了吧。
这半年(我夏天3个月没打球),主要是这几天,我又有了一些感悟。当然这些感悟是片面的,因为我的对手的水平并不高。但我觉得对大家还是能有一些小小的帮助。所以我先把我对正手的理解再给大家说说。
实际上,在我实际打球过程中(包括代表单位参加一些各个级别工会组织的比赛),我的对手发现我的正手强后,总是想把我发的下旋球回的更短一些。但实际上,由于欺负他们不敢主动上手拉我的下旋球,我多数情况下是把球发的尽量下旋强,并且落到对手的反手底线,这样一来如果他轻接多数要下网,而接球的力量稍微大一点,球就会出我的台。而且这种出台球是不用考虑向后让几脚的,都是向前猛扑。所以我自己写的几种方式中,需要向后让位的机会我自己都很少遇到。估计在对外比赛时应该有能够猛撮长的选手,但我发的下旋很转(比赛当天所有的对手都吃了我的前两个下旋发球),再加上手法相似的不转和拐的列害的腋下球,他们也像我遇到高手时一样:蒙!!!
所以我的感受是,技术是配套的,如果你发球好,就可以减小你进攻时的难度!
有时间的话我把我近期反手拉下旋的感受给大家汇报一下。
有时间的话,
1 我还要把正手用相似动作发强下旋和不转的方法写出来。
2 反手拉下旋的手指所起的作用写出来。
3 正手晃挑的感受写出来(在对外比赛中因为这项技术我吃大亏了,一个是对方撮台内短球我不敢挑,输!;另一个是总撮给对方台内高球,被对方挑,输!),但现在这项技术掌握的也不好。
有些技术我曾经练的挺好(比如说反手挑,但有时候为了刻意练别的技术而荒废了它),慢慢的我自己都忘了技术动作了。
所以我要把我的技术都写出来,对大家有价值最好,同时也避免我自己的遗忘。
这几天反手拉下旋有小的进步,以前在位置适合的时候,也只能拉上70%,而且速度不够快,容易被对手防回来。现在我在拉下旋时加强了大拇指的配合用力,在位置适合时能拉上85-95%。在位置不适合时也能拉上60%以上。球的速度与旋转都得到了加强。
现在与单位水平比较低的同事打球时,在一次正手都不用时都赢球。
2年前有个教练在学生没来时交过我半个小时的反手拉下旋。当时他说: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引拍时向左微转腰,前臂向前上挥出时配合手腕的发力。当时就觉得效果很好。以后一直按照此法练习,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台率越来越高,但始终突破不了70%,而且速度和旋转都明显感觉不够。
练习过反手拉下旋的人应该知道,挥拍轨迹应该是个内弧。这样球拍对球的包裹效果最好。但是你又不能刻意地让前臂按内弧线挥动,那样会影响你前臂的挥动速度。所以要加上手腕的配合,这时候手腕的发力方向与前臂的挥动方向不同。也就是说,前臂要向前上方挥动,而手腕要向前发力,两者的力中和后,形成这样一个现象:先是前臂向前上方挥动,在球拍快要接触到球后,手腕向前发力,在手腕向前发力的作用下,改变了原先前臂挥动的一条直线,而形成一条内弧线。
但手腕发力的要求是由内曲打到略外展,不可以过度地向外甩腕。所以手腕发挥的力量不可能很大,同时由于手腕的发力方向与前臂的挥动方向不一致,手腕仅仅起到了把挥拍路线由直线转变到内弧的作用,而不能与前臂形成合力。
这几天我改变了这种发力方式:让手腕的发力方向与前臂的发力方向尽量一致,以期使两者的合力达到最佳。那么让什么力量把挥拍的直线改成内弧线呢?
让你的大拇指来实现:在球拍快要接触到球时,让你的大拇指以一定的力量向前压球拍。
在接触球的瞬间,前臂和手腕的合力已经使球拍的速度达到最大化,球拍的平面本来与挥拍线路一致,但在大拇指压拍的作用下,球拍在原有的角度下向前倾斜了,这样就形成的裹球的效果。
大拇指的用力替代了原来需要用手腕才能实现的效果,从而解放了手腕,让它更多地参与到前臂的发力中去。
另外,大家都知道,与前臂和手腕相比较,手指更适合于干“细活”,也就说用手指可以更精确的调节。那么我让大拇指的发力方向与手腕的发力方向角度小时,可以把球拉的更转;我让大拇指的发力方向与手腕的发力方向角度大时,可以把球拉的更快。
现在对于比较短的球,我就把球拉的更转,让球的运行线路变短,保证球上台。对手接球时竟然像接我正手高吊弧圈一样:把球接飞。
对于长短适中的球,我就把球拉快,让球的角度大,落点深,让对手难防。
与正手相比较,正手拉球要蹬腿,转腰,形成重心的巨幅移动,配合前臂的快速收缩,再加上手腕控制方向。
说通俗点就是:腰和前臂干粗活,手腕干细活。
而我以前反手拉球时,只有前臂干粗话,与正手比较而言,干粗活的部分太少了,力量也太小了。现在我把手腕也投入的干粗活的工作中,让大拇指干细活。
在论坛里混了两年,我发现大家对我这种原创性帖子的兴趣不大。
没有人与我一起探讨具体的技术细节,没有人对我的技术做一些指导性的跟贴,没有人指出我的错误和正在走的弯路。
大家喜欢的事那些互相粘贴来粘贴去的帖子,热衷的是那些必须回复才能看到内容的帖子,倾心于区分器材细微差别的帖子。
套用蔡明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无人捧场,自己顶吧,
在论坛里混了两年,我发现大家对我这种原创性帖子的兴趣不大。
没有人与我一起探讨具体的技术细节,没有人对我的技术做一些指导性的跟贴,没有人指出我的错误和正在走的弯路。
大家喜欢的事那些互相粘贴来粘贴去的帖子,热衷的是那些必须回复才能看到内容的帖子,倾心于区分器材细微差别的帖子。
套用蔡明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看到楼主写的几个帖子了,内容很丰富,是自己实践经验的很好的总结。但很遗憾的是,无论哪个乒乓论坛,聊器材的永远比聊技术的多。
为什么呢?其实以楼主分析问题那般细致入微的能力,仔细想想,还是很容易得到答案的。
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分析:
1、研究器材很容易,研究技术很难。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想上网请教技术问题的,但后来发现技术问题比较难解决,于是不少人就想从器材中找到答案,于是呢,新的发烧友就这样诞生了。后来呢,他们发现烧器材很容易得到乐趣,烧技术不行,于是安心的逛器材版(还有二手版)去了。
2、少数几个真心想研究技术的,却基本都是野路子出来的,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尽相同,另外就是文字能表达的意思也比较有限,所以比较难交流。就拿你写的文章来说,我刚才看了不少,但也很难从中完全想象到你打球的样子,这样的话,也很难一起来讨论。
3、当一个人的乒乓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以后,慢慢就会发现,有些技术问题根本就不需要讨论,只是自己没练到那个层次而已,练到了自然就理解,练不到说再多了,也基本上是白说,意义不大。
不知道楼主是否有同感?
今晚有时间,应该把发下旋球的体会写出来了。
发下旋球是很难的,发不出台的下旋球是更难的,用相似的动作发下旋和不转的不出台球更是难上加难的。
我现在的水平还很低,至少本地球馆里的很多老球皮子我是打不过他们的。但是我如果有与他们相同多的打球时间并与他们多对垒,我想我是不比他们差的。(因为我好琢磨)
以前我觉得第一难的是正手拉冲下旋球,后来觉得反手拉冲下旋球是最难的。
现在我感觉:第一难的是意识和预判,第二难的是步伐的调整,第三难得就应该是发球了。
言归正传,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用牌子边缘发球等),大家可以看别人的帖子。也许有的人又要说了:“别人的帖子写的已经很全面了,你一个臭水平的业余选手能有什么高论呢?”
但我要说的是:他们说的基本都对,但如果你按照他们说的练,恐怕要走弯路。因为他们没有把发球的发力窍门说清楚,就像很多法律在颁布以后要继续补充实施细则一样,他们说的都是法律的条文和大纲,缺少的是具体的实施细则------手腕和手指的发力比例和发力的合力方向。
乒乓球是一项合力运动(对于这一点我在48、49楼进行了详细阐述),发球也脱离不了合力,这个合力由转腰力、前臂挥动力、手腕内收(外展)力、手指切向蹭拍背面的力组成。他们的作用按照先后次序依次从弱到强。
我先是从发下旋长球开始练习:前臂从略弯曲的状态开始内收,在接触球之前的瞬间手腕开始从外展转为加速内收,在感觉到球拍已经接触到球的时候手指猛烈地蹭球拍背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三个发力单位(前臂、手腕、手指)的发力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基本水平但要略微向下。略微向下的目的是让球拍的胶皮以一定的力量吃住球,反正是发长球,不必考虑球的出台问题。
如果你在球台上发,在球发出后,在不碰到反射物体(对面的墙)的前提下:落地后如果能回滚到你的脚下,那么是100分;落地后如果能回滚到球台下面的球网处,那么是80分;落地后如果能回滚到球台与你相反的那一边下面,那么是60分。
如果你在床上发,在球发出后,在碰到被子时应该迅速回滚到你身边为合格。
按照我上面的标准,等你发的100个长球里有10个100分、60个80分、30个合格以后,你的对手会比较严重地吃你的球了(假设他不会拉下旋球的弧圈)。
这时候你可以开始练习下旋短球。
如果前面发长球时手指的力量可有可无的话,那么到了发短球时,手指的力量就成为第一重要的力量。因为这时候你已经不能用前臂的挥动力量,发球时前臂是干粗活的,它不能做精确的调节。
如果你在发短球时非要使用前臂挥动的力量,那么你会发现你发的球总是不能控制好球的长短。遇到高手时你还控制不好球的长短,你会死的很难看。
我的个人体会是:不但不能使用前臂的挥动力量,就是手腕内收的力量也要克制克制再克制。
一定要细心地体会手指的发力与手腕的发力比例各占多少。每个人的球板和胶皮不同,这个比例也不相同。我手腕的发力用的是发长球时50-60%的力量,手指的发力用的是发长球时80-90%的力量。当然这两个力量的方向是严格一致的。
如果你在球台上发,在球发出后,:落对方台上后如果能略微回滚,那么是100分;落对方台上后如果能停到对方球台边缘而不落地,那么是80分;落对方台上后如果能只出一点台(10厘米以内),那么是60分。
虽然这个短球的旋转程度不如你先前练的长球,但如果你把这个球发到对手的中路偏正手一些,对于不会摆短的选手,他必须要要用力地搓这个球。因为他需要够一下这个球,还因为这个球对于横板选手都别扭,对于直板选手也舒服不到哪去。这个“别扭”再加上需要“够一下”,会造成他要伸直手臂接这个球。大家都知道,手臂一旦伸直,对球的控制就会大打折扣。他接轻了球会下网;他接重了,这个球就必出台。你需要做的就是100%地用正手拉冲它,不要用反手。因为你发的是他的偏正手位置,他即使回你的反手,也是直线,你不需要太大幅度的侧身就可以拉到这个球。
网上对于发球时,球拍是平切球(水平面挥拍轨迹)还是弯切球(勺子型挥拍轨迹)目前有争论。
但这个争论是针对于发回头球的。
我以前对于发这种回头球是不太感兴趣的,因为我认为用相似的动作是无法发出上旋球的,顶多是不转。强下旋还是不转,球一落台就容易被对手识别出来。
我是坚定的平切球(水平面挥拍轨迹)发球者,你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内收你的手腕。而弯切球(勺子型挥拍轨迹)时,你需要把手腕刻意地挥动成勺子型,速度要打多少折扣大家可以想像。所以我认为仅仅依靠手腕的勺子形内收可以发出回头球,但很难发出旋转强烈的下旋球。它只是依靠球拍给球的前进力量非常小,这是牺牲球的整体旋转强度为代价的。
但是如果看过我48楼段落的朋友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那就让手腕的挥动方向与手指的力不一致。
首先让手腕基本水平但略向下切向球的后下方,在接触球的一瞬间,让手指的用力方向完全水平,在不影响手腕内收速度的前提下改变球拍的挥动轨迹由斜下方向转为水平向前方向。这样你也可以发出回头球。
说实话,我是先会发的回头球才会发我前面所说的下旋球。我认为回头球的旋转程度不如我前面所所阐述的下旋短球,因为它们的力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回头球的力的方向是不一致的。
帖子写了快一年了,才5000多人浏览,估计有100多次还是我自己的浏览量。
要是有几万的浏览量该多好啊!
于是乎我突然做了个梦:发贴一周年的时候,浏览量达到100000,赞助商主动找俺,让俺把俺的正反手拉球、正反手晃挑、反手弹击、各种发球都拍摄成图片都发上来。当然要使用赞助商的底板、胶皮、塑料保护膜、拍套、球包、运动服。。。。。。
但愿这个梦天天都做。
事实上,发球时几个手指的位置还真就不那么好描述,还真就需要正面、反面甚至于侧面的照片才能表达清楚。
而且发不同球的手指位置、弯曲程度、发力方向还都不相同,估计几千字也说不清楚,要是有几张照片的话,那就简单多了。
再比如说,如果你认真观察国手的正手晃挑动作,你会发现他们都不是用拍心的位置接触球,都是用拍心与拍边之间偏拍子下边缘但又不是下边缘的部位接触球。估计大家看了前面这句话还是搞不准接触球的具体位置。如果有几张照片或一小段录像就全解决了。
前几天看了马琳和徐克的比赛。对于徐克发的中路下旋短球,马琳并不把这个球摆的很短,而是把这个球弄到对手的正手球台角上,但球正正好好就不出台。徐克判断失误就直接丢了好几分,马琳的这个回球挺缺德,我看徐克好像拍子都可能搽到球台上了。
我用横拍怎么也鼓捣不出来这种缺德球。
54楼的说法很有道理。
楼主写的不错!楼主的钻研精神和耐性值得表扬,但不值得学习,估计在机关、科研单位或者在国营企业工作。给公家干活就要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顺便给楼主提个意见:分成若干个楼层发表,读者看着太遭罪,用糙话讲:羊拉屎一样,一个个的嘣。
再说了,如果在打球中遇到问题想再看一遍结合理疗找找原因,那就累死了,要一页页的翻,就象看一本没有目录的书。
别人我不清楚,楼主的文章我没有看完整的,因为没有耐,不愿低效率阅读。
动脑筋的人,很欣赏,一定顶
看一看
欢迎光临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https://bbs.cnpingp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